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

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升远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殖民
  • 都市空间
  • 殖民主义
  • 后殖民研究
  • 城市研究
  • 文化地理学
  • 空间政治
  • 社会文化
  • 现代性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247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5
字数:35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是带着明确的文学史目的,对日本文化人有关北京题材创作研究有了比较清楚地梳理和展示,从明治肇始,大正发端,昭和成事,都有一个清晰整齐的时间顺序。而且,作者聪明地选取了一个非常时期——日本侵华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段来考察,在矛盾激烈的地方,日本文化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传统与国家利益、民族冲突不断地纠缠在一起的复杂面貌,被一一呈现。
  二是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选取北京题材中的某一两个关键点,将对日本文化人中国特别是北京题材创作的实绩放在了一个巨大的放大镜下进行细致的观察梳理,得出的结论又在中日战时关系的宏大背景中显示出知微见着的特殊效果。比如其对日人笔下天桥、人力车夫的注意,不仅是局限于北京一隅,而是看到了相同题材在日本国内如何被处理的,如日本东京的人力车夫等,这显示了作者研究的视野。
  三是对鲁迅、周作人以及日本实名作家阿部、佐藤等的作家作品论、比较论,也有可观之处。特别是周作人的部分,作者发挥了其日文特长,将日人对周作人及其作品译介到日本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的、政治的、民族的种种立场,都挖掘了前人所没有注意的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在比照周作人为人所熟知的中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立场,两相比较,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内容简介

  带着明确的文学史目的,对日本文化人有关北京题材创作研究有了比较清楚地梳理和展示,从明治肇始,大正发端,昭和成事,都有一个清晰整齐的时间顺序。而且,作者聪明地选取了一个非常时期——日本侵华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段来考察,在矛盾激烈的地方,日本文化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传统与国家利益、民族冲突不断地纠缠在一起的复杂面貌,被一一呈现。

作者简介

  王升远,1982年生,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与东京大学出版会、英国劳特利奇(R o u tle d g e)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 主编学术、思想类丛书多种。教学、研究成果曾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两次)、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霍英东全国青年教师奖、教育部年度优秀咨询报告等。

精彩书评

  我们以往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沦陷区文学研究不够,留下许多空白。我们可能偏重研究沦陷区文学中的反抗文学,却很少关注沦陷区的潜在文学、通俗文
  学和汉奸文学,更不会关注生活在沦陷区的外籍人士的文学创作,如伪满洲国时期的日本人、朝鲜人和俄国人的创作,以及华北沦陷区的日本文人的活动和创作。现在王升远的这部著作,在研究日本文人的“北平体验”和“北平书写”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既是日本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沦陷区文学的镜像世界。值得推荐。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思和

目录

绪 论  日本文学研究视域中“北京”的问题化?? 1
一、“北京研究”的“内”与“外”?
1
二、?能可与径路的”究研京北“学文本日?
7
三、自戒自省:日本文学研究的危机与突围之思?
26
第一章  明治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33
一、都城迁移·来华路线·华夷秩序?
34
二、“景山满目夕阳多”:作为文明盛衰隐喻的古都?
41
三、“可怜燕蓟非吾有”:作为政情探察之窗的帝都?
53
第二章  大正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65
一、热爱中国的名与实?
67
二、政情观察者的忧与思?
77
三、北京指南的利与害?
81
四、“不甚美好”的明与暗?
84
第三章  昭和初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北平)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95
一、身处“排日之都”的三种批判?
96
二、“国益论”规训下的“和平之都”?
106
三、“兴亚首都”的“日本色”与“道义的生命力”?
118
四、“女尸之都”中“超然物外”的漫游者?

129

2   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
第四章  文明的“耻部”?? 140
一、求同与求异?
141
二、“东方主义”的射程?
151
三、“双重战胜”与殖民逻辑?
157
四、驯化、和平的“猴子”与盟友?
163
第五章  “近代”的明暗与同情的国界?? 168
一、“苦力”释义背后的史观问题?
168
二、人力车的兴衰与“近代”的明暗?
171
三、车夫悲剧的跨国重演?
178
四、北平时间与北平原理?
185
五、“他者的容貌”与暴力的二重构造?
191
第六章  “去政治化”与“理智的行动主义”的破产?? 199
一、行动主义:《北京》研究中被忽略的“基轴”?
199
二、受害者的“行动”:非理性的·盲从的·注定
  失败的?
204
三、“闯入者”的对华“行动”:赞赏与批评?
213
四、“理智的行动”:侵华语境下的虚无与迷失?
219
五、殖民指向:女性美/男性美与抗拒“被同化”?
225
第七章  晚宴的政治与“大东亚的黎明”?? 233
一、国际中国学研究的“第五层面”与佐藤春夫研究的问
题点?
233
二、晚宴的政治:从“惨不尽欢”到“回首自得”?
239
三、“世界新名胜”:战迹抒怀与“大东亚”想象?
250
四、对话张承志:为何要清算佐藤春夫?
261

第八章  身份认同与战时文化、政情隐喻?? 265
一、“时局”诱惑、挟持下的文学?
265
二、“野禽”的身份困境与现实抉择?
269
三、蒲家“国际色”及其战时隐喻?
279
四、《北京》:丑得平庸的“康乐果”?
286
第九章  “留京唯一最大文人”周作人的实像与虚像(上)?? 289
一、谁在看风景,谁又在看你:错位视角与文献分布?
289
二、被歪曲了的鲁迅:文学误读背后的政治动机?
295
三、“脸谱化”“类型化”与明挺、暗讽的政治指向?
308
第十章  “留京唯一最大文人”周作人的实像与虚像(下)?? 315
一、何谓“亲日派”:周作人的自解?
317
二、翻译的政治:被删改了的周作人?
320
三、一次非比寻常的整容与摆渡?
358
第十一章  村上知行的“北京文人论”:悖论与病理?? 360
一、何谓“文人”:意涵变迁及其现代受容?
360
二、指向“和平”的中国知识分子改造逻辑?
364
三、“去‘文人’化”背后“武威”传统与“世界原理”
的共谋?
377
结 语?
385
附录一  小田岳夫长篇小说《北京飘飘》主人公之原型推证?? 396
附录二  奥野信太郎:精神故乡的“面影”(随笔)?? 416

4   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
参考文献?
422
一 作为研究对象的文本(出版时间序)??
422
二 相关研究论著(出版时间序)?
434
索引?
448
本书各章节原发期刊一览?
453
后 记?
455
补 记?
463

精彩书摘

  第九章
  “留京唯一最大文人”周作人的实像与虚像(上)
  ——以鲁迅为参照:冷静、温和的“爱国者”与文坛宿将
  一、谁在看风景,谁又在看你:错位视角与文献分布
  在写于1934年的一篇文章中,徐訏感叹:“除非不是知识阶级,北平是一个离开了使人想念,居住着使人留恋的地方!”
  [1]而
  三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北平的沦陷使在平知识分子不得不做出或“想念”或“留恋”的艰难抉择。而对于绝大多数原在平知识分子而言,前者几乎是不得已的唯一选项。当然,也有做出另一种选择的。身陷故都的中国文化人心态复杂,因为他们不得不直面国土沦陷的现实甚至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对占领统治,或献媚邀宠、卖国求荣,或缄口不语、甘为顺民,或侧目而视、奋勇抵抗。
  北平沦陷初期知识阶层的情状,可引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
  (1885—1952)的描述以观其略:“北京的文人学者中,声名狼藉的抗日者们去往了汉口、广东、桂林、蒙自、昆明和西安,非抗日者则留在了北京。留平者之中,也分两派——积极与新政府合作者和依然旁观时局之推移者。在这里我不想剖析这些派别,大致上懂日语的、毕业于日本学校的只要本人愿意便可就职,非此类者,则穷于生计。”
  [1]其中,对于日本人和日伪政权而言,作为“留京唯一最大文人”
  [2]周作人、钱稻孙的留平对其政治、文化统制而言,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强心剂。一户务称:“因支那事变,许多支那文人学者离开了北京、上海,北京等地成了寂寞的天地,而周作人犹恋北京而未离去,今天仍然在北京西城,不移其居。那令人感动的身影对于我们日本人来说,是格外令人鼓舞的。我想,支那文学之芽自此将再次烂漫绽放吧。”
  [3]奥野信太郎也认为周、钱二先生“在古城一隅繁茂的老槐树下过着读书人的生活,这对北京来说,是最值得高兴的事了”。
  [4]唯其名重,唯其“沦陷”有着无以取代的标志性意义,故周、钱的存在才为中日知识界所瞩目,而其中又以周作人之影响为大。两国上至政府官员、下至一般知识分子基于各自不同的政治动机和文化立场,对周氏展开了密集的攻心战。山本实彦声称,“我对作人氏的动向若何很感兴趣,
  并将在与胡适相对立的意义上观望着”。
  [1]要理解山本的立场就必须理解其所谓的“与胡适相对立的意义”之所指。1935年11月,胡适应室伏高信之约在《日本评论》发表《敬告日本国民》一文,“敬告日本国民”“请不要再谈‘中日亲善’了。今日当前的真问题是如何解除‘中日仇恨’的问题,不是中日亲善的问题”。翌年4月胡适针对所谓“广田三原则”发表《调整中日关系的先决条件——告日本国民》,1938年12月又在纽约哈摩尼俱乐部发表演讲《日本在中国之侵略战》,以上诸文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大加鞭挞,“合作与亲善更谈不到”。
  [2]由于胡适在中国政治界、学术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日立场在日本知识界轰动一时。另从开战后胡适与周作人的打油诗唱和不难判断山本对周氏的立场取向,这也正代表了其时日政界、知识界的基本立场。
  而具体到劝诱的策略亦因各自处境的差异而大相径庭。京外的国人大多——不,毋宁说因局势、处境的关系,只能——借力于舆论,或做敦促其南下的努力、或做民族道义之规劝,吁请其切守苏武之节、勿覆李陵之辙。当时中国知识界因知堂未能南迁、“苦住”北平的关注、种种詈骂、愤慨(可参考胡适、郭沫若、艾青等人的相关文章、诗作)此处不再赘述;而对日人而言,问题便简单多了,北平沦陷为日本文化人访问苦雨斋提供了极大稔、新居格、中村良平、清见陆郎、吉田敏幸、大内隆雄、泽村幸夫、陈蔡炼晶等撰写的周作人评论等。若将时间段略加延伸,前推至20世纪初,那么至少有丸山昏迷、田山花袋、清水安三、金崎贤、小柳司气太、井上红梅、晃阳、秋田雨雀、柳泽健、藤森成吉、辛岛骁、松井武男、阿部知二、增田涉等的评论和访谈等;若后延至1949年,至少有伊地智善继、益井康一等人的文章。从文献分布的时段来看,20世纪前半叶,日本知识界与中国国内对周作人的“关注度”大致同步。之所以标之以“关注度”而非“声誉度”,是由于周氏附逆落水而在中国文坛被斥为“汉奸”“国贼”之时,正是其在日本人眼中声望日高的时段。将视线聚焦到全面抗战的八年之间,论及周作人在日本知识界之影响力,国人难觅堪与比肩者。放眼20世纪前半叶,恐怕只有乃兄、在全面战争爆发前逝世的鲁迅可超乎其上。而战争期间,在日本人的周作人访谈、研究与评论中,鲁迅也始终是难以被其忘记的重要存在。
  ……

《文化的印记:从古迹到街景的城市叙事》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文化殖民”或“都市空间”这一特定命题进行直接的理论探讨。相反,它是一次深入城市肌理的行走,一次对人类活动在空间中留下的丰富印记的细致观察与描摹。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城市独特表情的物质实体与无形流转,尝试理解它们如何承载、塑造并讲述着关于人的故事。 第一章:古老的回响:历史地层的显影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梭于城市的历史深处。我们将审视那些矗立千年的古迹,它们如何以其宏伟的建筑、精湛的工艺,默默诉说着过往的辉煌、文明的演变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古老的城墙、宫殿遗址,到古朴的街巷、石板路,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被遗忘的仪式、失落的技艺,或是曾经繁荣的商业脉络。我们不仅关注它们的物理存在,更试图解读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它们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被后人解读、传承或遗忘。我们将探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如何层层叠叠地叠加,形成独特的历史地层,共同绘制出城市生命力的多重维度。此外,本章还将触及那些“消失的”历史空间,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城市变迁中被遮蔽的记忆,来追溯那些已然消逝却依然影响着当下城市形态的痕迹。 第二章:街巷的呼吸:日常生活的织锦 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微观的日常肌理,本章将聚焦于构成城市血肉的街巷。街巷不仅仅是交通的通路,更是市民生活最直接的载体。我们将观察沿街商铺的招牌、店铺的陈设、市场的喧嚣,以及居民楼宇的窗户、阳台上传递出的生活气息。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却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日常生活织锦。本章将深入探究不同类型街区的空间特征,例如老城区的市井风情、新兴商业区的现代活力、居民住宅区的宁静祥和,以及工业区特有的粗犷气息。我们会关注街道的宽度、建筑的高度、绿化率、公共设施的布局等空间要素如何影响人们的行走、停留、互动和感知。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街巷中的声音、气味、光影等感官体验,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独特的城市氛围。从清晨的早市到夜晚的灯火,从孩童的嬉戏到老人的闲聊,街巷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聆听与解读。 第三章:物的语言:器物与空间的对话 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器物,这些器物在空间中被使用、被摆放、被遗弃,从而与空间产生深刻的对话。本章将从“物”的视角出发,审视那些散布在城市空间中的物品,它们如何诉说着主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社会地位,以及时代的变迁。我们会关注路边的雕塑、公园里的长椅、商店里的橱窗陈列、居民家中的家具摆设,甚至是一些被遗弃在角落里的旧物件。这些“物”不仅仅是冰冷的物品,它们是人类活动的延伸,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凭证。我们将探讨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器物如何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被赋予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使用。例如,一件精心设计的公共艺术品可能提升一个广场的文化品位,而一堆散乱的垃圾则可能破坏一个街区的整体形象。本章也将关注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器物如何改变了城市空间的统一性,以及当今社会个性化定制和二手物品的兴起又如何为城市空间带来新的活力。 第四章:流动的风景:人与非人的迁徙 城市空间并非静止不变,它是一个充满流动的风景。本章将关注人、物、信息以及自然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迁徙与互动。我们会观察人们的通勤路线、消费模式、社交网络,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在空间中留下痕迹。同时,我们也关注非人元素的流动,例如交通工具的穿梭、流水的灌溉、风的吹拂、阳光的照射,以及植物的生长。我们将探究这些流动的元素如何塑造城市的节奏、活力和生态。例如,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反映了城市的运行效率,而夜晚的霓虹闪烁则勾勒出城市的繁华景象。本章还将探讨信息技术对城市空间流动性的影响,例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交的方式,以及数字化的导航系统如何重塑了我们的空间认知。我们也将审视城市绿地、河流、湿地等自然元素在城市中的存在与流动,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的生态系统。 第五章:感知的维度:从眼睛到心灵的空间体验 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我们感知与体验的对象。本章将探讨不同个体在同一城市空间中可能产生的独特感知体验。我们将关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空间记忆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出我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例如,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街区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有人看到的是生活的便利,有人看到的是潜藏的危险。本章将触及色彩、线条、体量、材质等视觉元素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声音的远近、强弱、类型如何塑造我们的听觉体验;气味的浓淡、熟悉程度如何引发我们的联想;以及空间的设计是否便于我们行走、休憩、探索。我们还将探讨城市空间中的“熟悉感”与“陌生感”,以及这些感受如何影响我们的归属感和对城市的认同。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挖掘,本书力求展现城市空间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心灵。 结语:城市的呼吸与生命的脉动 本书以一种非线性的、多角度的方式,描绘了城市空间丰富而复杂的图景。我们并非要给出一个关于“文化殖民”或“都市空间”的封闭式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细致观察和深入解读,引发读者对我们所处的城市空间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城市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意义。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自己身边的城市,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丽,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联系,并最终感受到城市生命力的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在城市里走了一圈,但看的视角却完全不同了。以前,我只是单纯地感受城市的繁华、便捷,或者抱怨它的拥挤、嘈杂。这本书,则像一位细心的导游,带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一种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交融”和“力量博弈”。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空间叙事”的解读。他分析了在一些城市,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建筑风格、商业布局,来塑造一种“特定”的城市形象,以吸引某种类型的资本和人群。例如,一些曾经的工业区,在经过改造后,可能被包装成充满“创意”和“艺术气息”的场所,吸引着年轻的创业者和文化爱好者。但作者也提出,这种“再造”,是否真的是一种自然的文化生长,还是一种被精心设计的“表演”? 书中关于“在地化”与“全球化”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分析了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他提到,一些外来文化在进入新的环境时,并非一成不变地复制,而是会与当地的文化元素发生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面貌。这种“在地化”的过程,既是外来文化适应的过程,也是当地文化被挑战和改变的过程。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社区”部分时所流露出的温情。他并没有将社区简单地看作是居住单位,而是强调了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情感的连接,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的社区文化。当一些老社区面临拆迁,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商业综合体时,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更是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和情感纽带的“生活空间”的消亡。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容器,而是一个不断流动、不断被塑造的生命体。而在这其中,文化的力量,如同水流一般,无声无息,却又至关重要。作者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参与,去理解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演变,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拧,就打开了我脑海中尘封已久的某些角落。在阅读之前,我总是觉得城市就是一个个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聚集的地方。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在这些冰冷的建筑背后,涌动着一股更加细腻、更加复杂的“文化潮汐”。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文化殖民”是什么,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我特别喜欢他描写的关于“城市符号”的部分。那些曾经代表着地方特色、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和街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常常被替换成千篇一律的商业符号。例如,一些古老的街区,在被开发商“升级改造”后,可能保留了些许古朴的外观,但内部却塞满了各种国际连锁品牌,播放着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操作,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行为,更像是一种对在地文化微妙的“稀释”和“置换”。 作者还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文化形态在城市空间中的“话语权”问题。他举例说,当我们走进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迎面扑来的香水味、背景音乐的风格、甚至店员的着装和说话方式,都可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审美和消费习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构建了一种特定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以迎合某种普遍性的,甚至是全球化的口味。我开始意识到,我所享受的“便利”和“时尚”,可能是有代价的。 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我们对“进步”的定义。是不是只要是现代化的、国际化的,就是好的?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对本土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他提到了一些小而美的独立书店、手工艺品店,它们在夹缝中求生存,努力保留着城市的“温度”和“记忆”。这些小店的存在,就像是在巨大的商业洪流中,点点闪烁的星光,提醒着我们,城市不仅仅是经济的引擎,更是文化的载体。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城市”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更是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场域。读完之后,我走在街上,会不自觉地观察那些建筑、那些招牌、那些人群,试图去解读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含义,去感受那种在不经意间流淌着的文化“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以为,城市就是人们生活、工作、消费的场所,一切围绕着效率和便利展开。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这些日常的运转背后,隐藏着一股更加宏大,也更加微妙的“文化力量”,它在悄悄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选择,甚至我们的身份认同。 作者对“象征意义”的解读,尤其令我着迷。他分析了城市中的一些地标性建筑、商业街区,它们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物理功能,更是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某个国际品牌的旗舰店,可能不仅仅是售卖商品,它更是代表着一种“成功”、“时尚”的生活方式,从而吸引着无数追随者。这种“符号消费”的逻辑,在书中被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宏大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街头巷尾的观察,对人们日常交往方式的描绘,来揭示文化是如何在不经意间融入我们的生活的。例如,他写到一家街角的小餐馆,虽然规模不大,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抵抗,一种对同质化浪潮的温柔反击。 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上的“文化烙印”。我曾以为自己的许多喜好和习惯,都是源于个人选择,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其中有多少,可能是在无形中,被外来的文化所塑造和影响的。这种“被塑造”的可能性,让我感到一丝警醒,也促使我去思考,如何才能在保持开放包容的同时,不失自己的文化根基。 这本书的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它让我看到了,对城市和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并不一定要用晦涩的语言。作者用他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思考和联想。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让我对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与其说是知识的增长,不如说是思维方式的一次“重塑”。我一直以来,对“变化”这个词,总是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认为城市发展就是不断推陈出新,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国际化”。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变化”,并非总是单向度的进步,而可能是一种更加复杂,甚至带着某种“侵蚀性”的进程。 我尤其被作者在书中对“视觉景观”的分析所吸引。他描述了许多城市中心区域,是如何被统一的广告牌、大型连锁店的招牌所占据,这些视觉元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活力”和“现代感”,但往往也遮蔽了城市原有的肌理和历史痕迹。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当我们习惯了用统一的“视觉语言”去解读城市时,我们反而可能失去了发现和欣赏那些“非主流”的、在地化的美学趣味的能力。 他用了很多篇幅来探讨,当一种文化通过经济和商业力量,成为“强势”的一方时,它如何能够渗透到另一个文化的主流叙事中。例如,在一些大都市,你可能会发现,本地的传统餐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而这些异域美食,往往会被包装成一种“高端”、“时尚”的体验,从而引导着当地居民的味蕾和消费习惯。这种“虹吸效应”,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核心的洞察之一。 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对“消费”这一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非单纯地否定消费,而是让我们看到,每一次消费选择,都可能是在参与一场无声的文化“站队”。当我们选择购买某个国际品牌的产品,或者去某个连锁餐厅用餐时,我们可能也在无形中,为某种文化模式的传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这种“被动参与”的可能性,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也促使我去思考,如何做出更加“自主”的消费选择。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满了生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着那些深刻的道理。例如,他描述在一些城市广场上,一群年轻人穿着相似的服装,听着相似的音乐,玩着相似的游戏,这种“同质化”的场景,让我觉得既熟悉又有些忧虑。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一个越来越互联互通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保持个体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守护那些宝贵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印记。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文化殖民”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怕自己读起来会像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感觉就消散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晦涩的理论,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描绘了城市里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角落。 比如,他写到了某个老街区,曾经是当地居民生活了数十年的家园,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和人情味。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那些低矮的平房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商场和写字楼。这些新建筑,用作者的话说,像是“冰冷而巨大的金属盒子”,它们统一的风格,统一的品牌,似乎要把所有个体化的痕迹都抹去。我读到这里,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所在的城市里那些熟悉的景象,那些曾经承载着我童年回忆的老店铺,如今也被各式各样的连锁店取代。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变化,他更侧重于分析这种变化背后,一些看不见的“力量”是如何在运作的。他谈到,这些新的商业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输出。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快餐品牌,那些被包装得光鲜亮丽的时尚潮流,它们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咖啡馆文化”的解读。一家家连锁咖啡店,提供着标准化的咖啡和舒适的环境,看似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是否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原有的社交习惯和精神追求?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生活的城市。我常常在想,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那些我追逐的流行元素,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需求,又有多少是被外来的文化所塑造的?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某个区域被规划成“艺术区”,但里面的画廊和工作室,卖的却是符合国际市场口味的作品;又比如某个城市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刻意打造了一些“怀旧”的景点,但这些景点,是否又是真实的历史写照,还是经过加工的“表演”? 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理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反思。它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和所处环境的复杂关系。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开始思考,在这种文化“流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和价值。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愿意去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

评分

很好,很不错,非常满意

评分

正在拜读的一本书,感觉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

可以看看

评分

可以看看

评分

写论文用书

评分

书被折得不成样子,好像被狗啃过似的,品相极差,而且运输的箱子里也不做防碰撞填充,一次在京东令人失望的购书经历!

评分

写论文用书

评分

非常好的书。大赞一下。感谢京东商城网购平台

评分

非常好的书。大赞一下。感谢京东商城网购平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