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之一种。
一个凄惨、哀怨,却又充满了罪恶的爱情故事被狄公这个断案高手从层层迷雾中剥离出来,谎言和忠贞、匕首和爱情、金钱同阴谋、虚伪与冲动,在此刻竟然如此紧密地纠缠在一起,让人读后只有扼腕叹息。全书结构精巧,脉络清晰,线索多条并进却主线不乱,推演分析严丝合缝。在高罗佩的笔下,狄公不仅有血有肉,更有情有意,此形象,即便是放在时下,亦是非常有看点的。
高罗佩(1910—1967),本名罗伯特·范·古利克(Robert Van Gulik),荷兰汉学家、东方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作为荷兰职业外交官,他通晓英、法、德、汉、阿拉伯、日、藏、梵文等15种语言文字。高罗佩一生著述颇丰,涉及语言、宗教、民俗、美术、文学、音乐等众多门类。他zui为人知的成就,是将狄仁杰的故事翻译成英文,并据此以英文创作了推理侦探小说“狄公探案”系列小说,现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38个国家出版,“狄公”由此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福尔摩斯”。
韩忠华,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研究生翻译教学,译有《盲刺客》《广州奇案》《小城风云》《黑麦奇案》《欺骗之网)《天秤星座》等西方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通俗易懂,作为一部情节交错的侦探小说,从单纯欣赏的角度来说它就给他很愉快的阅读体验,而其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历史让他觉得这部书更有趣了。
——美国小说家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C.Rogers)
摘自“美国的豆瓣读书”之称的Goodreads网站)
《狄公案》是中国“古而有之”的众多公案小说中的一种,历来看的人就不比其“姊妹篇”《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来得多。以常理看,高罗佩此时重写《狄公案》,似乎是一件愚不可及、注定要失败的事情。然而,结果却相反,这套系列小说越写越神,畅销世界各地,居然成为当时西方一般读者了解中图文化的一个特殊窗口,影响极大……其心中的《狄公案》读者对象,不是华人,而是洋人。据我看,高罗佩一生能如此成功,可断其是一个极能在关键时刻判断机会、驾驭环境的人。他敏感看出并抓住东西方文化在这一特定点上所聚焦的兴趣落差,熔上述几个“与众不同”于一炉,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才创造出了“高罗佩版”《狄公案》在西方一时家喻户晓的奇迹。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陈珏
(“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历史研究所教授)
现代西方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大贡献的人,恐怕要算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高罗佩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说(Judge Dee Mysteries)影响远超过任何中国研究著作。非汉学圈子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往往来自《狄公案》。哪怕汉学专家读,也没有“硬伤”败了胃口;而西方大众了解中国,往往是“狄公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相当引人入胜的中国,比起中世纪灰色的欧洲有趣得多。甚至专门家也受狄公小说影响,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
——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
…… ……
正是以上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惊人成就,让高罗佩发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等中国公案小说的价值,并选择性地翻译、出版了《狄公断案精粹》。在该书的“译者前言”,高罗佩指出,多年来西方读者所理解的中国侦探小说,无论是厄尔·比格斯(Earl Biggers, 1884—1933)的“查理·张”系列小说(Charlie Chang series),还是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 1883—1959)的“傅满洲系列小说”(Fu Manchu series),其实都是“误判”。真正的中国侦探小说是《武则天四大奇案》之类的中国公案小说。这类小说早在1600年就已经存在,时间要比爱伦·坡“发明”侦探小说的年代,或者柯南·道尔(Conan Doyle,1859—1930)“打造”福尔摩斯的年代,早出几个世纪。而且这类小说多有特色,主题之丰富,情节之复杂,结构之缜密,即便是按照西方的标准,也毫不逊色。然而,由于一些文化传统的原因,迄今这类小说不为广大西方读者所知。他呼吁西方侦探小说作家应该关注这一被遗忘的角落,积极改写或创作以中国古代清官断案为主要内容的侦探小说。1鉴于和者甚寡,1950年,他亲自操刀,尝试创作了以狄公为侦探主角的《迷宫奇案》,以后又费时十七年,将其扩展为一个有着十六卷之多的狄公探案系列。
而且,也正是以上历史学、考古学的惊人成就,让高罗佩在创作这十六卷狄公案时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较多的中国古代文化元素。“漆画屏风”“柳园图”“朝云观”“紫云寺”“红阁子”,这些书名关键词本身就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给西方读者以丰富的中国古代文明想象;而小说中的许多故事场景,如“迷宫”“花亭”“半月街”“桂园”“乐苑”“黑狐祠”“白娘娘庙”“罗县令府邸”,也无疑是一道道风味独特的精神大餐,令西方读者一窥东方建筑。此外,还有许多与案情有关的主题物件,如竖琴、棋谱、毛笔、画轴、香炉、算盘、绢帕,也不啻一件件极其珍稀的古文物展示,勾起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向往。
当然zui值得一提的是,“狄公探案”蕴含的道家思想和诗化手段。在《迷宫奇案》,故事刚一开始,高罗佩就描绘了一个仙风道骨的太原府狄公后裔。他头戴黑纱高帽,身穿宽袖长袍,胸前白髯飘拂,举止谈吐不凡。正是他,讲述了狄公当年在兰坊县任上所破解的三桩命案。之后,故事套故事,小说中又出现了一个鹤发童颜、双唇丹红、目光敏锐的道家隐士,他于狄公断案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指点迷津。由此,狄公锁定了余氏财产争夺案的真正凶犯。同样高贵、脱俗、飘逸的道家隐士还有《项链·葫芦》中的葫芦老道。同传说中的道家神仙张果老一样,他骑着一头长耳老驴,鞍座后面用红缨带拴着一个大葫芦。小说伊始,在松树林,他不期而至,给不慎迷失方向的狄公指路。接下来,还是在松树林,他协助狄公击退了凶狠歹徒的袭击,让狄公得以完成公主的重托。末了,依旧在松树林,他再遇狄公,自报真名,细述身世,并赠予其大葫芦,然后语重心长地留下嘱咐:“大人,现在您zui好把我忘了,免得将来还会想起我。虽说对于未知者,我只是一面铜镜,会让他们撞头;但对于知情者,我是一个过道,进出之后便了事。”
显然,高罗佩在暗示读者,狄公之所以能屡破奇案,是因为有“高人”相助,而这“高人”并非别的,乃是他所信奉的“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的老庄哲学。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高罗佩也是一个老庄哲学推崇者。在《琴道》的“后序”,高罗佩曾经谈到自己的抚琴体会,认为其秘诀在于遵循老子说的“去彼取此,蝉蜕尘埃之中,优游忽荒之表,亦取其适而已”。接下来的正文,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我认为道家思想对琴道衍变有决定性的优势,或者说,虽然琴道的产生及基本观念源于儒家,但内涵却是典型的道家。”3此外,在《中国古代房内考》中高罗佩也有类似的说法:“道家从自己与自然的原始力量和谐共处的信念中得出合理结论,并固定下来,称之为道。他们认为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人为的,只起到疏远人和自然的作用,由此产生非自然的、人工的人类社会,以及家庭、国家、各种礼仪、专横的善恶区分。他们提倡回复到原始质朴,回复到一个长寿、幸福、没有善恶的黄金时代。”
……
《狄公案》是中国众多公案小说之一种,但是,随着高罗佩20世纪40年代对《武则天四大奇案》的译介以及之后“狄公探案小说系列”的成功出版,“狄公”这一形象不仅风靡西方世界,也使中国读者看到“中国古代犯罪小说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发展为侦探小说和神秘故事的原始素材”,认识到“神探狄仁杰”,“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在西方对中国总体评价趋于负面的20世纪50年代,“狄公探案小说”不仅满足了普通西方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国,扭转了西方人眼中古代中国“落后”“野蛮”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罗佩对传播中国文化着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学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将其与理雅各、伯希和、高本汉、李约瑟等知名学者并列为“华风西渐”的代表人士。
高罗佩是20世纪zui为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其语言天赋惊人,汉学造诣“在现代中国人之中亦属罕有”。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的背景是久远的初唐社会,但讲述方式却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润化在小说的情境中,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元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缓缓流动着,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图画,没有丝毫的隔膜感。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公案小说,但叙事却完全是西方推理小说的叙事。在整个案件的推演、勘察过程中,读者一直是不自觉地被带入情境中,抽丝剥茧,直到zui终找出答案。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是高罗佩探案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读者能原汁原味地读到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体味到高罗佩笔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我社邀请著名西方通俗文学研究大家黄禄善教授组织翻译了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飨读者。
我社推出的“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忠实原著为原则,译文更贴近于读者的阅读习惯,且完整保留了高罗佩探案小说创作的脉络,力图打造一套完整的“高罗佩探案小说”全译本。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此外,小说中涉及大量唐代官职、古代地名等信息,虽经译者考证并谨慎给出译名,但仍有存疑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愿我们的这些努力,能使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成为喜爱高罗佩的读者们所追寻的珍藏版本。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我必须承认,我几乎是被这本书的“冷峻美学”征服的。《冰封的真相》的叙事语言非常克制,带着一种北欧式的疏离感。故事发生地点的环境描写,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那片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小镇,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绝起来,使得每一个秘密都显得格外沉重和难以启齿。作者没有使用大量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精准、简洁的句子搭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框架。人物的“不作为”往往比“行动”更具杀伤力,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孤独的雪地跋涉,每走一步都需要消耗极大的心力,但最终抵达的真相,那种纯粹而残酷的美感,让人久久无法忘怀。它不是那种让你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而是一种渗透到骨髓里的、关于人性孤寂的深刻体验。
评分这本《夜幕下的呢喃》简直是推理小说的天花板!作者的叙事功力深厚得令人发指,开篇那段对老城区雨夜的描写,细致入微,仿佛能闻到青石板上的湿冷气息和路边小吃摊飘来的烟火气。情节的推进如同剥洋葱,一层层剥开,每一次揭示都精准地踩在读者的预期之上,却又巧妙地绕开俗套。主角的内心挣扎和职业困境被刻画得极其立体,他不是那种无所不能的超级侦探,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在深夜里为一桩悬案辗转反侧的普通人,这种真实感拉着我一直读下去。尤其是中间关于证物分析的那一段,科学与直觉的交织,逻辑链条严密到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刑侦细节的把控。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留下的不仅仅是案情解开的快感,更是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热爱复杂布局和深刻人物塑造的推理迷珍藏。
评分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对“非典型”的犯罪动机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情,而《暗影协奏曲》做到了。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它不仅仅关注于“谁干的”,更侧重于“为什么会发生”。作者似乎对社会学和心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笔下的人物动机不再是简单的贪婪或嫉妒,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压迫和个体精神的异化。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封闭性极强的精英圈层,人物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暗流涌动和试探,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寒暄,都可能埋着致命的伏笔。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配角的方式,即便是昙花一现的角色,其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处于那个情境下,我的选择会是什么?这本书提供的思辨价值,远超一般娱乐性读物。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书有如此强烈的“沉浸感”,《迷雾之镜》给我的体验就是这样。它的文字风格如同细腻的油画,缓慢而富有层次。作者似乎不太热衷于那种爆炸性的高潮迭起,而是专注于氛围的营造和心理层面的挖掘。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看似简单的失踪案展开,但随着叙述的深入,你会发现每一个出场人物的过去都像是一张张被雨水打湿的照片,色彩斑驳却依稀可见过去的轮廓。尤其是对“记忆不可靠性”的探讨,写得太精妙了。书中多次出现主角对自己记忆的怀疑,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所阅读的一切是不是也是被精心编织的假象。这种元叙事的技巧,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它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它在探讨“真实”本身。
评分天呐,我必须推荐《碎裂的时钟》。这本书的节奏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就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急促如鼓点,时而低沉如大提琴的独奏。作者对于悬念的把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猜到了凶手或者动机时,下一章总会冒出一个新的信息点,像一把精准的凿子,瞬间将我的推断敲碎。我连续熬了两个通宵才读完,那种“停不下来”的魔力太强了。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时间差”,案件发生前后的不同视角叙述,不断地在读者心中投下新的疑云。虽然情节非常紧凑,但文字本身却不失文学性,对一些环境细节的捕捉,比如老旧图书馆里阳光穿过灰尘的光束,都描写得非常有画面感。如果你喜欢那种读完会让你大呼“精彩绝伦”的快速反应型推理小说,选它准没错。
评分狄仁杰探案踏遍大江南北,
评分全新塑封,书保存的非常好!
评分够薄
评分我买的都是精华!十个字怎么能评价?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京东运费政策调整,钻石用户取消,包装越来越简陋,购物体验越来越差!!
评分够薄
评分非常的书,有时间再看,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