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點擊進入湛廬文化旗艦店>>
《影響力》作者西奧迪尼領銜主講,用14堂課深度剖析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人物與事件,教你徹底瞭解社會群體行為背後的動機與目的。全美5大社會心理學強校聯閤采用。
行為背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目的背後的人和環境發揮瞭怎樣的作用?群體與社會如何影響自我?本書圍繞兩大問題,詳解社會心理學的12個核心主題,揭開自我、環境、群體之間看不見的影響力。
上百幅實驗圖片配上詳細解析,讓你在輕鬆閱讀中瞭解心理學知識,洞悉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秘密。清華大學心理學係主任彭凱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知名教授侯玉波鼎力推薦。
湛廬文化齣品
《西奧迪尼社會心理學(原書第5版)》是一本人們瞭解自身、瞭解社會、瞭解自己與社會關係的指南書。它代錶瞭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範式:不再單純解釋現象,而是試圖探索社會現象背後、以人類目標需求為基礎的行為機製。是從解釋心理學邁嚮預測心理學的轉型之作。這種大案例教學的方式也必將成為社會心理學應用領域教學的趨勢。
本書有三大特點:
大案例:14個章節深度剖析曆史上zui具影響力的人物和曆史事件,用哈佛經典案例式的大案例分析方法,將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和應用融入故事。既可以激發讀者興趣,又能保留學習的過程。
新視野:全篇圍繞兩大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目的背後的人和環境發揮瞭怎樣的作用”,詳解社會心理學zui核心的12個主題:個人與情境、社會認知、自我、態度、順從、友誼、愛情、親社會行為、攻擊行為、偏見、群體、衝突與閤作。
新趨勢:從解釋心理學邁嚮預測心理學的轉型之作。不同於以解釋社會現象為導嚮的傳統社會心理學,更注重探索社會現象背後以目的為基礎的行為機製,代錶瞭社會心理學未來的趨勢。
羅伯特 西奧迪尼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Regents Professor),也是研究生特聘教授。他在威斯康辛大學獲得瞭學士學位,在北卡羅來納大學取得瞭研究生學位。他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協會的主席,並獲得瞭協會頒發的突齣科學貢獻奬。他的研究發錶在許多雜誌上,包括《社會心理學手冊》(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他的著作《影響力》已被翻譯成30種語言,在全球售齣瞭300萬冊。
道格拉斯 肯裏剋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位教授。他在道林學院獲得瞭學士學位,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取得瞭博士學位。在迴到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任教前,他曾在濛大拿州立大學執教四年。他的研究發錶在許多雜誌上,包括《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美國心理學傢》(American Psychologist)等。1994 年,他和約翰 西濛 (John Seamon)共同執筆瞭《心理》(Psychology)一書。現在,他教授教學心理學的研究生課程,也非常享受為本科生們開設的社會心理學課程,而後者為他贏得瞭多項教學奬。
史蒂文 紐伯格
史蒂文 紐伯格在康奈爾大學獲得瞭學士學位,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取得瞭研究生學位。他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做瞭一年博士後研究,然後便一直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執教。紐伯格的研究也發錶在許多雜誌上,包括《實驗社會心理學進展》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等。他的研究曾獲得美國國傢精神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和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資助。他也獲得瞭多項教 學奬,包括他所在大學的“傑齣教學奬”以及“突齣榮譽教師奬”。
社會心理學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從創建以來,一直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導嚮,本書則代錶瞭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範式:不再單純解釋現象,而是試圖探索社會現象背後、以人類目標需求為基礎的行為機製。這是從解釋心理學邁嚮預測心理學的轉型之作。
這種大案例教學的方式也必將成為社會心理學應用領域教學的趨勢。每一位從事社會心理學教學的教師、學習社會心理學的學生以及喜歡社會心理學的人,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多啓發。
——彭凱平
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心理學終身教授
清華大學心理學係主任
傳統的社會心理學讀物會列齣一些你感興趣的話題,但是卻很少將事實與理論有機地結閤在一起。雖然這種方式能夠抓住讀者的興趣點,但是卻失去瞭學習的過程。由《影響力》作者羅伯特 西奧迪尼領銜撰寫的這本書,從大案例齣發,做足瞭功課,不僅提供瞭相關的調查資料和工具,還擴展、分析瞭理論與應用中的相關案例,提供瞭對異常行為的探究專區,讓讀者對社會心理學的具體研究如何實施這一問題有跡可循。
——侯玉波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第1章.導論
1.1.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1.2.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視角
1.3.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
1.4.心理學傢是如何研究社會行為的
1.5 社會心理學與其他知識領域的聯係
第2章.個人與情境
2.1.個人
2.2.情境
2.3.個人與情境的交互作用
第3章.社會認知:瞭解我們自己和他人
3.1.社會思考者
3.2.努力地保存
3.3.管理自我形象
3.4.尋求準確的理解
第4章.呈現自我
4.1.什麼是自我呈現
4.2.錶現得討人喜歡
4.3.錶現能力齣色
4.4.傳達地位和權力
第5章.態度和說服
5.1.態度的本質
5.2.什麼是說服
5.3.對世界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5.4.維持態度和行為的一緻性
5.5.獲得社會認同
第6章.社會影響:從眾、順從和服從
6.1.社會影響的分類:從眾、順從和服從
6.2.正確選擇:嚮準確屈服
6.3.贏得社會認可:嚮被喜歡屈服
6.4.管理自我形象:嚮一緻性屈服
第7章.歸屬與友誼
7.1.什麼是朋友
7.2 獲得社會支持
7.3.獲得信息
7.4.獲得地位
7.5.物質利益的交換
第8章.愛情與浪漫關係
8.1.愛情與浪漫吸引的定義
8.2.獲得性滿足
8.3.建立傢庭聯係
8.4.獲得資源和社會地位
8.5.分手還是在一起
第9章.親社會行為
9.1.親社會行為的目標
9.2.提高我們基本的福利:獲得基因與物質的收益
9.3.獲得社會地位與認同
9.4.自我形象管理
9.5.管理我們的情緒與心境
9.6.純粹利他主義存在嗎
第10章.攻擊行為
10.1.什麼是攻擊
10.2.應對憤怒的情緒
10.3.獲得物質和社會奬賞
10.4 獲得或維持社會地位
10.5 保護自己或他人
10.6.減少暴力性行為
第11章.偏見、刻闆印象和歧視
11.1. 浩如繁星的偏見
11.2.支持和保護自己的群體
11.3.尋求社會贊許
11.4.自我形象管理
11.5.尋求心理效率
11.6.減少偏見、刻闆印象與歧視
第12章.群體
12.1.群體的實質
12.2.完成任務
12.3.做齣正確的決策
12.4.獲得領導地位
第13章.社會睏境:是閤作還是衝突
13.1.定義社會睏境
13.2.獲得立即滿足
13.3. 捍衛自己以及自己重視的人
第14章.整閤社會心理學
14.1.我們已經取得瞭什麼樣的進展
14.2.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視角
14.3.結閤不同的觀點
14.4.研究方法為什麼重要
14.5.社會心理學是怎樣嵌入知識網絡的
14.6.社會心理學的未來
術語錶
譯後記
參考文獻
第4章 呈現自我
弗雷德 德馬拉的傳奇人生
情人節的早上,在陰冷的空氣和凜冽的寒風中,一隊緬因州州警穿越瞭佩諾布斯科特灣,前往北哈芬島,他們的獵物是馬丁 歌德卡特(MartinGodgart)。除瞭在高中教英語、拉丁語和法語,歌德卡特也是航海童子軍的領隊、浸信會教堂主日學校的導師,還為島上的貧苦兒童扮演聖誕老人。雖然歌德卡特到島上的時間很短,島上的居民也往往對陌生人有所戒懼,但他卻已贏得瞭這些居民的尊敬和贊賞。那天他被捕時,他的鄰居們都震驚不已。
打鬥不是他的作風,他束手就擒後由海岸警衛隊快艇押迴北美大陸。審訊當天,法庭內座無虛席,他犯瞭什麼可怕的罪行?謀殺?強奸?不然。他的罪名是“利用虛假前提進行欺詐”,最高可判處七年監禁。這個自稱馬丁 歌德卡特的人,看起來不過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而事實上他是弗雷德 沃爾多 德馬拉(Ferdinand Waldo Demara Jr.),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他一直是“僞裝大師”。
德馬拉並非是世界上第一個僞裝者,還有許多人也一直在競爭“僞裝大師”這個頭銜。你也許看過史蒂文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貓鼠遊戲》(Catch Me If You Can),片中萊昂納多 迪卡普裏奧以戲說的方式演繹瞭小弗朗姬 阿巴內爾(Frank Abagnale Jr.)五年的人生。現實世界中阿巴內爾的故事同樣引人入勝。他16歲離傢齣走,陸續僞裝過航空公司飛行員、醫務監督和法律學院研究生,在此期間他通過僞造支票詐騙瞭250萬美元,最終被捕入獄。如果說阿巴內爾是一個令人難忘的齣色僞裝者,那麼德馬拉則是真正的“大師”,他的故事也被拍成瞭一部自傳體電影,還有電視劇《僞裝者》(The Pretender)。讓我們來看看德馬拉的一些事跡:
●以羅伯特 林頓 弗潤茲(Robert Linton French)博士的身份,德馬拉是阿肯色州的一名自然課教師,是加努恩大學的哲學學院主任,還是聖馬丁大學的副教務長、心理中心主任和教員。
●以塞西爾 博伊斯 哈曼(Cecil Boyce Hamann)博士的身份,德馬拉在美國東北大學法學院受訓成為一名牧師,並幫助建立瞭緬因州的萊美奈斯學院。
●以約瑟夫 塞爾(Joseph Cyr)碩士的身份,德馬拉在朝鮮戰爭時加入加拿大皇傢海軍,在搖晃的戰船上,他英勇地實施瞭幾次起死迴生的外科手術,而在這之前他還從未親眼看過一個活人的身體內部。
●以本 瓊斯(Ben W. Jones)的身份,他在得剋薩斯州臭名昭著的亨茨維爾(Huntsville)監獄當起瞭看守,短短一個多月就升為最高安全監獄的助理典獄長,其平息紛爭的齣色能力受到瞭大傢的敬重。
這一切(或者更多)事跡的演齣者隻是一個中學輟學,沒有接受任何職業訓練和取得閤法學曆證書的人。
在德馬拉的成功僞裝中,有幾處令人驚嘆的地方。首先,他有過人的錶現能力,能夠長時間以另一個人的麵貌示人,並且做到讓人信服。其次,盡管他對自己所承擔的各種工作都缺乏專業背景,但卻能夠避免在工作中犯錯。事實上,雖然好幾次他都被揭穿瞭,但都不是因為在工作中露齣的破綻。他要麼是被人認齣是德馬拉(那次是亨茨維爾監獄的一個犯人在幾年前的一本《生活》[Life]雜誌中發現瞭關於德馬拉的故事),要麼就是他在新角色中如魚得水、聲名鵲起,被“真身”發現(那次是真正的塞爾醫生在報紙上看到瞭“自己”在戰時妙手迴春的驚人事跡)。最後,還有很神奇的一點,就是在真相大白後,許多被他欺騙的人依舊期盼他的迴歸。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覺得被僞裝者愚弄瞭,但對德馬拉則不然。他的未婚妻說無論他是誰都愛他;亨茨維爾的典獄長說如果德馬拉能拿到一些閤法證書,他非常樂意再次聘請他並引以為豪;北哈芬島善良的居民們則遊說法官判他無罪,甚至力邀德馬拉繼續在島上教書。
馬丁 歌德卡特、羅伯特 弗潤茲、約瑟夫 塞爾、本 瓊斯等各色人物,為什麼德馬拉會如此不厭其煩地去呈現不同的自己?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僞裝之中,他又如何能夠有效地呈現自己呢?
德馬拉的傳奇故事充滿戲劇性而不可思議,同時,他的確也是一個極端的例子。然而,正如醫學研究者會去研究瘋狂生長的癌細胞,從而更好地瞭解健康細胞的正常生長模式一樣,研究一個像德馬拉這樣的僞裝大師的行為也可以幫助研究者瞭解,你我這樣的普通人為什麼會以及如何去經營他人對我們的看法。為什麼我們希望彆人喜歡我們、害怕我們或者覺得我們很聰明?哪些行為可以使我們看起來討人喜歡、值得尊敬或者聰慧過人?在本章中,我們提齣這些問題,探索為什麼人們想要操縱他們的公眾形象,哪些形象是他們最想呈現的,他們用瞭哪些策略來有效地達到目的,又在什麼時候會采取這些策略。
聯結:理論與應用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很好的謊言探測者,尤其是在遇到陌生人的時候。一些實驗室對照研究顯示,探測謊言的成功率比碰運氣的概率高不瞭多少。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被欺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本身有這樣一種傾嚮,傾嚮於信任他人,傾嚮於一開始就先相信他人所說的和所呈現的。這通常是明智之舉: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裏確實是在說實話。然而,就因為我們信任彆人說的話,我們就常常會忽略那些最有利於區分謊言和事實的綫索,比如說謊的人對事件的細節描述會更少、講故事時投入的不多、下巴會抬得更高、瞳孔會放大,整個人看起來更加神經質或者緊張。然而,即便是這些行為也隻是一些非常弱的暗示,我們使用起來常常會齣現很多差錯。
相比探測陌生人,我們是不是更容易探測朋友和戀人的謊言呢?事實上,我們在探測戀人的謊言方麵看起來的確做得更好一些,但前提是事先對他們産生瞭懷疑。當然,這也意味著在他們說實話的時候我們也更容易認為他們在撒謊。而對於親密的朋友,雖然我們探測謊言的能力在不斷改善,但我們的錶現仍然在機遇水平徘徊。
所以普通人對探測謊言並不在行。那麼,那些被認為是謊言探測“專傢”的人又怎麼樣呢?美國聯邦法律執法員、警察審訊員,還有其他從事類似工作的人呢?一些研究發現,這類專業人員在他們的專業環境下工作時,可能確實能比我們大部分人更好地探測謊言。另外一些研究對各種領域的實驗和研究進行瞭綜閤分析,認為這些能力更多地隻是流於錶麵而非真實存在。這些專業人員的成功有很小一部分是因為他們作為專業人員有特殊的技能,而更多是來自於偶然(比如,即使是一些平庸的棒球擊球手,有時也會在世界大賽第七戰決勝局中打齣全壘打,為本隊贏得冠軍)。他們的分析認為,探測齣一個謊言更多地是依賴於說謊者發齣的綫索,而絕非依賴於某些隻有小部分人纔有的特殊能力。有一點是清楚的:探測陌生人的謊言是非常睏難的,並且隻有很少人擅於此道。看瞭這些研究結果,也就不奇怪埃姆斯的同事們為什麼沒有對他那些不可告人的行動起疑心瞭。同樣也不奇怪,那些緻力於抓捕說謊者和罪犯的組織機構常常會求助於一些評估謊言的技術手段,比如測謊儀。
測謊儀用皮膚電活動、血壓、心率和呼吸等指標來記錄人們的生理喚起。測謊儀審查員要考察一個嫌疑人在不同情況下的生理喚起水平,比較嫌疑人被問到一些可疑行為(有罪的嫌疑人會撒謊)和作為對照的無關問題(即使有罪的嫌疑人也很可能要說實話)兩種情況,看前者的喚起水平是否更高。測謊儀審查背後的假設是人們在撒謊時會有更多的生理喚起。
遺憾的是,沒有一個特定的心率、皮膚傳導模式或類似的東西能直接對應不誠實。憤怒和恐懼也會增加生理喚起,而當一個無辜的嫌疑人被問起是否參與瞭違法行為的時候,可能會真的感到憤怒和焦慮。因此,測謊儀審查就有很高的風險會錯誤地將無辜的人認定為有罪。總體來說,關於測謊儀審訊的研究顯示其準確率的分布可以低至25%,也可以高達90%。如果嫌疑人自己也認為測謊儀測試沒用,那麼測試的有效性就會進一步降低,因為這種懷疑降低瞭焦慮。有罪的嫌疑人還可以擾亂測試——許多情報人員都受過這樣的訓練,他們會在迴答對照問題時故意提升焦慮水平,比如綳緊肛門括約肌、咬舌頭、朝地麵用力擠壓腳趾。另外,探測謊言的一些最有效的綫索來自於人們說瞭什麼和怎麼說的,比如他們提供的事件細節、談話中的語言邏輯結構等,而測謊儀則無法對這些綫索進行評估。最後,使用這種隻能測量生理喚起的技術,比如測謊儀,很難探測到那些沒什麼內疚感和焦慮感的人。奧爾德裏奇 埃姆斯就利用測謊儀的這些弱點占瞭很多便宜。在他秘密為蘇聯做間諜期間,通過瞭兩個測謊儀審查,並最終得以繼續那些催命行動。
於是我們看到,測謊儀測驗其實是個很沒用的謊言探測儀器,特彆是在那些沒有經過充分訓練的審訊員手裏。因此,緻力於尋找高科技手段探測謊言的研究者們探索瞭一些新的方法。其中一種方法是測量人們在識彆一些以前遇到過的物品時的腦電波,由此推斷在提及一個與案件有關的物品時,隻有有罪的嫌疑人纔能齣現類似的腦電波反應。還有研究者使用熱成像技術,希望能通過記錄臉部的熱量放射來探測謊言,或者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希望能追蹤到與撒謊相關的腦部活動模式。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新技術被證明是切實有效的。
總的來說,在日常瑣事中或偵查犯罪行為時,我們探測謊言的能力——憑藉直覺或依靠儀器是很普通的。不過幸好,要維持一個謊言是很睏難的,對不同的人要說不同的故事,每個謊言都要更多的謊言來支撐,一個人很容易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奧爾德裏奇 埃姆斯已經伏法,我們也可以鬆一口氣瞭,要不然,如果我們的謊言探測能力僅此而已,那可以不誇張地說,他真的能夠繼續逍遙法外瞭。
對學生們來說,一本有代錶性的社會心理學讀物,猶如一場精彩的馬戲團演齣,好戲連連,頗有些讓人目不暇接。瞧,不同的花樣輪番上陣——驚人的利他主義行為、駭人的攻擊行為、不可思議的說服把戲、人類閤作行為的金字塔架 構以及令人迷惑的自欺行為。在所有這些行為中是氣定神閑的課程傳授者——馬戲團總指揮,他將學生們的視綫交替引 嚮各種奇妙的場景。現在,女士們、先生們,請你們將視綫從滑稽的自欺行為轉嚮奮不顧身躍入湍急愛河的男男女女, 再轉嚮攻擊行為的血盆大口中!
為什麼以整閤的途徑探討社會心理學
這場社會心理學的馬戲狂歡秀可能會掩藏著這樣一層重要的含義:人類的社會行為是以相互關聯的方式交織在一起 的。單獨、孤立地呈現各章節主題——這裏談點兒攻擊、說服、偏見,那裏談點兒人際關係,隻能提供一些支離破碎的見 解。共同的概念、維度以及原則是所有社會行為的基礎。我們相信,知曉它們會讓學生們獲益匪淺。畢竟,學習和記憶 的一個重要原則便是,當材料的不同部分有機地組閤在一起時,人們能夠更輕易地掌握以及記憶更多的材料。
馬戲錶演讓人眼花繚亂,但卻不是學習的好方式。在劇院、電影院或是文藝作品中,我們能夠欣賞到同樣精彩的畫 麵,並且這些畫麵的結構更為周密。社會心理學這一學科更應該是一部生動的、有序的編年史,而不是一場混亂的馬戲 錶演。它是一部錯綜復雜的編年史,波瀾起伏、柳暗花明,又不失連貫一緻性:循環的人物、場景以及主題會將其各個 部分串聯起來。我們撰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讀者提供一個凝聚的框架:在保留社會心理學豐富趣味性的同時,融入 更多有益的理論整閤。
我們如何達成整閤
在決定寫這本書之前的一年裏,本書的作者們每周都會抽一個下午碰麵,試圖勾勒齣一個真正整閤瞭的理論框架。 我們知道,我們彼此分享著“甜蜜的酸澀”。我們基本意見一緻,但是我們各自又擁有不同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視角(社會認知、社會學習和進化心理學),有時這些視角會發生衝突。我們意識到,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將所有這些不同的途徑聯結起來,它將為整閤材料提供極為廣闊的基礎,即容納並涵蓋一係列的理論齣發點。
我們多次的會麵充滿瞭善意的爭論、令人大開眼界的洞察、錯誤的啓程、盲目的摸索以及滿意的突破,伴隨這些的是我們的共同體會:我們對社會心理學的瞭解正在逐步加深。即使不寫這本書,這些努力與付齣也是值得的。通過一年的討論與爭辯,我們不僅擁有瞭一筆寶貴的中年學習經曆,也就整閤的框架達成瞭一緻的見解,而這個框架正是我們的熱情所衷。
這本書的英文副標題翻譯成中文是“互動中的目標”,這正反映瞭我們聯結本書內容(章節內以及章節間)的兩條主要綫索。
1.社會行為的目標導嚮特性。首先,我們會強調社會反應是目標導嚮的。目標本身可能難以用言語錶達,甚至難以被覺察到,但是當人們服從權威人物、開始一段新戀情或是彼此間拳腳相加時,他們是齣於某種目標纔這樣做的,比如獲得某人的認同、確認自我形象或獲取社會地位。在本書第1章中,我們會描述日常目標是如何源於基本的社會動機的,比如建立社會紐帶、吸引配偶以及理解自己和他人。在第2章中,我們會檢視目標是如何運作的。
2.個人–情境交互作用。其次,為瞭完全理解人們發生社會行為的原因,我們需要考慮個人的不同方麵是如何與他所處的情境産生交互作用的。個體內部的一些特徵,比如態度、特質、期望、歸因、心境、目標、刻闆印象以及情緒,是如何與情境特徵産生交互作用以共同影響社會行為的?從庫爾特·勒溫(KurtLewin)開始,這種交互作用的主題就在這一領域極為突齣。不幸的是,社會心理學的入門書籍往往低估瞭交互作用的解釋效力。相對而言,在本書中,我們會持續邀請讀者們考慮個體內部力量與外部力量的相互影響。
聯結視角:認知、文化和進化
在過去的20年,社會心理學傢們熱衷於采用認知視角探討人們加工社會情境信息的方式,並取得瞭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也進一步充實瞭社會學習視角下的研究發現。而近年來,研究者們在不同的人類文化和不同的動物種係間發現瞭許多令人振奮的社會行為,因此社會文化與進化論的視角正日益受到關注。
社會文化視角強調社會思想和行為是如何被囊括入我們所居住的龐大的社會情境中的。文化的力量可能會改變以下問題的答案:哪種說服的技術是有效的?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是以群體中一員的身份還是以獨立個體的身份?一個女人可以嫁給一個人,還是多個人?文化研究是令人著迷的,因為它經常強調差異性,會提醒我們“我們的方式”並不是唯一的方式。
但是,跨文化研究也告訴我們,全世界的人們都擁有一些共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進化論視角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不同的人類文化存在共性,甚至不同的物種之間也存在共性。乍一看,進化心理學似乎強調人類本性的黑暗麵,即“自私基因”會驅動攻擊行為、性侵犯以及兩性間的鬥爭,但進化論的分析也顯示,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能夠存活,不僅取決於自私的競爭,也取決於一些積極的行為,比如形成友誼、與群體內的其他成員閤作以及建立牢固的傢族紐帶等。
顯然,這些不同的視角並非彼此的“附屬品”,它們協同工作,幫助我們更加全麵地理解社會這個世界。我們這些作者都受到認知、文化和進化論視角的長期浸潤,我們也努力將它們的精華交織編入本書中。在這一版中,我們會強調社會心理學是如何發揮橋梁作用,聯結心理學的不同領域(比如認知神經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以及其他行為科學(比如人類學、經濟學、政治科學和動物學)的。
每章的架構
在每一章的特殊專欄中,我們將會突齣強調社會心理學的若乾信息與主綫。
1.小調查
社會心理學傢們也是偵探。這個比喻很貼切,所以我們邀請讀者們將自己與“小調查”專欄中的概念聯係起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卻能吸引讀者們投入一個調查,或是通過組閤書裏的概念、發現以及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或是通過運用他們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去批判性地分析剛剛揭示的證據。“小調查”中所設計的問題不僅強調社會心理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關性,也能夠幫助初學者更加高效地學習。關於學習和記憶的相關研究顯示,如果我們能將學習材料與自身建立聯係,對其加以批判性地思考並積極練習,那麼我們就能夠更加輕鬆地掌握它們。
2.聯結:理論與應用
在這個專欄中,我們將會探討某一特定的實驗發現或係列發現是如何與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建立聯係的。比如,研究中所獲得的見解如何用來減少課堂歧視、幫助已婚夫婦鞏固婚姻或減少暴力等。
3.聯結:方法與證據
在第1章中,我們用偵探的比喻闡述瞭研究方法:在碎片中篩選,搜尋蛛絲馬跡。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為研究者的“偵探工作”引入瞭新的工具。比如,在講述媒體暴力與觀看者攻擊性的研究中,我們在專欄中介紹瞭元分析的方法;在討論關於愛情的研究時,我們引入瞭因素分析的工具;在探討人們剋製偏見流露的方式時,我們引入的最前沿的研究采用瞭腦成像的技術。通過在本書中介紹這些工具,我們希望能夠為讀者展示方法對於解決這些謎團的特殊重要性。
4.聯結:適應與障礙
學心理學的人常常對紊亂的行為興趣濃厚。在這個專欄中,我們通過深入挖掘紊亂行為以揭示一些更廣泛的原則。我們會考察:通常情況下健康的社會行為是如何走嚮極端,以緻産生不良後果的,比如,戀人之間發展緊密紐帶的適應性傾嚮是如何導緻迷戀關係的。
5.迴顧
在每一章的最後一部分,我們將迴顧章節開頭拋齣的那個謎團,以幫助讀者融會貫通本章中所討論的各種研究發現。比如,探討完說服領域和親密關係領域的研究發現(我們會將章節中所揭示的新綫索銜接起來),我們會迴顧為什麼男孩會違心認領自己犯下的“滔天大罪”。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希望不僅能夠激發讀者的好奇心,也得以實踐另一種學習和記憶的常規原則,即當親身經曆的事情與生動的案例相聯係時,人們能夠迴憶起更多相關的事情。
將方法和應用融入故事
粗略瀏覽一下,我們可以看到,本書並沒有設置單獨闡述“應用”的章節,比如健康、商業或是法律等話題。這並不是因為它們在社會心理學中的地位不重要,恰恰相反,與其在書中為這些話題開闢專門的空間,我們更想強調的是它們與該領域主流話題的頻繁聯係。因此,當它們在課文中的討論部分或是章節中的“聯結:理論與應用”專欄中(此時特彆的闡述是適宜的)自然齣現時,我們會指齣這些聯係。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希望能夠嚮讀者傳達社會心理學的原則與人們在工作場所、課堂以及其他應用性環境中所呈現齣的行為之間的固有聯係。
齣於相似的原因,我們也沒有設置單獨的章節或者附錄專門闡述研究的方法。盡管在第1章中,我們嚮讀者展示瞭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及脈絡,但我們認為,更有價值的方法指導來自隨後章節中的“聯結:方法與證據”的專欄。在這個專欄中,方法與謎題的討論融閤在一起,讀者能夠瞭解到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的細節。此外,讀者還會逐漸認識到無法理解的結果是如何得到的,這樣就不能對研究的結果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瞭。最後,再次強調一下我們對整閤的重視:各個章節並不是歸結、分割成獨立的部分,比如社會認識、社會影響以及
社會關係。反之,各章節的話題是一個流動的連續體,從個體內部發生的現象自然過渡到外部發生的現象,但是,這種次序並不是強製性的,除瞭第 1 章和最後一章以外,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自主排列章節的閱讀次序,這樣也不會影 響對章節內容的理解。
本書具有這種貫通性的一個原因在於,我們所提齣的整閤並不來源於書中內容的絲絲入扣。反之,這種整閤來自一對概念,目標和個人–情境交互作用,這對概念通常適用於各種話題。盡管各個章節的目標不盡相同,但是目標起作用的方式——發展、運作的機製是相似的,無論是關於攻擊、吸引還是自我呈現或者其他社會行為。此外,盡管特定的因素因所研究的行為而異,但理解個體因素如何與情境因素交互作用卻為找到日常社會行為的原因提供瞭最真切的洞察——無論行為是什麼以及我們以何種次序考察它們。我們的這兩個核心概念,使本書的組織架構既得到整閤又錶現齣靈活性。
在接下來的部分,讀者們將會發現,緊密交織、互相關聯的日常社會行為比馬戲團的演齣更讓人目不暇接。社會心理學不僅可以是“地球上最炫目的演齣”,也可以是最宏偉的故事——激動人心、有條有理,又飽含深義。我們希望你們能夠産生共鳴。
書還不錯,入門看看挺閤適的
評分書很好,京東物流和質量都很給力,很實惠的購物
評分之前做活動的時候,買瞭好多書!128買瞭10本書,超級開心,今年一年的課外書被承包啦
評分日常生活中充滿瞭心理學的知識,隻是大部分的人對此比較少瞭解,這本也是常用教科書,買來增長見識
評分發貨速度 送貨快 包裝很專業 快遞員辛苦瞭
評分Thank you very 謝氏集團!
評分社會心理學,自我,大眾,社會……
評分最近對心理學有興趣。買來學習下。比較經典的心理學教材,適閤大眾閱讀
評分日常生活中充滿瞭心理學的知識,隻是大部分的人對此比較少瞭解,這本也是常用教科書,買來增長見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