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述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界定了路网铁路的分类与等级划分,分析了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选择的影响因素。围绕客货列车共线运行、客运专线和货运专线三大铁路类,本书详细介绍了铁路能力、牵引计算、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铁路定线、方案比选、车站设计、铁路运输能力与工程设施加强和既有线改建与增建复线设计;同时,为适应铁路发展方向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本书还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线路设计等内容。本书在内容编写上以培养21世纪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尽可能纳入铁路选线设计中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更加注重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土建、铁路航测、采矿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课程的选用教材,并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易思蓉,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教学名师,铁道工程课群组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铁路选线设计理论、线路勘测设计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863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和国家规划教材8本。     
目录
   绪    论    1
第一节  世界铁路的由来与发展    1
第二节  中国铁路建设与规划    2
第三节  世界高速铁路与重载运输的发展动态    14
第四节  铁路总体设计    21
第一章  铁路能力与建设标准    26
第一节  铁路运量与设计年度    26
第二节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30
第三节  铁路输送能力    34
第四节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    36
第五节  铁路等级与主要技术标准    38
第二章  牵引计算    57
第一节  作用于列车上的力    57
第二节  列车运动方程式    80
第三节  牵引质量计算与检算    82
第四节  运行速度与运行时分    87
第三章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95
第一节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概述    95
第二节  区间线路平面设计    96
第三节  区间线路纵断面设计    127
第四节  桥涵、隧道、路基地段的平纵断面设计    156
第五节  站坪的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158
第六节  线路平面图和详细纵断面图    165
第四章  铁路定线    170
第一节  铁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170
第二节  走向选择    172
第三节  接轨方案的选择    180
第四节  车站分布与选址    183
第五节  定线的基本方法    188
第六节  主要自然条件下的定线    194
第七节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定线    201
第八节  桥涵、隧道及与道路交叉地段的定线问题    210
第九节  铁路环境选线    214
第十节  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    218
第五章  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226
第一节  概    述    226
第二节  经济比较的基础数据    228
第三节  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    236
第四节  方案的综合评价    238
第六章  车站设计    240
第一节  会让站和越行站    240
第二节  中间站设计    242
第三节  区段站设计概要    259
第四节  编组站与枢纽概述    264
第五节  高速车站设计概述    266
第七章  铁路运输能力加强    270
第一节  既有铁路能力加强的措施    270
第二节  铁路客运提速    284
第三节  修建高速铁路    293
第四节  发展重载运输    298
第八章  既有线改建与增建复线设计    302
第一节  既有线改建设计    302
第二节  第二线设计    324
第三节  修建三线、四线、分流线    343
第九章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线路设计    348
第一节  概    述    348
第二节  轨道交通路网结构分析    350
第三节  轨道交通路网设计    353
第四节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359
第五节  轨道交通车站设计概述    368
参考文献    376      
前言/序言
     第四版前言
  《铁路选线设计》自2001年出版以来,伴随着中国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内容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获批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2年获批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获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这些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鞭策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继续前进。
  2010年以来,中国铁路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铁路选线设计理论,尤其是高速铁路设计理论更加完善,设计方法更加科学。在工程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原有方法不尽合理之处。近几年来,作者基于承担的高速铁路规划和空间线形标准课题研究成果,对选线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做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铁路选线设计》(第四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重点对铁路等级划分原理、空间线形设计原则等内容进行了修改。结合我国铁路多模式运输体系的发展,本书(第四版)系统阐明了铁路等级划分原理和方法,新增了最新的移动设备资料。结合高速铁路空间线形课题成果和国内外高速铁路工程实践,本书(第四版)完善了空间线形设计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最小夹直坡段设计和空间线形变化点分布模式的新原则。除此之外,《铁路选线设计》(第四版)采用了最新的数据和相关建设方面的资料。
  《铁路选线设计》(第四版)由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易思蓉主编,工程院院士、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何华武主审。易思蓉负责本书的全面修订;何华武指导制定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编写理念,并对全书做了认真细致的审阅。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铁路管理与勘测设计企业专家的指点,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特致谢意。
  本书在编写中参考、引用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铁路线路设计手册》、《牵引计算规程》、各种速度等级的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路站场与枢纽设计规范》、《铁路主要技术政策》、《铁路统计公报》等文献的数据和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6年9月
    
				 
				
				
					《铁路选线设计》  概述:  《铁路选线设计》是一部深度探讨铁路工程核心环节——线路选址与走向规划的权威著作。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理论、详实的工程实践以及前瞻性的技术视角,系统地阐述了铁路选线设计的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对于任何从事铁路工程设计、研究、施工、管理以及相关领域学习的专业人士而言,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复杂的工程难题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图表例证以及对最新技术标准的解读,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宏观区域规划到微观工程细节的完整设计脉络。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进行全面的线路比选,如何平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最终确定最优化、最经济、最安全的铁路走向。  核心内容模块:  1.  线路选线设计基础理论与指导原则:        工程目标与要求: 本部分深入解析了铁路选线设计所要达成的根本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满足运输需求、提升通行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保障运行安全、适应未来发展等。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铁路(如干线、支线、客运专线、货运专线)在选线设计上可能存在的差异化需求和侧重点。        国家与行业标准: 详细梳理并解读了与铁路选线设计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设计导则。这部分内容对于确保设计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它涵盖了线路等级、设计速度、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限界净空等关键参数的确定依据与取值原则。        技术经济性原则: 强调了在选线设计中,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必须并重。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对不同的线路方案进行量化评估,包括建设成本、运营维护成本、投资回收期、经济效益等指标的计算与比较,旨在找到最符合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 深入探讨了选线设计中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如水土流失、噪声污染、生态破坏、文物古迹影响等),并提出相应的减缓措施。同时,也涵盖了对沿线居民、土地使用、区域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的考量,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线路选线的设计流程与方法:        区域踏勘与资料收集: 详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细致的区域踏勘,收集地形、地质、水文、气象、交通、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各类基础数据。包括了利用遥感影像、GIS数据、地形图、地质勘探报告等多种信息源的方法。        宏观选线方案的生成与比选: 讲解了在初步阶段,如何根据区域特点和工程目标,生成多个宏观的线路走向方案。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对区域条件的初步判断,考虑大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城镇的连接需求、大型障碍(如河流、山脉、居民区)的避让等。        线路总体布置: 重点阐述了线路的总体布置原则,包括车站选址、牵引变电所、维修基地等关键设施的合理布局,以及线路与现有交通网络的衔接。        控制点确定与线路要素设计: 详细介绍了如何确定线路上的关键控制点,如桥梁、隧道、大型涵洞的设置位置,以及坡度、平曲线、竖曲线等线路要素的设计。这部分内容是选线设计的核心,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运营条件等多种因素。        线路比选优化: 深入讲解了多种线路方案的比选方法,包括图上作业法、数模分析法、GIS辅助设计法等。强调了如何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层次分析法(AHP)等工具,对不同方案的优劣进行系统评估,并进行优化。  3.  关键工程地段的选线设计:        山区与高原地带: 针对复杂地形,详细阐述了山区选线的挑战与对策。包括如何利用地形、穿越山脊、跨越深谷,以及对曲线、坡度、边坡稳定性的特殊要求。会深入介绍隧道、桥梁在山区选线中的作用及其设计考虑。        丘陵与平原地区: 阐述了在相对平缓地形下的选线原则,重点是如何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的同时,最小化对土地的占用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好与城镇、农田、河流的关系。        穿越大型障碍物: 详细讲解了铁路穿越河流(大跨度桥梁)、山脉(长隧道)、城市(地下或高架线路)等困难地段的选线设计策略。会深入探讨不同桥型、隧道衬砌、盾构法、明挖法等施工技术的选线适应性。        水文地质复杂区: 强调了在选线过程中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深入研究和应对。包括如何识别不良地质(如软土、滑坡、断层、岩溶)、地下水丰富区域,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线路的安全稳定。  4.  选线设计中的技术应用与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选线设计中的应用: 详细展示了GIS技术如何集成多种地理数据,实现线路方案的快速生成、可视化展示、空间分析和定量评估,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方案的科学性。        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VR)技术: 介绍了如何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构建逼真的线路环境,以及VR技术在方案展示、公众咨询和施工模拟中的应用,有助于更直观地理解设计方案。        BIM技术集成: 探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如何贯穿于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实现铁路工程信息的集成管理,为选线设计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和协同平台。        智能化与自动化设计工具: 展望了未来选线设计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参数化设计工具以及人工智能在方案优化中的潜在应用。  5.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本书精选了国内外多个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铁路选线工程案例,对实际选线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采取的设计策略、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解读,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学习到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方法。案例内容涵盖了从前期规划到最终定线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特点:     系统性与全面性: 覆盖了铁路选线设计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基础到具体技术,从宏观规划到微观细节,无所不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工程解决方案。    前瞻性与创新性: 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介绍了GIS、BIM、VR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选线设计中的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条理清晰与易于理解: 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精炼,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掌握核心内容,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铁路选线设计》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工程实践的宝贵参考。它致力于为铁路工程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掌握新时代的铁路选线设计理念与技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铁路建设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