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行书入门教程)/余中元教你学书法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行书入门教程)/余中元教你学书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中元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行书
  • 王羲之
  • 圣教序
  • 入门
  • 教程
  • 余中元
  • 临摹
  • 字体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湖北美术
ISBN:9787539466248
商品编码:128955857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行书入门教程)/余中元教你学书法
  • 作者:余中元
  • 定价:15
  • 出版社:湖北美术
  • ISBN号:978753946624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5-01
  • 印刷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80

编辑推荐语

余中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江苏省徐州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行书入门教程)》精选毛笔必练碑帖,配以精炼独到的技法详解,例字由当代名家——余中元先生亲笔处理,全部还原成墨迹,既保留了原碑的神貌,又方便读者临习,是一套适合书法教学及书法爱好者自学的的实用教程。

作者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创作艺术硕士,当代书法教育领域杰出青年代表人物,多名学生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书法系等专业学府。

目录

王羲之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章 笔画练习
**课 点的练习
第2课 横的练习
第3课 竖的练习
第4课 撇的练习
第5课 捺的练习
第6课 挑的练习
第7课 转折的练习
第8课 钩的练习
第9课 几种连带形式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 常用偏旁部首的练习
**0课 单人旁、三点水
**1课 木字旁、提手旁
**2课 竖心旁、绞丝旁
**3课 神示旁、双人旁、火字旁
**4课 左耳旁、反犬旁、言字旁
**5课 王字旁、足字旁、立刀旁
**6课 反文旁、宝盖头、草字头
**7课 人字头、广字头、心字底
**8课 走之底、四点底、口字框
第三章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
**9课 结构规律(一)——牵丝引带
第20课 结构规律(二)——省减借代
第21课 结构规律(三)——改变笔顺
第22课 结构规律(四)——连断
第23课 结构规律(五)——正侧
第24课 结构规律(六)——相让
第25课 结构规律(七)——聚散开合
第26课 结构规律(八)——参差错落
第27课 结构规律(九)——俯仰相背
第28课 结构规律(十)——动与静
第29课 结构规律(十一)——疏与密
第30课 结构规律(十二)——收放
第31课 结构规律(十三)——草法
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拓(节选)


翰墨丹青: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探索 ——一部跨越千年,探寻笔墨精神的恢弘巨著 【图书核心理念】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而非聚焦于单一的入门技法教程。它是一部梳理脉络、剖析精髓、鉴赏经典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艺术史论集,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文字从符号到艺术的蜕变历程,感受历代名家如何在方寸之间寄托情怀、构建精神世界。 【卷首语:文字的生命与演进】 书法,不仅是中国人独有的视觉艺术,更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它承载着汉字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辨与审美情趣。本书伊始,将从文字学的角度,追溯汉字起源,探讨甲骨文、金文、篆书的结构奥秘与时代精神。我们不谈具体的“如何运笔”,而是深入探究不同书体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形成其独特的“气象”与“笔势”。 第一部:篆隶之源——秩序与古朴的对话 本卷聚焦于汉字发展早期的两大基石:篆书与隶书。 篆书的宇宙观: 详细解析大篆和小篆的线条构成与空间布局,重点分析秦朝统一文字对中华文明整合的深远意义。我们将通过对石鼓文、泰山刻石等重要碑刻的局部细微观察,揭示古人对“中正平和”的追求,以及线条中蕴含的庄重与神秘感。 隶变与波磔的诞生: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一次重大的美学革命。本书将细致描摹隶书“蚕头燕尾”的形态特征,探讨隶书如何打破篆书圆转的束缚,注入了横向开张的“隶势”。通过对《乙瑛碑》、《曹全碑》等经典作品的结构分析,阐释隶书在汉代社会由官方文书向审美载体过渡的文化背景。 第二部:楷书的规范与法度——审美体系的最终确立 楷书,作为汉字的定型与典范,是后世学习一切书体的基础。本部分将跳出单一的“楷书入门”视角,转而研究其风格流变与美学体系的构建。 魏晋风度的流转: 探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早期楷书大家如何将行草的灵动融入楷书的方正之中,形成“内擫与外拓”的对立与统一。我们将分析《九成宫醴泉铭》的险峻峭拔与《多宝塔碑》的丰腴端庄在笔法上、结构上的根本差异,旨在理解“法度”背后的个性表达。 唐楷的盛世气象: 唐代楷书的辉煌是书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我们深入解析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妍美以及颜真卿的雄浑。本书将侧重探讨“颜体”的结构重心、用墨浓淡对情绪的烘托,以及柳公权“颜筋柳骨”的对比研究,揭示盛唐气象在笔墨间的投射。 第三部:行草的自由与激情——精神的恣肆挥洒 如果说楷书是“法”,那么行草便是“意”。本卷将聚焦于中国书法最具表现力、最富情感张力的两大书体。 行书:日常与典雅的平衡: 行书的魅力在于其“可识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我们将选取《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等代表作,分析其“用笔的提按顿挫”、“字与字之间的气脉连贯”,以及如何通过墨色的枯润变化来营造画面节奏。重点探讨行书在不同书写速度下所产生的结构变化。 草书的抽象表达: 草书,尤其是章草、今草、狂草,已经接近抽象表现主义。我们不再纠结于笔画的连带,而是深入研究张旭、怀素的“颠狂”与“内敛”。本书将阐释“笔意”如何超越“笔形”,草书中的“飞白”与“牵丝”如何构建出动态的审美空间,体现书家瞬间的情绪爆发与哲学沉思。 第四部:书法的鉴赏与收藏——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卷将引导读者从艺术史的角度,提升对书法的鉴赏能力,理解书法的物质载体(纸、墨、碑刻)与其艺术价值的关系。 墨的哲学: 探讨历代用墨的演变,从早期天然矿物质墨到后世的精研墨锭,不同墨质对笔触的反馈差异。解析“焦、浓、重、淡、清”五色对作品意境的烘托作用。 碑帖的流传与版本考证: 介绍拓本的重要性,讨论宋拓、明拓与清拓在艺术价值上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细节判断拓本的精良程度。 书画同源的审美共通: 探讨书法笔法在国画山水、花鸟中的渗透,解析中国艺术的整体性思维,说明书法作为“六艺”之首的文化地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美学体系的核心。 结语:当代的复兴与未来的探索 本书最后将展望当代书法的状态,讨论在电子化冲击下,如何保持传统技艺的生命力,鼓励学习者在继承古人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具有时代精神的个人语言。书法艺术,唯有不断呼吸,方能永葆青春。 本书适合对象: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学者、美术史研究者、希望系统理解书法艺术审美脉络的爱好者,以及所有追求笔墨精神深度而非单纯技巧训练的艺术学习者。 全书配有大量高清、专业级的古代碑帖局部放大图,辅以精妙的理论剖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深邃的书法艺术殿堂。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学习资料,配套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尤其欣赏它提供的“对照练习卡”设计,这些卡片可以方便地从书中取下或单独使用,非常适合在书桌以外的地方进行碎片时间的练习,比如在通勤途中或休息时进行“意临”的构思。此外,书后附带的光盘(或在线资源链接)中收录了作者亲自示范的书写视频,这对于修正手腕姿势、理解运笔速度和力度至关重要。仅仅通过图片学习,很多细微的动态变化是无法捕捉的,有了动态演示,读者就能直观地看到“提按顿挫”在实际操作中的动态表现,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图文教程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了古今结合,技法互补。

评分

这本书在对范本的选择和解析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它并非简单地选取了圣教序的某个段落进行覆盖,而是精选了最具代表性、对初学者最有借鉴意义的篇章进行拆解。对每一个字的讲解都配有详细的“局部放大”和“笔势走向”的箭头指示,这种可视化教学的力度非常强。更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在分析字形结构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其他书家的观点作为佐证或对比,这使得整个教程显得更加客观和全面,而不是一家之言。读者在跟随练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在模仿一个字,更是在学习一种分析和理解书法作品的思维框架。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解析,让人感到自己正在接受一场高水平的书法美学熏陶。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和作者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谦逊而坚定的治学精神。通篇阅读下来,感受不到任何浮躁或夸夸其谈的语气,更多的是一种如同老友般循循善诱的引导。作者在序言中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从迷茫到精进的心路历程,这种真诚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觉得书法学习并非高不可攀的绝学。他鼓励读者要敢于下笔,不必惧怕写得不好,关键在于“行之以恒”和“心手相应”。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那些容易在初期受挫而放弃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耐心、如何对待艺术创作的心态指南,让人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自我修养的磨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细腻,触感温润,对于习字者来说,这能极大地提升练习时的愉悦感。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书写区域的充足,又不显得拥挤空洞。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清晰的视觉引导至关重要,能让人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避免被复杂的版式分散注意力。装帧的耐用性也值得称赞,翻阅起来非常顺畅,即使经常翻动,书本也不会轻易散架,这对于一本高频使用的学习资料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整体来看,这是一本从外在到内在都力求完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投入时间去研习其中的内容。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无疑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尊重与传承。

评分

在内容深度上,这本书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它没有急于求成地展示复杂的技法,而是从最基础的笔画结构入手,细致入微地讲解了每一个起笔、行笔、收笔的微妙之处。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的困惑,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玄奥的书法原理,转化为可以被观察和模仿的具体动作。比如在讲解“撇”这个基本笔画时,不仅展示了不同出锋的形态,还结合了古人的心法口诀进行辅助记忆,这种多维度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对于长期练习却不得要领的人来说,这种注重“内功心法”的讲解,比单纯的字帖临摹要有效得多,它帮助我们从“形似”向“神似”迈进,构建起对书法精神的初步认知,让人在练习中感到目标明确且充满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