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文库·中国文学史新讲

新思文库·中国文学史新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璎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新思文库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经典
  • 通史
  • 中国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22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588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483
字数:8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这是一部面向普通人的中国文学史,它重视体悟,以细腻的语言还原文学的感染力,像讲故事一样将中国文学的“一生”娓娓道来,帮你重新发现文学之美。

2、作者王国璎家学深厚,其父王叔岷是知名中文历史语言学家,曾师从傅斯年、汤用彤,与台静农、许世瑛等国学大师长期共事。王国璎深得其父言传身教,堪称数代中国学人知识的传人。她不仅有扎实的文献功夫,还有比较文学的视角、对新观点的广泛理解、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洞察与精当品评。

3、王国璎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等世界名校,与学者袁行霈、叶嘉莹合作开课。她以半生所学打造这部《中国文学史新讲》,获得了诸多认可,被台湾辅仁大学等名校推荐阅读。

4、采用新的叙述路线,使文学的体系更为明晰完整。这部书的主要线索是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发展流变,于是唐诗之后的宋诗、宋词之后的金元明清词,这些常受到忽视的作品也走上台前,中国文学中宝贵的“遗珠”纷纷呈现出夺目的光辉。

5、对当代人来说,这部书会是来自文化之根的一封灵魂家书,它传递着中国人古老的思想与情怀,用丰沛、优雅、绵远的力量抚平喧哗时代的浮躁,帮你找回生活的诗意与从容。

6、装帧精美,适合收藏。封面取自北宋画家许道宁《秋江渔艇图》,三卷可连成连绵的山水,意境高远。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文学史、写给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家书。

学者、国学世家的传承者王国璎延续数代学人的追求,以半生知识积累、海内外百余年的积淀,用细腻亲和的笔调,重新讲述中国文学悠长跌宕的“一生”。从先秦的神话传说,一路走过灿烂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人丰沛的情感与思想跨越3000年岁月,在当代与我们重逢,并激发着血脉深处的共鸣。

这部文学史重视体悟文学之美,而且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叙述路线——它不是单纯以朝代划分篇章,而是以文学体裁的流变为叙述线索,兼顾中西比较、发展大势、作者评述、作品精读与时代风潮。整部文学史如同一部宏大乐章,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声部”时而独自奏响,时而震撼地合奏,时而彼此影响、应答。一口气读到终点,中国文学明晰的大格局已呈现在眼前,其壮美与丰饶则将久久震荡心魂。


作者简介

王国璎

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叶嘉莹、袁行霈教授分别合开中国文学相关课程,1994年返回母校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中国文学史。从事教学与研究三十余载,主要研究方向是汉魏六朝诗及唐宋诗词,著作有《中国山水诗研究》等。


目录

【第—卷】

总 绪

第—编 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

第—章 绪说 028

第二章 古代神话 032

第三章 第—部诗歌总集—《诗经》 062

第四章 作家文学的开端—“楚辞” 098

第五章 叙事文学的前驱—历史散文 130

第六章 说理文章的肇始—诸子散文 154

?

第二编 中国文学的起步与飞跃:两汉文学

第—章 绪说 180

第二章 两汉辞赋的发展 182

第三章 史传文学的楷模—司马迁《史记》 211

第四章 两汉诗歌的发展 232

?

第三编 乱世文人的心声: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第—章 建安风骨—雅好慷慨 279

第二章 文学的自觉 305

第三章 正始之音—诗杂仙心 320

?

第四编 中国诗歌主要类型的形成:两晋南朝诗歌之发展

第—章 绪说—环境背景 342

第二章 拟古咏史之怀 354

第三章 绮情儿女之思 383

第四章 仙隐玄虚之咏 398

第五章 田园山水之情 431

第六章 咏物宫体之盛—“齐梁诗” 455


【第二卷】

第五编 中国诗歌发展之高峰:唐诗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余波

第—章 绪说 493

第二章 唐诗的前奏 — 隋诗概览 507

第三章 初唐诗坛 — 走向盛唐 519

第四章 盛唐之音 544

第五章 中唐风貌 591

第六章 晚唐夕晖 615

第七章 唐诗的余波荡漾 629

?

第六编 散体古文发展之高峰:唐宋古文的盛行及其后续

第—章 绪说 720

第二章 唐前骈文的兴盛 727

第三章 文章复古的主张 741

第四章 唐代古文的发展 746

第五章 宋代古文的复兴 784

第六章 古文地位的巩固 — 金元明清散体古文 816

?

第七编 文言短篇小说发展之高峰:唐人传奇及其后续

第—章 绪说 892

第二章 唐传奇的先声 — 魏晋六朝笔记小说 898

第三章 唐传奇的开拓与创新 910

第四章 唐传奇的后续 945

?

第八编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余响

第—章 绪说 960

第二章 词为“艳科”的形成与蜕变 — 晚唐五代词 969

第三章 宋词的茁长与演变 — 北宋词 986

第四章 宋词的极盛与渐衰 — 南宋词 1010

第五章 宋词的余响 — 金元明清词 1040


【第三卷】

第九编 元散曲之兴起发展及后续

第—章 绪说 1078

第二章 散曲风格的形成 1085

第三章 元散曲发展大势 1094

第四章 元人散曲的后续—明清散曲 1131

?

第十编 中国戏曲发展之双峰:元杂剧与明清传奇

第—章 元杂剧绪说 1144

第二章 元杂剧的先声—中国戏曲的萌生与形成 1150

第三章 元杂剧兴盛的环境背景 1175

第四章 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1181

第五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1214

第六章 元杂剧的文学特质 1223

第七章 明清传奇的茁长演变 1238

第八章 明传奇的兴隆与发展 1253

第九章 清传奇的全盛与渐衰 1284

?

第十一编 白话短篇小说之发展与后继

第—章 绪说 1318

第二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前驱—敦煌变文与话本 1321

第三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宋元话本 1335

第四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晚明“拟话本”涌现 1358

第五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三言》与《二拍》 1361

第六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后继 1381

?

第十二编 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发展历程

第—章 绪说 1388

第二章 章回小说的前驱—宋元话本 1396

第三章 章回小说的问世与定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 1403

第四章 章回小说的繁荣—嘉靖、万历年间 1420

第五章 章回小说的鼎盛—明末清初至晚清 1437

第六章 章回小说的夕阳—晚清谴责小说的风行 1459

后 记 1475

参考书目 1477


精彩书摘

古代神话的主要类型(节选)

此处再度强调,现存中国古代神话,因散见于不同的古籍文献中,只是一些零星片段的记载,非但故事不够完整,亦不成系统,往往必须多方收录,才能拼凑成大概的轮廓。即使如此,已可证明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并不狭窄,从宇宙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意图与自然的抗衡,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都包含在内。整体观察,大致可以归纳成三种主要的类型:其中“创世神话”与“自然神话”,应该属于比较早期的神话,多半还展现原始神话的混沌状态,譬如每每出现人兽共体,而且缺乏完整的故事,尚不足以表明人性的发展,亦无善恶是非的价值观念。不过,其后“英雄神话”中,有的已经流露出比较明显的“人性”,换言之,开始从“人”的立场,来观照宇宙大地,甚至逐渐浮现为民除害、为民谋福祉的念头,可说是为中国文学尚实用的特质,点出基调。当然,这些神话类型,只能从后世的文献记载中,获得些许信息了。

一、创世神话

先民对于宇宙形成和人类起源的迷惑与解释,乃是构成“创世神话”的基本内涵。其中涉及天地是如何开辟的?人类又是如何产生的?有名的例子,就是有关“ 盘古开天辟地”与“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 宇宙的形成唐代欧阳询(557 — 641)等编撰的《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云: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按,徐整乃是三国时吴人,其《三五历纪》原书已佚。据当今学界的研究与推测,徐整可能是吸取当时南方少数民族关于“盘古”的神话传说,再添上自己的想象和哲理的引申,写成“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就看其中所言“神于天,圣于地”,显然已经是徐整个人的观点,加上其间的数字推衍以及阴阳概念,当亦非神话的原貌。只是所述故事的基本架构,仍然带有原始的神话色彩。

徐整另外还撰有《五运历年纪》,其中记述盘古神话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据清代马骕(顺治进士)《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历年纪》佚文云: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上文所述,显然是在盘古开天辟地的基础上,进而引申出山川田土、日月星辰、雨露甘霖的形成,都是盘古身躯的某一部分转化而来。值得注意的是,盘古那长达几万里的巨大体魄,完全贡献给创造宇宙万物之伟业。

按,盘古神话,虽然经过文人多次的加工与润色,似乎仍然保存古朴的风格。而且,其气魄之宏伟壮阔,想象之纵横时空,予人一种壮美的感受。接着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则是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


?女娲造人补天 — 人类的起源

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地间的人类又如何产生?这或许是令先民疑惑,亦令记录神话者关心的问题。关于人类的起源,流传广,且影响深远者,即是有关女娲造人的神话。据宋代李昉(925 — 996)等编《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人应劭(140 ?— 206 ?)《风俗通义》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一本下有“贤智”二字)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 人也。

按,“女娲”的名称,现存至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屈原提出的问题是:人类的身体是女娲所造,那么女娲自己的身体又是由谁造成的?或许由此推测,屈原时代,荆楚一带已经流传女娲造人的神话。关于女娲的形象,根据文献资料,汉代王逸(89 ?— 158)《楚辞?天问》注云:“女娲,人头蛇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国大陆的出土文物,如汉代石刻,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绢画上的女娲,正是“人头蛇身”。

按,应劭《风俗通义》所录女娲造人的神话,令人瞩目的有三点:首先,人类的创造者乃是一位女性。这或许反映史前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现象,故认为人类的祖先是女性。其次,女娲造人的原料乃是黄土,则颇值得玩味。至于人类是由泥土造成,这和其他地区的神话相通。就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尝记载称,神如何在六天之中创造世界,然后又怎样用黏土塑成第—个人。以后古犹太人借用这个故事,载入自己的《圣经》,称上帝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成亚当,又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制出夏娃……此外,古埃及、古希腊也有用泥土塑造为人的类似神话。有趣的是,中国的女娲,用的乃是“黄土”。当今学界一般推测,或许因为中国拥有广大的黄土区域,而中国人的肤色又与黄土相近。再者,据《风俗通义》所记,女娲造人,居然分“富贵”与“贫贱”人之别,则已明显流露阶级上下的社会意识,这是原始氏族社会不可能发生的,显然已是应劭之类的文人,于整理神话资料过程中,掺入了贵贱贫富的阶级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神话系统里,女娲不仅是人类的始祖神,还是修补天地的大神。女娲不但创造了人类,甚至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安全美好的生活环境。为此,在“造人”之外,女娲的另一项勋业就是“补天”,亦即对洪荒时代有缺陷的天地加以修补。试看《淮南子?览冥训》所述: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按,此二句亦见《列子?汤问篇》),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引文中首先展现的是,往古之时的一片惨烈景象:由于新开辟的天地,毕竟结构不牢,乃至支撑天空的四根巨大梁柱崩塌了,随即半边天幕垮了下来。这时天空出现一个大洞,陆地也破裂出一道深沟。换言之,天不像以前那样覆盖着地,地也不像从前那样牢固地载负着天;森林和草原都烧着炎炎烈火,洪水则从地底奔涌而出,四处泛滥;尤甚者,猛兽还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禽用锐利的爪子抓捕老弱妇孺……这样一幅凄惨的“人类受难图”,即使是后人的记载,毕竟体会到出自先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感受,反映远古先民经历的一些天地剧变的自然灾害,诸如地动山摇、火山爆发、洪水、猛兽……先民在惊惧惶恐中,难免渴望消除这些灾难,于是,借助幻想,构思出女娲补天的神话,遂令自然宇宙可以回归正常的秩序,人类恢复正常的生活。

上引所述女娲补天的工程,显然十分浩大。女娲在人类遇难之际,不仅炼取五色石块去弥补天上的洞,又为防范天穹再度倒塌,而折断巨龟的四只脚,充当天柱,遂令天空像帐篷一样撑持着。除此之外,女娲还杀死那条兴风作浪、造成洪水泛滥的黑龙,故而大地得以安宁。至于那些残存的积水,则用芦柴烧成的灰烬堙垫。正由于女娲的努力,宇宙自然终于恢复正常的秩序,人类又获得安定的生活环境,人类的创造神女娲,也成为人类的拯救神。对于女娲造福人类的功勋,《淮南子?览冥训》尝云:

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

意指其功勋高可达天,深可入地,声名永传于后世,光辉照耀于万物。这当然已经是神话故事的记录者对女娲的推崇和赞颂,含蕴的是文人对功业与声名的重视与向往。

至于女娲后来的结局如何?则必须另外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零星记载方能获知: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按,女娲在完成其造人补天伟大的功业之后,终于倒下死去。不过,女娲之死,也是不同凡响。实可谓与开天辟地的盘古一样,女娲的尸体,也为天地增添了异彩:她的肠子化为十个大神,排列在广阔的大荒之野,“横道而处”,永远为人类守护着原野。女娲毕竟遗爱人间,精神永垂。


前言/序言

总绪

本书《中国文学史新讲》,乃是针对中国文学作品自先秦至晚清,亦即民国之前,其演变过程与发展面貌的历史回顾。着重论述分析各种不同体式的文学类型,诸如诗歌、文章(包括散体古文与骈俪之文)、戏曲、小说诸文类的发展演变大势,并介绍不同时代的文坛现象,以及探讨各时代重要作家作品于文风流变中的承传与开拓,期望能够在历史进展过程中,掌握中国文学各种体式文类的时代风貌及演变轨迹。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出版,东西学界均不遑多让,一般或以日本学者古城吉贞于1897 年出版的《支那文学史》,以及英国学者翟理斯(Herbert A. Giles)于1901 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为开山之作 a。唯以中文撰写者,则当推林传甲(1877 — 1922)为京师大学堂国文课程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讲义[光绪三十年(1904)印行,署名林归云]为先驱,至今已超过一百年历史。不过,林传甲于序言中自称,乃是仿日本早稻田大学笹川种郎《支那历朝文学史》[东京:博文馆,明治三十一年(1898)]之意而成书。按,林传甲的文学史,主要是依据中国传统学术范围为体例,其中包罗传统图书分类之经史子集,故而举凡文字、音韵、训诂、文章、群经,乃至金石、书法等均涉及,实际上类似有关中国国学的微型百科全书。其书的基本格局乃是按照时代先后,说明各类文体,介绍知名作者,尚缺少作品本身发展的“史观”。其后有黄人(1866 — 1913)于1905 年,继而曾毅于1915 年,先后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始将诗歌、戏曲、小说诸文类收入,或可视为中国文学史撰写的里程碑。直至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胡云翼《中国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诸著的陆续问世,中国文学史的格局体例,方正式成形。近数十年来,海峡两岸均不断有学者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撰述,有的属多位学者的集体成果,有的则是个人成就。虽各有侧重与贡献,但格局体例已大致定型。

当今所见一般中国文学史的格局体例,大多以朝代的更替来划分文学发展的阶段。如先秦文学如何,两汉文学如何,魏晋文学又如何,等等;对于某一朝代的文学现象,亦提供时代背景,点出文坛风气,尤其是针对个别作家的身世遭遇、人格思想及其文学整体成就的详尽介绍,贡献均有目共睹。不过,本书则拟从不同的角度观点出发,亦即尝试从不同文类的文学作品本身的源流演变为笔墨重点,论述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状况。

当然,中国文学始终与其所处的朝代,有难以分割的关系。可是政治的“朝代”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的“时代”。何况文学的发展演变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因为朝代旗帜的突然变换更替,随即展现出各自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不过,撰写中国文学史面对的首要难题是,任何“ 史”的论述,毕竟离不开因朝代之轮替而可能产生的时代现象。因此,本书的结构,基本上仍然依循时代先后次序,且将朝代的称号列入,以备读者的掌握。诸如:中国文学的渊源始自先秦,起步与飞跃于两汉,成熟于魏晋唐朝,蜕变于宋元等。唯论述之际,则拟以某时期某种文学类型的形成发展的高峰,为笔墨重点,并追溯其前源,瞻望其后继。例如,中国诗歌中一些重要的类型,诸如拟古咏史、绮情相思、游仙隐逸、田园山水、咏物宫体等,其主要的类型特征,均形成于两晋南朝时期,于是依其成形的先后,分别作为论述两晋南朝诗歌发展的重点,并追溯各种诗歌类型的前源背景与发展方向。又如,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是唐代的“传奇”,因而论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则留待讨论“唐代”文学之际,方以传奇故事为笔墨重点,并且追溯其前身,亦即魏晋六朝文人笔记中志怪、志人故事的发生,以及唐传奇之后,两宋乃至明清文言短篇小说的继承与演变概况。其他文类,诸如散体与骈体文章、戏曲、白话小说,包括话本短篇、章回长篇等,亦尽量如是。或许可以与坊间以朝代划分文学发展阶段,且以诸朝代中个别主要作家的成就为关怀重点的文学史,有互补之益。

本书的撰写,实源自分别在新加坡大学及台湾大学任教期间,曾先后为中文系及外文系同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稿,边讲边写,且逐年增补修改整理。由于中国文学史的范围庞杂,而笔者的专业有限,因此主要还是在前贤或当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添一些个人的认识与见解,意图从宏观角度,将中国文学中诸文类作品发展的大概趋势与演变轨迹,掌握脉络,理出头绪而已。至于历代个别作家的身世遭遇与其作品的个人风格特征,已有其他文学史或相关专书专文可供参考,故而除了少数的例外,均不作详细的介绍。当然,对于个别作家的文学成就,实不容忽略,但本书重视的乃是,个别作家作品流露的时代特征,其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承先启后角色,以及其作品中显示的发展演变痕迹。

进入中国文学“历史的回顾”之前,或许应该先思考一番,什么是“中国文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古老民族文化中孕育出来的文学作品,会显现哪些令人瞩目的传统特质?中国文学整体的发展演变,是否可以归纳出一个大概的总趋势?其作者主要包括哪些类群?作品中又有哪些常见的场域背景?


《新思文库·中国文学史新讲》—— 拨开历史迷雾,重塑文学认知 中国文学,一部绵延数千年的壮丽史诗,承载着民族的情感、思想与智慧。然而,在浩瀚的书海与纷繁的学术解读中,我们是否真正触及了其最核心的脉动?是否被传统框架所束缚,而忽略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与新兴的视角?《新思文库·中国文学史新讲》正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并非简单地梳理时间线、罗列作家作品,而是致力于拨开历史的迷雾,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引领读者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辉煌与变迁。 本书的“新”字,体现在其独树一帜的叙述理念。它拒绝了僵化的分期断代,避免了枯燥的考据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的深层互动。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古今,感受不同时代文人心中的悲喜怒乐,理解文学作品如何成为其时代精神的镜子,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告别陈旧视角,拥抱动态生命 长久以来,中国文学史的讲述往往倾向于宏大叙事,将文学视为一种独立于世事之外的纯粹艺术。然而,《中国文学史新讲》认为,文学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从《诗经》中质朴的歌咏,到唐诗宋词的精致描摹,再到明清小说的市井风情,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打上了其所处时代的深刻烙印。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烙印,探讨政治的变革、经济的繁荣、思想的碰撞,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文学的面貌,又如何激励着文人去抒发、去批判、去记录。 作者摒弃了以“朝代”为核心的机械划分,而是力图勾勒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演进脉络。例如,在探讨汉代赋的兴盛时,不仅仅停留于对其铺张辞藻的赞叹,更会追溯其与大一统王朝意识形态的关联,分析其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的属性,以及它如何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讲到宋代词的婉约与豪放时,也并非简单地将之归为风格差异,而是会深入分析士大夫阶层在宋代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学审美取向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新讲》关注的,更是文学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它不再把作家仅仅当作历史的节点,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生存环境中,去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他们的情感挣扎,他们的思想困境。我们可能会发现,许多被奉为圭臬的文学经典,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个人际遇与时代压力。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品的温度与厚度,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横跨古今,贯通中西的广阔视野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超越了狭隘的地域与文化的限制,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审视中国文学。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时,作者不会回避其与其他文化,特别是与西方文学的潜在对话与影响。这种对话,并非指简单的模仿或借鉴,而是指在人类共通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上,中国文学是如何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又在某些方面与世界文明产生了共鸣。 例如,在分析唐代传奇的叙事艺术时,本书可能会与其叙事学理论进行对比,探讨其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叙事视角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并思考其在人类叙事传统中的位置。又如,在解读元杂剧的戏剧冲突时,也会将其与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剧模式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清晰地展现出中国古典戏剧的独特魅力与思想内涵。 《中国文学史新讲》并非是为了“西化”中国文学,而是为了通过比较,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学的独特性与普遍性。通过与他文化的对照,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贡献的独特价值。这种广阔的视野,有助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激发读者对中国文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文学的“基因”,思想的“火花” “新思”二字,也寓意着本书着力于发掘中国文学作品背后的“基因”——那些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社会价值观中的独特元素。这些“基因”,决定了中国文学在情感表达、审美趣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独特取向。 例如,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对忠君爱国主题的强调,还是对仁义礼智的讴歌,都深刻地体现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同时,它也会审视道家思想的逍遥洒脱,佛家思想的空灵玄远,是如何为中国文学注入了超脱世俗的灵性与哲思。这些思想的“火花”,构成了中国文学丰富而独特的精神内涵。 本书还将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文学现象,比如民间文学的生命力,女性文学的独特声音,以及各种边缘化或被压抑的文学形式。这些“边缘”的文学,往往能够折射出更为真实、更为多元的社会图景,也为我们理解文学的全貌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面向未来,重塑认知 《中国文学史新讲》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如何重新认识与传承中国文学?本书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批判、创新的学习态度。它鼓励读者不要被动接受既有的结论,而是要主动去质疑,去探索,去发现。 本书力图打破“文学史就是枯燥的历史”的刻板印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翔实的案例,以及充满思辨性的分析,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体验到思想的乐趣。它希望能够点燃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创作,让中国文学的薪火得以传承与发展。 总而言之,《新思文库·中国文学史新讲》是一次对中国文学史的深度重塑。它以全新的视角、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感受中国文学的生机与活力,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与思想光芒,并最终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重塑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认知,让古老的文学传统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是一场思想的旅行,一次认知的革新,一次与中华民族文学灵魂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文字排版,都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良苦,但真正让这本书脱颖而出的,是其对“文学史观”的重塑企图心。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书中对文学史发展中那些被主流叙事有意无意忽略的边缘声音、被淹没的女性书写或民间文学的探讨,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严肃对待。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视野变得空前地开阔和包容。它有力地反驳了那种将文学史视为一条笔直向前的进步阶梯的僵化观念,而是呈现为一个充满张力、复杂纠缠的巨大网络。每读完一个阶段,都会产生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看”的豁然开朗感。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既有结论,渴望拥有自己独立判断体系的深度读者准备的,它提供了丰富的论据和启发性的视角,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仍能继续思考很长时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我必须给出一个高度评价,它体现了一种高级的学术美感。它不是线性的时间轴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聚焦、辐射延展的策略。比如,某一章节可能专门聚焦于“隐逸精神”在中国文学中不同朝代的变奏与载体转换,从陶渊明到苏轼,再到晚明的某些隐士文学,视角转换流畅自然,逻辑链条清晰有力。这种打破时间壁垒的梳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体悟的深度。它让你看到,某些文学母题是如何跨越千年,以不同的面貌在不同时代中获得新生的。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具体文本时所采用的“切片”方法,就像高倍显微镜下的观察,将一个诗句、一段散文的生成语境、语言张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密码,彻底暴露出来。这使得原本可能被忽略的细枝末节,瞬间闪耀出令人震撼的光芒。对于希望建立宏观框架,又不想牺牲细节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做。

评分

这部作品,初捧读时,便被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将中国文学浩瀚的历史长河,分解成了若干个可以被清晰认知和深入剖析的片段。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教科书式的罗列与概括,而是独辟蹊径,选取了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进行了一次深入骨髓的挖掘。尤其是对魏晋风度与六朝文学变迁的论述,那种将时代思潮与文人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我尤其欣赏其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的原始文本片段,这些片段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准的裁剪和恰当的解读,如同黑暗中被点亮的灯火,瞬间照亮了晦涩难懂的古籍深处。整体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你觉得那些遥远的古代文人,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呼吸着同样的时代困惑与精神追求。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一个对文学史稍有涉猎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其精髓所在。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新讲”的定位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历史的框架一旦被轻易“重构”,很容易流于肤浅。然而,读完这部书的近现代部分,我的疑虑彻底烟消云散了。作者处理“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笔法,极其老辣且富有张力。他没有简单地赞颂新文化运动的功绩,而是非常冷静地剖析了其中内在的矛盾性与妥协性。比如对白话文运动初期,在古典传统压力下所产生的种种“别扭”和“不适”的描摹,细致入微,真实得让人有些心疼。这种叙述的深度,远超出了市面上常见的概述性读物。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书中对当代文学思潮的梳理,它没有采取那种“一锤定音”的断语,而是将不同流派之间的张力、互相影响乃至互相排斥的过程,描绘成了一幅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图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近现代中国思想是如何在文学中投射和搏斗的,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认识。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思考,但回报是巨大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在一个非常疲惫的时期开始阅读这本大部头的,原本预期会是又一次“硬着头皮赶进度”的阅读体验。然而,作者那如同老友般亲切又带着点挑衅意味的叙述腔调,极大地缓解了阅读的枯燥感。他似乎并不急于把“正确答案”塞给你,而是更热衷于提出更有意思的问题。例如,在讨论宋词的格律与情感表达时,他并没有直接评判“婉约”与“豪放”的高下,而是深入探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在社会体制下,如何通过文学形式来实践其“内心的自由”。这种带着温度的讲述,使得原本沉重的文学史研究变得生动可感。书中穿插的一些作者对当下文化现象的旁观式评论,也颇为精妙,虽然看似“跑题”,实则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提供了有趣的参照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到自己正在经历一场思想上的愉悦漫游。

评分

京东送货服务真的很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视角独特。

评分

阳老师推荐提高文学素养的书,很好,京东的书质量很好!

评分

阳老师推荐提高文学素养的书,很好,京东的书质量很好!

评分

差点买了台版,相信这个版本也很好。

评分

文学史新讲

评分

??中国文学史新讲??中国文学史新讲

评分

阳老师推荐提高文学素养的书,很好,京东的书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