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冯友兰

【后浪直营】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冯友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冯友兰
  • 后浪
  • 文化
  • 历史
  • 通史
  • 学术
  • 普及
  • 插图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后浪直营】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冯友兰
商品编号:14114912574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商品毛重:100.00g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著 者:冯友兰
译 者:赵复三 字 数:390千
书 号:978-7-5596-0582-5
页 数:240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15
尺寸:165毫米×23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7年10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8.00元
正文用纸:75克书纸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将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
 这一版本的特色是图文并茂,以几百幅恰如其分的图片作为正文的眼神和补充,有助于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以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新译本为底本,参照英文原本及其他译本加以修订,译文做到了严谨准确,同时又流畅好读。


著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译者简介


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 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 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6 年大学毕业。1964 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主张以蔡元培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方针。1989 年退职移居国外,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执教,曾获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97 年退休,从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其后又有多种外国语种的译本出版,六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此书“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于21世纪初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图修订版即以赵先生译文为底本,参照英文原版和涂译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并配以大量图片以期作为正文的延伸与补充,希望这些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目录


作者自序 001

      中国哲学的精神 001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002
1.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006
1.3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009
1.4 语言的障碍 011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013
2.1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014
2.2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015
2.3 《上农》——农业的价值 016
2.4 “反者道之动” 016
2.5 对自然的理想化 017
2.6 家族制度 017
2.7 入世和出世 018
2.8 中国的艺术与诗歌 019
2.9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019
2.10 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021
2.11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022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025
3.1 司马谈与六家 026
3.2 刘歆及其诸子由来的学说 027
3.3 对刘歆学说的修正 029

第四章 孔子:教师 033
4.1 孔子与六经 034
4.2 教育家孔子 035
4.3 “正名” 036
4.4 “仁”与“义” 036
4.5 “忠”与“恕” 037
4.6 “知命” 038
4.7 孔子的心灵修养 039
4.8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040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 反对者 043
5.1 墨家的社会背景 044
5.2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046
5.3 兼爱 047
5.4 “天志”与“明鬼” 048
5.5 表面上的矛盾 049
5.6 国家的起源 050

第六章 道家的阶段:杨朱 053
6.1 早期道家与隐者 054
6.2 杨朱的基本思想 055
6.3 杨朱思想举例 055
6.4 《老子》与《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056
6.5 道家思想的发展 057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059
7.1 性善说 060
7.2 儒墨两家的基本分歧 061
7.3 政治哲学 063
7.4 神秘主义 066

第八章 名 家 069
8.1 名家和“辩者” 070
8.2 惠施的相对性理论 072
8.3 公孙龙的共相说 074
8.4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076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079
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080
9.2 道,无名 080
9.3 自然的不变规律 083
9.4 为人处世 084
9.5 政治理论 086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089
10.1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090
10.2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090
10.3 政治与社会哲学 091
10.4 感情和理性 092
10.5 达到至乐的途径 094
10.6 有限的观点 094
10.7 更高层次的观点 096
10.8 更高层次的知识 097
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098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101
11.1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103
11.2 关于“辩”的讨论 103
11.3 “兼爱”辨 105
11.4 为“兼爱”辩 106
11.5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107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
发生论 109
12.1 六种术数 110
12.2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111
12.3 《月令》 113
12.4 邹衍 113
12.5 一种历史哲学 115
12.6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117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
荀子 121
13.1 人的地位 122
13.2 关于人性的学说 123
13.3 道德的起源 124
13.4 关于礼乐的学说 125
13.5 关于逻辑的理论 127
13.6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128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131
14.1 法家的社会背景 132
14.2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133
14.3 法家的历史哲学 134
14.4 治国之道 135
14.5 法家与道家 136
14.6 法家与儒家 137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139
15.1 事物之“理” 140
15.2 万物生成之“道” 142
15.3 万物变易之“道” 143
15.4 “中”与“和” 144
15.5 “庸”与“常” 146
15.6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147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149
16.1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
政治情况 150
16.2 中国的统一 151
16.3 《大学》 153
16.4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154
16.5 《庄子》中的折中倾向 155
16.6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
思想 156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161
17.1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162
17.2 宇宙论 163
17.3 人性论 165
17.4 社会伦理学说 165
17.5 政治哲学 167
17.6 历史哲学 168
17.7 对《春秋》的解释 169
17.8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170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173
18.1 思想的统一 174
18.2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175
18.3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 177
18.4 扬雄和王充 179
18.5 道家与佛家 179
18.6 政治和社会背景 180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185
19.1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186
19.2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187
19.3 向秀和郭象 188
19.4 道是“无” 188
19.5 万物的“独化” 189
19.6 典制与道德 190
19.7 有为和无为 191
19.8 知识与模仿 191
19.9 齐万物 194
19.10 自由与快乐 194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197
20.1 风流与浪漫精神 198
20.2 “杨朱的乐园” 199
20.3 率性的生活 200
20.4 感情 203
20.5 情爱 204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207
21.1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08
21.2 佛教的基本观念 209
21.3 二谛义 211
21.4 僧肇的哲学 212
21.5 道生的哲学 214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219
22.1 禅宗起源的旧说 220
22.2 义不可说 221
22.3 修禅的方法 222
22.4 顿悟 224
22.5 无成之功 226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229
23.1 韩愈和李翱 230
23.2 周敦颐的宇宙论 232
23.3 精神修养的方法 233
23.4 邵雍的宇宙论 234
23.5 事物演化的规律 236
23.6 张载的宇宙论 237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
开端 241
24.1 程颢对“仁”的认识 242
24.2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243
24.3 程颐的“理”的观念 245
24.4 陶冶感情的方法 246
24.5 寻孔颜乐处 247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
理念的理学 251
25.1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52
25.2 “理”或原理 253
25.3 太极 254
25.4 “气” 255
25.5 性和心 256
25.6 政治哲学 258
25.7 修心养性的方法 259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
宇宙心学 261
26.1 陆九渊关于“心”的概念 262
26.2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 262
26.3 “明德” 263
26.4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264
26.5 “正事” 265
26.6 “用敬” 267
26.7 对佛学的批评 267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271
27.1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272
27.2 孔教运动 275
27.3 西方思想的传入 278
27.4 西方哲学的传入 281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
哲学 285
28.1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286
28.2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287
28.3 哲学的性质 289
28.4 人生的境界 290
28.5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293

英文版编者序295
译后记299
出版后记304


《洞见中国:思想的脉络与时代的足迹》 本书并非为您呈现某一本特定书籍的目录或梗概,而是旨在邀请您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思想旅程,去探索那孕育了中华文明深厚智慧的源泉。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触及那些塑造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古老哲学思潮,感受它们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又如何在当下回响,提供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的新视角。 第一章:开端与奠基——早期智慧的萌芽 在文字尚未完全普及的遥远年代,中华先民们已在对自然万象的观察和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中,孕育了初步的哲学观念。那些关于天地生成、阴阳五行、生生不息的朴素认识,是后来灿烂哲学体系的土壤。本章将追溯那些零散却充满洞察力的思想片段,如“天人合一”的早期萌芽,以及对道德伦理的初步探索。我们也将审视那些早期文本,如《易经》的卦象与爻辞,它们所蕴含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虽非系统性论述,却为后世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中国哲学对“道”的早期追寻。 第二章:百家争鸣——思想的第一次大爆发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思想空前活跃。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群星璀璨,百家争鸣。本章将深入探讨几大主要学派的思想精髓: 儒家:仁爱与秩序的守护者。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性善论”,再到荀子的“性恶论”和礼制思想,儒家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我们将追溯其核心概念,如“礼”、“义”、“忠”、“孝”,理解它们如何构筑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框架,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道家:自然与无为的追求。 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的玄思,庄子《庄子》中“逍遥游”的自由精神,道家以其独特的视角,挑战世俗的价值观念,提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本章将解读“道”、“德”、“无为”、“自然”等核心概念,探讨道家思想对个体精神解放的意义,以及其在艺术、养生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墨家:兼爱与功利的实践者。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我们将考察墨家学说的理性精神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理解其与儒家思想的辩驳,以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法家:集权与秩序的构建者。 商鞅、韩非子等人所倡导的法治思想,强调“法、术、势”的结合,为秦朝统一中国的制度奠定了基础。本章将剖析法家的国家治理理念,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并审视其潜在的局限性。 名家、阴阳家等:逻辑与宇宙的探索。 我们还将简要触及名家对“名实”的辩论,以及阴阳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初步探索,这些思想虽未形成庞大的体系,却也为中国哲学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第三章:思想的融合与发展——汉唐宋元的哲学图景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后,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汉代的“独尊儒术”与经学繁荣。 董仲舒将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本章将探讨汉代经学的特点,以及儒学如何被进一步阐释和系统化。 魏晋玄学:清谈与形而上的思辨。 在社会动荡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魏晋玄学兴起,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人物,在对老庄思想的阐发中,展开了深刻的形而上学思辨,探讨了“有”、“无”、“生死”等根本问题。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进程。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本土思想的长期碰撞与融合,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本章将考察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提出的挑战与贡献,以及其如何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隋唐佛学的高峰。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入全盛时期,各大宗派确立,学问博大精深。 宋明理学:心性与格物的回归。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明代王阳明等思想家,在吸收了佛教和道家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重构,形成了集大成的宋明理学。本章将重点阐释“理”、“气”、“心”、“性”、“格物致知”等核心概念,理解理学如何试图在个体修养与社会实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以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第四章:近世的变革与挑战——东西方思想的交汇 晚清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思想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 西学东渐与中国哲学的转型。 西方近代科学、民主思想的传入,对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本章将考察中国思想家们如何学习、吸收、批判西方哲学,并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融合。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探索。 这些思想家在翻译、介绍西方思想,以及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文化运动与对传统哲学的反思。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进的反思和批判,提倡科学与民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发展,塑造了20世纪中国思想的主流,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第五章:当代的回响与展望——古老智慧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世界,中国哲学并非已成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依然以其独特的智慧,为我们理解当下、塑造未来提供着宝贵的启示。 “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在全球化背景下,“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处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民为贵”的政治智慧。 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民的关怀,在现代民主政治的语境下,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 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是中国哲学永恒的主题,在物质至上的现代社会,更显其珍贵。 中国哲学的未来。 本章将探讨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贡献。 结语:一本心灵的地图 《洞见中国:思想的脉络与时代的足迹》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份邀请您主动探索的心灵地图。它引导您穿越悠久的思想长河,去聆听那些先贤的智慧低语,去体悟那些哲学概念背后深邃的生命关怀。无论您是初涉中国哲学的门径,还是希望深化对这片土地思想史的理解,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和丰富的视角,帮助您在历史的坐标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定位,并从中汲取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梳理,您能感受到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智慧生命体,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并持续为我们提供理解世界、安顿心灵的独特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通俗易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我关注了很久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严肃著作,很多内容过于偏重于文献考据和术语的精确界定,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如何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可理解的语言框架,同时又没有牺牲观点的准确性。它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去满足那些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让他们能够温故而知新,发现新的理解角度;而对于那些刚刚踏入这个领域的新人,它又像一个耐心的向导,确保他们不会在术语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这种兼顾不同层次读者的智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读者群体的深刻洞察力,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优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高度的逻辑性和宏大视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人物和学派,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核心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每次读完一个大的章节,我都能清晰地看到,新的思想是如何在对前代思想的扬弃、继承或批判中诞生的,这种“承接”和“转折”的逻辑链条构建得极其稳固。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对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的立体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幅连贯、有机的历史画卷。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于理解特定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其深远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中所蕴含的那种批判性的精神。它并非一味地赞颂或推崇某一学派的“正确性”,而是以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去分析和评判。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反思性问题,引导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式,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这种“不唯上”、“不盲从”的学术风范,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尤为重要,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方法论。这种在叙述中渗透出来的独立见解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使得阅读体验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自我审视的过程。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是大师级的。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历史罗列,而是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思想家,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那种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用生动具体的例子进行阐释的手法,实在太高明了。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早期思想流派之间相互辩驳和影响的描写,那种如同武林高手过招般的精彩对决,让人热血沸腾。以往阅读相关题材时,总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但在这里,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仿佛有位博学的老者牵着我的手,穿越时空,亲临现场聆听教诲。这种代入感极强,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古代智慧,变得鲜活而亲切,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后续内容的探索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起来很舒服。封面那种淡雅的色调,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现代的简洁。我尤其欣赏那种细节处理,比如字体选择的考究,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古典韵味,能让人立刻感受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普及读物,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让阅读的节奏感很强,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对于这种需要深度思考的题材来说,良好的阅读体验是成功的一半,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做到了极致。每一次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仪式,让人心生敬意,期待着即将开启的哲学之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和阅读价值兼备,非常值得入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