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日本文学研究视域中“北京”的问题化?? 1
一、“北京研究”的“内”与“外”?
1
二、?能可与径路的”究研京北“学文本日?
7
三、自戒自省:日本文学研究的危机与突围之思?
26
第一章 明治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33
一、都城迁移·来华路线·华夷秩序?
34
二、“景山满目夕阳多”:作为文明盛衰隐喻的古都?
41
三、“可怜燕蓟非吾有”:作为政情探察之窗的帝都?
53
第二章 大正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65
一、热爱中国的名与实?
67
二、政情观察者的忧与思?
77
三、北京指南的利与害?
81
四、“不甚美好”的明与暗?
84
第三章 昭和初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北平)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95
一、身处“排日之都”的三种批判?
96
二、“国益论”规训下的“和平之都”?
106
三、“兴亚首都”的“日本色”与“道义的生命力”?
118
四、“女尸之都”中“超然物外”的漫游者?
129
2 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
第四章 文明的“耻部”?? 140
一、求同与求异?
141
二、“东方主义”的射程?
151
三、“双重战胜”与殖民逻辑?
157
四、驯化、和平的“猴子”与盟友?
163
第五章 “近代”的明暗与同情的国界?? 168
一、“苦力”释义背后的史观问题?
168
二、人力车的兴衰与“近代”的明暗?
171
三、车夫悲剧的跨国重演?
178
四、北平时间与北平原理?
185
五、“他者的容貌”与暴力的二重构造?
191
第六章 “去政治化”与“理智的行动主义”的破产?? 199
一、行动主义:《北京》研究中被忽略的“基轴”?
199
二、受害者的“行动”:非理性的·盲从的·注定
失败的?
204
三、“闯入者”的对华“行动”:赞赏与批评?
213
四、“理智的行动”:侵华语境下的虚无与迷失?
219
五、殖民指向:女性美/男性美与抗拒“被同化”?
225
第七章 晚宴的政治与“大东亚的黎明”?? 233
一、国际中国学研究的“第五层面”与佐藤春夫研究的问
题点?
233
二、晚宴的政治:从“惨不尽欢”到“回首自得”?
239
三、“世界新名胜”:战迹抒怀与“大东亚”想象?
250
四、对话张承志:为何要清算佐藤春夫?
261
第八章 身份认同与战时文化、政情隐喻?? 265
一、“时局”诱惑、挟持下的文学?
265
二、“野禽”的身份困境与现实抉择?
269
三、蒲家“国际色”及其战时隐喻?
279
四、《北京》:丑得平庸的“康乐果”?
286
第九章 “留京唯一最大文人”周作人的实像与虚像(上)?? 289
一、谁在看风景,谁又在看你:错位视角与文献分布?
289
二、被歪曲了的鲁迅:文学误读背后的政治动机?
295
三、“脸谱化”“类型化”与明挺、暗讽的政治指向?
308
第十章 “留京唯一最大文人”周作人的实像与虚像(下)?? 315
一、何谓“亲日派”:周作人的自解?
317
二、翻译的政治:被删改了的周作人?
320
三、一次非比寻常的整容与摆渡?
358
第十一章 村上知行的“北京文人论”:悖论与病理?? 360
一、何谓“文人”:意涵变迁及其现代受容?
360
二、指向“和平”的中国知识分子改造逻辑?
364
三、“去‘文人’化”背后“武威”传统与“世界原理”
的共谋?
377
结 语?
385
附录一 小田岳夫长篇小说《北京飘飘》主人公之原型推证?? 396
附录二 奥野信太郎:精神故乡的“面影”(随笔)?? 416
4 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
参考文献?
422
一 作为研究对象的文本(出版时间序)??
422
二 相关研究论著(出版时间序)?
434
索引?
448
本书各章节原发期刊一览?
453
后 记?
455
补 记?
463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以为,城市就是人们生活、工作、消费的场所,一切围绕着效率和便利展开。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这些日常的运转背后,隐藏着一股更加宏大,也更加微妙的“文化力量”,它在悄悄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选择,甚至我们的身份认同。 作者对“象征意义”的解读,尤其令我着迷。他分析了城市中的一些地标性建筑、商业街区,它们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物理功能,更是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某个国际品牌的旗舰店,可能不仅仅是售卖商品,它更是代表着一种“成功”、“时尚”的生活方式,从而吸引着无数追随者。这种“符号消费”的逻辑,在书中被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宏大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街头巷尾的观察,对人们日常交往方式的描绘,来揭示文化是如何在不经意间融入我们的生活的。例如,他写到一家街角的小餐馆,虽然规模不大,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抵抗,一种对同质化浪潮的温柔反击。 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上的“文化烙印”。我曾以为自己的许多喜好和习惯,都是源于个人选择,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其中有多少,可能是在无形中,被外来的文化所塑造和影响的。这种“被塑造”的可能性,让我感到一丝警醒,也促使我去思考,如何才能在保持开放包容的同时,不失自己的文化根基。 这本书的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它让我看到了,对城市和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并不一定要用晦涩的语言。作者用他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思考和联想。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让我对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拧,就打开了我脑海中尘封已久的某些角落。在阅读之前,我总是觉得城市就是一个个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聚集的地方。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在这些冰冷的建筑背后,涌动着一股更加细腻、更加复杂的“文化潮汐”。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文化殖民”是什么,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我特别喜欢他描写的关于“城市符号”的部分。那些曾经代表着地方特色、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和街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常常被替换成千篇一律的商业符号。例如,一些古老的街区,在被开发商“升级改造”后,可能保留了些许古朴的外观,但内部却塞满了各种国际连锁品牌,播放着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操作,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行为,更像是一种对在地文化微妙的“稀释”和“置换”。 作者还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文化形态在城市空间中的“话语权”问题。他举例说,当我们走进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迎面扑来的香水味、背景音乐的风格、甚至店员的着装和说话方式,都可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审美和消费习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构建了一种特定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以迎合某种普遍性的,甚至是全球化的口味。我开始意识到,我所享受的“便利”和“时尚”,可能是有代价的。 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我们对“进步”的定义。是不是只要是现代化的、国际化的,就是好的?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对本土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他提到了一些小而美的独立书店、手工艺品店,它们在夹缝中求生存,努力保留着城市的“温度”和“记忆”。这些小店的存在,就像是在巨大的商业洪流中,点点闪烁的星光,提醒着我们,城市不仅仅是经济的引擎,更是文化的载体。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城市”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更是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场域。读完之后,我走在街上,会不自觉地观察那些建筑、那些招牌、那些人群,试图去解读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含义,去感受那种在不经意间流淌着的文化“力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在城市里走了一圈,但看的视角却完全不同了。以前,我只是单纯地感受城市的繁华、便捷,或者抱怨它的拥挤、嘈杂。这本书,则像一位细心的导游,带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一种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交融”和“力量博弈”。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空间叙事”的解读。他分析了在一些城市,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建筑风格、商业布局,来塑造一种“特定”的城市形象,以吸引某种类型的资本和人群。例如,一些曾经的工业区,在经过改造后,可能被包装成充满“创意”和“艺术气息”的场所,吸引着年轻的创业者和文化爱好者。但作者也提出,这种“再造”,是否真的是一种自然的文化生长,还是一种被精心设计的“表演”? 书中关于“在地化”与“全球化”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分析了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他提到,一些外来文化在进入新的环境时,并非一成不变地复制,而是会与当地的文化元素发生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面貌。这种“在地化”的过程,既是外来文化适应的过程,也是当地文化被挑战和改变的过程。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社区”部分时所流露出的温情。他并没有将社区简单地看作是居住单位,而是强调了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情感的连接,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的社区文化。当一些老社区面临拆迁,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商业综合体时,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更是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和情感纽带的“生活空间”的消亡。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容器,而是一个不断流动、不断被塑造的生命体。而在这其中,文化的力量,如同水流一般,无声无息,却又至关重要。作者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参与,去理解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演变,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文化殖民”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怕自己读起来会像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感觉就消散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晦涩的理论,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描绘了城市里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角落。 比如,他写到了某个老街区,曾经是当地居民生活了数十年的家园,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和人情味。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那些低矮的平房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商场和写字楼。这些新建筑,用作者的话说,像是“冰冷而巨大的金属盒子”,它们统一的风格,统一的品牌,似乎要把所有个体化的痕迹都抹去。我读到这里,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所在的城市里那些熟悉的景象,那些曾经承载着我童年回忆的老店铺,如今也被各式各样的连锁店取代。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变化,他更侧重于分析这种变化背后,一些看不见的“力量”是如何在运作的。他谈到,这些新的商业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输出。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快餐品牌,那些被包装得光鲜亮丽的时尚潮流,它们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咖啡馆文化”的解读。一家家连锁咖啡店,提供着标准化的咖啡和舒适的环境,看似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是否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原有的社交习惯和精神追求?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生活的城市。我常常在想,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那些我追逐的流行元素,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需求,又有多少是被外来的文化所塑造的?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某个区域被规划成“艺术区”,但里面的画廊和工作室,卖的却是符合国际市场口味的作品;又比如某个城市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刻意打造了一些“怀旧”的景点,但这些景点,是否又是真实的历史写照,还是经过加工的“表演”? 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理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反思。它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和所处环境的复杂关系。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开始思考,在这种文化“流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和价值。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愿意去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与其说是知识的增长,不如说是思维方式的一次“重塑”。我一直以来,对“变化”这个词,总是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认为城市发展就是不断推陈出新,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国际化”。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变化”,并非总是单向度的进步,而可能是一种更加复杂,甚至带着某种“侵蚀性”的进程。 我尤其被作者在书中对“视觉景观”的分析所吸引。他描述了许多城市中心区域,是如何被统一的广告牌、大型连锁店的招牌所占据,这些视觉元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活力”和“现代感”,但往往也遮蔽了城市原有的肌理和历史痕迹。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当我们习惯了用统一的“视觉语言”去解读城市时,我们反而可能失去了发现和欣赏那些“非主流”的、在地化的美学趣味的能力。 他用了很多篇幅来探讨,当一种文化通过经济和商业力量,成为“强势”的一方时,它如何能够渗透到另一个文化的主流叙事中。例如,在一些大都市,你可能会发现,本地的传统餐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而这些异域美食,往往会被包装成一种“高端”、“时尚”的体验,从而引导着当地居民的味蕾和消费习惯。这种“虹吸效应”,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核心的洞察之一。 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对“消费”这一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非单纯地否定消费,而是让我们看到,每一次消费选择,都可能是在参与一场无声的文化“站队”。当我们选择购买某个国际品牌的产品,或者去某个连锁餐厅用餐时,我们可能也在无形中,为某种文化模式的传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这种“被动参与”的可能性,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也促使我去思考,如何做出更加“自主”的消费选择。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满了生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着那些深刻的道理。例如,他描述在一些城市广场上,一群年轻人穿着相似的服装,听着相似的音乐,玩着相似的游戏,这种“同质化”的场景,让我觉得既熟悉又有些忧虑。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一个越来越互联互通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保持个体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守护那些宝贵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印记。
评分正在拜读的一本书,感觉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好
评分写论文用书
评分正在拜读的一本书,感觉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正在拜读的一本书,感觉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可以看看
评分好
评分可以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