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包装作品年鉴2015 快消品 包装材料 品牌包装设计 平面设计书籍 | |
| 出版单位: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
| 作 者: | 包联网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4月 | |
| 语 言: | 中文 | |
| I S B N: | 9787514213003 | |
| 图书定价: | 360 RMB/本 | |
| 图书规格: | 精装 1/16 开本 1.4 KG/本 |
如今的包装,更具个性化;充满文化底蕴;包装视觉信息的传递快捷扁平;智能可交互技术的逐渐应用,让包装更加的智慧;应对包装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软包装成型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品牌商采用;互联网的信息成本下降,让自有品牌包装的需求比以往更大;快消品的包装大量采用原创因素;包装材料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在包联网(pkg.cn)编纂的这版《包装作品年鉴2015》中,均能强烈的感受到。当你打开此书,将会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商业包装潮流!
这本年鉴收录了包联网关注的近百家*级包装机构的作品,有业内*尖机构的新作,也有*领流行新趋势,青春洋溢的年轻机构的作品,并涵盖了大多数近期获奖包装,为您全方位的呈现了包装作品的*新市场导向。我们希望该书能成为宝贵的资源,记录这个时期的包装发展轨迹,给那些需要了解包装,获取包装解决方案趋势,赢得市场的任何人以灵感启发。
l 该书约460P,汇集近年崛起的包装设计实力派和老牌设计公司商业新作,展现当下国内包装流行趋势及现状
l 全书收录了近两年100余家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日本等*线城市*尖包装设计机构商业作品,如:近年斩获Pentawards奖、红点奖、IF奖的新实力派机构*作,更有日本Bravis、台湾美可特、欧普、香港靳刘高等知名设计机构的*作;
l 全书精选500余项*秀商业包装案例,涵盖食品、饮料、酒、茶、美妆与个护、*侈品、礼盒、自有品牌等领域;
l 全书*次在包装年鉴类书籍中开放作者联系信息,与读者之间架起商业合作、交流的桥梁;
l 该书采用进口纸张印制,尽*大可能让读者感知包装原作的魅力;
l 这部力作是由包联网精心组织编写而成,包联网作为国内历史悠久的知名包装门户网站,拥有近17万包装设计师和3000余家包装设计机构以及近2000余家生产企业等会员。
l 希望这部作品能让您喜欢阅读和收藏,让它成为您的案头工具书,并把它当做自己的灵感资源库和包装解决方案的指南。
我对这类年鉴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设计语言词汇表”。例如,2015年那个时间点上,哪些图形元素是“流行语”,哪些色彩搭配是“高频词汇”,哪些新的印刷工艺(如烫印、凹凸压印)正在从高端小众走向大众快消。这本书在展示具体案例时,虽然每个作品都赏心悦目,但缺乏一种宏观的、跨越品牌的趋势总结。我希望能看到一页专门的分析图表,清晰地罗列出当年最受欢迎的Logo处理方式、最常用的字体家族倾向,以及包装结构上的微小创新。它更像是一本“优秀作品集”,而不是一本“行业洞察报告”。对于希望通过它来把握当年设计风向标的读者来说,需要自己从海量的图片中去提炼和总结规律,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和工作量。总的来说,它是一本漂亮的画册,但离一本精准捕捉时代脉搏的专业年鉴,还有一定的距离。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一些关于“材料科学与设计实现”的硬核干货。我们都知道,一个绝妙的平面设计概念,如果受限于材料工艺,最终的落地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我很希望看到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详细对比不同复合材料在保持产品新鲜度、抗紫外线能力以及印刷适性上的差异,并结合案例说明设计如何巧妙地规避了材料的固有缺陷。遗憾的是,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平面设计书籍”的范畴,即如何运用色彩、字体和版式来构建品牌视觉识别。关于实际生产环节中,比如模切工艺的复杂性、凹版印刷与柔性版印刷在成本和效果上的权衡,这些能直接影响设计师工作流程的关键信息,在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设计院校学生的参考资料,而非指导商业化包装落地的实用手册。对于资深设计师来说,缺乏这些工程层面的深度,使得它在工具书的定位上略显单薄。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市场营销动态的从业者,我手里收集了不少关于年度设计趋势的资料集,但坦白说,这本《包装作品年鉴2015》在“快消品”这个细分领域的聚焦度,对比我预期的“年度趋势报告”来说,显得有些保守了。我更期待看到的是那些颠覆性的、挑战传统包装形态的创新,比如可持续性材料的革命性应用,或者互动式包装技术在主流品牌中的渗透率。然而,书中的案例更多地呈现了在既有框架内进行优化和美化的作品,它们很精致,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却缺少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样”的预见性。如果能加入更多跨界合作的案例,比如食品包装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结合,或者探讨新兴电商渠道对传统包装设计带来的冲击,这本书的价值和前瞻性无疑会大大提升。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份详实的、制作精良的“过去时”记录,而非引领“未来式”的灯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充满了设计感,厚重的纸张和精致的开本,让人爱不释手,这本身也算是一种“包装设计”的成功展示了。然而,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尤其是跨越不同品牌和品类的章节划分,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些小小的困惑。有时候,一个极简风格的化妆品包装设计,紧接着就是色彩斑斓的零食包装,这种跳跃感虽然体现了年鉴的包罗万象,但却打断了对某一特定设计流派的深入沉浸。如果能按照“设计目标”——比如,强调功能性的包装、强调情感连接的包装、强调环保理念的包装——来进行分类组织,或许能让读者更清晰地梳理出不同设计策略背后的共性与差异。目前这种“大杂烩”式的陈列,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但系统性的学习和比较分析的难度有所增加。我更倾向于有清晰脉络的导读,而不是纯粹的视觉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控力,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专业书籍。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那种大胆又克制的平衡感,每一个章节的标题和配图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传达的清晰度,又没有让整体感觉变得沉闷。尤其是那些案例展示部分,如果能更深入地剖析一下设计师在选择特定包装材料时的考量,比如为什么在这个快消品包装上选择了磨砂质感而非高光泽度,那会更加完美。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如何看懂包装设计”的入门指南,它用大量的视觉语言告诉你什么叫“好设计”,但对于设计背后的“为什么”——即商业目标、消费者心理、生产工艺限制——的探讨,似乎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介绍。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关于设计决策流程的深度解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最终美学呈现的展示上。整体而言,作为一本年鉴,它的视觉冲击力毋庸置疑,绝对能激发读者的创作灵感,只是在理论支撑的深度上略感意犹未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