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帛书格式研究

简牍帛书格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鹏万 著
图书标签:
  • 简牍帛书
  • 古籍整理
  • 文献学
  • 历史文献
  • 书写材料
  • 古代文化
  • 考古学
  • 版本学
  • 中国古代史
  • 古文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6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40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简牍帛书格式的全面总结。简牍帛书格式的内容包括简牍的选材、修治、长度、编联、缮写、题记、符号、容字及收藏,帛的选材、幅长、幅宽、缮写、题记、符号、容字及收藏,还有与之相关的检署格式。另外还附有“简牍帛书出土一览表”、“简牍帛书标题一览表”等表格。

作者简介

  程鹏万,男,1977年生,辽宁营口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古文字方向)硕士、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楚系铜器铭文、简帛格式。

目录

  绪论001
  第一章简牍格式008
  第一节简牍称谓、种类与简牍材质008
  第二节简牍修治029
  第三节简牍编联041
  第四节简牍长度079
  第五节简牍的缮写113
  第六节简牍题记140
  第七节简牍符号178
  第八节简牍容字231
  第九节简牍收藏241
  第二章帛书格式258
  第一节帛书概述258
  第二节帛书选材与缮写前的处理261
  第三节帛书的缮写266
  第四节帛书收藏287
  第三章检署格式290
  第一节检署定义290
  第二节封检类型294
  第三节检的封缄302
  第四节题署308
  附录一简牍帛书标题一览表309
  附录二简牍格式一览表344
  附录三帛书格式一览表389
  引书简称对照表398
  参考文献403

精彩书摘

  《简牍帛书格式研究》:
  刻线的形式大部分是从左起,向下斜行。划线如果是在简册的上部,一般是从简端划起;如果是在简册的下部,一般是划到简末端为止。简册背刻线应形成于编联之前:
  先说划线与编册的先后关系。在岳麓简《质日》三篇、清华简《金滕》篇以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中,都可清晰地看到刻划线穿过编绳位置。这几篇竹书原简册的编绳压在刻划线上,据此可认为,简册背划线形成于编联之前。
  至于其他不在特殊位置的划线,性质不好判断。但目前没有什么证据能表明简册背划线形成于编联之后,所以我们倾向认为简册背划线都形成于编联之前。
  划线到底是在成品简完成之后还是制简过程中的一道手续呢?孙沛阳先生观察《耆夜》篇第四编联组以及《金滕》全篇,发现“简册背划线往往和竹节位置有关,且相邻两简之间刻划线全都略略错开”,指出“这类刻划线最可能形成于制作竹简的过程中。
  ……
汉晋简牍帛书形制流变与书写实践探索 《汉晋简牍帛书形制流变与书写实践探索》一书,旨在深入剖析汉晋时期作为中国文字载体重要形式的简牍与帛书,从形制、工艺、书写工具、书写技法等多个维度,勾勒其演变轨迹,并尝试复原当时的書寫情境。本书不涉足具体文献内容的解读,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载体本身,通过对传世与出土实物的细致考察,辅以文献记载的对照,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汉晋时期文字书写实践的面貌。 第一章 汉晋简牍形制溯源与演变 本章将追溯简牍作为书写载体的起源,并重点梳理汉晋时期简牍形制的具体变化。我们将考察简牍的材质选择,如竹、木的种类,以及其加工过程,包括削方、刮削、打磨等步骤,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简牍在宽度、长度、厚度、开槽、捆绑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简牍材质的地域性与时代性: 分析不同地区气候、植被对简牍材料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对简牍使用规模和材质标准的变化。例如,汉代边塞地区简牍的普遍使用与中原地区的差异。 简牍规格的规范化与多样化: 考察简牍在长度、宽度上的普遍尺寸,以及一些特殊用途简牍(如尺、券、符)的异形。探讨简牍在尺寸上的变化是否与文字书写密度、书写篇幅、携带便利性等因素有关。 简牍加工工艺的精细度: 详细介绍简牍的制作工艺,包括削、刮、漆、封、钻孔等环节,分析不同时期工艺水平的差异,以及这些工艺如何影响简牍的耐久性和书写体验。例如,漆简的出现及其在保护文字和装饰上的作用。 简牍捆绑方式的演变: 重点关注简牍之间用绳、带捆绑的方式,包括编绳的材质、结绳的方式、捆绑的位置等。分析不同捆绑方式对简牍排列顺序、阅读便捷性以及储存占用的空间的影响。例如,单面书写与双面书写简牍的捆绑方式。 简牍的边饰与标记: 考察简牍边缘可能存在的刻痕、印章、编号等标记,分析其功能,例如用于区分文献、标记内容、标识使用者等。 第二章 汉晋时期帛书形制及其工艺考究 帛书作为一种更为昂贵的书写材料,其形制和制作工艺也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本章将聚焦于汉晋时期帛书的形制特点,深入研究其制作材料、结构、尺寸以及相应的书写方式。 帛的材质与制作: 探讨汉晋时期丝织品(帛)的种类,如素帛、练帛等,以及其制作过程。分析不同质地、密度、颜色(如白色、黄色、彩色)的帛对书写效果的影响。 帛书的形制结构: 详细分析帛书的展开方式,包括横向展开、竖向展开,以及其可能的折叠、卷起方式。考察帛书是否有骨、有柄等辅助结构。 帛书的尺寸与书写区域: 测量和分析传世与出土帛书的尺寸,探讨其书写区域的划分,如分栏、分格等。分析帛书尺寸与书写内容、携带方式、展示场合等因素的关系。 帛书的边缘处理与加固: 研究帛书边缘的裁切、包边、缝合等工艺,以及可能的加固措施,如加衬、加固条等。探讨这些处理对帛书整体美观和耐用性的影响。 帛书的纹饰与色彩: 考察帛书中可能存在的纹饰、图案以及使用色彩的痕迹,分析其与文字书写在视觉上的配合,以及可能承载的文化信息。 第三章 书写工具与墨迹痕迹研究 本章将从书写工具的角度,探究汉晋时期人们如何将文字呈现在简牍和帛书之上,并通过对墨迹痕迹的细致分析,还原书写过程中的细微之处。 笔的形制与材质: 梳理汉晋时期可能使用的毛笔,如狼毫、兔毫、羊毫等。分析笔头的形态(尖、圆、扁)、大小、弹性等特点,以及笔杆的材质、制作工艺。 墨的成分与来源: 探讨汉晋时期墨的制作材料,如松烟墨、油烟墨等,以及其制作工艺。分析墨的颗粒度、附着力、颜色深浅等特点,及其在简牍和帛书上的呈现效果。 墨迹形态的分析: 仔细观察简牍和帛书上的墨迹,分析其笔画的粗细变化、顿挫感、飞白、侧锋、中锋等技法痕迹。通过墨迹的形态,推测书写者的运笔力度、速度、角度等。 墨迹的渗化与晕染: 研究墨迹在简牍、帛书载体上的渗化情况,分析不同材质对墨迹渗化的影响。例如,竹简表面的漆层、木质纤维对墨迹的控制作用,以及帛的细腻质地对墨迹晕染的差异。 书写速度与节奏的推测: 结合笔画连笔、断笔、起笔、收笔等痕迹,以及墨迹的干湿程度,推测书写者书写时的速度与节奏,判断是行云流水般的疾书,还是笔笔勾勒的精雕细琢。 第四章 书写技法与书体风格的考察 在了解了书写工具与载体后,本章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汉晋时期书写者在简牍和帛书上所展现出的书写技法与书体风格。 笔画结构与造型: 细致分析汉晋时期简牍帛书上笔画的基本结构,如横、竖、撇、捺、点、钩、折等。考察其形态的方圆、粗细、长短,以及转折处的处理方式。 字的结构与配列: 探讨汉晋时期汉字的整体结构,如字形大小、疏密、平衡、重心等。分析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排列方式,以及行与行之间的距离。 行款与章法: 研究简牍、帛书上的行款安排,包括顺读、倒读、回读等,以及其分栏、分段的章法布局。探讨这些安排如何影响信息的传递与阅读的流畅性。 书体风格的演变与融合: 梳理汉晋时期主要的书体风格,如隶书的成熟与向楷书的过渡,草书的早期形态,以及行书的初现。分析不同书体在简牍和帛书上的具体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书写者的个性化特征: 在群体性的书体风格之外,尝试发掘不同书写者在笔画、结字、行款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个性化痕迹。例如,一些书法家或文书官员的书写风格,以及这些风格如何通过简牍帛书流传。 第五章 书写实践的场景复原与文化意涵 本章将结合前几章的研究成果,尝试复原汉晋时期人们在不同场景下使用简牍和帛书进行书写的实践活动,并探讨这些书写实践所承载的文化意涵。 官方文书的书写场景: 想象在官署、驿站、边塞等场所,文书如何被书写、传递、存档。简牍的便捷性与数量在官方文书中扮演的角色。 学术著作的抄写与流传: 探究书籍在简牍、帛书上的抄写过程,以及书籍的编订、流通方式。帛书作为承载重要文献的载体,其书写与阅读的仪式感。 私人信札与记录: 描绘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使用简牍、帛书进行书信往来、记账、日记等。简牍的普及性与帛书的私密性。 书写材料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分析简牍和帛书材料的获取、加工、使用成本,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普及程度。 文字书写与思想文化的互动: 探讨简牍帛书作为文字载体,如何反过来影响汉晋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以及书写实践本身所蕴含的礼仪、审美等文化观念。 本书的写作,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现有考古发现、传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我们力求通过对汉晋简牍帛书形制与书写实践的细致考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古代文字书写图景,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字、文化和历史的理解。本书不求对文献内容的具体阐释,而是专注于载体本身的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与新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背景梳理,到微观的特定文书形制分析,作者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冗长,而是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能够持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比如,在探讨某一特定时期书写工具对书写速度的影响时,作者能够巧妙地过渡到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原本偏向技术的讨论,也充满了人文的温度。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看似冰冷的研究对象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同的章节中找到新的启发点,其知识密度之高,令人惊叹。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文书载体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材质书写对文字形态、篇幅限制以及信息传递方式产生的根本性影响。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扎实,每一步推导都基于扎实的文献考据和考古发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细腻笔触,即便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书中对一些关键文献的解读,更是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让人读后茅塞顿开,对原有认知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挑战。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其学术价值所在。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相关研究领域无疑是一件幸事。它成功地将前沿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既学术又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更是在某些关键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阅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古代信息载体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模式也多了一把关键的钥匙。我期待未来能看到作者基于此书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希望能有更多的洞见能与学界分享。这本书无疑会成为该领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参考书目,其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兼备。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典雅而深沉的气质。纸张的选用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视觉呈现上所下的功夫,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考量,更是对内容的一种烘托和致敬。例如,在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载体时,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不同的版式和插图风格,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视觉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时代书写习惯的演变。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作为一名研究者的匠人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他对史料近乎苛刻的辨析态度上。面对浩如烟海的出土文献,作者没有选择简单的罗列,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批判性分析,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书中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处理方式尤其值得称道,作者并未采取偏颇的立场,而是将正反双方的观点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最后再给出自己基于证据链的审慎判断。这种平衡、客观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相关领域做进一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中,构建起坚实的学术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