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研究论

情报研究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延飞 等 著
图书标签:
  • 情报学
  • 情报研究
  • 信息分析
  • 国家安全
  • 战略研究
  • 学术研究
  • 理论研究
  • 情报方法
  • 信息战
  • 决策支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55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07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41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情报研究论》总结了作者长期在情报研究方面的教学科研成果。

内容简介

  情报研究是情报工作的核心业务,也是情报科学理论发展的实践基础。《情报研究论》总结了作者长期在情报研究方面的教学科研成果,在保留作者们长期的教学成果经验的同时,还充分体现情报研究这门课程的特色。全书阐明了有关情报研究的基本概念,讨论了情报研究的流程和方法,介绍了有关情报研究的理论探索。本书注重培养学生针对实践需求塑造自我情报意识,并注重学生对方法工具的体会,鼓励他们对理论的探索。本书适于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及情报研究领域工作人员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王延飞,男,博士,山东青岛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计算机类和情报分析类课程。长期从事情报研究,两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著有《竞争情报方法》《经营战略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与决策》等。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情报研究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目录

情报研究论
目录

1导论
1.1术语简释
1.2情报研究史
1.3情报研究概念详解
1.4情报研究的作用
2情报研究的方法
2.1情报研究的一般方法
2.2情报研究的现代方法
3情报研究工作的类型与体系
3.1情报研究工作的类型
3.2情报研究工作的分级体系——情报分析的五个级别
3.3情报分析分级的意义
3.4情报分析的级别地位
3.5情报研究工作体系的三维立体视图
4情报研究工作流程
4.1流程的基本概念
4.2情报研究工作基本流程概述
4.3情报研究的选题与立项
4.4情报研究素材的搜集与选择
4.5情报研究素材的加工
4.6情报研究素材的提炼与meme的制作
4.7情报研究报告的编写
4.8情报研究工作的其他事项
5情报研究成果
5.1动态快报类(情况报道类)成果
5.2基本情况类(系列资料类)成果
5.3研究报告类成果
5.4预测研究类成果
6情报研究的时间与品质管理
6.1情报研究的时间管理
6.2情报研究的品质管理
7情报研究技术的现代化
7.1情报分析技术
7.2情报研究成果的交付与呈现(服务)技术
8情报研究人员
8.1情报研究人员的素养和能力要求
8.2情报研究人员的培养教育
8.3情报研究人才的成长途径
9情报研究团队与各国情报机构
9.1情报研究团队
9.2各国情报机构
10情报研究思考
10.1专业观点
10.2方法基础
10.3基本概念
10.4业务本质
10.5教育心得
10.6数据对象
10.7规制对象
10.8机构对象
附录
穿越时空的迷雾:历史长河中的智谋与隐秘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深入探寻那些塑造文明进程的智谋、策略与隐秘。我们并非专注于某一个时代的战役谋划,或是某个帝国的谍报体系,而是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信息、判断、预测以及隐蔽行动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我们将从早期人类社群的生存策略出发,解析部落间的侦察、信息传递与对抗如何奠定早期社会组织的基石。狩猎者如何通过观察动物的习性、预测其迁徙路线来确保生存?早期部落如何通过哨兵、信使与狼烟来传递敌情与求援信号?这些看似朴素的行动背后,蕴含着人类早期对“情报”的本能认知与运用。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古老文明的璀璨。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林立,在古埃及的尼罗河畔,在古希腊的城邦争霸,以及在强大的罗马帝国崛起过程中,信息网络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我们将探讨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文献中,可能隐藏的关于王室、祭司、商人之间信息流通的蛛丝马迹。那些精美的铭文、残缺的羊皮卷、以及古老的陶片,是否记录了对敌国经济、军事的探查?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老传说,是否掩盖了某些特定人物在幕后操纵舆论、收集情报的故事? 例如,我们将审视古罗马庞大帝国扩张的背后,除了军事力量,是否存在着更为精密的“信息侦察”机制。那些遍布帝国各地的商业网络、行旅者、甚至是作为人质送往罗马的外国贵族,在无形中构成了信息收集的触角。那些关于边疆民族的报告,关于潜在叛乱的预警,又是如何被汇总、分析并传递给决策者?我们将尝试还原这些信息流动的可能路径,理解信息在帝国治理与军事行动中的战略价值。 本书不会局限于官方层面的谍报活动,我们将触及社会各个角落的信息流动。商人之间的商业情报,民间关于天灾人祸的传闻,宗教团体内部的教义传播与辩论,甚至是民间艺人、说书人所传递的故事,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舆论,甚至成为某些势力借以传递信号或操纵民众的工具。我们将探讨这些“民间情报”如何与官方信息交织,共同构成那个时代复杂的信息生态。 接着,我们将步入冷兵器时代的战略博弈。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兵家理论的成熟,不仅仅是关于阵法与战术,更是包含着对敌我情报的重视。《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经典论断,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蕴含着对侦察、策反、离间等手段的深刻理解。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古代军事典籍,解读其中关于“用间”的精妙设计,以及那些历史上著名的间谍活动,如何左右了战争的胜负。 例如,秦汉之际的楚汉争霸,项羽的勇猛固然惊人,但刘邦能够最终胜出,除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也离不开张良在信息情报上的卓越贡献。那些关于项羽动向、项羽内部矛盾的消息,又是通过何种渠道传递给刘邦?项羽阵营的士卒、将领,是否有被策反或施加心理攻势?我们将尝试描绘这些“幕后”的博弈,理解信息在权力斗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与封建领主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十字军东征中的宗教狂热与政治算计,都与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密不可分。修道院的抄写员,教会的传教士,贵族的随从,以及那些在不同王国之间游走的商人,都构成了信息传递的节点。宗教裁判所的建立,以及对异端思想的镇压,也体现了对信息的控制与筛选。 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思想的萌芽与传播。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的灵感从何而来?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否仅仅是公开的书信往来?新的科学发现,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否也伴随着某种程度的“信息壁垒”与“情报竞争”?那些秘密的学术社团,是否扮演了信息汇聚与传播的特殊角色? 随后,我们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近代的崛起。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工业革命的到来,都伴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与日益增长的战略价值。国家之间开始系统性地建立外交机构,派遣使节,其核心任务之一便是收集对方的情报。通信技术的进步,如印刷术的普及,电报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使得情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将详细探讨17、18世纪欧洲列强之间,关于贸易航线、殖民地资源、军事部署的情报争夺。那些潜伏在异国他乡的商人、海盗、甚至是传教士,如何在混乱的局势中收集信息,并将其传递回本国?我们也将关注革命时代的思想传播与组织动员,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党人如何利用小报、传单、以及秘密集会来传播思想、动员民众,对抗旧势力? 本书的重点将放在对信息在历史进程中“隐形力量”的揭示,而非对某个具体事件的细节描述。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被历史文本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信息流”,那些在决策者耳边低语的“秘密”,以及那些在幕后推动历史车轮滚动的“策略”。我们将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比对与分析,尝试勾勒出信息在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中的脉络。 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历史的描述,我们还将探讨这些历史性的信息活动所揭示的普遍性规律。信息获取的难度、信息的可靠性、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的解读与分析、以及信息对决策的影响,这些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其核心逻辑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最终,本书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信息本质的深刻思考。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理解信息的传播机制?又该如何运用信息来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与决策?通过回溯历史,我们或许能为理解当下,并预见未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对历史深处涌动的暗流、对智谋策略的无尽探索、以及对信息无形力量充满好奇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就吸引住了,那种低调而又富有深度的色彩搭配,加上字体选择的恰到好处,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的严谨与专业。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有一定的厚度,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厚重之作。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个抽象图案,它没有具体指向,却又仿佛蕴含着某种复杂的信息逻辑,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联想和猜测,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棒的引导。我一直对信息传播的背后机制,以及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内心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堪称上乘,细节之处都透露着出版方的用心,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书籍本身有着一定审美要求的人来说,无疑是加分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独特的。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和理性,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在表述观点时,往往能够做到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而且,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力求精准,用以传达最核心的含义。有时,他也会用一些比喻或者类比,将一些晦涩的道理形象化,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种兼具学术性和文学性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像是在欣赏一门艺术。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的组织上,我觉得非常讲究。它不是那种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有着清晰的主线和脉络。每一个章节似乎都承接前一个章节,又为后一个章节打下基础,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机的整体。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某个概念时,往往会先给出一个宏观的背景,然后逐渐聚焦到细节,再用具体的案例进行佐证,这种由浅入深、由大到小的叙述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相对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且,书中在论述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时,也尽量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术语,或者说,即便使用了,也会给出一个非常易于理解的解释,这让我觉得作者在努力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理解他所研究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显得格外舒适,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每章节的标题都设计的十分简洁明了,而且往往带有一种启发性的意味,让我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期待。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他似乎擅长于用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来展开论述,层层递进,将复杂的问题剖析得条分缕缕。我特别欣赏那些在段落之间,或者在论述到关键点时,会巧妙插入一些引人深思的设问,这种互动式的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忍不住开始思考,仿佛与作者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阅读体验,远比那些一味灌输知识的书籍要来得生动和有趣得多。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非常好的,它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作者点亮了我认知中的某些盲区。这种启发性的体验,是我在很多其他书籍中都难以获得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信息量巨大的著作,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它鼓励我去质疑、去分析、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我还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回味一下刚刚读到的内容,试图将其与我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连接和融合。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物理形态,它能够在我的思想深处留下持久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