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系“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祁连山的物语文集,全稿内容共分六章,10万余字,从祁连山的历史、现状、特征、保护措施等方面对祁连山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撰述和描写,详细介绍了祁连山脉在地理上的屏障意义,在水资源的供给等方面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人们了解和认识祁连山有所裨益。
东山,男,汉族,1957年5月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曾于2006年6月出版《人性论集》一书,此后又对人性问题进行了长时间思考
一、人性的辨析 1
二、人性的成立 7
三、人性的成分 13
四、人性的本能 19
五、人性的底线 25
六、人性的否定 31
七、人性的对话 37
八、人性的过程 43
九、人性的回归 49
十、人性的借助 55
十一、人性的传导 61
十二、人性的判别 67
十三、人性的错位 73
十四、人性的虚假 79
十五、人性的支撑 85
十六、人性的理解 91
十七、人性的分离 97
十八、人性的关系 103
十九、人性的苦难 109
二十、人性的限制 115
二十一、人性的要素 121
二十二、人性的支配 127
二十三、人性的群体 133
二十四、人性的道德 139
二十五、人性的分裂 145
二十六、人性的惯性 151
二十七、人性的嫁接 157
二十八、人性的善恶 169
二十九、人性的标准 175
三十、人性的寄托 181
三十一、人性的秩序 187
三十二、人性的疯狂 193
三十三、人性的规则 199
三十四、人性的阶段 205
三十五、人性的浓缩 211
三十六、人性的载体 217
三十七、人性的信仰 223
三十八、人性的现状 229
三十九、人性的运行 235
四十、人性的终结 352
附录
一、人类的逻辑与悖论 243
二、社会的管理与博弈 259
三、个人的困惑与选择 275
人性是人类的属性,也是个人的属性。既不能简单归结为动物属性,也不能简单归结为社会属性。社会分歧在于个人的认识,个人分歧在于人性的认识。社会认识被人为的拔高,个人认识被人为的贬低。贬低人性有社会目的,拔高人性有个人目的。
关于人性的争论。人性似乎是学术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似乎是个人选择,其实是社会选择。社会不可能作出结论,个人不可能作选择。即便有过讨论或争论,也不会涉及到深层次含义。所谓观点不过是社会的一些看法,所谓争论不过是个人的一些议论。每当社会出现问题总要拷问个人,每当个人出现问题总要拷问人性。社会拷问产生是非对错,个人拷问产生美丑善恶。社会结论可能是个人情绪的宣泄,个人结论可能是社会情绪的宣泄。社会维护尊严会划分个人,个人维护尊严会划分社会。社会划分是为了建立现实逻辑,个人划分是为了建立虚拟逻辑。社会逻辑需要个人支点,个人逻辑需要社会支点。社会争论似乎是个人表现,其实是主体问题。个人争论似乎是善恶表现,其实是社会问题。人性可以争论,最后的结果必然被社会利用。人性不可以争论,最后的结果必然引起社会怀疑。社会善恶有自我原因,最终必然会追溯到个人。个人善恶有自我原因,最终必然会追溯到社会。社会是结果性追溯,个人是过程性追溯。社会是颠覆性结论,个人是否定性结论。社会没有办法逆向追究,只能追究个人责任。个人没有办法深度追究,只能追究人性责任。社会对人性的争论是在推卸责任,个人对人性的争论是在逃避责任。社会问题虽然有个人原因,但很多问题是名利引发的。个人问题虽然有道德原因,但很多问题是功利引发的。社会不可能是名利的直白,个人不可能是功利的直白。社会必须为名利寻找掩体,个人必须为功利寻找掩体。社会用人性的善恶转移个人视线,个人用人性的好坏转移社会视线。社会虚拟人性可以掩盖一切,个人实体人性可以代替一切。社会标准的宏观性是虚拟人性,个人标准的微性是具体人性。社会必须回避自身问题,个人必须回避社会问题。人性既牵动社会神经,也涉及到具体对象。既有社会的敏感性,也有对象的神秘性。社会不争论有难言之隐,个人不争论有难言之意。全盘肯定人性会产生社会悖论,全盘否定个人会产生道德悖论。社会有问题会寻找责任主体,个人有问题会寻找责任客体。社会不希望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个人不希望成为被否定的对象。社会问题必须由个人承担,个人问题必须由人性承受。社会可以怀疑或否定个人,个人可以怀疑或否定人性。社会怀疑带来理念的混乱,个人怀疑带来理性的混乱。社会需要说明自己的正确,个人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社会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个人是错误的,个人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社会的局限性是贬低人性,个人局限性是贬低别人。社会必须维持其正确性,个人必须维其持正常性。社会不需要争论,过多争论会动摇自身的地位。个人需要争论,只有争论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允许争论是想利用人性,不允许争论是不想利用人性。社会不可能与个人分享成果,但一定让个人分担过错。个人不可能与社会分享成功,但一定让社会承担过失。社会需要人性的挡箭牌,个人需要人性的垃圾桶。社会批评人性并没有具体对象,个人批判人性并没有具体责任。社会批评是不合理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个人批评是合理的现象作出不合理解释。
关于人性的存在。人性似乎是虚拟的存在,不会引起个人的重视。人性似乎是多余的存在,不会引起社会的重视。有人类就应该有人性,有个人就应该有人性。有精神就应该有人性,有道德就应该有人性。人性的主要载体是精神,精神的主要载体是道德。人类的作用不能被偶像所代替,个人的作用不能被社会所代替。人类需要社会载体,也需要自我载体。需要现实过程,也需要精神过程。人类独立于动物主要是精神的作用,个人独立于社会主要是意识的作用。人类是自然与社会的介质,个人是物质与精神的介质。人类是独立的自然存在,个人是独立的社会存在。人性让人类独立,精神人个人独立。人类必须用道德保障人性的存在,社会必须用制度保障个人的存在。人类的精神空间非常有限,时刻面临着本能的压缩。个人的精神空间非常有限,时刻面临着社会的压缩。人类必须要有独立的属性,这就是人性。个人必须要有独立的属性,这就是人格。个人对人性很难定位,有可能被社会所改变。社会对人性很难定位,有可能被现实所改变。个人定位有可能以动物为参照,社会定位有可能以名利为参照。个人参照会贬低人性,社会参照会扭曲人性。个人参照是动物属性的基本提升,社会参照是名利属性的基本压缩。个人降低标准是自我放纵,社会提高标准是管理严苛。历史当中只重视社会不重视人类,现实当中只重视名利不重视个人。没有人类的地位人性不会存在,没有个人的地位人性不会存在。人性首先是人类的地位,然后是人类的作用。首先是个人的地位,然后是个人的作用。人性一旦形成会作用于社会,也会作用于个人。作用于社会就是人性化,作用于个人就是人格化。人性化是社会追求的目标,人格化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人性化是精神对物质的解释,也是个体对整体的解释。人格化是自我对现实的理解,也是道德对精神的理解。历史没有为人类预留位置,需要神仙皇帝的更迭演义。社会没有为个人预留位置,需要权力利益的快速繁殖。权力和利益会剥蚀人性,动物和本能会剥蚀人性。社会已经代替了人类,现实已经代替了个人。人性需要社会的缝隙,让精神的阳光投射进来。人性需要个人的缝隙,让道德的雨露渗透进来。个人地位不能确立,必然被社会所代替。自我精神不能确立,必然需要外部移植。自我没有精神不可能产生信心,相互没有精神不可能产生信任。社会不能窒息个人活力,个人不能窒息精神活力。有个人独立才有社会底线,有精神独立才有道德底线。社会必须经过个人过渡,个人必须经过精神过渡。个人过渡是社会的缓冲地带,精神过渡是本能的缓冲地带。社会必须阻止名利的彻底结合,个人必须阻止本能的彻底结合。社会不能用名利颠覆个人,个人不能用本能颠覆精神。社会颠覆是名利动物,个人颠覆是本能动物。社会不上升到精神没有存在的意义,个人不上升到道德没有存在的必要。社会是个人的表现空间,个人是精神的表现空间。社会既要满足个人的现实需要,也要满足精神需要。个人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也要体现自我要求。社会排斥个人是为了贬低精神,个人排斥精神是为了贬低道德。精神决定着社会存在,道德决定着个人存在。精神决定着社会空间,道德决定着个人空间。社会是自上而下的建立,个人是自下而上的建立。社会建立必须跨越精神领域,个人建立必须跨越道德领域。
……人类属性是自然关系的积累,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自我关系的沉淀。人性是认识人类属性的工具,也是承接三种关系的载体。本书想通过社会关系的解读,重新梳理和链接三种关系的相互作用,让人性这一古老的命题,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作用。社会已经和正在扮演重要的历史角色,自然和个人的价值应该在未来的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是一部小说,个人是一篇故事,每个人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是主角又是配角。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因为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需要反复查阅注释才能理解一句话的深意;也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追求畅销而牺牲了观点的深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叙事权力”的关注。作者深入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谁拥有讲述故事的权利,以及这些被精心构造出来的“官方叙事”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人的世界观。书中通过对媒体报道模式的对比分析,展示了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信息源中的“人性”是如何被刻意放大或消音的。这种对信息不对称与社会控制关系的探讨,极具现实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种“去魅”的能力,能够更警惕地审视接收到的每一个信息,不再轻易地被情绪化的口号所裹挟。这本书更像是一套高阶的“批判性思维工具箱”,值得每一个关注社会发展的人仔细研读和反思。
评分这本《人性的社会解读》给我的感觉,是一场对人类“合群性”的深度剖析。作者似乎非常关注个体在追求安全感和归属感时,所付出的隐藏代价。整本书的论证脉络清晰有力,特别是在讨论“社会规范的形成与维护”时,他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社会规范视为一种集体性的“心智契约”。书中分析了为什么一些在个体看来明显不合理的习俗或规定,一旦成为集体共识,就会产生强大的约束力,甚至引发强烈的道德审判。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责任扩散”的章节,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集体事件,作者揭示了当责任被摊派到更多人身上时,个体反而更容易放弃干预的心理机制。这种对群体惰性的揭露,虽然令人不安,但却是理解现代社会中许多不作为现象的关键钥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沉稳的学究气,但绝不枯燥,它要求读者放下先入为主的判断,真正去思考“我们是如何被我们自己构建的规则所塑造的”。
评分翻开这本厚厚的书稿,我立刻被其冷峻而又充满洞察力的文风所吸引。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流于表面、试图提供万能解药的“社会学入门”,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他似乎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社会运行的底层代码——那些隐藏在礼貌用语和既定规则之下的权力博弈与资源分配的永恒主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符号消费与阶层固化”的章节,作者用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解构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消费习惯,比如特定的服饰品牌、度假地点甚至是饮食偏好,是如何被建构成无声的“身份标签”。书中描述了一个案例,一个刚刚跨入上层社会的人,是如何在细微的社交场合中,因为一次对某种稀有红酒年份的“错误提及”,而瞬间暴露了自己的“新贵”身份,并因此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处于下风。这种对社会潜规则的精准捕捉,让我感到既震惊又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而在于给你一面清醒的镜子,让你看清自己身处的游戏规则。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人性的社会解读》,从我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就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深入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审视过的角落。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带着你走过一个个社会场景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他对“群体极化”现象的论述,书中引用了大量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案例和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将个体在压力和社会认同下的行为转变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书中对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区在面对经济危机时的反应,一个选择了团结互助,另一个则迅速分裂成了互相指责的派系。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和人际网络如何重塑了人们的道德选择。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对以往某些新闻事件的理解豁然开朗,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新闻标题,而是开始追问:“是什么让这些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为巧妙,从微观的个体互动,逐渐扩展到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逻辑层层递进,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探讨社会学的书籍抱着比较保守的态度,担心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宏大的理论框架,读起来会像啃石头。然而,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风格极其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但每一个故事的内核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原理。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将复杂的人类行为动机,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重新包装。举个例子,书中探讨“信息茧房”的形成时,他并没有直接引用复杂的算法理论,而是通过描绘一个中年人在浏览新闻时,如何从最初的偶然点击,到最终完全沉浸在符合其既有观念的信息流中,甚至开始对外界持有一种警惕和排斥的态度。这个过程的描写细致入微,我甚至能从中学到如何更好地引导家里的长辈,如何让他们接触到更多元化的观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高水平的哲学思辨与社会观察的完美结合,它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思维的边界也被不断拓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