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

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宫宏宇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交流
  • 中西音乐
  • 来华西方人
  • 音乐史
  • 文化交流
  • 西方音乐
  • 中国音乐
  • 历史
  • 文化研究
  • 音乐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6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603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古代,特别是在孔子和柏拉图时期,崇尚音乐是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征与标志。千年来,音乐所具有的核心作用一直为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东亚和欧洲国家所大力推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洲,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人们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和阐述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的认知。虽然中国与欧洲相距遥远,但这些对于音乐的看法与理念却被彼此的文化所共享。
正如这本书中生动描绘的那样,西方人在距今不到五个世纪以前就发现了中国音乐。他们察觉到,这是一种与西方音乐大为迥异的音乐文化。虽然建构在令西方人非常陌生的音乐原理基础上,但是,这种音乐却同西方音乐一样具有成熟而复杂的发展规律与模式。并且,无论是东方音乐还是西方音乐,这两种传统音乐文化都是人们所生活的社会与所处的历史的独特产物。本书便翔实地记录了这段跨文化如何邂逅并且融汇创新的历史。本书将以来华西人与域外中国音乐研究为主线,来追溯中国音乐从晚明到民国在欧美的传播和认知历程,并对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演变进行反思。本文所关注的是中国音乐的欧美视角。这本书作为中国绚丽多姿的音乐文化历史的见证,同时也记录了西方音乐学者的一系列反响。中国和西方音乐文化在孔子和柏拉图式的贯通融会方式下继续进行着良性而有益的互动。

作者简介

宫宏宇,1986年在武汉音乐学院读研究生。1988年赴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奥克兰大学攻读民族音乐学、翻译学硕士、汉学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先后在奥克兰理工大学、尤尼坦理工学院任教。现兼任英文《新西兰亚洲研究学刊》书评编辑,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为中西音乐交流,西人在华音乐生活研究,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已在荷兰CHIM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Journal of Music in China、《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中国音乐》《人民音乐》《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学刊上发表中英论译文百余篇,应邀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英文数十篇。著有专著《海上乐事——上海开埠后的西洋乐人、乐事考,1843—1910》。

目录

第一编 来华传教士与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溯源
第一章 明清时期来华西人眼中的中国音乐
第二章 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对欧洲中国音乐话语权的主宰
第三章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李太郭眼中的中国音乐
第四章 花之安与他的《中国音乐理论》
第五章 传教士、牛津汉学教授苏慧廉与其基督教音乐中国化之主张
第二编 中国音乐在西方的近代传播与影响
第六章 “好一朵茉莉花”
——民歌《茉莉花》在欧美的流传与演变
第七章 广州洋商与中乐西渐
——内森·邓恩与“万唐人物”展
第八章 海关洋员与国际博览会上的中国音乐
——赫德、金登干、阿理嗣
第九章 法国汉学家库朗与其《中国古典音乐史论》
第十章 影响了德彪西的“汉学家”
——啦卢瓦及其中国音乐著述
第十一章 20世纪早期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
——爱希汉姆、尉礼贤、乐维思、郝路义
第三编 当代中西音乐文化的交互影响
第十二章 20世纪中期来华西人与中国古代音乐研究
——高罗佩、毕铿、库特纳
第十三章 当代中西音乐交流研究中的误读、疏漏与夸大
第十四章 海外留存中国音乐资料及其研究
第十五章 美国音乐学家李伯曼、《梅庵琴谱》《中国音乐书目长篇》
第十六章 新西兰作曲家杰克·鲍地与中国音乐在大洋洲的传播

《古乐新声:明清文人雅集与乐律思想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明清时期中国文人阶层内部对“古乐”的重构、对“新声”的接纳与调和,以及在这一历史语境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尤其是乐律学)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思想演进。我们摒弃传统音乐史中以宫廷或戏曲为主线的叙事框架,将目光聚焦于文人私密的清谈、诗词唱和以及园林雅集之中,挖掘隐藏在这些文化实践背后的音乐哲学与审美趣味。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勾勒出明清文人音乐思想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雅集空间的音乐重塑与“和”之理念的变迁 本部分考察了明清时期,文人雅集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实践,如何成为音乐思想的孵化器和展示场。我们首先考察了传统士大夫对“雅乐”的理想化构建,并将其与当时实际的音乐生活进行比对。 一章:园林、书斋与听觉的建构 分析了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王府宅邸中,空间布局如何影响音乐的传播与感知。探讨了“静”与“动”的音乐美学在这些特定空间中的体现。重点研究了诸如古琴“独奏”与“合奏”的界限模糊化现象,以及文人在对自然声响(如泉水、竹摇)的模仿与融入中,对音乐本体的重新定义。例如,对“萧”与“笛”在不同季节雅集中的角色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比对。 二章:“和”的伦理与音乐的秩序 深入剖析“和”的概念在明清时期的音乐伦理学中的地位。不同于先秦的“礼乐合一”,明清士人更侧重于个体精神的和谐,以及在群体互动中达成的微妙平衡。探讨了在诗词唱和过程中,对“宫调”与“声律”的掌握,如何被视为衡量一个人学养深浅的标准。通过分析晚明文人笔记中对音乐“失序”的批评,揭示了他们对社会变动下文化秩序瓦解的深层忧虑。 第二部分:乐律学的新挑战与理论的内部张力 本部分聚焦于明清时期乐律学领域内部出现的显著矛盾与创新,特别是针对传统十二律体系的重新审视。 三章:音律的“精确”与“感受”之辩 考察了明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记谱法(如工尺谱)的普及,对音高绝对性的追求与传统基于五度相生律的相对性理解之间产生的张力。详述了以朱载堉为代表的数学家对律制的严密推算,如何与文人实践中对“中正平和”的主观追求产生分野。分析了不同学派对“律管长度”与“音色特性”的重视程度差异。 四章:记谱法的演变与音乐知识的普及 探讨了工尺谱、减字谱等不同记谱法在文人圈中的流传与接受情况。研究了这些技术性工具的普及如何影响了音乐的“口传心授”传统,以及它对音乐创作主体性的影响——当演奏者可以更容易“阅读”音乐时,其对即兴创作的依赖度是否降低,以及这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对“古谱”的诠释。 第三部分:器物象征主义与音乐的“文人化”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特定乐器在文人审美体系中的地位提升,以及这些器物如何被赋予复杂的文化符号和哲学内涵。 五章:古琴的“去功能化”与自我对话 将明清古琴研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探讨古琴如何逐渐脱离其“礼器”或“宴乐”的功能,成为一种高度私密化、内向性的精神载体。详细分析了明清琴谱中大量的“指法释义”与“琴歌注释”,这些文字内容与其说是演奏指南,不如说是文人自我精神世界的投射与辩白。探讨了“徽位”与“宇宙观”在琴学理论中的隐喻关系。 六章:琵琶与筝的“异化”审美 对比了古琴的内敛与琵琶、古筝在文人视野中的地位。研究了琵琶如何从“歌伎之乐”的边缘,逐步被纳入文人赏玩体系,其“武曲”的激情与“文曲”的婉约,如何被文人用来表达复杂的政治情怀或人生际遇。重点分析了清代文人对筝“滑音”和“揉弦”技巧的审美取向,以及这种取向与传统对音色的要求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四部分:俗乐渗透与文人态度的两难 最后一部分,我们关注明清时期,作为精英文化的文人音乐思想如何应对日益兴盛的民间和俗乐(如昆曲、地方戏曲)的冲击。 七章:戏曲的“入室”与“隔离”策略 分析了文人对昆曲音乐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们推崇昆曲的典雅与格律的严谨,将其视为一种高雅的“声律表演”;另一方面,他们又警惕其过度世俗化和对情感的直接宣泄。通过对比文人对戏曲唱腔(如“水磨腔”)的理论评述与其实际的模仿、甚至私下欣赏,揭示了精英群体在文化消费上的双重标准。 八章:音乐批评的伦理化倾向 梳理了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音乐批评文本,如书信、序跋、诗话等。指出此时期的音乐批评,相比于宋代侧重于技艺和声响的分析,更多地转向了对演奏者道德品格、学养背景的考察。这种“以人论乐”的倾向,体现了文人对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身份标记的极度重视。 结论:继承、内化与静默的坚守 本书认为,明清文人音乐思想的核心在于对古典传统的“内化继承”与在外部冲击下的“精致化重构”。他们并非全盘拒绝变化,而是在维护自身文化高地的过程中,对外部的“新声”进行选择性吸收和高度理论化的包装,最终形成了一套高度自我封闭、注重个人精神体验的音乐哲学体系。这套体系,在清末的剧变到来之前,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最后的、也是最精微的景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你沉浸其中的书。它不像一些历史读物那样,给你一大堆冰冷的事实和数据,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长廊,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描绘,让你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来华西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他们并非是脸谱化的“西方侵略者”或“救世主”,而是有着复杂情感和个人追求的个体。作者通过大量珍贵的史料,挖掘出了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好奇、他们的迷茫、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失望,以及他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成长与蜕变。特别是音乐交流这部分,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他展现了音乐如何成为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如何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欣赏,又如何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审美。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力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深度的作品。

评分

一本关于那个时代文化碰撞的厚重著作,在翻开它之前,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枯燥史实和繁琐论证的学术专著。然而,作者以其精妙的笔触,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代。书中细致描绘了那些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他们不仅仅是传教士、商人或外交官,更是文化传播的火种。他们的到来,并非简单地将西方文明的种子播撒,而是与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更为深刻的互动。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从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点滴,到他们如何观察、学习并尝试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再到他们自身在异乡的挣扎与适应。特别是对于音乐领域的着墨,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跨越时空的旋律,感受到东西方音乐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固有的偏见与误解,反而通过细腻的叙述,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读完后,我深切体会到,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每一个文化接触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体真实的生命故事和情感纠葛。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那个时代中国与西方关系的全新窗口。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它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书中的主角,那些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新奇事物的探索,以及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坚持。书中关于音乐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音乐是连接不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而这本书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作者通过具体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西方音乐是如何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又是如何与中国传统音乐产生碰撞与融合,最终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跨文化的音乐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艺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交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个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让我认识到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欲罢不能!我一直对晚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变迁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最渴望了解的那个角落。作者似乎拥有穿越时空的魔法,将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和事件一一复活。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来华西人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那些他们在中国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社交圈子,他们与中国士大夫的交往,甚至他们对中国饮食的品评,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勾勒出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那个时代。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重点局限于政治或经济层面,而是深入到文化层面,尤其是音乐。我从未想过,音乐会在那个时代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成为沟通、理解甚至冲突的载体。书中对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后,是如何被接受、被改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中国本土音乐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群鲜活的灵魂对话,他们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藩篱,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书中对于来华西人的描绘,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看到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勇气、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也看到了他们在中国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收获。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塑造者。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目光聚焦于音乐这一领域,展现了音乐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我了解到,在那个时代,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沟通的桥梁,是理解的纽带。西方音乐的传入,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激发了中国音乐的创新与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碰撞的复杂性,也看到了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动中不断丰富和演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