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曼陀罗 黑川雅之 艺术设计书籍

设计曼陀罗 黑川雅之 艺术设计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黑川雅之 著
图书标签:
  • 曼陀罗
  • 黑川雅之
  • 艺术设计
  • 设计
  • 建筑
  • 图案
  • 装饰
  • 文化
  • 日本设计
  • 视觉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灵感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062615
商品编码:1453706579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1-01
页数:137
字数: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图书名称: 设计曼陀罗 黑川雅之 《设计修辞法》前传 建筑设计 行动背后蕴藏的思想 设计文化书籍
出版单位: 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      者: 黑川雅之 著
出版时间: 2015年11月
语      言: 中文
I S B N  : 9787531062615
图书定价: 79.80 RMB/本
图书规格: 平装 1/16 开本 137页 75千字 0.8 KG/本




在黑川雅之的设计词典里,「生命与性」的哲学理念使其永恒的设计主题,他总是用一些和风禅意的设计来诠释这一主题,像一位诗人,游走于人性、灵魂、生命、物体之间。

IRONY R 铸铁壶使其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来自于其颇负盛名的 IRONY 系列。铸铁技术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近日已很少再被应用,黑川雅之发掘这一传统工艺并赋予其符合时代的设计语言,将这款铸铁壶铸造成精美的艺术品,茶道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禅意与哲理,日式的极简再加上文化韵律,「中庸之美」缭绕其间,这也成为了黑川雅之的设计关键词之一。

黑川雅之先生将自己的此类设计原则总结为 50 个关键词,并整理成文,《设计曼陀罗》就此问世。这也是他继 1963 年获得早稻田大学理工科博士学位三十七年后,投入精力很多的审美理论力作。在匠人志的促成下,《设计曼陀罗》中译版已经面试。此作是黑川先生对艺术、设计体质的自我感觉、自我思想、自我主张的全面解剖。黑川雅之 Masayuki Kurokawa

株式会社K&K; 董事长

主持株式会社DESIGNTOPE工作

物学研究会代表

复旦大学客座教授

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金沢美术工艺大学 艺术博士

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日本设计委员会会员、日本建筑家协会会员、日本文化设计论坛副理事长、

代表干事等

1937年 出生于日本名古屋市

1961年 毕业于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筑学科

1967年 完成早稻田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工学博士课程

1967年 成立黑川雅之建築设计事务所

1983年 成立株式会社K

2000年 成立株式会社DESIGNTOPE

2012年 将株式会社黒川雅之建筑设计事务所更名为株式会社K&K;

作为一位涉猎广泛的建筑师积极活跃在产品、家具、装修、建筑、城市综合设计等多领域。

代表作品

建筑

1995年 千叶PORTPARK野外剧场

1995年 千叶南袖展望台

1995年 PALOMA总部新馆

1996年 来待石头博物馆

1997年 健康之乡来待诊疗所健康中心

1998年 PALOMA PLAZA大厦

2000年 风与光之塔

2000年 伏木富山港新湊玛丽娜俱乐部会所

2003年 铁制茶屋 佐伯邸

2006年 花阴

2012年 CASA VITA

2014年 梦蝶庵

产品设计

1973年 “GOM系列”富双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1987年 “K系列”东陶机器株式会社

1992年 “INTERFACE系列”美和锁业株式会社

简历

1994年 “FIENO”株式会社GRAND BLEU

1996年 “CHAOS”西铁城商事株式会社

1996年 “ACCENT系列”竹中制作所

2002年 “BETWEEN/萤”胜俣铭木工业

2005年 “IN-EI/TRAY”高岗漆器株式会社

2007年 “IRONY”清光堂工业社




















东方智慧的几何之美:曼陀罗图案解析与创作实践 图书信息: 本书并非《设计曼陀罗 黑川雅之 艺术设计书籍》,而是一本专注于系统性解析曼陀罗(Mandala)图案的起源、结构、象征意义,并提供详尽的创作指导与实践案例的专业书籍。 --- 导言:跨越时空的圆满符号 曼陀罗,这个源自古老梵语的词汇,意为“圆”或“圆周”,它不仅是一种几何图形,更是一种跨越文化与宗教界限的宇宙模型。从印度教的祭坛到佛教的坛城,从原住民的沙画到现代心理学的荣格分析,曼陀罗以其独特的圆融与对称性,承载着秩序、和谐与精神觉醒的深刻内涵。 本书旨在剥离那些过于神秘化的解读,回归曼陀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和设计结构的本质。我们不探讨特定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如黑川雅之),而是将焦点置于曼陀罗图案本身所蕴含的普世设计原理和其在当代艺术、设计、建筑乃至心理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第一章:曼陀罗的文化溯源与形制基础 曼陀罗的演变是一部人类对“秩序”追求的历史。本章将深入探究其在不同文明中的根基,并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起源:印度教与佛教的“坛城”概念 解析曼陀罗作为神圣空间的构建方式。探讨其在印度教吠陀传统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被佛教吸收并演化为禅修和仪式的工具。重点关注藏传佛教的复杂“坛城”(Mandala Diagram)是如何通过象征性的色彩和神像布局来描绘佛国净土的微缩宇宙。 1.2 核心结构:几何学的逻辑 曼陀罗的核心魅力在于其严谨的几何结构。本章将详细拆解构成曼陀罗的基本几何元素: 圆(The Circle): 象征完整、永恒与无限的边界。 方(The Square): 代表物质世界、定向和稳定。 中心点(Bindu): 宇宙的起源、意识的焦点。 放射线与层级(Rays and Layers): 描述能量的扩展与精神的递进过程。 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圆规和直尺,依据黄金分割比例(Phi)和斐波那契数列,精确绘制出基础的九宫格、十六宫格乃至三十二宫格曼陀罗骨架。 1.3 符号的语言学 每一个图形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本章将分类解析曼陀罗中常见的符号: 莲花(Lotus): 纯洁与觉醒。 法铃与金刚杵(Ghanta & Vajra): 智慧与慈悲的二元统一。 火焰与涡旋(Flames and Swirls): 能量的转化与超越。 第二章:解析与重构:当代设计中的几何秩序 曼陀罗不仅仅是宗教图腾,它更是信息架构和视觉平衡的完美范例。本章着重于如何将古典曼陀罗的结构原理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 2.1 视觉平衡与对称性的力量 探讨完全对称(Symmetrical Balance)与近似对称(Approximate Symmetry)在设计中的心理学效应。曼陀罗的完美对称如何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于中心,并产生稳定、安宁的视觉感受。我们通过分析建筑平面图、时钟表盘、以及复杂的徽章设计,展示这种结构在不同媒介中的应用。 2.2 动态曼陀罗:旋转与运动的错觉 引入“动态对称”的概念,展示如何通过旋转、镜像和重复(Tessellation)技巧,创造出具有运动感的曼陀罗变体。这部分内容将涉及莫比乌斯环的概念与曼陀罗几何学的结合,适用于动态图形(Motion Graphics)设计。 2.3 色彩心理学与曼陀罗布局 色彩在曼陀罗中起着定调性的作用。本章提供一套系统的色彩编码方案: 冷色调(蓝、绿): 冥想与内省。 暖色调(红、橙): 活力与行动。 中性色(金、白): 神圣性与净化。 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设计目的(例如,是用于放松疗愈还是用于品牌识别),进行色彩的层次化配置。 第三章:创作实践:从草图到精制成品 本章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分步骤的曼陀罗创作指南,适合平面设计师、插画师及手工艺爱好者。 3.1 创作前的准备:工具与心态 详细介绍传统手绘工具(精密铅笔、墨水笔、专业尺规)的选择,以及数字绘图软件(如Adobe Illustrator, Procreate)中路径工具和图案填充功能的精确运用。强调进入创作状态时“心流”的捕捉。 3.2 模块化构建法(Modular Construction) 与其盲目作画,不如采用模块化思维。本章教授如何设计并固化“核心模组”(Key Module),然后通过旋转、镜像、缩放、嵌套等操作,快速衍生出复杂而和谐的图案。 案例演示一: 基础八瓣结构(Octagon Base)的展开与细节填充。 案例演示二: 复杂交织线(Interlacing Lines)的路径优化。 3.3 纹理与媒介的转换 曼陀罗的最终呈现方式决定了其观感。我们探讨了以下媒介的特性: 木刻与雕版印刷: 强调线条的厚重感与材料的自然肌理。 数字矢量图: 追求极致的清晰度、无限的缩放能力和精确的色彩过渡。 沙盘与临时艺术: 探讨短暂性艺术(Ephemeral Art)中“无常”的哲学表达。 第四章:曼陀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曼陀罗的普适性使其能够跨越艺术的藩篱,深入到功能性设计的各个层面。 4.1 空间设计与室内装饰 如何将曼陀罗的圆形或放射状结构融入到吊顶、地毯图案、窗花或屏风设计中,以优化空间的视觉引导和能量流动。分析其在禅意空间和极简主义设计中的调和作用。 4.2 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 探讨曼陀罗结构在Logo和图标设计中的潜力。它能赋予品牌以权威感、历史感和全球化的视觉联想,特别适用于强调平衡、完整性和高品质的行业(如高端钟表、有机食品、哲学机构)。 4.3 心理与教育领域的新用途 介绍曼陀罗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工具。在绘画疗法中,完成曼陀罗被证明有助于减轻焦虑、提高专注力,并帮助个体整理潜意识中的思绪。本书提供了一些指导性的绘画练习,旨在利用其结构性,帮助读者整理思维。 --- 结语:寻找内在的中心点 曼陀罗是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它教导我们,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喧嚣复杂,总有一个稳定的、和谐的中心等待被发现和构建。本书的终极目的,是装备读者理解这种古老智慧的逻辑,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美学价值和强大视觉冲击力的设计语言。通过掌握其几何法则和符号系统,读者将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既有深厚根基又不失创新精神的圆满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曼陀罗设计的书,从我翻开第一页起,就被它深邃的东方哲学底蕴深深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图案的堆砌,更像是一把钥匙,引导着读者走进一个充满象征意义和宇宙秩序的内心空间。作者对于几何学与精神世界的融合阐述得极其精妙,那些看似复杂的结构,在文字的梳理下变得清晰可辨,让人不禁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曼陀罗变体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无论是佛教的坛城,还是古老的几何图腾,都被赋予了鲜活的解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插图和旁注,仿佛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冥想。它教会我的,远超“如何画一个漂亮的圆圈”,而是如何通过设计,构建一个平衡、和谐、自洽的精神世界。那种层层递进的理解过程,让人感到心神澄明,对“设计”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这绝对不是一本速成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读的艺术史和哲学论著的结合体。

评分

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流畅性是值得称道的。尽管主题高度学术化和符号化,但作者的叙述却充满了人文关怀,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说教。阅读体验是极其舒适的,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旁,循循善诱,将复杂的符号体系慢慢解构、重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空性”在设计中的运用,那是一种留白的美学,它巧妙地利用了负空间来强调主体结构的力量。这种“减法”的设计哲学,在充斥着信息过载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设计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转变——学会如何在喧嚣中捕捉宁静,如何在复杂中寻找核心的秩序。它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深度读物。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不对称中的平衡”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传统上,曼陀罗常常与完美对称挂钩,但作者却花费了大量篇幅阐述如何在高阶设计中,通过微妙的偏差、轻微的偏移来实现一种更为动态、更具生命力的视觉平衡。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拓宽了我对“和谐”定义的理解。它不再是僵硬的镜像复制,而更像是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书中引用了一些现代艺术家的实践案例,将古老的几何学原理与当代艺术语境相结合,展示了这种设计语言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种将古典智慧应用于现代困境的尝试,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前沿的启发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既传统又大胆的碰撞。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到了偏执的程度,每一条线条的粗细、每一个留白的运用,似乎都在讲述着某种不言而喻的法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设计原理时,所采用的那种冷静、近乎科学家的分析口吻,但其核心却充满了对生命流动性的赞美。比如,它如何解构圆形、方形与三角形在视觉上的心理效应,并将其巧妙地映射到情绪的调动上,这种跨学科的思考路径,对于任何从事视觉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某些章节进行小幅度的创作练习,发现以往那些模糊不清的灵感,突然间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结构支撑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为什么”,而不是仅仅一个“怎么做”,这对于追求深度而非表面的设计师来说,是无价之宝。

评分

当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行们时,我特意强调了它在“材料与媒介”部分的处理。很多设计书籍往往停留在数字屏幕的虚拟世界里,但这本书却非常注重实体创作的手感和质感。它对传统绘制工具,比如墨水、矿物颜料乃至纸张纤维特性的讨论,细致入微,让人重新燃起了对亲手制作的热情。那种被颜料渗透、被笔触阻碍的物理反馈,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极高的美学意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性”在曼陀罗创作中的体现,一张复杂的作品可能耗费数月甚至数年,这种“慢艺术”的理念,与当下追求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形成了有力的反讽与对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数字排毒,它鼓励我们放慢速度,去感受物质世界的肌理和沉淀下来的美感,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补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