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号:978-7-5502-1620-4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开本:690×960 毫米 1/16
印张:15.5
插页:3
字数:150千
页数:248
版次:2015年3月第1版
印次:2015年3月第1次印刷
定价:35.00元
推荐语
我发现《编剧点金术》太有用了,尤其是关于剧本核心问题和创造场景段落的章节。自从《阿波罗13号》时起,我就一直按照书中的观念来拍电影。
——朗?霍华德,《阿波罗13号》
《美丽心灵》《达?芬奇密码》导演
《编剧点金术》不仅能帮你理解写出卓越作品的惯用技巧,它还会帮你掌握这些技巧、
打破惯例,并强迫你对自己提出富有挑战的问题——没有这一自我磨砺的过程,剧本就会迷失方向。对有抱负的编剧以及职业老手而言,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波比?莫雷斯科,奥斯卡原创剧本《撞车》联合编剧
琳达的书对我的帮助非常之大。所有有抱负、正在从事编剧工作的人都应该研究她在书中关于剧本结构、人物发展的论述。
——斯图尔特?贝亚蒂耶,《借刀杀人》编剧、《加勒比海盗》联合编剧
编辑推荐
推荐一:如果你初出茅庐,《编剧点金术》将会帮你提升技巧,讲出曲折动人的故事。
推荐二:如果你是个老手,《编剧点金术》将帮你熟练地掌握那些依靠直觉习得的技能。
推荐三:如果你正深陷剧本修改之苦,《编剧点金术》将帮你让故事柳暗花明。
著者简介
琳达?西格(Linda Seger),好莱坞资深编剧顾问,从1981年起为2000多部剧本和100多部电影担任了策划咨询工作,并在三十多个国家教授剧本写作。与她合作过的影人和电影公司为数众多,如导演彼得?杰克逊、朗?霍华德,ABC、CBS、NBC电视台,以及迪士尼公司等。她同时还是美国电影学会、美国导演协会、美国编剧协会、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因剧本咨询方面的成就,她获得了Redemptive Film Festival终身成就奖及Moondance等其他电影节多项大奖。更多信息请参见www.lindaseger.com。
译者简介
曹怡平,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经济法学士学位、民商法硕士学位和影视美学博士学位。现居重庆,任教于西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已出版译著《电影制片人融资指南》,专著《从剪刀手到守夜人》,发表论文8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是琳达?西格多年剧本咨询与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自1987年初版以来便广获好评,是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剧作书之一。从整合创意到设置视点、创造场景、撰写对白、制造冲突,全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读者产生亲历编剧课堂之感。同时,作者特别细心地点出新人编剧易犯的错误所在,并给出创作思路方面的建议。全书更附有好莱坞著名编剧保罗?哈吉斯的个人创作谈,以获得奥斯卡原创剧本奖的《撞车》、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改编剧本奖的《007:大战皇家赌场》为例,与书中提到的创作理念形成了有效互动。 书中还具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一批经典剧本,如《阳光小美女》的人物出场方式、《回到未来》的伏笔、《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时钟装置”等,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剧作技巧。而每章末尾精心设计的课后思考题,则便于读者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与自测。无论对电影、电视编剧或商业广告等文创人员,本书论述的讲故事的技巧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目录
推荐语?
这本书在“修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自我审视精神。它没有满足于告诉我们如何“写”,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如何“重写”和“打磨”。作者仿佛是站在一个极其挑剔的制片人角度,不断拷问每一个场景的必要性、每一句台词的负载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场景有效性”的探讨,即如何确保每一个镜头都能同时推进情节和揭示人物性格。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检查清单”,让人在完成初稿后,能够像机器一样地扫描自己的作品,找出那些冗余、重复或功能不全的部分。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箱式的指导,教人如何割舍那些“自己喜欢但对故事无益”的段落。这种冷酷的自我批判,对于那些容易陷入“婴儿情结”的创作者来说,是极其必要的。它教会我们,剧本的价值不在于写了多少,而在于留下了多少精华。然而,对于那些初稿就带有强烈个人风格和情绪的作品,这种过度工具化的修改方法,可能会不小心磨平掉作品中最宝贵的那一点点粗粝和真诚。
评分如果说许多编剧书籍侧重于“讲故事的技巧”,那么这本指南则更偏向于“工业化流程的管理”。它对剧本创作从概念诞生到最终定稿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其中涉及到与导演、制片人等不同角色的沟通策略,这一点我颇为赞赏。它提醒我们,剧本创作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协作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作者详细阐述了在不同阶段(如“概念演示”、“治疗大纲”、“分场剧本”)应该呈现何种程度的细节和完成度,以及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文字来“销售”你的想法。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希望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与专业人士打交道的作者来说,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将艺术与商业的接口描绘得非常清晰,避免了许多新手在商业洽谈中因不了解行规而吃亏。尽管如此,书中对“创作的魔力时刻”的着墨不多,似乎商业运作的逻辑压倒了灵感的突现,这让整体基调显得有些过于理性化,少了一些对“为什么伟大的故事会诞生”的哲学思考。
评分这本关于编剧的指南,我得说,它在理论构建上展现出一种扎实的学院派气息。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将剧作的结构拆解到最微小的单元,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从“三幕式结构”到更细致的“情节点”、“转折点”的定义,每一个环节都被赋予了清晰的标签和功能说明。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结构工程学的课堂,需要不断地对照图纸来理解每一个“梁”和“柱”在故事框架中扮演的角色。它详尽地描述了如何通过外部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如何在人物动机的层次上构建内在的张力。对于那些渴望从零开始系统学习剧本搭建逻辑的初学者来说,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无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而非轻松的散文,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那些专业术语和模型,但一旦掌握,那种对故事骨架了然于胸的感觉是令人兴奋的。不过,这种过于强调规则和模型的倾向,有时会让初次接触的读者感到有些僵硬,仿佛艺术创作被生硬地套上了工业制造的模具,缺乏一些挥洒自如的灵动感。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与一位经验极其丰富但略显古板的电影导师的对话。导师的经验毋庸置疑,他能够精准地指出那些让剧本“失败”的常见陷阱,并用大量的“反例”来警示我们。他似乎对当代电影的许多流行趋势持有一种审慎甚至略带批判的态度,更倾向于推崇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叙事范式。因此,书中的案例分析往往指向那些经过好莱坞黄金时代洗礼的经典作品,对新兴的、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探讨得相对较少。这种保守的立场有其优点,即确保了读者不会在追求新潮时迷失方向;但同时,它也让我时常产生一种“这是否已经过时”的疑问。我期待更多关于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在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流中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实战技巧,但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如何搭建一个经得起时间淘洗的、坚固的叙事堡垒,而不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娱乐市场中快速部署有效的游击战术。它的智慧在于深度,但可能在广度上略显不足。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个人感觉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建筑师蓝图”式的叙述。它极少使用感性的、煽动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创作热情,更多的是一种冷静、客观地陈述“这是有效的方法”或“那样做会导致问题”。它更像是在提供一份详尽的、经过历史验证的“最佳实践”手册,而不是一位激情的伙伴在深夜与你分享创作心得。这种风格的优点是,它在信息传递上非常高效和准确,每一句话都承载着明确的指导意义,没有多余的赘述或空泛的赞美。它强迫读者以一种极其务实的态度来面对剧本创作这项工作,将之视为一项需要专业技能和纪律的职业。对于那些被市场上光怪陆离的“速成秘籍”搞得心浮气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锚点,让你回归到最根本的“结构与人物”上去打磨基础。不过,对于那些需要持续的情感激励来支撑漫长创作过程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过于“干货”,缺乏一些能点燃火花的润滑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