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鲜切花品种图册
:128.00元
作者: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9809386
字数:216000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中国鲜花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共758 个,包含切花、切枝、切叶、切果和加工染色花。本图册是为方便市场辨识品种、方便交易而编撰的。本书不仅是花店、花艺培训学校、花材批发商、花卉电商、花卉生产者等业内人士很实用的一本工具书,也是广大花卉爱好者和花卉消费者了解、欣赏鲜花品种的一本精美图册。
目录
序编著说明章 大类切花 005玫瑰 006康乃馨 026洋桔梗 035非洲菊 040菊花 049百合 064绣球 067满天星 070补血草 072红掌 074马蹄莲 077第二章 其他切花 079第三章 切枝 121第四章 切叶 129第五章 切果 135第六章 加工染色花 145第七章 主要品种开放度图示 149玫瑰 150康乃馨 153百合 154菊花 155第八章 鲜花在主要流通环节的注意事项 157索引 160商品名索引 161品种代码索引 167特别鸣谢版权声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强烈的市场导向和行业前瞻性所吸引。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直接地将目光投向了全球花卉贸易的脉搏,特别是提到了昆明作为国际交易枢纽的角色。虽然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拍卖商,但书中对“品质标准”、“等级划分”以及“市场趋势预测”的分析,让我对鲜切花的商业价值链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解析了为什么某些特定品种会在某个时间段内价格飙升,以及背后的供应链逻辑。这种将“种植端”与“消费端”紧密联系起来的叙事角度,使得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手中的每一枝花,背后都承载着复杂的物流、标准化的管理和国际化的视野。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下游的花艺从业者来说,是非常及时的“行业教育”,它促使我不仅要关注美,更要关注效率和规范,因为这些才是保证“包邮”和持续供应的基石。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努力提升自己花艺实践水平的新手,我原本对“技术”层面的书籍有些敬畏,总觉得那些术语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在阐述现代切花养护和处理技术时,那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化学公式或者高深的生物学原理,而是从最基础的“采后处理”环节入手,细致到每一刀剪口的角度、水质的PH值控制,甚至是如何根据不同花材的吸水特性来配置保鲜剂。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乙烯敏感性”的章节,它用清晰的图表和生活化的案例解释了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萎蔫,以及如何通过隔离来避免灾难性的连锁反应。书里提供的那些“应急处理方案”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上周用书里教的方法处理了一批刚买回来的郁金香,效果立竿见影,花枝挺拔,水培液也保持得异常清澈。这种详尽且可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买得太值了,它确实是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与这些娇贵的花朵打交道,让“现代”二字真正落到了实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丝绒触感,拿在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透露着一股专业和精致。我原本以为这种图册可能只是简单罗列一些花卉照片,配上枯燥的拉丁文学名,但翻开内页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融合了艺术摄影和植物学知识的精美画册。每一页的布光都极其考究,即便是再寻常不过的玫瑰或康乃馨,在作者的镜头下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立体感和色彩层次。特别是那些罕见的热带切花特写,那饱和度高得惊人的色彩和复杂的花瓣纹理,简直让人忍不住想伸手触摸。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花材在不同光线下色彩变化的记录,这对于花艺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参考,远比那种只有一张平面照片的资料手册要实用得多。而且,作者在版式设计上也颇具匠心,没有过度堆砌文字,留白恰到好处,使得视觉焦点始终集中在那些令人惊叹的花朵本身。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极佳的装饰品,每次看到,都能被那种精致的美学所感染,让人对“美”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学习”来形容。它不像是一本被动阅读的书籍,而更像是一个互动的学习伙伴。大量的表格、流程图以及关键节点的对比分析,使得复杂的知识点得到了极大的简化和结构化。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对照书中的“花材生命周期管理表”,检查自己养护的植物是否处于最佳状态。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这本书似乎预设了读者可能遇到的各种“坑点”,并且提前给出了解决方案。例如,关于花粉处理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它给出的建议都非常具体,甚至包括了不同气候区间的湿度调整参数。这种深度介入到实践细节中的写作方式,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经验的分享者。这本书无疑为我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坚固的鲜切花知识框架,它不再是零散的技巧集合,而是一个完整的、可以持续优化的工作体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和耳目一新的是它对于“品种选配”这一环节的思考深度。许多园艺书籍只是告诉你这个花叫什么、产地在哪里,但这本书明显更进一步,它探讨的是“为什么是这个花”以及“如何让它与其他花和谐共存”。它不像一本简单的目录,反而像是一本高阶的色彩心理学和形态学教材。例如,书中关于“冷暖色调的视觉平衡”的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季节、不同花期的花材组合实例,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看似漂亮的花朵放在一起反而会显得俗气或冲突。特别是它提及了利用叶材和辅材的质地(如哑光、蜡质、绒毛感)来增强花束的层次感,这一点在我的实践中简直是醍醐灌顶。以前我总是局限于花头的大小和颜色,现在我开始注意背景的“呼吸感”了。这种将美学原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选配逻辑,让我的作品从“堆砌”升级到了“构思”,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花艺设计的想象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