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万,男,1977年生,辽宁营口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古文字方向)硕士、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楚系铜器铭文、简帛格式。
绪论001
第一章简牍格式008
第一节简牍称谓、种类与简牍材质008
第二节简牍修治029
第三节简牍编联041
第四节简牍长度079
第五节简牍的缮写113
第六节简牍题记140
第七节简牍符号178
第八节简牍容字231
第九节简牍收藏241
第二章帛书格式258
第一节帛书概述258
第二节帛书选材与缮写前的处理261
第三节帛书的缮写266
第四节帛书收藏287
第三章检署格式290
第一节检署定义290
第二节封检类型294
第三节检的封缄302
第四节题署308
附录一简牍帛书标题一览表309
附录二简牍格式一览表344
附录三帛书格式一览表389
引书简称对照表398
参考文献403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背景梳理,到微观的特定文书形制分析,作者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冗长,而是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能够持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比如,在探讨某一特定时期书写工具对书写速度的影响时,作者能够巧妙地过渡到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原本偏向技术的讨论,也充满了人文的温度。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看似冰冷的研究对象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同的章节中找到新的启发点,其知识密度之高,令人惊叹。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文书载体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材质书写对文字形态、篇幅限制以及信息传递方式产生的根本性影响。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扎实,每一步推导都基于扎实的文献考据和考古发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细腻笔触,即便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书中对一些关键文献的解读,更是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让人读后茅塞顿开,对原有认知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挑战。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其学术价值所在。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相关研究领域无疑是一件幸事。它成功地将前沿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既学术又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更是在某些关键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阅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古代信息载体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模式也多了一把关键的钥匙。我期待未来能看到作者基于此书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希望能有更多的洞见能与学界分享。这本书无疑会成为该领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参考书目,其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兼备。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典雅而深沉的气质。纸张的选用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视觉呈现上所下的功夫,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考量,更是对内容的一种烘托和致敬。例如,在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载体时,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不同的版式和插图风格,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视觉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时代书写习惯的演变。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作为一名研究者的匠人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他对史料近乎苛刻的辨析态度上。面对浩如烟海的出土文献,作者没有选择简单的罗列,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批判性分析,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书中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处理方式尤其值得称道,作者并未采取偏颇的立场,而是将正反双方的观点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最后再给出自己基于证据链的审慎判断。这种平衡、客观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相关领域做进一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中,构建起坚实的学术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