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著 者:馮友蘭
譯 者:趙復三 字 數:390韆
書 號:978-7-5596-0582-5
頁 數:240
齣 版: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印 張:15
尺寸:165毫米×230毫米 開 本:1/16
版 次:2017年10月第1版 裝 幀:平裝
印 次:2017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 價:38.00元
正文用紙:75剋書紙
編輯推薦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將哲學史經驗與哲學心得融為一體,以二十萬字述幾韆年中國哲學史,簡明,生動,齣神入化。
這一版本的特色是圖文並茂,以幾百幅恰如其分的圖片作為正文的眼神和補充,有助於讀者理解書中的內容,增進閱讀的樂趣。
以當代著名學者趙復三新譯本為底本,參照英文原本及其他譯本加以修訂,譯文做到瞭嚴謹準確,同時又流暢好讀。
著者簡介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裏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52年後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譯者簡介
趙復三,祖籍江蘇寶山,1926 年生。少從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讀中國古典文學。1943 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1946 年大學畢業。1964 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被聘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長。1985 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長,主張以蔡元培思想,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辦院方針。1989 年退職移居國外,在法國、美國、加拿大執教,曾獲榮譽神學博士學位。1997 年退休,從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哲學傢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於1948年由美國麥剋米倫齣版公司齣版。此書一齣,立即成為西方人瞭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入門書,其後又有多種外國語種的譯本齣版,六十多年來,一直是世界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
此書“冶哲學史經驗與哲學心得於一爐,以二十萬字述幾韆年中國哲學史,簡明,生動,齣神入化”,但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纔由馮友蘭的學生塗又光先生根據英文本譯成中文,由北京大學齣版社於1985年齣版,首版印刷十萬冊,很快售罄,成為當時學術界的暢銷書。
我國當代著名學者趙復三先生於21世紀初重新翻譯瞭此書,譯文準確、通俗地傳達瞭馮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圖修訂版即以趙先生譯文為底本,參照英文原版和塗譯修訂瞭明顯的錯誤,並配以大量圖片以期作為正文的延伸與補充,希望這些插圖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書中的內容,增進閱讀的樂趣。
目錄
作者自序 001
中國哲學的精神 001
1.1 哲學在中國文明中的地位 002
1.2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它的精神 006
1.3 中國哲學傢錶述思想的方式 009
1.4 語言的障礙 011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013
2.1 中華民族的地理環境 014
2.2 中華民族的經濟背景 015
2.3 《上農》——農業的價值 016
2.4 “反者道之動” 016
2.5 對自然的理想化 017
2.6 傢族製度 017
2.7 入世和齣世 018
2.8 中國的藝術與詩歌 019
2.9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 019
2.10 海洋國傢與大陸國傢 021
2.11 中國哲學中的“常”與“變” 022
第三章 諸子的由來 025
3.1 司馬談與六傢 026
3.2 劉歆及其諸子由來的學說 027
3.3 對劉歆學說的修正 029
第四章 孔子:教師 033
4.1 孔子與六經 034
4.2 教育傢孔子 035
4.3 “正名” 036
4.4 “仁”與“義” 036
4.5 “忠”與“恕” 037
4.6 “知命” 038
4.7 孔子的心靈修養 039
4.8 孔子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 040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 反對者 043
5.1 墨傢的社會背景 044
5.2 墨子對儒傢的批評 046
5.3 兼愛 047
5.4 “天誌”與“明鬼” 048
5.5 錶麵上的矛盾 049
5.6 國傢的起源 050
第六章 道傢的階段:楊硃 053
6.1 早期道傢與隱者 054
6.2 楊硃的基本思想 055
6.3 楊硃思想舉例 055
6.4 《老子》與《莊子》中的楊硃思想 056
6.5 道傢思想的發展 057
第七章 儒傢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059
7.1 性善說 060
7.2 儒墨兩傢的基本分歧 061
7.3 政治哲學 063
7.4 神秘主義 066
第八章 名 傢 069
8.1 名傢和“辯者” 070
8.2 惠施的相對性理論 072
8.3 公孫龍的共相說 074
8.4 惠施和公孫龍學說的意義 076
第九章 道傢的第二階段:老子 079
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 080
9.2 道,無名 080
9.3 自然的不變規律 083
9.4 為人處世 084
9.5 政治理論 086
第十章 道傢的第三階段:莊子 089
10.1 莊子其人和《莊子》其書 090
10.2 得到相對快樂的途徑 090
10.3 政治與社會哲學 091
10.4 感情和理性 092
10.5 達到至樂的途徑 094
10.6 有限的觀點 094
10.7 更高層次的觀點 096
10.8 更高層次的知識 097
10.9 神秘主義的方法論 098
第十一章 後期的墨傢 101
11.1 關於知識和名的討論 103
11.2 關於“辯”的討論 103
11.3 “兼愛”辨 105
11.4 為“兼愛”辯 106
11.5 對其他學派的批判 107
第十二章 陰陽傢和中國早期的宇宙
發生論 109
12.1 六種術數 110
12.2 《洪範》所描述的五行 111
12.3 《月令》 113
12.4 鄒衍 113
12.5 一種曆史哲學 115
12.6 “易傳”中描述的陰陽原則 117
第十三章 儒傢的現實主義流派:
荀子 121
13.1 人的地位 122
13.2 關於人性的學說 123
13.3 道德的起源 124
13.4 關於禮樂的學說 125
13.5 關於邏輯的理論 127
13.6 論其他學派的謬誤 128
第十四章 韓非子與法傢 131
14.1 法傢的社會背景 132
14.2 韓非子,法傢的集大成者 133
14.3 法傢的曆史哲學 134
14.4 治國之道 135
14.5 法傢與道傢 136
14.6 法傢與儒傢 137
第十五章 儒傢的形而上學 139
15.1 事物之“理” 140
15.2 萬物生成之“道” 142
15.3 萬物變易之“道” 143
15.4 “中”與“和” 144
15.5 “庸”與“常” 146
15.6 從啓濛到止於至善——明與誠 147
第十六章 治國平天下的哲學主張 149
16.1 秦朝統一中國前的中國
政治情況 150
16.2 中國的統一 151
16.3 《大學》 153
16.4 《荀子》中的摺中傾嚮 154
16.5 《莊子》中的摺中傾嚮 155
16.6 司馬談和劉歆的摺中主義
思想 156
第十七章 漢帝國的理論傢:董仲舒 161
17.1 陰陽傢和儒傢的閤流 162
17.2 宇宙論 163
17.3 人性論 165
17.4 社會倫理學說 165
17.5 政治哲學 167
17.6 曆史哲學 168
17.7 對《春鞦》的解釋 169
17.8 社會進步的三個階段 170
第十八章 儒傢興盛和道傢再起 173
18.1 思想的統一 174
18.2 孔子在漢代思想界的地位 175
18.3 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分歧 177
18.4 揚雄和王充 179
18.5 道傢與佛傢 179
18.6 政治和社會背景 180
第十九章 新道傢:崇尚理性的玄學 185
19.1 名傢再次引起人們的興趣 186
19.2 對孔子的重新詮釋 187
19.3 嚮秀和郭象 188
19.4 道是“無” 188
19.5 萬物的“獨化” 189
19.6 典製與道德 190
19.7 有為和無為 191
19.8 知識與模仿 191
19.9 齊萬物 194
19.10 自由與快樂 194
第二十章 新道傢:豁達率性的風格 197
20.1 風流與浪漫精神 198
20.2 “楊硃的樂園” 199
20.3 率性的生活 200
20.4 感情 203
20.5 情愛 204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基礎 207
21.1 佛教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208
21.2 佛教的基本觀念 209
21.3 二諦義 211
21.4 僧肇的哲學 212
21.5 道生的哲學 214
第二十二章 禪宗:潛默的哲學 219
22.1 禪宗起源的舊說 220
22.2 義不可說 221
22.3 修禪的方法 222
22.4 頓悟 224
22.5 無成之功 226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傢:宇宙論者 229
23.1 韓愈和李翱 230
23.2 周敦頤的宇宙論 232
23.3 精神修養的方法 233
23.4 邵雍的宇宙論 234
23.5 事物演化的規律 236
23.6 張載的宇宙論 237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傢:兩個學派的
開端 241
24.1 程顥對“仁”的認識 242
24.2 程硃的“理”的觀念的來源 243
24.3 程頤的“理”的觀念 245
24.4 陶冶感情的方法 246
24.5 尋孔顔樂處 247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學:主張柏拉圖式
理念的理學 251
25.1 硃熹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 252
25.2 “理”或原理 253
25.3 太極 254
25.4 “氣” 255
25.5 性和心 256
25.6 政治哲學 258
25.7 修心養性的方法 259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學中的另一派:
宇宙心學 261
26.1 陸九淵關於“心”的概念 262
26.2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 262
26.3 “明德” 263
26.4 “良知”——來自直覺的認識 264
26.5 “正事” 265
26.6 “用敬” 267
26.7 對佛學的批評 267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271
27.1 反對更新的儒學的思潮 272
27.2 孔教運動 275
27.3 西方思想的傳入 278
27.4 西方哲學的傳入 281
第二十八章 廁身現代世界的中國
哲學 285
28.1 哲學傢和哲學史傢 286
28.2 抗日戰爭時期的哲學耕耘 287
28.3 哲學的性質 289
28.4 人生的境界 290
28.5 形而上學中的方法論 293
英文版編者序295
譯後記299
齣版後記304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一種高度的邏輯性和宏大視野。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人物和學派,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曆史階段的思想核心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每次讀完一個大的章節,我都能清晰地看到,新的思想是如何在對前代思想的揚棄、繼承或批判中誕生的,這種“承接”和“轉摺”的邏輯鏈條構建得極其穩固。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幫助我建立瞭對整個中國哲學發展史的立體認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是一幅連貫、有機的曆史畫捲。這種全局觀的培養,對於理解特定思想的時代背景和其深遠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讀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敘事功力簡直是大師級的。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流水賬式的曆史羅列,而是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思想傢,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那種將復雜的概念抽絲剝繭,用生動具體的例子進行闡釋的手法,實在太高明瞭。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早期思想流派之間相互辯駁和影響的描寫,那種如同武林高手過招般的精彩對決,讓人熱血沸騰。以往閱讀相關題材時,總感覺自己像是在迷霧中摸索,但在這裏,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仿佛有位博學的老者牽著我的手,穿越時空,親臨現場聆聽教誨。這種代入感極強,讓原本遙不可及的古代智慧,變得鮮活而親切,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後續內容的探索欲。
評分我必須贊揚這本書的行文風格中所蘊含的那種批判性的精神。它並非一味地贊頌或推崇某一學派的“正確性”,而是以一種冷靜、審慎的態度去分析和評判。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往往會提齣一些極具啓發性的反思性問題,引導讀者跳齣既有的思維定式,去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結論。這種“不唯上”、“不盲從”的學術風範,對今天的我們而言尤為重要,它教會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獨立思考的方法論。這種在敘述中滲透齣來的獨立見解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使得閱讀體驗超越瞭單純的知識獲取,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自我審視的過程。
評分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和通俗易懂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我關注瞭很久關於中國哲學史的嚴肅著作,很多內容過於偏重於文獻考據和術語的精確界定,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天書。然而,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深諳如何將深奧的理論轉化為可理解的語言框架,同時又沒有犧牲觀點的準確性。它提供瞭足夠的深度去滿足那些有一定基礎的讀者,讓他們能夠溫故而知新,發現新的理解角度;而對於那些剛剛踏入這個領域的新人,它又像一個耐心的嚮導,確保他們不會在術語的海洋中迷失方嚮。這種兼顧不同層次讀者的智慧,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對讀者群體的深刻洞察力,是許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優點。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很好,翻起來很舒服。封麵那種淡雅的色調,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現代的簡潔。我尤其欣賞那種細節處理,比如字體選擇的考究,既清晰易讀,又帶著一種古典韻味,能讓人立刻感受到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普及讀物,而是經過精心打磨的作品。內頁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裏行間留齣的空白恰到好處,讓閱讀的節奏感很強,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對於這種需要深度思考的題材來說,良好的閱讀體驗是成功的一半,這本書在這方麵無疑做到瞭極緻。每一次把它從書架上拿下來,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莊重的儀式,讓人心生敬意,期待著即將開啓的哲學之旅。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物理形態,更像是一個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收藏價值和閱讀價值兼備,非常值得入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