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著 者:[美]威廉?保尔(William Ball)
译 者:孙菲 蔡骁颖
字 数:160千
书 号:978-7-5502-9738-8
页 数:248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7.75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7年7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5.00元
正文用纸:75克书纸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年轻导演的剧场常识和技巧,主要针对剧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林林总总的实际问题,因而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可以帮助年轻导演少走弯路。书中内容来自美国戏剧学院创始人威廉?保尔在美国戏剧学院导演课的讲义,也是威廉?保尔四十年舞台经验与教训的系统梳理。 ------------------------------------------------------------------------------------------------ 作者以与学生对话的口吻,汇总并解答了剧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诸多观念或实操问题 作者帮你从观念上避开导演思考问题时常见的思维误区并找到判断作品时常用的审美依据 从试戏选角、读本排练,到彩排首演,每一环节所遇问题皆可在相应章节找到答案 全书专设一章讲述舞台语言的言外之意,帮助导演更高效地使用舞台语言来丰富场面调度 书中附有表演专用术语表和导演在现场常用句子集锦,帮助导演更好地与演员沟通
作者的话
导演必须去相信 我们能制造信念 导演是个去相信的人 不仅相信剧本里发生的故事 还相信该剧所承载的意义 相信自己 能够站在角落看着这部剧卖出去 相信它有市场 并且能让观众相信它的美丽 ——威廉?保尔
著者简介
威廉?保尔(1931—1991),演员、导演、美国戏剧学院(A.C.T.,American Conservatory Theater)创始人及艺术总监。1958年凭《伊凡诺夫》获外百老汇戏剧奖奥比奖和剧评人奖(纽约戏剧委员会奖)。随后在休斯敦艾力剧院、旧金山演员训练班、阿瑞娜大舞台演艺中心、圣地亚哥老环球剧院担任导演。1959年,凭借外百老汇作品《牛奶树下》获劳拉奖和外围剧评人奖。1962年,其导演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再次获得多项大奖。1965年凭《伪君子》获托尼奖。1979年,凭借其在美国戏剧学院剧目演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托尼奖。
译者简介
孙菲,戏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青年教师。编导作品有《少年法庭》《幸福的烦恼》《苏格拉底之死》,导演作品有《伪善者的奴隶》《艾比大王》,译著有《戏剧的故事》。另发表《导演元素训练中创作主体意识的培养》《后现代戏剧对导演创作的影响》等理论文章,并曾参与编撰《小学戏剧课堂课程教材》(教师用书 1—3年级)。 蔡骁颖,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北外剧社前社长,曾导演并出演《我爱桃花》《窗台上的尸体》等话剧,并参与制作出品《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未完待续》《V独白》。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戏剧学院创始人威廉?保尔四十年舞台经验的系统梳理,整合自他在美国戏剧学院导演课上的授课内容,也是专门写给年轻导演的剧场常识和技巧。作者保留了与学生对话般的轻松言语,坦率解答了创作中会遇到的林林总总的问题,例如:在观念上,导演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影响其做出重大决策的原则是什么?应该避免哪些思维误区?在导演工作中,从试戏、选角到排练、首演,与演员沟通、解读剧本有哪些技巧?需注意哪些问题?此外,作者还专设一章,介绍了标志性调度、标志性道具等高效率的视觉叙事手段。
目录
前 言
Chapter 1 从艺术的源头开始
Chapter 2 完美的直觉
Chapter 3 成功的基石
Chapter 4 试戏和选角
Chapter 5 怎样处理与演员的关系?
Chapter 6 角色的任务
Chapter 7 排练的过程
Chapter 8 舞台语言的言外之意
后 记
附 录 表演专用术语和技巧
致 谢
出版后记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在“艺术追求”与“商业考量”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许多书籍要么过于沉溺于学院派的理论,脱离了市场现实;要么就是过度迎合商业元素,失去了艺术的灵魂。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的实践者。他深入探讨了如何保持创作者的独立声音,同时又能有效地与投资方、制作团队进行建设性对话。书中对于如何“讲一个好故事”的理解,包含了对观众心理的深刻洞察,这是一种非常成熟且负责任的创作态度。它教会我如何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让自己的艺术理想能够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花朵。这种平衡感,是经验积累的最好证明。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干巴巴、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作者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对电影事业的赤诚热爱。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幽默风趣,能让人会心一笑,时而又变得深沉严肃,引人深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激情所感染,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材”,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壁炉边,慷慨地分享他一生的心血和教训。这种亲近感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专业概念变得平易近人。这种人情味和温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我继续在电影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探索下去的勇气。
评分我是一个对实践操作细节非常看重的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详尽。它没有回避那些技术层面的“硬骨头”,反而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度,剖析了从前期筹备到现场调度,再到后期剪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特别是关于场景调度和演员沟通的部分,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动,让我看到了那些大师级导演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片场中,将抽象的画面构思具化为精准的镜头语言的。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脑海中是如何快速地切换着不同的拍摄环境和挑战,然后将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提炼出来。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迅速转化为实际操作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简直是无价之宝,它减少了大量的试错成本,直接指向了高效和精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封面设计简洁却蕴含深意,色彩搭配也很有格调,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光滑却不反光,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让思考有了伸展的空间,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压迫。装订方面也做得非常扎实,感觉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绝对是那种可以常年摆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的“传家宝”级别的书籍。从拿到手的瞬间起,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各个环节对品质的坚持,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书的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毕竟,愿意在外观上投入如此心力的作品,想必内容也不会让人失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入门指南”,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创作的核心肌理之中。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的、难以言喻的导演思维,拆解成一个个可以理解、可以实践的步骤。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很多过去困惑我的拍摄手法和叙事结构问题,在书中的某个章节突然间豁然开朗。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是来自于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更高层次的观念构建。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考框架,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仅仅告诉你“该怎么”做。读完前几章,我已经感觉自己的创作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像是从一个狭小的窗口,突然推开了一扇通往广阔海洋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