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苏童作品系列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童 著
图书标签:
  • 苏童
  • 当代文学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
  • 虚构
  • 河岸
  • 长篇小说
  • 文学名著
  • 作家作品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650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9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苏童作品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继《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米》之后创作的一部重要长篇,全文约23万字。苏童曾指出《河岸》是自己很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讲述了一条流放船在河上和岸上的故事,展现库文轩、库东亮父子的荒诞命运,书写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生存境遇。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丰富地呈现出苏童的文学魅力。此作为我社“苏童作品系列”的近期新一种。

作者简介

苏童,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发表了《桑园留念》《罂粟之家》《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米》《河岸》《黄雀记》等长中短篇小说,其作品如《妻妾成群》《红粉》等先后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短篇小说《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儿子
隔离
生活作风
河流
天堂

码头
船民
东风八号
寻人
沙发
慧仙
抓阄
母亲
河水之声
河祭
少女
红灯
名人
人民理发店
理发
一天
惩罚
孤船
纪念碑
下去
鱼或尾声

精彩书摘



儿 子

1.
一切都与我父亲有关。
别人都生活在土地上,生活在房屋里,我和父亲却生活在船上,这是我父亲十三年前做出的选择,他选择河流,我就只好离开土地,没什么可抱怨的。向阳船队一年四季来往于金雀河上,所以,我和父亲的生活方式更加接近鱼类,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我们的世界是一条奔涌的河流,狭窄而绵长,一滴水机械地孕育另一滴水,一秒钟沉闷地复制另一秒钟。河上十三年,我经常在船队泊岸的时候回到岸上,去做陆地的客人,可是众所周知,我父亲从岸上消失很久了,他以一种草率而固执的姿态,一步一步地逃离岸上的世界。他的逃逸相当成功,河流隐匿了父亲,也改变了父亲,十三年以后,我从父亲未老先衰的身体上发现了鱼类的某些特征。
我最早注意到的是父亲眼睛和口腔的变化,或许与衰老有关,或许无关,他的眼珠子萎缩了,越缩越小,周边蒙上了一层浓重的白翳,看上去酷似鱼的眼睛。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都守在船舱里,消沉地观察着岸上的世界,后半夜他偶尔和衣而睡,舱里会弥漫起一股淡淡的鱼腥味,有时候闻起来像鲤鱼的土腥味,有时候那腥味显得异常浓重,几乎浓过垂死的白鲢。他的嘴巴用途广泛,除了悲伤的梦呓,还能一边发出痛苦的叹息,一边快乐地吹出透明的泡泡。我注意过父亲的睡姿,侧着身子,环抱双臂,两只脚互相交缠,这姿势也似乎有意模仿着一条鱼。我还观察过他瘦骨嶙峋的脊背,他脊背处的皮肤粗糙多褶,布满了各种斑痕,少数斑痕是褐色或暗红色的,大多数则是银色的,闪闪发亮。这些亮晶晶的斑痕尤其令我忧虑,我怀疑父亲的身上迟早会长出一片一片的鱼鳞来。
为什么我总是担心父亲会变成一条鱼呢?这不是我的妄想,更不是我的诅咒,我父亲的一生不同寻常,我笨嘴拙舌,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他与鱼类之间暧昧的关系,还是追根溯源,从女烈士邓少香说起吧。
凡是居住在金雀河边的人都知道女烈士邓少香的名字,这个家喻户晓的响亮的名字,始终是江南地区红色历史上最壮丽的一个音符,我父亲的命运,恰好与这个女烈士的亡灵有关。库文轩,我父亲,曾经是邓少香的儿子——请注意,我说“曾经”,我必须说“曾经”这个文绉绉的极其虚无的词,恰好是解读我父亲一生的金钥匙。
邓少香的光荣事迹简明扼要地镌刻在一块花岗岩石碑上,石碑竖立在她当年遇难的油坊镇棋亭,供人瞻仰。每逢清明时节,整个金雀河地区的孩子们会到油坊镇来祭扫烈士英魂,近的步行,远的乘船或者搭乘拖拉机。一到码头,就看得见路边临时竖起的指示牌了,所有路标箭头都指向码头西南方向的六角棋亭:扫墓向前三百米。向前一百米。向前三十米。其实不看路标也行,清明时节棋亭的横檐会被一幅醒目的大标语包围:隆重祭奠邓少香烈士的革命英魂。纪念碑竖立在棋亭里,高两米,宽一米,正面碑文,与其他烈士陵园的大同小异。孩子们必须把碑文记得滚瓜烂熟,因为回去要引用在作文里。真正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纪念碑后背的一幅浮雕。浮雕洋溢着一股革命时代特有的尖利而浪漫的风情,一个年轻的女人迎风而立,英姿飒爽,她肩背一只箩筐,侧转脸,凛然地怒视着东南方向。那只箩筐,是浮雕的一个焦点,吸引了大多数瞻仰者的目光。如果看得仔细,你会发现那箩筐里探出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圆鼓鼓的一个小脑袋,如果看得再仔细一点,你可以看见婴孩的眼睛,甚至可以看清那小脑袋上的一绺细柔的头发。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奇,邓少香的传奇扑朔迷离。关于她的身世,一个最流行的说法是其父在凤凰镇开棺材铺,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所以人称棺材小姐。棺材小姐邓少香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说法版本不一。她娘家凤凰镇的人说她从小嫉恶如仇,追求进步。镇上别的女孩嫌贫爱富,她却是嫌富爱贫,自己相貌出众,家境也殷实,偏偏爱上一个在学堂门口卖杨梅的泥腿子果农。概括起来,这说法与宣传资料基本保持一致,她出走凤凰镇,是为了爱情,为了理想。而在她婆家九龙坡一带曾经流传过某些闲言碎语,内容恰好与娘家的相反,说邓少香与果农私奔到九龙坡很快就后悔了,不甘心天天伺候几棵果树,更不甘心忍受满脑子糨糊的乡下人的奚落和白眼,先是跟男人闹,后来和公婆全家闹,闹得不可收拾,一把火烧了自家的房子,跺跺脚就出去革命了。这说法听上去是家长里短的庸俗,总结起来就有点阴暗了,邓少香是好高骛远才去闹革命的?是放了火才去闹革命的?这别有用心的说法就像一阵阴风刮过,严重玷污了女烈士的光辉形象。有关方面及时在九龙坡乡派了一个工作组,严加追查,将其定性为反革命谣言,开了三次批判会,分别批斗了邓少香当年的小姑子,还有一个地主婆和两个老富农,很快肃清了流毒,后来就连九龙坡的贫农也没人去散布这种谣言了。
无论是娘家凤凰镇,还是婆家九龙坡,邓少香做出那么大的事,是两边的人都不敢想象的,谁想得到呢?战争年代金雀河地区腥风血雨,为金雀河游击队运送枪支弹药的任务,竟然落在这么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媳妇的肩上。游击队在河两岸神出鬼没,邓少香也必须神出鬼没,她恰好有这样的天赋,也有这个资本。凤凰镇上娘家的棺材铺,是一个天造地设的根据地,死人和殡葬的消息总是最先传到棺材铺,每当运送任务繁重的时候,邓少香会设法回到娘家,把枪支弹药藏在死人的棺材板里,自己乔装成披麻戴孝的哭丧妇,一路哭到荒郊野外的坟地,看着棺材入土,她的任务就完成了,其他的事由游击队员来做。所以,有人说邓少香做出那么惊天动地的事,主要是靠了三件宝:棺材、死人,还有坟地。
那次到油坊镇来,邓少香的任务其实很轻,只要把五支驳壳枪交给一个绰号“棋王”的地下党员。所以,邓少香有点轻敌了。她没有事先打听油坊镇一带殡葬的消息,也没打听好油坊镇的坟地在什么地方,就确认了接头人和接头的地点。那是唯一的一次,她运枪没有依赖娘家的棺材,只动用了婴孩和箩筐,也许连她自己也没想到,离开了三件宝——棺材、死者和坟地保驾护航,她的油坊镇之行会变成一条不归路。
邓少香把五支驳壳枪缝在婴孩的襁褓里,背着箩筐,搭乘一条运煤船来到油坊镇码头。在码头上她向人打听棋亭的方位,别人向西边的六角亭指了指,说,那是男人下棋的地方,你个妇道人家去干什么?难道你也会下棋吗?她拍拍背上的箩筐,说,我哪儿会下棋?是孩子他爹在那儿看“棋王”下棋呢,我要去找他。
邓少香背着箩筐进了棋亭,她不知道在棋亭里下棋的两个穿长袍马褂的男子,一个是换了便衣的宪兵队长,看上去文质彬彬,貌似“棋王”;另一个面孔白皙,东张西望,戴着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非常犀利,也像所说的“棋王”。她一时猜不出谁是“棋王”,就对着棋盘说了接头暗号:天要下雨了,该回家收玉米啦。
下棋的两个人,一个下意识地看看棋亭外面的天空,另一个很冷静地打量着邓少香,拿起一颗棋子放到对方的棋盘上,说,玉米收过了,该将军了!
暗号对上了,邓少香并没有放下背上的箩筐,她注视着石桌上乱七八糟的棋局,突然怀疑他们不会下棋,嘴里敏感地追问了一句,怎么将?
宪兵队长愣了一下,故作镇静地瞥一眼对手,问,你说呢,怎么将?
另一个人斜睨着邓少香,紧张地思考着什么,抽车将、跳马将,炮——炮怎么将?他嘴里念念有词,目光下滑,眼神渐渐猥亵起来,突然他狂笑了一声,棺材小姐你很聪明嘛,你知道炮怎么将?炮往你那里将嘛!
邓少香的脸色变了,背着箩筐就往棋亭外面走,边走边说,好,不管你们了,怪我自己不好,你们男人下棋,我一个妇道人家插什么嘴?
她走晚了。对面的茶馆里突然站起来好多茶客,如临大敌地往棋亭奔来。邓少香走到棋亭的台阶上,看见那么多男人站在棋亭四周,就站住不动了。她说,真没出息,你们这么多男人来对付我一个女人,也不嫌丢人?邓少香的冷静令人惊讶,而她爱美的天性差点让她当场牺牲。宪兵们看她把手往蓝布褂子里伸,都紧张地掏出了枪,不许动,不许动!结果发现邓少香从怀里掏出一个粉色的胭脂盒,她打开盒子,盒子盖上嵌着一面小镜子,她竖起那面小镜子照着四周的人群,一个明亮刺眼的光斑在宪兵们的脸上跳跃。宪兵们纷纷躲避着那个光斑,不许照,不许照,放下镜子!有人慌张地冲上去,用刺刀顶住了她的身体。邓少香这才把镜子对准了自己,手指刮着胭脂,朝脸上扑脂粉。都是胆小鬼,一面小镜子,把你们吓成这样!她一边仔细地扑着粉,一边啧着嘴说,可惜呀可惜,才买了这么好的胭脂盒,都没机会用,也就能用这一次了。
宪兵队长不允许她扑粉,派人上去夺下了她的胭脂盒,邓少香又指着箩筐说筐里有一把木梳,让宪兵递给她,说不让扑粉就不扑了,她还要梳头发。宪兵队长不允许她梳头发,骂骂咧咧地说,你个十三点臭婆娘,死到临头还臭美,打扮得那么好有什么用?你要去阴间相亲吗?
两个宪兵过去拖着那只箩筐跑,箩筐里的婴孩这时候第一次啼哭起来,那婴孩的哭声很奇怪,气息微弱而有节制,听起来像一头小羊的叫声。邓少香如梦初醒,她追着箩筐跑,嘴里说,等等,我的孩子在筐里呢,你们等等呀,别吓着我的孩子。她拼命地撞开宪兵们的腿和胳膊,俯下身去在婴孩的小脸上亲了一口,婴孩的啼哭应声停止,她还要亲第二口,一个宪兵一把揪住她的头发,另一个宪兵反架着她的胳膊,把她推到了棋亭里。
邓少香面无惧色,她知道这一次在劫难逃,对于劫难的细节,她却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到棋亭里来?她问宪兵队长,这是男人下棋的地方嘛,你们要让我在这里示众吗?
示众你还挑地方?轮不到你挑。宪兵队长说,算你聪明,还知道要示众。我们是要拿你示众,拿你的人头示众。
不是先要审问的吗?你们审也不审就枪毙我?吓唬人嘛,我才不信。
审你?那多浪费时间,棺材小姐我告诉你,你还没有那个资格呢。宪兵队长阴险地盯着邓少香的眼睛,说,今天你是送死来了,抓住棺材小姐格杀勿论,这是上面的命令。你念过书喝过墨水,什么叫格杀勿论,你不会不知道吧?

一个宪兵紧紧地揪着邓少香的头发,防止她反抗。她的脸被迫仰起,脸颊上闪烁出一片奇异的红晕。过了一会儿,她倔强地转过脸来,将目光投向远处箩筐里的婴孩。不行,要吓着孩子的!她突然尖声叫起来,你们要枪毙我,先派人把孩子送走,送到马桥镇的育婴堂去。送走我的孩子,你们再来枪毙我!
嘿,你把我们当你家佣人使唤呢?宪兵队长冷笑起来,送孩子到马桥镇去?你还跟我们谈条件?你想死个清爽?死个痛快?你以为我们要枪毙你?枪毙你这个棺材小姐,太便宜你了!他说着朝棋亭外面使个眼色,拍了拍手,有人拿着个晒衣服的杈杆跑过来,朝棋亭的梁上捅了一下,横梁上灰尘四起,掉下来一截麻绳,绳头上一个绳圈已经提前套好了,不大不小,正好容纳一个女人的头颅。见此景象,宪兵们先是一片惊呼,紧接着都鼓起掌来,对这个独特的仪式表示赞赏。
邓少香惊愕地仰望着棋亭的横梁,秋风吹动垂落的绳套,绳套左右摆动着,就像索命的钟摆。只是一瞬间的恐惧,她很快就平静下来了。不是枪毙,是绞死我呀?她说,绞就绞吧,反正怎样都是死,我就求你们一件事,你们千万别让我的舌头吐出来,丑死了。她的要求让宪兵们很犯难,有个宪兵冷酷地叫起来,绞死鬼都要吐舌头,不吐舌头叫什么绞死鬼?还有个宪兵对着邓少香举起了那根杈杆,说,我答应你,这儿不是有个杈杆么,要是你舌头吐出来了,我负责把你的舌头捅回去!人群里有人发出了哄笑,邓少香看看杈杆,看看那几个哄笑的人,她的嘴边掠过一丝自嘲的微笑,算了,算了,跟你们这些敌人有什么好说的?她仰着脸朝绳套下走,边走边说,死了还计较什么呢,再美再丑,都无所谓了。
邓少香牺牲后,五支驳壳枪自然被取走了,婴孩却还在箩筐里,这是一个谜。不知道是哪个宪兵把婴孩又抱进了箩筐,更不知道是什么人把箩筐从棋亭搬到了河边,一定是听说河上的船民喜欢捡别人遗弃的男婴,那个人把箩筐连同孩子放到了河边码头的台阶上。船没来,拾孩子的船民也没来,是水来了,夜里河上涨起一大片晚潮,冲走了箩筐。
一只漂流的箩筐延续了邓少香的传奇,随波逐流,顺河而下,有人在河边追逐过那只八成新的箩筐,发现一堆茂密的水草像一个勤劳的纤夫,牵引着箩筐,在水上走走停停,停了又走,看上去躲躲闪闪,行踪诡秘,似乎对岸边的打捞者充满了戒心。最后,箩筐漂到河下游马桥镇附近,终于走累了,钻到渔民封老四的渔网里去,打了几个转转就不动了,封老四好奇地打捞起那只神奇的箩筐,发现箩筐里端坐着一个男婴,婴孩面如仙子,赤裸的身体披挂着几丛水草,黄色的皮肤上沾满了晶莹的水珠。封老四把婴孩抱起来,听见婴孩的身下发出泼剌剌的水声,他低头一看,在箩筐的底部,一条大鲤鱼用闪亮的脊背顶开了一堆水葫芦,跳起来,跳到河里不见了。
我父亲就是那个怀抱水草坐在鲤鱼背上的婴孩。从金雀河里打捞起箩筐的渔民封老四,解放后活了很多年,是他在马桥镇的孤儿院指认了我父亲。事隔多年,他无法从面孔上辨认那个神奇的婴孩,辨认的依据是男孩们屁股上的胎记。当时孤儿院有七个年龄相仿的男孩,育婴员把他们带到太阳地里,让他们都扒下裤子,撅着屁股,以便封老四明眼察看。封老四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在男孩们的屁股前走来走去,他先淘汰了四个无关的屁股,留下三个,仔细地鉴别那三个小屁股上的青色胎记,他的手始终卖着关子,高举不落,举得周围的旁观者都紧张起来,育婴员从各自的感情出发,七嘴八舌地叫起来,左边,右边!拍左边的!拍右边的!最后封老四的手终于落下来,啪的一声,不是左边的,也不是右边的,他拍了中间一只小屁股,那是最小最瘦也
最黑的屁股。封老四说,是这个,胎记最像一条鱼,就是他,一定是他!
育婴员们发出一片失望的嘘声。封老四拍的是我父亲的屁股。一拍定音。从此人们都知道了,马桥镇孤儿院里最脏最讨人嫌的男孩小轩,其实是烈士邓少香的儿子。

前言/序言

苏童表示,“《河岸》是我梦想的,一直想写的作品。虽然我已经写了20年,但它让我有一种新生的感觉。我在《河岸》中作了最大的努力,它实现了我以前设想的文学创作的理想。” 《河岸》中写到的性,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苏童直言,在《河岸》中,性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是非写不可的,“我想对70年代作出某些交代,用极端的人物形象关照我想写的主题,写出特定的生存环境对人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挤压。当然,性很难写,多走一步就是色情描写。尺度的把握很关键,再聪明的作家都可能误入歧途。” 苏童表示,创作《河岸》源于自己与“河流”的特殊缘分:“这本小说我酝酿了很久,促使我创作的契机我觉得有两个:一是因为我们这代人都是出生在文革后期的,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是我的一个财富。在《河岸》中,我把自己青少年时期对那个时代的印象和感受写了出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觉得自己从小就和‘河流’有着特别的渊源。比如说我父母都是扬中人,这个城市就是和水有密切关联的。后来我到了苏州,又是一个水城。现在我在南京,家住的地方推开门就可以看见江水,真的和水特别有缘分。我觉得‘河流’不仅仅是一个词汇,还是一个意向。”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一段探索人性的沉浮史 苏童,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以其独特的“苏州味道”和对人性幽深之处的洞察而闻名的作家,其作品如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又如同一坛坛陈年的佳酿,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愈加浓郁的芬芳。他的文字,既有江南水乡的缠绵悱恻,又不乏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冷峻审视。在“河岸/苏童作品系列”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作家如何用一支饱蘸着生活之苦、人性之谜的笔,描绘出一个个鲜活而复杂的人物群像,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心悸的时代画卷。 这套系列作品,并非仅仅是文学的集合,更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险。苏童的作品,总是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将读者带入一个又一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世界。他的故事,常常发生在看似平静的日常之中,然而,在这平静的表面之下,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欲望、压抑的愤怒、以及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无声追问。他擅长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乃至环境细节的精准捕捉,揭示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和最真实的冲动。 阅读苏童的作品,就像是在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逆流而上。河流的两岸,是作者精心构建的叙事空间,河面上,则是故事人物들의跌宕起伏的人生。他笔下的人物,很少是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他们往往被置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扭曲的人性关系之中,在命运的驱使下,做出种种令人扼腕或不解的选择。例如,在他的一些代表作中,那些身处时代变革洪流中的小人物,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道德挣扎,他们的爱恨情仇,都以一种毫不避讳的真实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人物,或许是贫困潦倒的知识分子,或许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女性,又或许是内心充满阴暗秘密的孩童,他们的故事,折射出的是时代变迁下个体精神世界的困境与突围。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历史语境的深刻融入。苏童的小说,常常以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但并非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借由历史的厚重感,来审视当下的人性困境。他能够捕捉到历史事件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以及在集体叙事之下,那些被遮蔽的个人感受和微观悲剧。他笔下的历史,不是宏大叙事下的冰冷数字,而是充斥着个体温度的鲜活生命。在这些故事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背景,而是渗透到人物的血液,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塑造着他们的性格。这种将历史的宏大与个人的微观有机结合,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强的穿透力和历史厚度。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苏童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他笔下的女性,无论是坚韧隐忍的农村妇女,还是在时代风潮中起伏的城市女性,都展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生命力。她们可能被时代的枷锁束缚,可能在情感的漩涡中挣扎,但她们的内心世界,却常常蕴含着超越物质贫乏的坚韧与尊严。他以一种近乎悲悯的目光,审视着女性在父权社会、传统观念以及现代冲击下的生存状态,揭示出她们内心的矛盾、欲望与抗争。这些女性形象,并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着复杂而多层次的精神世界,她们的悲欢离合,也构成了苏童小说中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中的叙事语言,同样值得细细品味。苏童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画面感。他的语言,既简洁明快,又意蕴深远。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行动轨迹,但更擅长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流露出人物内心的波澜。他的文字,常常在朴素中透露出一种诗意的气质,在平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这种对语言的精炼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在阅读时,仿佛能够品味出文字本身的味道,感受到一种汉语特有的细腻与张力。 更进一步说,苏童的小说,常常触及到一些比较敏感和禁忌的话题,但他处理这些话题的方式,并非煽情或猎奇,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态度,深入剖析人性的黑暗面和扭曲之处。他并不回避人性的弱点,如情欲、背叛、冷漠、甚至暴力,但他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冷静呈现,来引发读者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他让我们看到,在看似文明的外表下,潜藏着多少原始的冲动和难以驯服的欲望。他的作品,是一种对人性深渊的勇敢探视,是对我们自身内心阴影的诚实对照。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所呈现的,是一种对“活着”这一行为本身的深刻诘问。在苏童的世界里,人物的生存往往充满了艰辛与迷茫。他们可能在贫困中挣扎,可能在情感中迷失,也可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失去方向。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在努力地活着,在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即使这种寻找充满了痛苦和不确定。他笔下的人物,用他们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韧性与尊严。这种对生存状态的真实描绘,让读者在阅读时,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反思自身的生活。 这套作品系列,如同一个巨大的文学拼图,每一部作品都是其中一块重要的碎片,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中国社会变迁、人性复杂以及个体命运浮沉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简单堆砌,而是苏童在不同创作时期、不同主题下的精华汇聚,展现了他文学创作的广度与深度。从早期的“红色童话”对历史的魔幻式重构,到中期对家族史和女性命运的细腻描绘,再到后期对现代都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苏童始终保持着他对人性最本真的追问和对文学艺术的严谨态度。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阅读体验。它或许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思考生命,不断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它是一场关于人性、历史与生存的深刻对话,也是苏童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遗产,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关注人性的读者去细细品味和深入探索。阅读这套作品,就像是站在一条名为“河岸”的文学长河边,观看河水奔腾,看河岸上的人们,如何在这条长河中,书写各自的命运,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刚读完苏童的《河岸》后,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那种感觉,就像站在一片辽阔的河岸边,看着水流不息,时而平静,时而奔腾。这本书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坐立不安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首缓缓流淌的诗,或者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作者笔下的世界,总是有一种独特的“苏童味”,那种淡淡的疏离感,那种对人性的幽微之处的洞察,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那些边缘人物、沉默人群的刻画,他们身上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生命力,即使在最黯淡的角落,也能发出微弱的光芒。比如书中的某某人物(此处请自行脑补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角色),他的命运轨迹,他的内心挣扎,都仿佛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苏童的文字,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家,每一笔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既不张扬,也不平淡,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物的情感和环境的氛围。读他的作品,总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世界,也审视那些在时间长河中被遗忘或被忽略的角落。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

评价五: 《河岸》这本书,让我再次深刻体验到苏童先生的叙事魅力。他总是能够巧妙地构建一个充满细节和氛围感的世界,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进去。书中的人物,无论主角配角,都仿佛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选择,都充满了戏剧性和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难以启齿的念头,都被他捕捉得恰到好处,让人读来不禁感叹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苏童的文字,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暗流涌动,总能引导读者走向更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体命运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时代、关于记忆、关于人性的寓言。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响着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仿佛我的人生也因此增添了新的维度。

评分

评价二: 《河岸》这本书,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苏童先生文字的魔力。他似乎总有一种能力,能够将那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陈旧的日常生活,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和深度。读他的小说,你不会觉得是在被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体验一种人生,一种时代的剪影。我尤其被书中对那种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描摹所打动。那些生活在历史洪流中的人物,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爱与恨,都显得那么真实而令人唏闻。书中的那个小镇,那个被河水浸润的场景,仿佛也成了人物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他们的悲欢离合。苏童的叙事,总是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不会刻意煽情,也不会强行煽动情绪,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每次读他的书,我都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仿佛作者一直在你身边,低语着那些人生的真相。这本书,值得你静下心来,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去挖掘它内心的宝藏。

评分

评价四: 阅读《河岸》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和人性的对话。苏童先生的书,总能让我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个体生命在时代变迁中的位置。他对于环境的描写,对于社会风貌的勾勒,都非常到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然而,比风景更打动我的,是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人物,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起眼,但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困境。那种孤独,那种渴望,那种在现实面前的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苏童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诗意,又不失力量,他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复杂的情感。读他的作品,总能带来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仿佛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了许多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深刻道理。这本书,无疑又一次证明了苏童先生作为当代文学巨匠的地位。

评分

评价三: 每次翻开苏童的作品,都像是踏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河岸》这部作品,更是让我沉浸在一种浓郁的乡愁和历史的况味之中。他笔下的北方小镇,总有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质感,那种陈旧的房屋,那种奔流不息的河流,那种仿佛凝固了的时间,都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而更打动我的是,他如何用如此写实的笔触,去描绘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复杂人性。人物的对话,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饱含着深意,透露出他们内心深处的隐秘。我喜欢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他不評判,不解释,只是将生活赤裸裸地展现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揣摩,去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无尽的张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在苏童的笔下,却可以变得如此深刻,如此令人难忘。这是一种高超的文学技艺,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快很喜欢。

评分

京东6.18活动买的,到货迅捷,书是正版非常非常好。

评分

评分

京东自营的快递速度就是快啊,态度也是不错的。

评分

华语文学传媒年度杰出成就奖书籍,整本书籍观感不错。

评分

gggggggfffff

评分

gggggggfffff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