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1.本书首次系统地对我国档案文献收集、整理的学术历程进行了整理;
2.本书所选文章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既有对中央衙门档案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地方档案整理的反思,既有对纸本档案整理的总结,也有对档案数字化的探讨,对当下绝大多数档案的整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本辑《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为“学术史与方法论”专号。编纂工作始于201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举办的“明清契约文书国际暑期学校”,期间师生意识到目前的地方文献整理虽方兴未艾,但各地做法不一,亟需对过去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故本专号选了以下四类文章:(1)三篇概述20世纪上半叶中央衙门档案整理方法的文章和两篇分别代表60年代与80年代档案整理方针的文章;(2)在地方档案文献收集、整理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文章;(3)以若干典范性整理工作为基础,带有理论性、反思性或总结性的论文;(4)近年对地方档案文献整理方法的学术回顾文章与揭示未来整理工作可能方向的展望性文章。希望借此引起学界同仁的兴趣,超YUE具体区域,在方法论层面思考地方档案整理的共性问题。
作者简介
吴佩林,四川达县人。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府档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史、法律史、中外关系史。出版有《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考察》(中华书局,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中华书局,合著)等3部,在《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档案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申斌,山东济南人。先后在山东大学、大阪市立大学、中山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历史学硕士学位。曾担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助理,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申斌吴佩林./.1
一、先行者与他山石
中国史料的整理.......陈垣./.3
《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序(节选)...........郑天挺./.9
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徐中舒./.18
清代历史档案分类立卷问题.......................张德泽./.63
清代档案的特点和整理原则.......................秦国经./.71
二、筚路蓝缕
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杜定友./.81
清代淡新档案整理序说.......................戴炎辉./.96
《台湾公私藏古文书汇编》序................张伟仁./.103
徽州文书的分类....................周绍泉./.106
《徽州文书类目》前言(节选)............王钰欣./.116
《闽南契约文书综录》编者的话............杨国桢./.121
三、典范工作的理论总结
清末台湾之“淡新档案”及其整理............吴密察./.127
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清水江文书”整理研究的问题与方法论.....张应强/.148
文书整理的“两尊重”原则.............刘伯山./.155
清代石仓文书的“在地”与“有机”分析...............蒋勤./.159
上海交通大学馆藏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赵思渊?汤萌./.176
四、回顾与展望
明清民间文书收集整理的变迁、现状与展望...杨培娜?申斌./.189
台湾契约文书的搜集与分类(1898—2008)........涂丰恩./217
地方档案整理向何处去
——基于清代地方档案整理现状的反思.........吴佩林./.264
郑振满谈民间历史文献研究.........郑振满?方勇骏./.271
中国古文书学的历史与现状.............黄正建./.279
多重脉络——数位档案之问题与挑战.......项洁?翁稷安./.287
附录
明清档案著录细则.................../.325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已出版目录.........../.333
前言/序言
一、缘起
本辑《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为“学术史与方法论”专号。收集、整理地方档案文献是目前学界和地方政府极为关注的课题,已经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文献整理和研究成果,并且有继续繁荣扩大的趋势。如果从1947年戴炎辉先生着手整理淡新档案开始算起,我国地方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已经走过了七十年;如果从19世纪末日本殖民者在台湾为进行土地调查和私法调查而收集民间契字开始计算,则已将近一百二十年;如果不局限于档案文书,广义的地方文献收集则更是我国一个悠久的传统,仅以汇集刊刻地方文献而论,就已经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值此地方档案文献整理蓬勃开展之际,为了促进我国地方档案文献整理水平及规范化的整体性提高,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系统地回顾我国档案文献收集、整理的学术历程,从问题意识层面重温开创性工作的学术关怀,从方法论层面探究典范性成果的经验教训。
因此,在本专辑中我们汇集若干篇在档案文献整理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论(有的是典范性整理成果的前言或凡例)以及当下关于档案文献整理方法与学术史的论文,希望借此引起学界同仁兴趣,超越具体区域,在方法论层面思考地方档案整理中的共性问题。
二、地方文献的概念与收集地方文献的传统
文献一词出于《论语》,根据朱熹的解释,“文,典籍也。献,贤者也”。马端临《文献通考》对其意涵作了引申,“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而“献”是臣僚奏疏、诸儒评论、名流燕谈、稗官记录。自此,文献被限定为文字记载。地方文献这一概念,有几种不同的界定,一是指本地人的著述,如《江苏艺文志》;二是指以本地为记载对象的著作,如《江苏地方文献书目》,三是兼括前两者,并将地方出版物甚至地方藏书也囊括其中,如《山西文献总目提要》。
南宋以降,地方志修纂的传统绵延不绝,为修志而收集资料可以说是收集地方文献传统中最悠久的,而地方志中的艺文志、金石志则是地方文献书目和地方文献汇刊的雏形。晚明时期开始,汇集刊刻本地士人著述的地方性丛书开始出现。叶德辉认为“会萃乡邦郡邑之书,都为丛刻,自明人《梓吴》一书始,樊维城《盐邑志林》继之”c。《梓吴》今佚,明海盐知县樊维城主持编纂的《盐邑志林》刊刻于天启三年(1623),汇集三国至明代海盐历代人士著述,“用张兹邑著记之盛”,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文献丛书。此后经清、民国至今,各地编纂地方文献目录、刊印乡邦文献丛书的活动延绵不绝。在这个传统下,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保存本地历史文化典籍。
随着现代史学、社会科学的建立,另一个收集、整理地方文献的传统开始了。与前面的地方文献目录、丛书的编纂不同,这是基于明确研究目的开展的史料收集活动,地方文献的收集在保存史料的意义上获得了新的展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档案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地方档案的概念与我国地方档案的形成概况
档案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性是其本质属性。档案的性质与其形成主体情况密切相关。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只有官府衙门系统称得上大型复杂组织,非政府的档案形成主体除了个人,主要组织形式有家庭、宗族、村落、会社、店铺商号、书院、戏班、寺庙等。因而保存下来的最大宗档案自然是官府档案,譬如宫中档案、内阁大库档案、淡新档案、宝坻档案、巴县档案、南部县档案等。其他个人或组织的档案若按照同一形成主体划分,则较大宗只有孔府档案等极少数几种,多数表现为同一地域的众多不同形成主体(个人、民间组织)留下的档案,如台湾文书、徽州文书、石仓文书、清水江文书等a。19世纪末开始,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变迁,政府部门愈益庞大,政府之外的大型复杂组织大量涌现。就政治领域而言,不但清政府系统中多出了海关总税务司这种半殖民地色彩的新型机构,还出现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这样带有殖民政权色彩的行政机构,而且政党作为新的政治组织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就经济领域而言,不但钱庄、银号、票号等传统组织业务更加复杂,更重要的是出现了银行、洋行、大型工矿企业、商会商团等新型组织在文化领域,天主教及基督教教会、大学、医院、图书馆、博物馆、报社、文化教育宗教社团等文化机构层出不穷。相应地,这也带来了档案文献形成主体的多样化和档案文书类型、内容的复杂化,而电报、打字、印刷等技术变迁改变着档案的物质形态。地方档案主要指在本地形成的一切档案,其形成主体是本地居民个人或驻本地组织;广义上还可以包括不在本地形成,但是内容涉及本地的档案。
(节略)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三辑) 导论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三辑)》聚焦于对中国地方档案与文献的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与研究,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的平台。本辑延续了前两辑的宗旨,继续关注地方史、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与地方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并通过对各类档案文献的细致解读,力求呈现更丰富、更立体、更具价值的地方历史面貌。 本辑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各类地方档案,包括但不限于:官府档案(如行政公文、司法判例、财政收支记录)、家族档案(如族谱、家信、契约)、行业档案(如商号账簿、行业协会记录)、社区档案(如村落组织记录、民间契约)、个人档案(如日记、书信、回忆录)以及各种地方文献,如地方志、碑刻、族谱、舆图、地方报刊、民间歌谣、口述史料等。通过对这些珍贵史料的钩沉索隐,我们希望能够填补历史叙述中的空白,澄清史实,纠正讹误,为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提供新的视角。 本辑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认识到地方档案与文献是中国历史肌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地域独特的文化基因、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和政治互动,是理解中国整体历史不可绕过的关键环节。分散在各地、形态各异的档案文献,如同散落的珍珠,只有经过精心搜集、科学整理和深入研究,才能串联成璀璨的项链,展现出耀眼的光芒。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面临着损毁、遗失的风险。因此,本辑的另一重要关注点是档案的保护与数字化。我们积极鼓励和报道关于档案整理、修复、鉴定、编目、利用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推广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和技术,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更是为地方档案的传播和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限制,接触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史料。 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与碰撞。本辑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见解。我们希望通过本辑的出版,能够促进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共同推动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本辑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亮点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三辑)》在继承前两辑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力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辑内容丰富,亮点纷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基层治理 本辑深入关注中国不同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演变,特别是基层社会组织、家族制度、宗族势力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者们通过梳理大量的族谱、乡规民约、地方官府的文书档案,揭示了地方精英如何通过调解纠纷、维护秩序、兴办公益来巩固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例如,一些研究着重分析了清代以来江南地区士绅阶层在地方社会管理中的角色,他们如何利用宗族关系和地方资源来弥合社会裂痕,应对外部冲击,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另一类研究则聚焦于特定地域的乡村组织,如保甲制度、里甲制度在不同朝代的实施情况及其对农民生活的实际影响。通过分析地方档案中关于赋役征收、户籍管理、治安巡查等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权力如何渗透到基层,以及基层社会如何对其做出反应。 二、经济活动与商业网络的地域特征 经济是地方发展的核心动力,本辑有多篇研究聚焦于地方经济活动的历史脉络。研究者们利用商号账簿、行业协会档案、对外贸易契约、赋税收据等材料,勾勒出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色和商业运作模式。例如,对近代江南丝绸业、晋商票号、徽商贸易的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其经营策略、融资渠道、营销网络,揭示了这些地方经济主体如何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本辑还关注了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如民间借贷、土地制度、货币流通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节日习俗、宗教信仰等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的经济活动。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本辑的研究也尝试挖掘其独特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潜力,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三、文化传承与民间信仰的地域表现 地方文化是地域认同的重要载体,本辑高度重视地方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口述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考察。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地方歌谣、民间故事,并结合碑刻、寺庙志、宗教文献等,展现了不同地域独特的文化风貌。例如,关于某个少数民族地区婚俗的变迁,通过对家族档案和口述史的结合分析,展现了传统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韧性与创新。另一些研究则关注了地方性节日、庙会、祭祀活动如何凝聚社区力量,传承民族记忆,并对地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或文学形式,本辑的研究也起到了抢救和保护的重要作用。 四、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民生百态 社会生活是历史最生动的展现,本辑从多个角度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生百态。通过分析大量的日记、书信、契约、账簿、报刊等文献,研究者们勾勒出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教育医疗、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例如,对近代城市家庭生活的研究,通过对女性日记和家书的解读,展现了家庭伦理、性别角色在时代变迁中的变化。对边疆地区社会生活的考察,则呈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艰苦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智慧。本辑也关注了社会问题,如贫困、疾病、犯罪、灾害等,并尝试通过档案文献来探究其成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五、档案整理、保护与利用的新探索 除了对历史内容的深入挖掘,本辑也高度关注档案工作的实践与理论。部分研究集中于探讨地方档案的搜集、整理、鉴定、编目、数字化和开放利用等方面的经验和问题。例如,有研究者分享了如何对私人收藏的家族档案进行系统性整理,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古籍善本的修复和保护效果。另一些研究则探讨了地方档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潜力,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利用模式。本辑鼓励研究者们积极探索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地方档案文献数据库,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平台。 六、跨学科研究的视野拓展 本辑鼓励并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魅力。许多研究并非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文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相结合,从而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例如,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历史地理研究,以可视化方式展现历史人口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化。又如,将文学理论应用于对地方文献的文本分析,挖掘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不仅丰富了研究的内容,也为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三辑)》的出版,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辛勤耕耘的成果。本辑的研究内容丰富,角度多元,不仅在地方历史的细节层面有所突破,更在理论方法上有所创新。我们希望通过本辑的问世,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界对地方档案与文献的关注,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为理解中国历史的宏观图景提供更加坚实和丰富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期待本辑能够成为连接研究者与档案机构之间的桥梁,促进档案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为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资源。 本辑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启示与借鉴。通过对地方历史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源与脉络,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明智的指导。我们相信,《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三辑)》将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学生以及对地方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宝贵的阅读和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