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9
☆本书有助于出版从业者增强政治责任感,把好出版审读关。
☆本书是一部实用的出版培训教材,既有编校实务分析、政策法规一览等内容,还邀请出版业名家做经验分享。
☆本书有助于出版从业者掌握党和国家关于图书出版工作的重要法律法规,增强大局意识、导向意识、精品意识,有助于提高出版从业者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本书是为图书出版工作从业者“量身定做”的实用专业工具书,全书分为七编,既有精辟的出版理论阐述,也有典型案例的点评分析,值得图书出版人一读。
本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既是编辑校对人员的案头书,也可以作为图书出版行业的学习培训教材。
阅读本书,有助于掌握党和国家关于图书出版工作的重要法律法规,增强大局意识、导向意识、精品意识,有助于提高出版从业者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张芬之
安徽省灵璧县人,《中国新闻出版报》原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聘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出版方向兼职博士生导师。著有《笔耕路》《报苑随笔》《人生是杯苦酒》《文海拾贝》《生死一步之遥》《爱的心语》等新闻、文学专著15部。
周杨(女)
辽宁省凤城市人,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与人合著《干出好干部》 《国学教你做人做官》等书。
目 录
序 言 优质图书和优秀编辑从哪里来?
第一编 编校短论集萃 001
第二编 百字书评赏析 007
第三编 书稿编审中发现并纠正的二十五种差错 013
一、涉嫌攻击党和政府及现行法律、法规、政策 014
二、涉嫌“两国论”,将台湾当作一个国家 017
三、借古讽今,涉嫌攻击现实及党和国家领导人 020
四、调侃贬损知识分子和老一辈革命者 022
五、渲染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 028
六、低级庸俗的色情描写 031
七、政治观点表述错误 033
八、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姓名、职务等方面的差错 039
九、涉及我国古代名人的差错 041
十、涉及外国政要的差错 045
十一、有关中外知名人士的姓名差错 048
十二、国名、地名、城市名等方面的差错 053
十三、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差错 056
十四、语法修辞方面的差错 058
十五、有关数字与年份方面的差错 062
十六、外版书翻译方面的差错 063
十七、有关文稿体例方面的差错 065
十八、书稿书名、目录、标题方面的差错 067
十九、标点符号使用方面的差错 070
二十、古文经典引用方面的差错 072
二十一、有关违背基本常识方面的差错 075
二十二、有关民族、宗教问题的表述失当 078
二十三、混用、错用的字词 081
二十四、使用不规范的网言网语 086
二十五、书稿中常见的错别字 088
第四编 出版名家话出版 095
于友先 出版强国与人才培养 095
杨牧之 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是编辑的基本素养 103
聂震宁 创新时代:出版社创新面面观 111
郝振省 重视对出版文化理性问题的研究 119
张芬之 图书编辑的“五个必须” 125
马国仓 新时期书报刊编辑的职业精神和素质要求 132
于友先 努力追寻“出版梦” 138
杨牧之 编辑应该注意的十件小事 144
聂震宁 创新才会赢 153
张芬之 浅议图书选题策划 159
郝振省 人格魅力.领导艺术.学术精神 163
第五编 图书初审编辑和复审编辑工作要则 168
图书初审编辑工作要则 168
图书复审编辑工作要则 171
第六编 标点符号用法 173
第七编 图书出版相关政策法规 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223
出版管理条例 229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245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251
图书出版管理规定 264
关于重申对出版反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图书
加强管理的紧急通知 274
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 276
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 278
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 280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 282
后 记 286
编辑应该注意的十件小事
杨牧之
这篇文章,我要讲点编辑工作中的“小事”。这些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要写出来,因为从正面讲这些是一个编辑应该注意的,从反面讲,是否把这些“小事”做好,同样反映了一个编辑的素养。
一、不用的书稿快退
稿件经过审校,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可用,稿件可用,就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编辑加工了。二是大体可用,需要作者再加修改。作者修改后的稿子也有两种可能,一是改后合用,一是改后仍然不合用,还是不得不做退稿处理。三是审读后,质量不合格,无法采用,只好退稿。
这里我要说的是不用的书稿要快退。尽快退稿是对作者的尊重。尽早退回,作者可以另作他谋。另外,尽快退稿,以免耽误在自己手里,作者节外生枝。这一点并非多虑,也不是不信任作者。因为你影响了人家的工作,当然得有个交代。
退稿时要十分慎重。
如果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在决定退稿前就要多方论证,最好请社外专家帮助审读。在和作者交涉时,向他提供社外专家审读的意见。
如果形成尖锐的对立,就要把事前的约稿合同拿出来讨论,告诉作者,依据《著作权法》出版社有权退回不合要求的稿件。
二、新书出来后,要第一个送给作者
责任编辑一定要牢记,作者盼着他的新书,就像母亲盼着自己的孩子出生。所以,责任编辑收到出版部从工厂取来的样书,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送给作者,并且附上信件,告诉他,其余的赠送样书,会在大批样书到后,马上送到。这一小小细节,是会让作者十分感动的,因为他会认为你跟他一样重视这本书的出版。他会认为你很理解他,关心他。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受,责任编辑打电话来说样书出来了,什么时候送去好?我会立即说现在能来吗?如不方便我自己去取。
在书决定出版后,书稿出版的运作情况是作者很挂念的事。诸如,校对完没有,版式开本怎样,用什么样的纸印,是否开印了,哪天可以见书,等等。其实,一个责任编辑每天就是为作者的这本书忙着这些事,为什么不能顺便打一个电话,发一个短信,告诉作者这些情况呢?这样举手之劳的事,却会让作者十分感谢。可能也就是因为你惦记着作者的这些“小事”,作者会觉得你特别周到,可信赖,他不但会积极配合你的工作,还会把今后的书稿让你先挑选,而且会到处讲你的美德。
在书出版后,要记住及时地向作者反馈外界的评论意见,说的好话要反馈,说的不好听的话,也要反馈。最好能和作者一起探讨这不太好听的批评话语有没有道理,我们什么地方考虑不周,以后如何弥补。这样做,作者能不信任你吗?这样,责任编辑和作者就成为朋友了。从这个相互交往中,我们会得到很大收获,对青年编辑尤其如此。
三、编辑也要参与校对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作者送来的常常是电子书稿。电子书稿不需要重新拣字排版,而编辑也在电子打印稿上加工,排版人员根据编辑的加工,修改电子稿。然后按照要求转换版式,再打印出来,就是校样。这份校样,除了编辑改动处,与作者交来的电子书稿几乎完全一致。
这样一来,原稿的错误(包括作者写作错误、录入错误),如果责任编辑没有发现,就隐藏于校样中了。让校对去发现就很难了。因为校对的首要责任(尽管目前出版社要求校对要“校是非”)毕竟是“校异同”,他们主要能核校的是责编的修改处,是否漏改或改错,而对于隐藏其中的差错,校对出来最好,校不出也不能说校对没有尽职尽责。
作者原稿与校样外观一样,除了核校你修改之处,校对就会认为其他文字都是你认可的,不会有问题了。这种校对“客体”的变化,就要求责任编辑在看作者送来的电子书稿时,一定更加小心谨慎地进行审校把关,要参与校对。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由于电脑指令失误,软片会出现版式变动,甚至文字、行款错乱。而这一失误又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所以,为避免这种失误,清样一定要做到一处不改才能出片。如需“改正出片”,校对或责任编辑不能批了四个字就放手不管了,一定要再校对软片,通读软片或软片样,要检查软片四角文字有无变动,变动得对不对。
四、要切实做到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
这一环节,是指印刷厂在图书印刷完毕、没有成批装订之前,先装出几本样书送出版社审查。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责任校对、主管社领导,从总体上检查完毕,签署意见认可后,印刷厂方可成批装订。而且《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十分明确规定:“印装厂在未接到出版社的通知前,不得擅自将待装订的印成品装订出厂。”
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本书上市前的最后一关了,是最后一次纠错的机会。一本书的质量关系到读者的使用,关系到出版社的声誉和形象,怎么能不慎之又慎呢?很多出版社放弃了这一环节,有很多编辑甚至社领导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环节。有时,责任编辑拿到样书时,新华书店已经开始销售了。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我做责任编辑的一本书的作者打来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可领稿费。我觉得这位作者太着急了,书还没正式出版啊!但我还是耐心地解释:书还没装出来,等我见到样书后立即办稿费事。没料到,作者不高兴了,他说,他一周前就在书店买到他的书了。
这是出版部与编辑部严重脱节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外面已开始销售,作者也已买到,责任编辑还不知道,还谈什么装订前的样书检查!
有鉴于此,在1997年,我和新闻出版署图书司一起制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时,特别加了一条(第三节,第十五条),做出明确规定。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无非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出版社忽视这一环节,不理解它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这一环节;二是出版社和印刷厂都在抢时间,赶周期,形式上也送成批装订前样书,实际上送样书同时,批量装订已经同时进行了,甚至送出样书时大体已装订完毕。
其实,出版方面的每一项规定,都是出版业同行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都有很具体的背景和丰富的内涵,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按规定去做。
五、要和发行部门多沟通
发行工作在今天越来越重要。曾记得几年前出版业有龙头龙尾之争。“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废待兴,没有书读,只要有一本好看的书,几万本、十几万本,迅即售光。后来,书的品种到了十万种、十几万种、二十几万种,整体上呈现出“不好不坏,又多又快”的状态。书卖不动了。10万种时印行60多亿册,20万种时仍然是60多亿册。发行成了“瓶颈”,于是发行的同志说:发行是龙头。出版的同志又说:没有好书,你发什么?出版是龙头。
究竟谁是龙头呢?我看,“龙头”“龙尾”也是互相转换的,哪个环节制约了出版,或者说成了“瓶颈”,那个环节就是龙头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发行工作成了龙头。君不见,现在普遍采取寄销的办法。书卖不出去,不给出版社书款。你急着要款,可能第二天就把书给你退回去。有的书店,即使书销出去了,这书款也得半年、一年后给你。现在是销售方的市场。
在这种环境下,编辑一定要与发行部门多做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编的那本书的特点、优势,适合什么人阅读。一定注意让发行部门的同志对这本书产生热情和信心。我们得记住,你与这本书一起厮磨了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了,你与这本书很有感情,别人可没有。发行部门的同志不明白你那本书的优势何在,他会想我为什么一定要在你那本书上投入更大的力量呢?这就是关键所在。我们就是要下功夫让发行人员认同,在这本书上很值得投入更大的力量。
六、责任编辑不要忘记写书评
一本书经过千辛万苦编辑完成,出版了。但这并不是编辑工作的终结。责任编辑应趁热打铁写一篇书评。
责任编辑从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校对等等环节,对书稿不知看过多少遍了,应该说除作者之外责任编辑对书稿最熟悉了。对书稿质量,优点,不足,有哪些创见和突破,可以说了如指掌。作为责任编辑应该把这些看法写出来,介绍给广大读者,帮助和指导他们阅读。而且,撰写“书评”,对自己来说,既是练笔,又是一次总结和提高,何乐而不为?
其实,审稿也是读书。在审稿中要审校原稿中的资料,就要去查阅很多书,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要记住做读书笔记,书编完后,我们自己肯定会得到提高。结合审读意见,结合读的有关参考书,一篇有学术水平的书评不就轻松完成了吗?
七、要把自己放到恰当的位置
出版社中编辑只是一个环节,不用说出版社的领导,只说业务部门,编、印、发、科、供……哪个环节不重要?编得好,印刷质量不好,行吗?编得好,发行跟不上去,行吗?一切都准备好了,所要求的纸张到不了货,是等着还是改用其他的纸?改用其他的纸,印制质量恐怕就会受影响,不改,印刷厂肯让你等吗?
过去,在出版社里,一般对编辑都有一种敬畏,觉得他们有学问,出版社就靠他们编出好书,养活大家。在这种氛围中,编辑自己,不少人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其他部门都得围着他转。编辑是一二人一间办公室,有时还可以回家看稿子,其他部门多半是集体办公,闹闹哄哄,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
现在则不同了,出版更向市场靠拢,行销已越来越重要。好书还得卖得出去,很多出版社,发行人员已多于编辑人员。另外,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制作,注意降低制作成本。因为制作的成本在出版社的经营核算方面占有很大比重。
不论怎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出版社转变成企业的背景中,出版社内部的构成,机构设置,人员比例,最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编辑不能再怀恋往日的骄傲,要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否则,你就很难得到其他环节的支持,很难吸引别人为你编的那本好书全力去配合。
八、编辑要常逛书店
我逛书店次数很少,总觉得自己是干这一行的,样书室的样书已是数以万计,加上工作的关系,全国每年的图书选题几乎都在我眼中过一遍。但几次逛书店的经验下来,我觉得编辑应该常常到书店去看看。作为一个编辑,到了书店店堂真是受鼓舞,受激励,甚至受到刺激,真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着这么多人在选购图书,而这些图书的出版有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时,什么“为人做嫁衣”,什么“默默无闻”,什么收入有限,一切都不在话下了!
记得有一次我要写一篇关系到舞蹈的文章,我到了西单图书城。那真是一个城啊,书架前一排排人,摩肩接踵;交款处,长长的队伍每人抱一摞书;到了有关书架前,几十种关于舞蹈的书,各具特色,让人大喜过望。我情不自禁地从一楼,看到二楼,看到三楼,说浩如烟海,毫不为过。
编辑逛书店可以受到激励,可以受到鼓舞,可以得到启发,可以增长学识,可以知道什么书太多,什么书还少,还可以发现你编的书发行情况,好处真是太多了!每隔一定时间,作为一个出版人,一个编辑,都应该到书店走一走,看一看。
九、不要迷信名人
名人,多半是指做出突出业绩,受到人们推崇,影响很大的人物。当然也有做坏事出名的,那不是此文的意思了。编辑,千万不能迷信名人,第一,名人也有因疏忽而出错误的时候;第二,名人也是“术业有专攻”,不见得门门精通,什么都懂。而编辑是为广大读者“把关”的人,一定不能迷信名人,不要以为名人就不出错误,就没有疏忽的时候。
比如,《于丹〈庄子〉心得》一书,够有名的了,已经印行多次,发行达200万册,但仍然有错误。正文第一个大标题“庄子何其人”就有语法错误。“何其”是程度副词,表示“多么”的意思,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前。可以说“庄子其人”,“庄子何人”,“庄子何许人”,但“庄子何其人”就不通了。
《文汇读书周报》是出版业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我很喜欢这份报纸,也很荣幸地在这份报纸上多次发表过文章。但它有一个小栏目叫“东零西爪”(见2008年3月7日该报第8版),就是“东鳞西爪”之误,错误出在这样一份有文化的报纸上,又是在报纸那样醒目的地方,实在是很遗憾的事。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一书,讲到《四库全书》,一部书中年代前后矛盾,实在太粗糙了。
第115页:“《四库全书》……其编纂始于1772年,1881年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录完成。1884年《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完成,共计抄录了七部。”
第167页:“《四库全书》……从1773年起,至1782年初步完成,共经历了十年。”
前者说《四库全书》从开始到完成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后者说,共经历了十年。孰是孰非?
只要我们查一下工具书,就一清二楚了。
《辞海》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完成。”
《中国历史大辞典》说:“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设四库馆起,至五十二年缮写完毕,历时十五年。”
显然,书中115页的三个年代都是错误的。
我们看毛泽东正式发表的诗词手稿,也有错字。比如“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粱”写成了“梁”。“把酒酎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酹”写成了“酎”。还有《沁园春·雪》在《诗刊》发表时,词中也有笔误。词中“原驰腊象”一句,周振甫先生认为应作“蜡象”。“蜡”,色白而凝重,用以形容雪原,好像白色的象群在原野上驰骋。周先生向《诗刊》主编臧克家征求意见。臧克家先生认为有道理,同意将“腊象”改为“蜡象”。
不要迷信名人,就是不能因为某位作者是名人、大名人就放弃对书稿的审核和把关。也正因为作者——不论是什么人,有名无名,都可能有疏漏,有错误,所以才需要我们编辑的工作。
十、学会勤用工具书
编辑可能接触各方面的稿件,天文地理、文史哲经,IT业务、股票房产,但任何高明的编辑都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知识,而稿件中又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唯一便捷的办法是查找工具书。过去老编辑传授我们的经验是“口勤”“手勤”,其中核心是多请教、多翻书。文稿中语言文字、干支纪年、统计数字,须一一核实。即使是专家,也常常凭记忆写下数字,就不一定有百分之百准确了。作为责任编辑,要手勤,勤于翻检,勤于核对。
为此,每个编辑案头都应有一批工具书。现择其要者,开列如下:
1.《新华字典》。不要因为小学生也用,便不好意思用它。它经过十次大的修订,收字讲究,阐释科学,约11100字,一般常用汉字都有了。目前它已发行4亿册,堪称世界工具书发行之最。而且它体积小,在杂乱无章的办公桌上占不了多大地方。价格低廉,用坏一本可以毫不犹豫地再购一本。
2.《现代汉语词典》。此词典对现代汉语的解释准确。它收词56000多条,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流行语等等。它从1958年开始编写,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打磨,从送审稿—试印本—试用本—修订本,不断修改,目前已出了六版,发行达3000万册,学术界对它的质量评价很高。
3.《图书出版管理手册》。此书是1991年编辑第一版,至今已修订4次。不断删除过时的文件资料,增加最新的文件和信息。它能帮助我们随时查找文件规定,帮助我们解决出版的政策法规问题。
此外,还应备有中国地图集、世界地图集、《辞源》《辞海》《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以及宗教方面的词典工具书等等,碰到问题随时可以翻检,不必东找西找浪费时间。
书架上应该备有什么书?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能构成工具书的书。我这里“工具书”的概念,不是一般的字典词典,而是可以查考的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找寻三国以前的史实、人物从中多能找到线索。比如中外文学名著,某文 图书出版必备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图书出版必备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图书出版必备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图书出版必备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