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餘光中先生臨終前親自審訂的散文集,大師遺韻,人間絕唱
傢喻戶曉的“鄉愁詩人”,一代“大師眼中的大師”,餘光中深情散文典藏,品味名傢經典,傳承文學之美!
2.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從鄉愁談起,望嚮心靈的歸宿
與餘光中先生一起,體味漂泊人生的酸甜苦辣,看心靈豐盈者在暮年的沉靜與灑脫,尋找生命的真諦。
3. 獻給每一個搖擺在鄉愁中的靈魂
願你在文學的慰藉和大師的箴言裏,收獲心安。
4. 獻給每一雙懂得文學純粹之美的眼睛
願一代文豪用一生錘煉的精美辭章,伴你溫暖閱讀,如暗室明珠,熠熠生光。
5. 獻給海峽兩岸一衣帶水的同胞
文學可以時間和空間,讓我們共同追隨大師的腳步,讀懂故鄉,讀懂人生,讀懂自己。
本書是餘光中先生臨終前親自審訂的散文集,展現瞭先生對故園與人生的思考與懷戀。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鄉愁是心頭的月光,但若得遇心安,處處亦可為吾鄉。在文學的愛與美中,願讀者可以和餘光中一起,體味漂泊人生的酸甜苦辣,看心靈豐盈者在暮年的沉靜與灑脫,尋找生命的真諦。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這是“鄉愁詩人”餘光中先生一生的注腳,也是時間與空間的歸宿。
餘光中(1928—2017)
1928 年齣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餘光中一生緻力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其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他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他的文學造詣深厚廣博,是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批評傢和翻譯傢。
現已齣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計40 餘種。代錶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餘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餘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梁實鞦
他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橫涉西洋文學藝術,在綿長四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筆耕不輟,成為當代文學的重鎮,其文學影響,已跨越海峽兩岸,詩風文采,為不少讀者所贊賞。當我們翻閱那琳琅滿目的佳作,沉浸於他那融匯中外,通變古今,頗具雄長之氣;瑰麗多姿,變化多端,令人嘆為觀止的詩文之中時,不能不驚嘆他的文學成就之超卓。 ——董橋
上 編 思念比遠方更遠
第一章 風箏與綫
每一次離開是一次劇烈的連根拔起。但是他的根永遠在這裏,因為泥土在這裏,落葉在這裏,芬芳,亦永永永永播揚自這裏。
望鄉的牧神/ 003
地 圖/ 019
蒲公英的歲月/ 027
聽聽那冷雨/ 035
高速的聯想/ 042
思颱北,念颱北/ 049
海 緣/ 056
第二章 車輪與路
九月間,到半山去看白楊林子,在風裏炫耀黃金,迴來的途中,係一枝白楊在汽車的天綫上,算是俘虜瞭幾片鞦色。
塔阿爾湖/ 071
落楓城/ 077
四月,在古戰場/ 085
丹佛城——新西域的陽關/ 092
南半球的鼕天/ 103
憑一張地圖/ 110
德國之聲/ 114
山色滿城/ 126
下 編 我看見風的去處
第一章 沒有盡頭的歌
時常在鼕日的深宵,詩寫到一半,正獨對天地之悠悠,寒戰的汽笛聲會一路沿著小巷嗚嗚傳來,淒清之中有其溫婉,好像在說:全颱北都睡瞭,我也要迴站去瞭,你,還要獨撐這傾斜的世界嗎?
逍遙遊/ 139
九張床/ 147
花 鳥/ 154
沙田山居/ 161
沒有人是一個島
——想起瞭瘂弦的《一九八○年》/ 165
我的四個假想敵/ 172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179
假如我有九條命/ 189
沒有鄰居的都市/ 193
雙城記往/ 201
日不落傢/ 209
第二章 永不熄滅的光
蓋棺之論論難定,一個民族,有時要看上幾十年幾百年,纔看得清自己的詩魂。
老得好漂亮
——嚮大器晚成的葉芝緻敬/ 219
不朽,是一堆頑石? / 228
卡萊爾故居/ 241
夜讀叔本華/ 254
西歐的夏天/ 257
重訪西敏寺/ 260
古堡與黑塔/ 264
文章與前額並高/ 273
望鄉的牧神
那年的鞦季特彆長,一直拖到感恩節,還不落雪。事後大傢都說,那年的鼕季,也不像往年那麼長,那麼嚴厲。雪是下瞭,但不像那麼深,那麼頻。幸好聖誕節的一場還積得夠厚,否則聖誕老人就顯得狼狽失措瞭。
那年的鞦季,我剛剛結束瞭一年浪遊式的講學,告彆瞭第三十三張席夢思,迴到密歇根來定居。許多好朋友都在美國,但黃用和華苓在艾奧瓦,梨華遠在紐約,一個長途電話能令人破産。咪咪手續未備,還阻隔半個大陸加一個海加一個海關。航空郵簡是一種遲緩的箭,射到對海,火早已熄瞭,餘燼顯得特彆冷。
那年的鞦季,顯得特彆長。草,在漸漸寒冷的天氣裏,久久不枯。空氣又乾,又爽,又脆。站在下風的地方,可以嗅齣樹葉,滿林子樹葉散播的死訊,以及整個中西部成熟後的體香。中西部的鞦季,是一場彌月不熄的野火,從淺黃到血紅到暗赭到鬱沉沉的濃栗,從艾奧瓦一直燒到俄亥俄,夜以繼日日以繼夜地維持好幾十郡的燦爛。雲羅張在特彆潔淨的藍虛藍無上,白得特彆惹眼。誰要用剪刀去剪,一定裝滿好幾籮筐。
那年的鞦季特彆長,像一段雛形的永恒。我幾乎以為,站在四圍的鞦色裏,那種圓溜溜的成熟感,會永遠懸在那裏,不墜下來。終於一切瓜一切果都過肥過重瞭,從腴沃中升起來的仍垂嚮腴沃。每到黃昏,太陽也垂垂落嚮南瓜田裏,紅橙橙的,一隻熟得不能再熟下去的,特大號的南瓜。日子就像這樣過去。晴天之後仍然是晴天之後仍然是完整無憾飽滿得不能再飽滿的晴天,敲上去會敲齣音樂來的稀金屬的晴天。就這樣微酩地飲著清醒的鞦季,好怎麼不好,就是太寂寞瞭。在西密歇根大學,開瞭三門課,我有足夠的時間看書,寫信。但更多的時間,我用來幻想,而且迴憶,迴憶在有一個島上做過的有意義和無意義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到半夜以後。有些事情,曾經恨過的,再恨一次;曾經戀過的,再戀一次;有些無聊,甚至再無聊一次。一切都離我很久,很遠。我不知道,我的寂寞應該以時間或空間為半徑。就這樣,我獨自坐到午夜以後,看窗外的夜比《聖經?舊約》更黑,萬籟俱死之中,聽兩頰的鬍髭無賴地長著,應和著腕錶巡迴的秒針。
這樣說,你就明白瞭。那年的鞦季特彆長。我不過是個客座教授,悠悠蕩蕩的,無掛無牽。我的生活就像一部翻譯小說,情節不多,氣氛很濃;也有其現實的一麵,但那是異國的現實,不算數的。例如汽車保險到期瞭,明天要記得打電話給那傢保險公司;公寓的郵差怪可親的,聖誕節要不要送他件小禮品;等等。究竟隻是一部翻譯小說,氣氛再濃,隻能當作一場逼真的夢罷瞭。而尤其可笑的是,讀來讀去,連一個女主角也不見。男主角又如此地無味。這部惡漢體的(picaresque)小說,應該是沒有銷路的。不成其為配角的配角,倒有幾位。勞悌芬便是其中的一位。在我教過的一百六十幾個美國大孩子之中,勞悌芬和其他少數幾位,大概會長久留在我的迴憶裏。一切都是巧閤。有一個黑發的東方人,去到密歇根,恰巧會到那一個大學。恰巧那一年,有一個金發的美國青年,也在那大學裏。恰巧金發選瞭黑發的課。恰巧誰也不討厭誰。於是金發齣現在那部翻譯小說裏。
那年的鞦季,本來應該更長更長的。是勞悌芬,使它顯得不那樣長。勞悌芬,是我給金發取的中文名字。他的本名是 Stephen Cloud。一個姓雲的人,應該是灑脫的。勞悌芬倒不怎麼灑脫。他毋寜是有些靦腆的,不像班上其他的男孩,愛逗著女同學說笑。他也愛笑,但大半是坐在後排,大傢都笑時他也參加笑,會笑得有些臉紅。後來我纔發現他是戴隱形眼鏡的。
同時,鞦季愈益深瞭。女學生們開始穿大衣來教室。上課的時候,掌大的楓樹落葉,會簌簌叩打大幅的玻璃窗。我仍記得,那天早晨剛落過霜,我正講到杜甫的“鞦來相顧尚飄蓬”。忽然瞥見紅葉黃葉之上,聯邦的星條旗揚在獵獵的風中,一種摧心摺骨的無邊鞦感,自頭蓋骨一直麻到十個指尖。有三四秒鍾我說不齣話來。但臉上的顔色一定泄露瞭什麼。下瞭課,勞悌芬走過來,問我周末有沒有約會。當我的迴答是否定時,他說:
“我傢在農場上,此地南去四十多英裏。星期天就是萬聖節瞭。如果你有興緻,我想請你去住兩三天。”
翻開《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餘光中散文典藏》,仿佛置身於一片熟悉的卻又充滿驚喜的土地。餘光中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將我們帶迴那個或許從未親曆,卻在字裏行間深深紮根的故鄉。這本典藏,不僅僅是一本散文集,更像是一張巨大的地圖,指引著我們去探索情感的疆域,去尋找內心深處最安寜的角落。讀他的文章,總能感受到一種厚重的文化底蘊,但又絕不顯得枯燥晦澀,而是如同溫潤的玉石,觸手可及,散發著溫和的光澤。他筆下的鄉愁,不是泛濫的感傷,而是一種沉澱瞭歲月和情感的醇厚,是對過往時光的深深眷戀,也是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追問。那些關於中國古典詩詞的解讀,關於兩岸三地的情感紐帶,關於語言的妙用,無不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學者和詩人的博學與深情。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靈魂的洗禮,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重新連接那份失落已久的文化根脈。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連接著你我與他,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此心安處”。
評分《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餘光中散文典藏》,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文字的力量可以如此遼闊而又深沉。餘光中先生用他的筆,為我們勾勒齣一個充滿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的精神世界。他談論故鄉,不僅僅是關於地理位置的描繪,更是關於一種文化記憶的傳承,一種情感的寄托。他能夠用最精煉的語言,道齣最深刻的道理;也能用最詩意的筆觸,描繪齣最動人的畫麵。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鄉愁”的豐富內涵,它不是簡單的思念,而是一種對文化根基的堅守,一種對民族認同的自覺。他對於語言的駕馭能力,更是令人驚嘆,無論是解讀古詩,還是闡述現代社會現象,都充滿瞭智慧和獨到的見解。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前行的力量。這本書,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也是一份觸動心靈的溫暖慰藉。
評分《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餘光中散文典藏》,宛如一位博學而溫厚的長者,在靜謐的時光中,娓娓道來他的人生哲思與文化感悟。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有詩人般的浪漫。他談論鄉愁,不是簡單地抒發離愁彆緒,而是將鄉愁與文化、曆史、民族的情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賦予其更深遠的意義。他筆下的文字,如同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每一個詞語都恰到好處,每一句話都蘊含深意。閱讀他的散文,就像在品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嘗時或許覺得醇厚,細品之下,方能體會到其豐富的層次和悠長的餘味。他對於中國文化的精深理解,對於語言的獨到見解,以及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洞察,都通過他那充滿智慧與詩意的筆觸,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這本書,不隻是一次文學的閱讀,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對自我,對文化,對“吾鄉”的深刻探索。它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根脈的渴望,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
評分閱讀《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餘光中散文典藏》,是一種在字裏行間進行的深刻的“尋根”之旅。餘光中先生以他獨特的視角,將古老的中國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生活體驗巧妙地融閤,創造齣一種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文字風格。他的語言,時而磅礴大氣,時而細膩婉轉,總能恰到好處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角落。他對於“吾鄉”的理解,是超越瞭地域和時代的,那是一種文化認同,一種精神歸屬,一種對生命價值的堅守。他筆下的鄉愁,不是纏綿悱惻的哀傷,而是一種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深深依戀和自豪。從他對詩歌、語言的深刻剖析,到他對人生、社會現象的獨到評論,都展現瞭他非凡的智慧和廣博的學識。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學的享受,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一種精神的滋養。它讓我們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裏,不忘初心,迴溯源頭,找到內心安寜的力量。
評分讀餘光中先生的《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餘光中散文典藏》,最令人心動的,莫過於他對語言的極緻運用和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銳捕捉。他的文字,不是單純的遣詞造句,而是將文字本身賦予瞭生命和溫度。每每讀到他描摹景物,仿佛身臨其境;每每讀到他闡述觀點,又如同醍醐灌頂。他能將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化為親切的口語錶達;也能將那些瑣碎的日常片段,升華為哲思的深度。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原來文字可以如此豐富多彩,可以承載如此厚重的情感和思想。他對於“鄉愁”的定義,更是跳脫齣瞭單純的地理空間,而是升華為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一種在浮躁社會中對寜靜與真實的追尋。他筆下的“吾鄉”,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地點,而是一種心靈的棲息地,一種在文化、情感、記憶中構建起來的,能夠讓靈魂得到安放的港灣。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對人生、對文化、對語言,都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這種跨越時代的共鳴,便是餘光中先生文字的獨特魅力所在。
評分剛讀瞭兩篇,能感受到作傢深厚的感情和優美的文筆,會繼續讀下去~
評分質量不錯
評分很好,值得推薦購買。包裝印刷都很棒
評分被大氣的封麵吸引,感覺這纔是經典文學的樣子,支持
評分剛讀瞭兩篇,能感受到作傢深厚的感情和優美的文筆,會繼續讀下去~
評分從小讀餘光中先生的《鄉愁》長大,印象深刻,想多讀一些餘光中的作品。
評分還沒開始看。大促的時候買書真是太太太劃算,給京東一個@的贊
評分物流速度快,摺扣價購買劃算…
評分買瞭一本送給即將離開傢鄉去遠方的朋友,希望能緩解他的鄉愁,也希望能陪伴他找到心安之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