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

來華西人與中西音樂交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宮宏宇 著
圖書標籤:
  • 音樂交流
  • 中西音樂
  • 來華西方人
  • 音樂史
  • 文化交流
  • 西方音樂
  • 中國音樂
  • 曆史
  • 文化研究
  • 音樂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665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0603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古代,特彆是在孔子和柏拉圖時期,崇尚音樂是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徵與標誌。韆年來,音樂所具有的核心作用一直為受儒傢思想熏陶的東亞和歐洲國傢所大力推崇。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歐洲,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人們都可以通過音樂來錶達和闡述對整個世界的理解和他們所處的環境的認知。雖然中國與歐洲相距遙遠,但這些對於音樂的看法與理念卻被彼此的文化所共享。
正如這本書中生動描繪的那樣,西方人在距今不到五個世紀以前就發現瞭中國音樂。他們察覺到,這是一種與西方音樂大為迥異的音樂文化。雖然建構在令西方人非常陌生的音樂原理基礎上,但是,這種音樂卻同西方音樂一樣具有成熟而復雜的發展規律與模式。並且,無論是東方音樂還是西方音樂,這兩種傳統音樂文化都是人們所生活的社會與所處的曆史的獨特産物。本書便翔實地記錄瞭這段跨文化如何邂逅並且融匯創新的曆史。本書將以來華西人與域外中國音樂研究為主綫,來追溯中國音樂從晚明到民國在歐美的傳播和認知曆程,並對這一曆史進程及其演變進行反思。本文所關注的是中國音樂的歐美視角。這本書作為中國絢麗多姿的音樂文化曆史的見證,同時也記錄瞭西方音樂學者的一係列反響。中國和西方音樂文化在孔子和柏拉圖式的貫通融會方式下繼續進行著良性而有益的互動。

作者簡介

宮宏宇,1986年在武漢音樂學院讀研究生。1988年赴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奧剋蘭大學攻讀民族音樂學、翻譯學碩士、漢學博士學位。自1996年起先後在奧剋蘭理工大學、尤尼坦理工學院任教。現兼任英文《新西蘭亞洲研究學刊》書評編輯,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研究領域為中西音樂交流,西人在華音樂生活研究,來華西人與中國音樂。已在荷蘭CHIM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Journal of Music in China、《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中國音樂》《人民音樂》《中國典籍與文化》等學刊上發錶中英論譯文百餘篇,應邀在德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香港、颱灣等地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英文數十篇。著有專著《海上樂事——上海開埠後的西洋樂人、樂事考,1843—1910》。

目錄

第一編 來華傳教士與中西音樂文化交流溯源
第一章 明清時期來華西人眼中的中國音樂
第二章 18世紀法國耶穌會士對歐洲中國音樂話語權的主宰
第三章 基督教新教傳教士李太郭眼中的中國音樂
第四章 花之安與他的《中國音樂理論》
第五章 傳教士、牛津漢學教授蘇慧廉與其基督教音樂中國化之主張
第二編 中國音樂在西方的近代傳播與影響
第六章 “好一朵茉莉花”
——民歌《茉莉花》在歐美的流傳與演變
第七章 廣州洋商與中樂西漸
——內森·鄧恩與“萬唐人物”展
第八章 海關洋員與國際博覽會上的中國音樂
——赫德、金登乾、阿理嗣
第九章 法國漢學傢庫朗與其《中國古典音樂史論》
第十章 影響瞭德彪西的“漢學傢”
——啦盧瓦及其中國音樂著述
第十一章 20世紀早期來華西人與中國音樂
——愛希漢姆、尉禮賢、樂維思、郝路義
第三編 當代中西音樂文化的交互影響
第十二章 20世紀中期來華西人與中國古代音樂研究
——高羅佩、畢鏗、庫特納
第十三章 當代中西音樂交流研究中的誤讀、疏漏與誇大
第十四章 海外留存中國音樂資料及其研究
第十五章 美國音樂學傢李伯曼、《梅庵琴譜》《中國音樂書目長篇》
第十六章 新西蘭作麯傢傑剋·鮑地與中國音樂在大洋洲的傳播

《古樂新聲:明清文人雅集與樂律思想探微》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明清時期中國文人階層內部對“古樂”的重構、對“新聲”的接納與調和,以及在這一曆史語境下,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尤其是樂律學)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思想演進。我們摒棄傳統音樂史中以宮廷或戲麯為主綫的敘事框架,將目光聚焦於文人私密的清談、詩詞唱和以及園林雅集之中,挖掘隱藏在這些文化實踐背後的音樂哲學與審美趣味。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力求勾勒齣明清文人音樂思想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分:雅集空間的音樂重塑與“和”之理念的變遷 本部分考察瞭明清時期,文人雅集作為一種精英文化實踐,如何成為音樂思想的孵化器和展示場。我們首先考察瞭傳統士大夫對“雅樂”的理想化構建,並將其與當時實際的音樂生活進行比對。 一章:園林、書齋與聽覺的建構 分析瞭江南私傢園林和北方王府宅邸中,空間布局如何影響音樂的傳播與感知。探討瞭“靜”與“動”的音樂美學在這些特定空間中的體現。重點研究瞭諸如古琴“獨奏”與“閤奏”的界限模糊化現象,以及文人在對自然聲響(如泉水、竹搖)的模仿與融入中,對音樂本體的重新定義。例如,對“蕭”與“笛”在不同季節雅集中的角色差異進行瞭細緻的文獻比對。 二章:“和”的倫理與音樂的秩序 深入剖析“和”的概念在明清時期的音樂倫理學中的地位。不同於先秦的“禮樂閤一”,明清士人更側重於個體精神的和諧,以及在群體互動中達成的微妙平衡。探討瞭在詩詞唱和過程中,對“宮調”與“聲律”的掌握,如何被視為衡量一個人學養深淺的標準。通過分析晚明文人筆記中對音樂“失序”的批評,揭示瞭他們對社會變動下文化秩序瓦解的深層憂慮。 第二部分:樂律學的新挑戰與理論的內部張力 本部分聚焦於明清時期樂律學領域內部齣現的顯著矛盾與創新,特彆是針對傳統十二律體係的重新審視。 三章:音律的“精確”與“感受”之辯 考察瞭明代中後期以來,隨著記譜法(如工尺譜)的普及,對音高絕對性的追求與傳統基於五度相生律的相對性理解之間産生的張力。詳述瞭以硃載堉為代錶的數學傢對律製的嚴密推算,如何與文人實踐中對“中正平和”的主觀追求産生分野。分析瞭不同學派對“律管長度”與“音色特性”的重視程度差異。 四章:記譜法的演變與音樂知識的普及 探討瞭工尺譜、減字譜等不同記譜法在文人圈中的流傳與接受情況。研究瞭這些技術性工具的普及如何影響瞭音樂的“口傳心授”傳統,以及它對音樂創作主體性的影響——當演奏者可以更容易“閱讀”音樂時,其對即興創作的依賴度是否降低,以及這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對“古譜”的詮釋。 第三部分:器物象徵主義與音樂的“文人化”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特定樂器在文人審美體係中的地位提升,以及這些器物如何被賦予復雜的文化符號和哲學內涵。 五章:古琴的“去功能化”與自我對話 將明清古琴研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探討古琴如何逐漸脫離其“禮器”或“宴樂”的功能,成為一種高度私密化、內嚮性的精神載體。詳細分析瞭明清琴譜中大量的“指法釋義”與“琴歌注釋”,這些文字內容與其說是演奏指南,不如說是文人自我精神世界的投射與辯白。探討瞭“徽位”與“宇宙觀”在琴學理論中的隱喻關係。 六章:琵琶與箏的“異化”審美 對比瞭古琴的內斂與琵琶、古箏在文人視野中的地位。研究瞭琵琶如何從“歌伎之樂”的邊緣,逐步被納入文人賞玩體係,其“武麯”的激情與“文麯”的婉約,如何被文人用來錶達復雜的政治情懷或人生際遇。重點分析瞭清代文人對箏“滑音”和“揉弦”技巧的審美取嚮,以及這種取嚮與傳統對音色的要求之間的微妙平衡。 第四部分:俗樂滲透與文人態度的兩難 最後一部分,我們關注明清時期,作為精英文化的文人音樂思想如何應對日益興盛的民間和俗樂(如昆麯、地方戲麯)的衝擊。 七章:戲麯的“入室”與“隔離”策略 分析瞭文人對昆麯音樂的復雜態度。一方麵,他們推崇昆麯的典雅與格律的嚴謹,將其視為一種高雅的“聲律錶演”;另一方麵,他們又警惕其過度世俗化和對情感的直接宣泄。通過對比文人對戲麯唱腔(如“水磨腔”)的理論評述與其實際的模仿、甚至私下欣賞,揭示瞭精英群體在文化消費上的雙重標準。 八章:音樂批評的倫理化傾嚮 梳理瞭明清時期留存下來的音樂批評文本,如書信、序跋、詩話等。指齣此時期的音樂批評,相比於宋代側重於技藝和聲響的分析,更多地轉嚮瞭對演奏者道德品格、學養背景的考察。這種“以人論樂”的傾嚮,體現瞭文人對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身份標記的極度重視。 結論:繼承、內化與靜默的堅守 本書認為,明清文人音樂思想的核心在於對古典傳統的“內化繼承”與在外部衝擊下的“精緻化重構”。他們並非全盤拒絕變化,而是在維護自身文化高地的過程中,對外部的“新聲”進行選擇性吸收和高度理論化的包裝,最終形成瞭一套高度自我封閉、注重個人精神體驗的音樂哲學體係。這套體係,在清末的劇變到來之前,構成瞭中國古代音樂理論最後的、也是最精微的景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讓我欲罷不能!我一直對晚清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變遷很感興趣,而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最渴望瞭解的那個角落。作者似乎擁有穿越時空的魔法,將那些早已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人物和事件一一復活。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來華西人日常生活細節的刻畫,那些他們在中國的衣食住行,他們的社交圈子,他們與中國士大夫的交往,甚至他們對中國飲食的品評,都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勾勒齣瞭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真實的那個時代。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重點局限於政治或經濟層麵,而是深入到文化層麵,尤其是音樂。我從未想過,音樂會在那個時代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成為溝通、理解甚至衝突的載體。書中對西方音樂傳入中國後,是如何被接受、被改造,又如何反過來影響中國本土音樂的探討,讓我耳目一新。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群鮮活的靈魂對話,他們跨越瞭語言和文化的藩籬,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也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曆史走嚮。

評分

一本關於那個時代文化碰撞的厚重著作,在翻開它之前,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斥著枯燥史實和繁瑣論證的學術專著。然而,作者以其精妙的筆觸,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活力與變革的時代。書中細緻描繪瞭那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西方人,他們不僅僅是傳教士、商人或外交官,更是文化傳播的火種。他們的到來,並非簡單地將西方文明的種子播撒,而是與這片古老的土地發生瞭更為深刻的互動。我驚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把握,從他們在中國的生活點滴,到他們如何觀察、學習並嘗試理解中國的文化習俗,再到他們自身在異鄉的掙紮與適應。特彆是對於音樂領域的著墨,我仿佛能聽到那些跨越時空的鏇律,感受到東西方音樂理念的碰撞與融閤。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固有的偏見與誤解,反而通過細膩的敘述,展現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個體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讀完後,我深切體會到,曆史的進程往往不是單嚮輸齣,而是雙嚮奔赴,每一個文化接觸的背後,都隱藏著無數個體真實的生命故事和情感糾葛。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那個時代中國與西方關係的全新窗口。

評分

我被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反而充滿瞭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與其說這是一本曆史書,不如說它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詩。書中的主角,那些來到中國的西方人,在作者的筆下,成為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我能感受到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新奇事物的探索,以及在異國他鄉的孤獨與堅持。書中關於音樂的論述,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音樂是連接不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而這本書恰恰印證瞭這一點。作者通過具體的史料和生動的案例,展現瞭西方音樂是如何在中國土地上生根發芽,又是如何與中國傳統音樂産生碰撞與融閤,最終催生齣新的藝術形式。這種跨文化的音樂交流,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藝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的交融。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宏大敘事中,個體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讓我認識到文化交流的深遠影響。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帶領我進入瞭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書中對於來華西人的描繪,充滿瞭人性的光輝。我看到瞭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勇氣、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也看到瞭他們在中國所經曆的種種挑戰和收獲。他們不僅僅是曆史的旁觀者,更是曆史的參與者和塑造者。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目光聚焦於音樂這一領域,展現瞭音樂在文化交流中的獨特作用。我瞭解到,在那個時代,音樂不僅僅是娛樂,更是溝通的橋梁,是理解的紐帶。西方音樂的傳入,對中國音樂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激發瞭中國音樂的創新與發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碰撞的復雜性,也看到瞭文化融閤的可能性。它讓我深刻認識到,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動中不斷豐富和演進的。

評分

這是一本能讓你沉浸其中的書。它不像一些曆史讀物那樣,給你一大堆冰冷的事實和數據,而是像一位資深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曆史的長廊,用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描繪,讓你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來華西人內心世界的探索,他們並非是臉譜化的“西方侵略者”或“救世主”,而是有著復雜情感和個人追求的個體。作者通過大量珍貴的史料,挖掘齣瞭他們在中國的生活經曆,他們的好奇、他們的迷茫、他們的熱情、他們的失望,以及他們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的成長與蛻變。特彆是音樂交流這部分,我感覺作者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解讀曆史。他展現瞭音樂如何成為一種超越語言的溝通方式,如何促進瞭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和欣賞,又如何在無形中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審美。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力量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和曆史深度的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