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细说上海话的一部文集,共分五册,作者以其长期的研究成果和深切感悟,对上海话和上海话文化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用通俗有趣的文笔娓娓道来,让你能感性体验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化。
本书是完全用上海话书写的一本散文杂谈集,有“心里向永远年轻个复兴公园”、“平民乐园城隍庙”、“上海旧书店”、“煞根”、“夹忙头里髈牵筋”、“十三点”、“老克拉”等篇,读来亲切自然,系作者视为珍宝的上海经验、岁月印痕和独特的生活情趣的探幽掇英,展现了上海文化与上海方言的魅力。
钱乃荣教授,上海人。
1945年生,1967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复旦大学获硕士学位。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从事汉语语言学、方言学和海派文化研究。专著有《当代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老唱片(1903-1949)》、《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上海风情》、《上海话大词典》等40部;论文有200多篇。
《钱乃荣细说上海话》序
前言
心里向永远年轻个复兴公园
小乐惠辣“八仙桥”
平民乐园城隍庙
海派淮海路
上海旧书店
泰山文具店
少年宫,我心中个圣地
青山碧水长风情
吃零食
荡马路
有花长相伴
五伢山放牛
马赛克
煞根
夹忙头里髈牵筋
霉头触到哈尔滨
戳壁脚
打朋
十三点
垃圾股
退招势
牵丝扳藤牛皮糖
好户头
人来疯
跟屁虫
小狗勿上大宅基
通路子
讲斤头
吃豆腐
老克拉
老法师
适意
瞎猫碰着死老虫
吃瘪
吃价
揩油
水调歌头?中秋
好记性勿如烂笔头
《钱乃荣细说上海话》序
钱乃荣教授是个特别勤奋的学者,语言学和方言研究是他的专业。多年来,他广为调查,勤于蒐讨,恳苦著述,热心参与相关社会活动,在上海方言的研究、保存和推广上,真可谓硕果累累,功劳卓著。令人感动和敬佩的,不仅是他对学术的专注和学问的精深,更在于他对乡邦文化无限热爱和竭诚奉献的精神。前不久,因为他身体欠佳,我去他家看望。在一个多小时里,他谈病的时间很少,谈得最多最起劲的是他的工作,包括已完成的、正在进行的和计划要做的,洋洋洒洒,亹亹不倦。临行,他把他刚整理好出版的外国传教士当年所编“上海话读本”五种赠我——那是他从千辛万苦搜集来的四十多种同类著作中精选并全面校勘整理出来的。这些久已沉湮、几乎被遗忘的书,展现了上海开埠之初到上世纪30年代外国传教士学习、记录和传播上海话的实况,既保存了上海方言的历史,为研究上海话的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实在是很难得很珍贵的啊!就在我们握别时,他告诉我,他的一部有关上海话的文集即将杀青,出版前希望我能为之作篇序。我不禁有点惶恐。我从小生长在上海,上海话是会说的,可对方言研究一窍不通呀!但我看着乃荣兄期待的眼神、诚恳的表情,我怎么也说不出个“不”字。
距今半个月前,我在电脑上收到了乃荣兄邮来的《钱乃荣细说上海话》书稿。我打开读起来,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
这书稿由五部分组成,在“细说上海话”的总题下,列出五个既可独立、又有关联的标题:《上海话的前世今生》、《上海话的文化积淀》、《上海话的海派风情》、《上海话的五花八门》、《上海话的岁月寻踪》。每个标题下包含三五十篇数千字长短不等的文章,总共二百篇。这些文章根据内容不同,有的知识性颇强,其中最强的已经带点儿学术意味了,多数比较浅显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让我感到作者完全是以平等、自然、亲切的态度在与读者交谈,而绝无大学者居高临下传授或灌输知识的意味。
既然是“细说上海话”,这部书当然是以上海话,特别是它的词语为中心的,适当兼顾语音语法,而全书则由语词所承载的内容向四面辐射开去。首先是历史,从语言自身的历史到词语所体现或隐含的社会变迁史,到百年来的上海人生活史;大宗的是民俗风情,作者的眼光和笔墨触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乃至平日或节庆、家里和家外的种种情事;再就是海派艺术,从沪语小说、沪剧、滑稽戏、说唱评弹、九腔十八调到各式各样的老唱片,乃至一年四季回响在上海街头巷尾的叫卖声。要说这书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小百科,应该不算太夸张。而这一切风趣动听的叙述,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对上海文化性格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揭示。因为商业社会发达和中西文化的互渗互动,上海人确有某些特殊的性格习气、作风原则和种种不成文的行为规矩章程,诸如“先小人后君子”的契约精神、海纳百川不惧异端的开阔胸怀和勇于创新追求完美的行事风格等等。作者怀着由衷的自豪自尊写出这些,同时又那样清醒、客观、辩证,简直称得上是代表上海人做了一次坦诚的心灵解剖,一次海派文化底蕴的反躬自省。
我想,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上海读了此书,大抵不免会有所触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加以补充,当然也可能提出商榷讨论,绝不会无动于衷;如果是一位年轻的上海人或一位新上海人来读,则可能会感到惊讶、新奇和有趣——总之无论老少,都会有收获,从而加深对海派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或在今后的为人行事中有所取舍和借鉴。如果是一位来沪的旅游者读了,自然可在上海的自然景观之外,了解到更多的人文风情。至于对文化人类学者、民俗学者或历史学者、社会学者而言,本书的资讯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此说来,我说钱乃荣教授的这部新书是老少咸宜、开卷有得,该是毫不过分吧。
以上是我初读《钱乃荣细说上海话》的感想,不知能否充当这本书的小序?
董乃斌丙申元月于海南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微高了一点,但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的精品。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细节的敏感度。作者的行文风格充满了古典的克制美学,大量使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而不是直白的叙述。很多时候,你得停下来,反刍一下刚刚读到的那句话,才能真正领会其中蕴含的复杂意涵。特别是关于社区伦理和邻里关系的那部分描述,那种既亲密又疏离的微妙平衡,真是写绝了。它揭示了在高速变迁面前,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拉扯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让读者得以跳脱出现实的框架,进入一个由作者精心编织的记忆迷宫。每次合上书本,总感觉自己好像刚进行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对话,和一位睿智的长者,和一段尘封的往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真是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片段重新打磨得熠熠生辉。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历史事件的方式,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和张力。读到书中描述的某个特定年代的街景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煤烟味和弄堂里传来的吴侬软语,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号称“还原历史”的书籍都无法企及的。文字的肌理非常细腻,即便是描绘日常琐事,也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对人性的洞察。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一段历史,更像是在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情感土壤,让人在回味中思考,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看似散落的章节,实则暗含精妙的呼应,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新的谜团,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页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失去”主题的处理。它不是简单地哀叹“旧日不再”,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失去”的过程是如何影响了当代人的精神底色。作者在描绘那些逐渐消失的行业、手艺乃至口音时,其笔触是如此的精准和富有同情心,让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会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流失的东西。全书的行文流畅自如,语言风格成熟而富有张力,仿佛一幅层次分明的油画,初看是清晰的轮廓,深入观察则能发现无数细微的色彩变化和笔触叠加。它成功地做到了将地方志的厚重感与文学作品的轻盈感完美结合,避免了学术著作的枯燥,也超越了一般怀旧散文的浅薄。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寻踪”,不仅是追寻过去,也是在追寻我们自身身份的源头。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学性的记录。它的叙事声调是那种带着淡淡忧郁的怀旧,但绝不矫情或煽情。作者似乎对笔下的一切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反而让情感的表达更加有力、更具穿透力。我特别欣赏它在叙事中巧妙地穿插的那些田野调查的痕迹,那些口述历史的片段,被作者有机地融入到整体的文学结构中,既保持了史料的真实性,又提升了故事的可读性。这让全书充满了生命力,仿佛每一个被提及的名字背后,都有一双注视着我们的眼睛。阅读体验是丰富而多层次的,你既可以享受其中优美的文字构建的画面感,也可以沉浸于其背后对社会变迁深层次的探讨。这绝对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的书籍。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地域的文献,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时间”本身的哲学思考。作者对于“流逝”这个概念的捕捉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笔下的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很多看似已经消逝的场景和思维模式,总会在不经意间以另一种形式回弹到现代读者的面前。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语言变迁的那几章,他没有简单地列举哪些词汇消失了,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词汇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坍塌与重构。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让这本书超越了地域志的范畴,具有了更广阔的人文关怀。读完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未来又会如何被后人审视和书写。全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老道,时而急促如暴雨,时而舒缓如慢板,这种韵律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