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全揭秘:数字音乐混音实战宝典 艺术 影视 书籍

混音全揭秘:数字音乐混音实战宝典 艺术 影视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城 著
图书标签:
  • 混音
  • 数字音乐
  • 音乐制作
  • 音频工程
  • 录音
  • 后期制作
  • 艺术
  • 影视
  • 音乐技术
  • 实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76688
商品编码:1790114729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9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混音既是技术,又是艺术。一首音乐整体是否好听,混音至关重要。《现代录音技术与艺术:混音全揭秘 数字音乐混音实战宝典》主要介绍了在音乐后期制作中如何通过混音来提升作品的质量,从音乐的听觉、数字音乐基础、效果器运用以及音乐情绪等方面对混音的技术、方式、手法和思路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并配有练习题和学习素材,便于学习。

作者简介

李金城,中国知名录音师。从事混音工作17年,先后为李海鹰、成龙、萨顶顶、孙悦、韩红等著名艺人和艺术家制作音乐作品。2006年推出国内首部推广混音技术的视频教程――《混音探索》,并于2007年开办混音教学培训班,使旗下众多学员步入了国内一线录音师和制作人行列。2014年再次推出混音技术推广教程――《混音全揭秘》,并在优酷和网易云课堂上持续更新,获得数万网友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目录

前言 



部分 基础篇 

章 如何组织自己的混音工作室 

节 混音设备概述 

第二节 DAW的选择与主流DAW的优缺点介绍 

第三节 监听音箱的选择 

第四节 DSP处理器的选择与插件格式的差异 

第五节 动态、EQ、调音台以及混响处理器(硬件篇) 

第六节 数模/模数转换器(AD/DA转换器) 

第七节 数字主时钟的选择 

第八节 数字与模拟设备各自的优缺点 

第九节 插件 

第十节 操作系统的选择 

第十一节 监听环境 

第十二节 我的录音室 

第二章 混音师的必备素质 

节 混音师与耳朵的关系 

第二节 混音与编曲的关系 

第三节 用耳朵验证理论 

第四节 模仿是混音的开始 

第五节 题外话――英语 

第三章 音乐的听觉 

节 音乐频率的划分 

第二节 分析音乐的频率分布及其作用 

第四章 均衡效果器(EQ) 

节 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 

第二节 EQ的三个作用 

第三节 EQ插件的选择 

第四节 EQ使用的练习 

第五章 动态处理器(Dynamic Processor) 

节 动态处理器简介 

第二节 压缩器参数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压缩器启动时间对于声音的影响 

第四节 压缩器释放时间对于声音的影响 

第五节 压缩比和阈值对于声音的影响 

第六节 压缩器的选择 

第七节 不同音色的压缩器处理练习 

第六章 混响器(Reverb) 

节 混响器的真实作用 
第二节 三大常用混响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节 混响器的调整方法 

第四节 混响器的选择以及搭配 

第五节 混响器的相位抵消检查 

第七章 延迟效果器(Delay) 

节 延迟效果器的作用 

第二节 人声通用延迟效果器 

第三节 特殊延迟(Delay)效果 



第二部分 实战篇 

篇 乐队化流行音乐的混音 

章 轨道的整理、安排与编辑 

节 轨道的整理 

第二节 轨道的编辑 

第三节 信号路由 

第二章 乐队打击乐的混音 

节 概述以及DAw内部处理精度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底鼓的混音 

第三节 Bass的混音以及与底鼓的融合度的处理 

第四节 军鼓的混音 

第五节 其他打击乐轨道的处理 

第三章 人声的混音 

第四章 非打击乐乐器的音色处理 

节 概述 

第二节 所有乐器的具体处理方法 

第五章 乐队的混响与常规Delay 

节 乐队的混响 

第二节 乐队的常规Delay 

第六章 音乐情绪的处理 

节 音乐情绪的构成部分 

第二节 音乐情绪处理的两个原则和四个阶段 

第三节 节 奏乐器的情绪处理 

第四节 非打击乐类乐器的处理 

第七章 人声情绪的处理 

节 人声的技术标准 

第二节 人声情绪的制作方法 

第三节 人声的混响、Delay与人声情绪的配合以及其他收尾工作 

第二篇 管弦乐队的混音 

章 概述 

第二章 不同的处理手法 

节 EQ的处理手法 

第二节 压缩的处理 

第三章 管弦乐音色的制作 

节 声部结构以及音色分析 

第二节 铜管组音色的制作 

第三节 木管组音色的制作 

第四节 弦乐组的音色处理 

第五节 其他乐器的处理 

第四章 管弦乐队的混响以及情绪处理 

节 管弦乐队的混响 

第二节 管弦乐队的各声部情绪处理 

第三篇 MIDI制作的流行音乐 

章 概述和思路 

节 混音思路的概述 

第二节 混音思路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章 《守望》的混音思路设计 

节 各声部的频率 

第二节 声场平衡 

第三节 鼓组的混音思路 

第四节 乐器的处理思路 

第四篇 母带处理 

章 概述 

节 为什么要做母带 

第二节 母带制作并不神秘 

第三节 母带处理所需要的设备 

第四节 母带处理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 纯数字母带处理 

节 大响度音乐的母带处理 

第二节 大响度母带处理示例 

第三节 弱响度母带处理及一些其他方面的探讨 

第三章 模拟母带处理 

节 模拟母带处理与数字母带处理的区别 

第二节 单轨母带与多轨母带 

第四章 母带处理的检验 



第三部分 番外篇 

章 Mixbus 

节 认识Mixbus 
二节 Mixbus的优缺点 

第三节 Mixbus的另类用法 

第二章后的忠告 

后记 
乐章的织体:声音的雕塑与空间的构建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探讨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操作界面,也非详述压缩器、均衡器、混响等效果器的技术参数与理论推演。它将带领读者深入声音的本质,探讨“混音”这一行为在艺术史、心理学乃至物理学层面的深层含义。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通过对声波的精妙控制,构建出具有情感深度和空间维度的听觉体验,而非仅仅是技术流程的堆砌。 第一部分:听觉的哲学与心理声学基础 我们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声音的感知机制。听觉并非简单的频率接收,而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构建过程。本书将深入探讨人耳如何在大脑中重塑声场,解析“宽度”、“深度”和“高度”在主观听觉中的形成原理。 声音的色彩学:频率与情绪的编码 我们不再将均衡器视为过滤工具,而是色彩调配的画笔。低频(Sub/Bass)不再只是“低音量感”,而是地基的稳固性与氛围的压迫感;中频(Mids)不再是“人声和乐器的核心”,而是情感张力的核心区域,探讨如何通过微妙的中频雕琢,塑造出坦诚、内敛或爆发性的听觉性格。高频(Highs)的引入,是空气感、细节的捕捉,更是空间感和透明度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对傅里叶变换的艺术化解读,理解如何通过改变泛音结构来“改变”声音的材质——将金属变为丝绒,将木材变为岩石。 时间维度:节奏、残响与记忆的锚点 声音的运动离不开时间。本书将着重分析“延迟”(Delay)与“混响”(Reverb)作为叙事工具的潜力。延迟不仅仅是回声的重复,它是构建对话、强调乐句间的呼吸感、甚至模拟心理时间流逝的手段。混响的衰减时间(RT60)将与建筑学和空间心理学相结合,探讨不同的混响特性如何暗示场景的规模、材料质地以及人物的心境(是幽闭的恐惧,还是开阔的自由)。我们追求的不是“标准”的混响时间,而是与音乐情感完美契合的“叙事性”残响。 响度的幻觉与动态的平衡 响度测量(LUFS)的背后是听觉的适应性。本书会规避纯粹的技术标准,转而探讨动态范围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强烈的动态对比如何制造戏剧冲突?缓慢的动态渐变如何营造张力的累积?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精确的增益调整,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至音乐的最高潮,而非仅仅通过压缩器将所有声音推到极限。 第二部分:声场的雕塑与空间叙事 混音的终极目标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建出三维的声场。这需要对听觉空间认知有深刻的洞察。 声像定位:超越L/R的轴线 传统的声像(Panning)定位法往往过于机械。本书探讨的是“声像的密度”与“声像的深度”。前置声像的清晰度与清晰的边缘感,暗示着角色的突出;后置声像的模糊与扩散,则用于构建背景的深度与环境的层次。我们将研究如何利用相位关系和极早期反射(Early Reflections)来欺骗大脑,制造出声音似乎来自听者身后或头顶的错觉,从而实现真正的沉浸式体验。 密度的管理:乐器间的“对话”与“留白” 一个优秀的混音是关于“什么被留下”而非“什么被加入”。我们必须理解每一种乐器在频谱和时间上的“领地”。当吉他独奏进入时,低音吉他需要收缩它的频谱宽度,鼓组的镲片可能需要短暂地降低其高频能量,为旋律让出呼吸空间。这种相互的“谦让”与“占据”,是声场密度得以控制的关键。我们将聚焦于如何通过巧妙的频率侧链处理,让乐器在不互相遮蔽的情况下,清晰地进行“对话”。 纹理的叠加与声音的混合媒介 在现代音乐制作中,声音元素往往是异质的——可能包含录制的人声、合成器垫底、以及环境采样。本书探讨如何通过统一的处理链(如全局的饱和度、细微的失真或共享的混响尾音),将这些异质元素“粘合”成一个统一的听觉“织物”。这种处理不是为了掩盖差异,而是为了创造一种全新的、统一的声音“纹理”,让听者感受到所有元素都存在于同一个物理空间之中。 第三部分:技术背后的艺术决策 本书的核心在于将冰冷的技术工具转化为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表达手段。 风格的迁移与声音的“复古”哲学 不同的音乐风格对“好听”的定义截然不同。八十年代的合成器鼓声与二十世纪初期的爵士鼓录音,其处理哲学大相径庭。我们将分析特定时代和流派对声音纯净度、动态范围和频谱分布的偏好,并教授读者如何“模拟”这种偏好,而非简单地复制技术参数。例如,模拟录音带的非线性饱和是如何微妙地影响听众的心理接受度。 人声:情感的聚焦镜 人声作为叙事的核心,其处理必须服务于情感的传递。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使用去齿音器(De-esser)来控制攻击性,如何用多段压缩来平衡歌词中的不同强度,以及如何利用双轨或多轨人声的相位微调,来制造出令人信服的“宽度”和“亲密感”。人声处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听众忘记了它是被处理过的,只感受到歌者的呼吸与心跳。 项目完成:从技术收尾到风格定调 最终的母带处理(Mastering)环节,不再被视为一个孤立的响度提升步骤。我们将探讨它作为混音的“最后一道滤镜”的角色。如何通过最终的立体声塑形,确保音乐在所有播放系统上都能保持其预期的艺术冲击力。决策的重点永远是:“这个版本是否最有效地传达了创作的意图?” 本书旨在培养创作者的“声音直觉”与“空间感悟力”,将混音从一套机械的操作流程,提升为一种高度个人化、充满诗意的声音雕塑实践。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细微的调整,触动听者的情感深处,构建一个只属于这首乐曲的、独一无二的听觉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对声音世界的新大门!我一直以为混音就是把各种音轨简单地叠在一起,直到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直观,就像是手把手教你如何雕琢一块璞玉。特别是关于动态处理的部分,从压缩器、限制器到门限器,每一个环节的原理和实际应用都讲得深入浅出。我以前总是在混音时感到迷茫,不知道某个效果器该开多大,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背后的逻辑。书中那些实战案例的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好的混音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从基础的平衡到细节的打磨,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导。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经验的传承,让我这个新手在短时间内就有了质的飞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音乐制作有热情的人。

评分

我手里有不少关于音乐制作的书籍,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感觉”的捕捉和量化。很多教程会告诉你参数设置,但这本《混音全揭秘》更注重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设置。书中对空间感和声像处理的论述尤其精彩,我以前总是觉得混响和延迟很玄乎,但作者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描述,让我明白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构建一个三维的声场。当我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实践时,我发现我的混音作品突然有了“呼吸感”和“深度”。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艺术审美上的觉醒。这本书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给了我一套系统的思考框架,让我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灵活变通,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非常宝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用心,阅读体验非常好。我拿到书后,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清晰的波形图和频谱分析示例。不像有些技术书籍,把图表做得晦涩难懂,这本书的视觉辅助工具设计得非常直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理解复杂的声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过度依赖昂贵的设备或特定的软件来构建理论,而是强调了基本原则在任何制作环境下的普适性。这对于预算有限,但又渴望学习专业知识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明白,好的混音师不是靠设备堆砌出来的,而是靠扎实的听辨能力和理论基础。读完后,我对自己的监听环境和设备摆位都进行了调整,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连接“音乐创作”与“工程技术”的桥梁之作,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没有将混音视为一个冰冷的纯技术过程,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与作曲、编曲同等重要的艺术地位来探讨。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如何让混音服务于音乐情感表达的篇章,这正是我所欠缺的。例如,如何通过巧妙的侧链压缩来增强节奏感,或者如何利用滤波和失真来增加声音的叙事性,这些都让我学会了用更具创造力的方式去处理声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混音的终极目标是让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故事中,而不是去纠结于某个参数的数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点燃了我对声音设计的热情,让我对未来的混音工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音频领域摸爬滚打的老手,我原本以为市面上关于混音的书籍对我来说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然而,《混音全揭秘》还是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多轨混音,比如乐队编曲或大型电子乐时,书中提出的流程管理和项目组织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声音的色彩”和“频率的互补性”的阐述,这部分内容非常专业且富有洞察力。它帮助我跳出了单纯的增益和均衡调整,开始从更宏观的声学和心理学角度去审视我的混音决策。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时常翻阅的工具书,充满了值得推敲的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