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乐理与视唱练耳(第2版)》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内容精练,突出学前教育岗位所需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同时合理安排一些有利于拓展学生能力和深化教学效果的栏目。
全书包括乐理知识、视唱训练、听觉训练三部分,下分二十一个单元。教学中,可根据本校教学计划,学习全部或部分内容。
《乐理与视唱练耳(第2版)》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五年制高专、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成人教育、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供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园教师参考。
与《乐理与视唱练耳(第2版)》配套的数字课程已在“智慧职教”(www.icve.com.cn)网站上线,学习者可登录网站进行在线学习,也可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部分教学视频,详见“郑重声明”页资源服务提示。《乐理与视唱练耳(第2版)》所配视频详情见二维码资源清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模块 乐理知识
单元一 乐音体系
第一节 音及音的性质
第二节 乐音与噪音
第三节 乐音体系及音列
第四节 音名与音组、音区与音域
第五节 音律
第六节 变音记号与等音
单元二 记谱法
第一节 音符与休止符
第二节 五线谱与记谱法
第三节 音乐中的常用记号
单元三 节奏与节拍
第一节 节奏与节拍
第二节 切分音与弱起小节
第三节 连音符
单元四 音乐的速度与力度
单元五 音程
第一节 音程的名称与标记
第二节 音程的扩大与缩小
第三节 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
第四节 等音程
第五节 基本音程
第六节 音程的转位
第七节 单音程与复音程
第八节 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单元六 和弦
第一节 三和弦与七和弦
第二节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第三节 等和弦
第四节 怎样识别与构成和弦
单元七 调及调关系
单元八 调式
第一节 调式总论
第二节 大、小调式
第三节 中国民族调式
第四节 怎样识别调式
单元九 调与调式
第一节 调与调式的组合
第二节 关系大小调
第三节 同主音大小调
第四节 同宫系统调
第五节 等音调式
单元十 调式音程
第一节 大、小调式中的音程
第二节 稳定音程与不稳定音程不稳定音程的解决
第三节 不协和音程的解决
第四节 怎样判断音程的所属调式
第五节 音程在音乐中的表现特性及其应用
单元十一 调式和弦
第一节 自然大小调中的和弦
第二节 和声小调中的和弦
第三节 属七和导七和弦的解决
第四节 怎样判断和弦的所属调式
第五节 和弦在音乐中的表现特性友其应用
单元十二 转调
第一节 什么是转调
第二节 转调的意义
第三节 转调的类别
单元十三 调式变音及半音音阶
第一节 什么是调式变音
第二节 导音的形成、解决与消失
第三节 具有典型意义的调式变音及半音阶
单元十四 移调
第一节 什么是移调
第二节 怎样移调
单元十五 旋律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旋律
第二节 旋律的进行方向
第二模块 视唱训练
单元十六 五线谱视唱
第一节 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第二节 调式调性的训练
第三节 较复杂的节拍节奏训练
单元十七 简谱视唱
第一节 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第二节 调式调性的训练(小调)
第三节 较复杂的节拍节奏训练
单元十八 看谱唱词
第三模块 听觉训练
单元十九 听音训练
第一节 旋律音程
第二节 和声音程
第三节 和弦
单元二十 节奏训练
单元二十一 旋律听写训练
第一节 简易基础旋律的听写训练
第二节 儿童歌曲旋律的听写训练
附录 指挥图式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乐理与视唱练耳是高职高专及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传授基本乐理知识,进行识谱与听觉训练。课程以发展学生音乐认知、表现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
《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第一版于2011年出版。自教材出版以来,我们一直与读者对话、与专业教师对话,我们不断的倾听和完善,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鼓励,这些都成为我们不断深研的动力。
本次教材的修订,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更加遵循培养“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材编写形式。教材编写中,我们注重与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及创新教育相联系,突出新构思、新特点、新模式。教材流程分单元进行,改变传统教材的章节形式,采用图、表等方式,体现教学内容精练、通俗易懂,要点、目标明确,练习与实践突出等特色。
2.注重编写体例的实用性。教材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从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取舍,创新教学设计,以突出课程对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基本要求。
3.以研究为先导。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教材所对应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以求突出从业知识点与技能点。同时合理安排有利于拓展学生能力和深化教学效果的栏目,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此外,我们还配合教材开发了一些辅助资源和手段(网络、多媒体等),以突出其应用性、实用性强等特点。
本教材由辽东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金哲担任主编,并负责第三模块单元二十节奏训练编写以及全书的统稿工作;鞍山师范学院马伟楠担任第二主编,与沈阳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王媛媛、长沙师范学院廖洪立共同负责第二模块视唱训练的编写;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杨芳担任副主编,并负责第一模块乐理知识单元八到单元十一的编写;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段白羽担任副主编,负责第三模块的听音训练的编写;辽东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石景苏负责第三模块旋律听写训练的编写以及本教材中第二、第三模块的全部制谱;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冰负责第一模块乐理知识单元一的编写;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禹海燕负责第一模块乐理知识单元二至单元七的编写;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冠楠负责第一模块乐理知识单元十二至单元十五的编写。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从相关文献和网站上引用或借鉴了部分研究成果,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教材所配数字资源由辽东学院金哲、曾艳、姜晓泳制作完成。
由于编者学识水平、能力有限,本书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音乐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精选专业教材与研究著作 本精选书单旨在为音乐专业人士、学生以及对音乐理论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读者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和实践指南。这些书籍涵盖了从基础乐理到高级和声、配器、曲式分析以及音乐史等多个重要领域,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音乐知识体系。 --- 一、 音乐基础与理论核心(Fundamental Theory & Core Concepts) 1. 《和声学原理与分析:古典至浪漫主义时期》(Harmony Principles and Analysis: Classical to Romantic Era) 作者: [虚构作者名:阿尔伯特·冯·舒茨]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欧陆音乐学社] 页数: 680页 内容概述: 本书是和声学领域内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专注于系统梳理和阐释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期西方音乐的调性系统。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调性基础与功能和声 深入探讨了音高、音程、音级在功能和声框架下的定义与关系。重点分析了三和弦、七和弦的结构、转位及其在功能组(主、属、下属)中的实际运用。书中详尽地阐述了音级的功能性(Tonic, Dominant, Subdominant)如何驱动音乐的逻辑进行。 第二部分:和声连接与模性转换 详细考察了不同和弦之间的连接规则与禁忌,包括平行五八度、导音的解决等经典范式。尤其侧重于“模性转换”(Modulation)的技术,从最近关系调的转换到远关系调的探索,提供了大量实际的分析案例,并探讨了不同时期作曲家在模性处理上的风格差异。 第三部分:不协和音的运用与深化 本书对不协和音的处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包括经过音、倚音、持续音、悬挂音等非和弦音的严格规则。此外,高级和声主题如拿波里六和弦、减七和弦的结构特性及其在增强戏剧性冲突中的作用被深入剖析。 第四部分:浪漫主义的和声拓展 本部分超越了严格的古典和声框架,探讨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如何拓展和声语言。内容涉及增六和弦的复杂应用、半音和声(Chromatic Harmony)的引入、以及对调性中心模糊化处理的早期尝试。通过对舒伯特、瓦格纳早期作品的片段分析,展示了和声如何成为表达情感张力的主要工具。 特点: 本书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乐谱实例著称,旨在帮助学习者不仅仅是“识别”和弦,而是“理解”和弦在特定音乐语境下的必然性与选择性。 --- 2. 《二十世纪音乐的结构分析:十二音体系与序列主义》(Structural Analysis of 20th-Century Music: Twelve-Tone System and Serialism) 作者: [虚构作者名:伊莲娜·科瓦尔斯基]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现代音乐研究] 页数: 550页 内容概述: 本书是研究20世纪音乐,特别是无调性音乐结构方法的权威参考书。它系统地引导读者从传统调性思维中抽离,进入到全新的音高组织体系。 第一部分:调性体系的瓦解 首先回顾了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中调性松动的现象,为无调性的出现奠定背景。重点分析了早期表现主义音乐中音块(Tone Clusters)和自由无调性的初步实践。 第二部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Dodecaphony)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详细解释了“音列”(Tone Row)的构建、基本形式(Prime)、逆行(Retrograde)、倒影(Inversion)及逆行倒影(Retrograde Inversion)的数学和听觉原理。通过对勋伯格《钢琴组曲》和《叙事曲》的全面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音列的变换和组合来构建宏大的音乐结构,实现“无中心”的组织。 第三部分:序列主义的深化与扩展 探讨了由魏本(Webern)发展并被后世继承的“序列化”概念。这包括将十二音技法扩展到节奏、力度、音色等其他音乐要素上,形成更全面的结构控制。书中对早期序列音乐的“点描式”特征进行了深入解读。 第四部分:电子音乐与偶发音乐的理论连接 虽然主题侧重于音高组织,但本书也将序列主义与其他非传统音乐形式进行了对话,探讨了结构逻辑在不同音乐美学中的体现与差异。 特点: 理论性强,数学推导严密,是掌握序列音乐分析工具的必备教材。 --- 二、 音乐的织体、色彩与形式(Texture, Color, and Form) 3. 《管弦乐配器法:从莫扎特到德彪西》(Orchestration: From Mozart to Debussy) 作者: [虚构作者名:马库斯·里德尔]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欧洲音乐教育联盟] 页数: 750页(附带四张音频演示CD) 内容概述: 这是一部结合了历史演进与实用技术的配器圣经。它不仅仅罗列了乐器特性,更着重于分析伟大作曲家是如何运用乐器组合来服务于音乐表达的。 第一部分:古典乐器组的声学与技术基础 详尽描述了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弓法、指法对音色、力度和速度的影响。木管组和铜管组的移调、不同调性下的音色纯净度,以及各自的实用音域划分。打击乐器的介绍则侧重于其“色彩”而非“旋律”功能。 第二部分:古典主义配器的透明度 以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为例,分析了清晰、平衡的配器原则。重点讨论了主题的分配、对位织体中的乐器层次感构建,以及如何通过乐器对位来保持织体的清晰度。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色彩扩张 探讨了贝多芬后期、柏辽兹和瓦格纳对管弦乐队的革命性扩展。研究了低音提琴、低音大号、倍大管等低音乐器的引入如何改变了乐队的“重量感”。书中对“管弦乐和声”(Orchestral Chords)的色彩处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如何使用对比的乐器组制造声响的厚度。 第四部分:印象主义的音响绘画 集中分析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配器技巧。重点研究了“音色本身即是主题”的理念,如何运用弱音弱音(Sordino)、泛音(Harmonics)、以及木管乐器的高音区来营造朦胧、变幻的音响效果。书中对“分割弦乐”(Divided Strings)的使用进行了详尽的图表说明。 特点: 配有大量原始乐谱示例和配套音频,是配器实践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 4. 《曲式分析的现代视角:从巴赫赋格到奏鸣曲结构》(Form Analysis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From Bach Fugue to Sonata Structure) 作者: [虚构作者名:詹姆斯·麦克唐纳]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大学音乐教材] 页数: 512页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连贯的曲式分析框架,该框架既尊重传统分析的严谨性,又能够适应不同时代和风格的作品。它强调功能和结构层级,而非仅仅是标签的堆砌。 第一部分:小型曲式与对位结构 从基础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入手,详细分析了巴赫赋格(Fugue)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结构逻辑,重点剖析了主题的呈示、应答、插入段和尾声的对位技巧。 第二部分:奏鸣曲式:核心与变体 奏鸣曲式被视为西方音乐结构的核心。本书突破传统地将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固定模型,转而分析其背后的“主题冲突与解决”的动力学过程。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的奏鸣曲式:古典时期的均衡性、浪漫主义时期的扩展与自由化,以及20世纪对奏鸣曲原则的解构。 第三部分:大型器乐套曲的组织 系统梳理了组曲(Suite)、幻想曲(Fantasia)和回旋曲(Rondo)的结构特征。特别关注了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慢速引子、谐谑曲(Scherzo)的演变、以及终曲的处理方式。 第四部分:段落的层级与衔接 强调了音乐“段落”(Section)与“乐句”(Phrase)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如何通过动机的展开、和声的推进以及速度和强弱的对比来实现段落之间的有效过渡与有机连接。 特点: 逻辑清晰,注重分析的深度和层次感,引导读者理解曲式背后的“为什么”而非“是什么”。 --- 三、 音乐史与美学(Music History and Aesthetics) 5.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的音乐:文本、礼仪与复调》(Music of the Middle Ages and Renaissance: Text, Liturgy, and Polyphony) 作者: [虚构作者名:索菲娅·维拉诺瓦]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古典文化出版中心] 页数: 820页(包含大量中世纪手稿插图)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西方音乐史上最富神秘色彩和结构深度的时期——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其核心在于揭示音乐如何从宗教仪式中诞生,并逐步发展出独立的艺术形式。 第一部分:中世纪的声乐基础 详尽介绍了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的旋律特征、音阶系统(教会调式)及其与拉丁文文本的紧密结合。随后深入探讨了早期复调的萌芽,如奥尔加农(Organum)的平行与自由形式。 第二部分:经文音乐与世俗歌曲 分析了中世纪重要的弥撒曲结构,以及三部曲(Motet)的复杂发展。世俗音乐部分考察了游吟诗人(Troubadour/Trouvère)的音乐,探讨了其与宫廷生活、骑士精神的关系。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 重点分析了弗兰德学派(Franco-Flemish School)的作曲家如奥克冈(Ockeghem)和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的对位技巧。对“模仿复调”(Imitative Polyphony)的成熟运用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特别是如何通过精妙的对位来平衡文本清晰度和织体密度。 第四部分:音乐印刷与风格转型 探讨了印刷术对音乐传播的革命性影响,以及文艺复兴晚期世俗音乐(如法国香颂、意大利假面舞曲)中半音和更富表现力的和声语言的出现,为巴洛克风格的来临埋下伏笔。 特点: 学术研究扎实,对早期记谱法和文献的解读尤为出色,适合高级历史和声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