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去博物馆只能带一本书,那么就带这一本。
◎有人通过这本书欣赏世界,有人通过这本书寻找本心。
◎品鉴美术作品的入门之作:典雅易懂,极尽绚丽,用情感而非技术来解读世界名作,能深切感受到作品里细微的情绪色彩,是一本打开你艺术之眼的入门之作。
◎一本艺术必读经典之作:傅雷先生站在中西文化之间,深深不屑于浮论,以他极富个人情趣的艺术领悟,没有断裂和沟痕地一以贯之,授人以美慧而无虚浮之心。每一名作得以与哲学、文学、音乐、历史以及社会、政治、经济融会贯通,以这个高度分析作品,讲得引人人胜。这也是《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经久不衰,畅销三十年的原因,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传世经典之作。
◎全新修订,彩色典藏版:
A 丰富的画作图片数量
市面上画作比较全面的版本,艺术书都是图文对照,这样便于结合画作看讲解,本书画作图片数量增至近300张,是目前为止图比较完整的一个版本。
B 全面的版本
在图片完整的基础上,结合傅雷讲解顺序,并增添“附录-名画列表”,便于读者在阅读时进行画作信息的索引。并在本书最后做了一个图解拉页,内容全面且有趣。
书中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初期自乔托以来,经过“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十七世纪的伦勃朗、鲁本斯,到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二十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讲解其艺术特点、绘画技巧,又辅以大师生平、时代思潮等内容,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行文生动洗练,深入浅出,形象解读,娓娓道来,紧扣每讲内容,或全貌,或局部,或对比,形象解读,感情表达,易于领悟,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给人以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享受。
傅雷:
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代表作:《傅雷家书》、《约翰·克里斯多夫》、巨人三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巴尔扎克全系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第1讲
乔托与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单纯而严肃的生命自白
第二讲
多那太罗之雕塑
呼唤灵魂的生命合奏
第三讲
波提切利之妩媚
妩媚且悲怆的心灵颤动
第四讲
莱奥纳多·达,芬奇(上)
《瑶公特》与《最后之晚餐》
摄人心魄的爱娇和人间性的热情
第五讲
莱奥纳多·达·芬奇(下)人品与学问
热切的完美主义怪才
第六讲
米开朗琪罗(上)西斯廷礼拜堂
含蕴在人体内的痛与美
第七讲
米开朗琪罗(中)圣洛伦佐教堂与梅迪契墓
人体至上的线条执着
第八讲
米开朗琪罗(下)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墓与《摩西》
**造型的强烈的精神宣泄
第九讲
拉斐尔(上)
古牧歌式的平和与安静
第十讲
拉斐尔(中)
赋予理想意念以造型美
第十一讲
拉斐尔(下)
一切蒙受着静谧的伟大和高贵
十二讲
贝尔尼尼
荒诞奢华的颓废艺术
十三讲
伦勃朗在罗浮宫
于光暗中表白的亲切诗意
十四讲
伦勃朗之刻版画
黑白中单纯且强烈的想象
十五讲
鲁本斯
狂乱夸张中生命的饱满
十六讲
委拉斯开兹
双重快感中壮阔笔触的色彩
十七讲
普桑
人景交融的崇高古典美
十八讲
格勒兹与狄德罗
如戏剧故事般的艺术情调
十九讲
雷诺兹与庚斯博罗
渊博智识的极尽铺张和无定律的自由抒发
二十讲
浪漫派风景画家
向自然表白的浪漫主义
这本书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或“未完成”的作品时,展现了令人敬佩的审慎和客观。它没有急于给出绝对的定论,而是倾向于呈现多方观点,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举个例子,书中在分析某位文艺复兴巨匠的晚期壁画时,详细列举了后世学者关于“究竟是画师本人的笔触还是助手代笔”的争论,并附上了高倍放大后的细节图作为佐证。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我感到无比信赖。它不是一本“标准答案之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艺术史的迷宫,亲自去辨别、去感受那些模棱两可的艺术魅力。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叙事方式,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研究的爱好者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在对比分析几位风格迥异的大师时,所采用的对比维度非常新颖。它没有固守传统的“写实派”与“印象派”的简单划分,而是侧重于探讨不同时代艺术家在处理“时间性”和“永恒感”上的哲学差异。比如,对达芬奇作品中那种近乎凝固的、永恒的微笑与十七世纪鲁本斯画作中奔放、流动的生命力之间的张力进行对比,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通过精妙的文字,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一种是对理想和谐的追求,另一种是对感官体验的赞颂——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高阶的比较研究,让读者在欣赏个体杰作的同时,也能构建起一条清晰的艺术史脉络,理解风格演变背后的思想驱动力,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审美层次被整体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厚实的铜版纸,色彩还原度高得惊人,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画布上的笔触。我尤其欣赏它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顶尖大师,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在艺术史上虽非一线,但其风格转变或技法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家。比如,有一章详细剖析了早期尼德兰画派中扬·凡·艾克的油画技法如何彻底革新了色彩的透明度和光影的层次感,那种对细节的描摹,连织物上的纹理都栩栩如生。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画作的创作现场,作者对光线、透视和人物心理捕捉的细腻解读,让我对静物和肖像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人性化,重要作品往往占据跨页,留给读者的想象和品味空间极大,绝非那种走马观花的图册可比,它更像是一位资深策展人拉着你,在你面前缓缓展开一幅幅珍品,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和技术秘辛。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编者似乎精心设计了一条从具象到抽象的渐进式欣赏路径。前几讲可能聚焦于对人体结构和透视原理的精准掌握,读来让人赞叹人类早期对客观世界的科学探索。但随着篇幅的推进,笔锋逐渐转向了色彩对情感的直接抒发,尤其是对后印象派色彩语言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作者对梵高如何运用非自然的色彩来表达内心的痛苦与狂喜的论述,充满了感染力,那些原本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笔触,在作者的阐释下,焕发出一种直击灵魂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叙述的流畅性极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欣赏了美,更学习了如何去“看”世界,看待事物的深层结构和表现的可能性。
评分我被书中对于“情境再现”的深度挖掘所深深吸引。很多艺术鉴赏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堆砌晦涩的理论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只介绍画家生平和作品年代。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平易近人,它擅长将画作置于其诞生的历史、社会和哲学背景下去考察。例如,在论及巴洛克时期的戏剧张力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卡拉瓦乔的光影对比,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如何利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重建信仰权威的心理需求,使得那些激烈的明暗对比不再仅仅是技法,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宣传工具。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理解艺术作品功能性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每一笔色彩背后都潜藏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诉求,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和历史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