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語言學研究者和愛好者 陳平先生是國際知名語言學傢,師從呂叔湘先生。治學嚴謹,文章經典。本叢書是陳平教授的研究論文經典的集結。
內容簡介
語言在國傢現代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多年來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也是社會語言學和文化曆史研究領域裏的重點研究課題。語言的發展和規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地位規劃,主要內容包括確立和推廣標準口語、標準書麵語和標準文字係統,同時妥善處理國傢標準語言文字同境內其他語言和語言變體之間的關係等; 二是本體規劃,主要內容是對語言的文字、詞匯、語法、文體等主要方麵進行現代化改造,提高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效率,使其具有同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豐富錶現能力,同時加強規範化建設,以因應現代化國傢在語言文字方麵的需求。
本書所收八篇英語論文圍繞這些方麵展開,側重探討漢語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剖析有關理論主張和具體措施的動機、思路、目的和方法,在同世界相關國傢和語言的比較中全麵揭示漢語發展的有關特點。八篇論文都附有中文提要。
作者簡介
陳平,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講座教授。畢業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係,獲現代漢語碩士學位,及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UCLA) 語言學係,獲語言學碩士、博士學位。曾在UCLA、美國俄勒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及香港城市大學擔任教學與研究工作, 後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工作至今。陳平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功能語法、話語分析、語義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及曆史語言學。
目錄
Languages in a modernizing China
Language,nationalism,regional and ethnic identity in China
ModernWritten Chinese in development
Modern Written Chinese,dialects,and regional identity
Toward a phonographic writing system of Chinese:Acase studyinwriting reform
Four projected functions of new writing systems for Chinese
Language policy in Hong Kong before July 1,1997
Policy on the se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tandard language as a source ofconflict in Taiwan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陳平語言學文選:語言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How should we now explain this rather unique situation in which highly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particularly of written Chinese and the Chinese script, dominated mainstream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in modern China? Broadly, it can be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princip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uch a situation, the first of these having to do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how this may have been differ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 elsewhere. With regards to Europe, it is well documented that language played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its nationstates, and particularl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serving to arouse the self-awareness of speakers as groups distinct from neighbouring peoples speaking other languages. As observed by Anderson (1983:66), the Herderian concept of the nation being linked to language as a private-property 'had wide influence in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 and, more narrowly, on subsequent theorizing about the nature of nationalism.' 'National print-languages' , Anderson also remarks (1983:71), 'were of cent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ortance' in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ism in Europe between 1820 and 1920. Linguistic nationalism, embodied in the publication of important works in a vernacular, standardization of the vernacular, and its promotion to the state of being a language fit for all formal and official functions,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ion-state building. Language and nationalist movements in Europe were felt to be very closely linked in many cases, so that (for example) the birth of Hungarian nationalism was considered to be an event which occurred in 1772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certain works of literature in the Hungarian language.
Unlike the European nation-states, however, China as a civilization, and as a nation in a pre-modern sense, had been a historical given for millennia. Before the advent of modern times it had been a country with a central government, and had used a common written language since the imperial Qin Dynasty (221-206 BC). The series of events occurring since the mid nineteenth century certainly developed a sense of crisis over the survival of the nation in the face of foreign invasion, but the existence of the Chinese as a n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sense, was taken for granted. Consequently there was no real need for language to serve as a symbol of identity or a bonding force in the national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people.
……
陳平語言學文選:語言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內容梗概 《陳平語言學文選:語言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一部由語言學大傢陳平教授傾注畢生心血的學術巨著。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語言現象的孤立探討,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深邃的理論洞察,係統梳理瞭語言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語言本身如何在這種進程中被塑造、被改變。陳平教授以其獨特的視角,將語言學研究與中國社會發展的脈絡緊密相連,揭示瞭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傳承、思想傳播、技術革新乃至國傢凝聚力的核心載體。 全書共分為幾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圍繞著“語言與現代化”這一核心主題,展開深入而細緻的論述。 第一部分:語言的現代化基石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語言在構建現代化國傢基礎過程中所發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陳平教授在此部分首先迴顧瞭中國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衝擊下,傳統語言格局麵臨的挑戰與變革。他指齣,白話文運動並非僅僅是語言形式的革新,更是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的先聲。通過推廣以北京語音為基礎的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國邁齣瞭構建全國統一語言空間的第一步,為信息傳播、教育普及和國民意識的形成奠定瞭堅實的語言基礎。 陳平教授深入分析瞭詞匯的現代化進程。他詳細闡述瞭在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哲學思想和政治製度的過程中,漢語如何吸收、轉化和創造新的詞匯來適應時代的需求。從“民主”、“科學”到“經濟”、“技術”,這些承載著全新概念的詞匯的齣現,不僅豐富瞭漢語的錶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們成為推動中國社會思想觀念更新和社會結構轉型的關鍵工具。他運用大量的曆史文獻和語言材料,生動地展示瞭這一詞匯革命的復雜性和深刻性。 此外,本部分還探討瞭語音和文字改革的意義。陳平教授認為,注音運動、漢字簡化等措施,雖然在推行過程中伴隨著爭議,但其背後都蘊含著促進國民讀寫能力提升、縮小學生文化隔閡、服務於國傢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意圖。他辯證地分析瞭這些改革的成效與不足,並對其長遠影響進行瞭評估。 第二部分:語言作為思想與文化現代化的載體 在這一部分,陳平教授將目光投嚮瞭語言在思想和文化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作用。他強調,思想的傳播離不開語言的媒介,而現代化思想的引入和發展,更是與漢語的演變息息相關。 陳平教授對20世紀中國思想領域發生的巨大變革進行瞭細緻的語言學分析。他探討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漢語如何被用來錶達和闡釋全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催生齣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話語體係。他關注瞭不同時期政治宣傳口號、思想教育材料等文本中的語言特徵,分析瞭語言如何被用作動員群眾、統一思想的有力工具。 同時,文學的現代化也是本部分的重要議題。陳平教授認為,現代文學的興起,標誌著語言錶達方式的革新和審美觀念的轉變。從新詩歌到現代小說,作傢們打破瞭文言的束縛,擁抱白話,運用更加靈活、生動、貼近生活實際的語言,深刻地反映瞭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百態。他分析瞭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中語言的創新之處,以及這些語言創新如何促進瞭民族精神的覺醒和文化自覺的形成。 陳平教授還關注瞭教育領域語言的角色。他指齣,現代教育體係的建立,離不開統一的教學語言和教材。普通話的推廣,為基礎教育的普及提供瞭可能,使得不同地區、不同方言區的學生能夠共享知識資源。他對教育文本中的語言特點進行瞭研究,分析瞭教育語言如何塑造年輕一代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第三部分:語言在技術、經濟與社會轉型中的角色 隨著中國社會進入全麵現代化階段,語言在技術、經濟和更廣泛的社會轉型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凸顯。陳平教授在本部分對此進行瞭深入的剖析。 他首先關注瞭科技語言的崛起。隨著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飛速發展,大量科學術語、技術規範和研究報告的齣現,對漢語提齣瞭新的挑戰。陳平教授分析瞭漢語在吸收外來科技詞匯、創造本土化科技術語方麵的能力,以及科技語言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對於推動科技進步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性。 接著,他探討瞭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問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英語等外語的地位日益突齣,漢語也麵臨著被外來語言影響的挑戰。陳平教授分析瞭商務漢語、國際貿易中的語言交際等議題,探討瞭如何在保持漢語主體性的同時,有效參與全球經濟活動。 社會轉型帶來的語言變遷也是本部分的焦點。陳平教授關注瞭媒體語言的演變,分析瞭電視、廣播、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如何改變瞭人們的語言習慣和信息接收方式。他探討瞭網絡語言的齣現及其對傳統語言規範的挑戰,以及這些新的語言現象如何反映瞭當下社會的文化變遷和價值取嚮。 此外,他還關注瞭語言在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復雜性。在推動國傢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過程中,語言政策扮演著重要角色。陳平教授從語言學角度,審視瞭多語言環境下如何處理國傢語言與地方語言的關係,如何在尊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閤。 第四部分:語言研究的現代化與中國語言學的發展 作為一位傑齣的語言學傢,陳平教授在本書的最後一章,還將視角拉迴到語言學本身,探討瞭中國語言學如何與現代化進程相適應,並為國傢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他迴顧瞭中國現代語言學的發展曆程,分析瞭西方語言學理論對中國語言學研究的影響,以及中國學者如何在藉鑒與創新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研究體係。他強調瞭將中國豐富多樣的語言現象納入研究視野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構建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語言學理論的關鍵。 陳平教授還強調瞭語言學研究在服務於國傢戰略中的作用。他指齣,語言研究不僅僅是學術探討,更應該與教育、文化、科技、外交等領域緊密結閤,為國傢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例如,語言規劃、語言政策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漢語言文化的國際傳播等,都是語言學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領域。 總結 《陳平語言學文選:語言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部充滿思想深度和曆史厚度的力作。陳平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語言變遷史,清晰地揭示瞭語言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從基礎建設到思想啓濛,從文化繁榮到科技進步,再到社會轉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書不僅是語言學研究者的寶貴財富,更是所有關注中國曆史、文化及社會發展的人們,理解當下中國,洞察未來走嚮的必讀之作。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深刻認識到,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更是國傢發展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