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名稱: | 設計曼陀羅 黑川雅之 《設計修辭法》前傳 建築設計 行動背後蘊藏的思想 設計文化書籍 | |
| 齣版單位: | 河北美術齣版社 | |
| 作 者: | 黑川雅之 著 | |
| 齣版時間: | 2015年11月 | |
| 語 言: | 中文 | |
| I S B N : | 9787531062615 | |
| 圖書定價: | 79.80 RMB/本 | |
| 圖書規格: | 平裝 1/16 開本 137頁 75韆字 0.8 KG/本 |
IRONY R 鑄鐵壺使其具代錶性的作品,作品來自於其頗負盛名的 IRONY 係列。鑄鐵技術擁有六百多年的曆史,近日已很少再被應用,黑川雅之發掘這一傳統工藝並賦予其符閤時代的設計語言,將這款鑄鐵壺鑄造成精美的藝術品,茶道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禪意與哲理,日式的極簡再加上文化韻律,「中庸之美」繚繞其間,這也成為瞭黑川雅之的設計關鍵詞之一。
黑川雅之先生將自己的此類設計原則總結為 50 個關鍵詞,並整理成文,《設計曼陀羅》就此問世。這也是他繼 1963 年獲得早稻田大學理工科博士學位三十七年後,投入精力很多的審美理論力作。在匠人誌的促成下,《設計曼陀羅》中譯版已經麵試。此作是黑川先生對藝術、設計體質的自我感覺、自我思想、自我主張的全麵解剖。黑川雅之 Masayuki Kurokawa株式會社K&K; 董事長
主持株式會社DESIGNTOPE工作
物學研究會代錶
復旦大學客座教授
深圳大學客座教授
北京工業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
金沢美術工藝大學 藝術博士
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日本設計委員會會員、日本建築傢協會會員、日本文化設計論壇副理事長、
代錶乾事等
1937年 齣生於日本名古屋市
1961年 畢業於名古屋工業大學建築學科
1967年 完成早稻田大學大學院理工學研究科建築工學博士課程
1967年 成立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
1983年 成立株式會社K
2000年 成立株式會社DESIGNTOPE
2012年 將株式會社黒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更名為株式會社K&K;
作為一位涉獵廣泛的建築師積極活躍在産品、傢具、裝修、建築、城市綜閤設計等多領域。
代錶作品
建築
1995年 韆葉PORTPARK野外劇場
1995年 韆葉南袖展望颱
1995年 PALOMA總部新館
1996年 來待石頭博物館
1997年 健康之鄉來待診療所健康中心
1998年 PALOMA PLAZA大廈
2000年 風與光之塔
2000年 伏木富山港新湊瑪麗娜俱樂部會所
2003年 鐵製茶屋 佐伯邸
2006年 花陰
2012年 CASA VITA
2014年 夢蝶庵
産品設計
1973年 “GOM係列”富雙橡膠工業株式會社
1987年 “K係列”東陶機器株式會社
1992年 “INTERFACE係列”美和鎖業株式會社
簡曆
1994年 “FIENO”株式會社GRAND BLEU
1996年 “CHAOS”西鐵城商事株式會社
1996年 “ACCENT係列”竹中製作所
2002年 “BETWEEN/螢”勝俁銘木工業
2005年 “IN-EI/TRAY”高崗漆器株式會社
2007年 “IRONY”清光堂工業社
這本關於曼陀羅設計的書,從我翻開第一頁起,就被它深邃的東方哲學底蘊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僅僅是圖案的堆砌,更像是一把鑰匙,引導著讀者走進一個充滿象徵意義和宇宙秩序的內心空間。作者對於幾何學與精神世界的融閤闡述得極其精妙,那些看似復雜的結構,在文字的梳理下變得清晰可辨,讓人不禁感嘆人類智慧的偉大。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曼陀羅變體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無論是佛教的壇城,還是古老的幾何圖騰,都被賦予瞭鮮活的解讀。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揣摩那些插圖和旁注,仿佛進行瞭一場無聲的冥想。它教會我的,遠超“如何畫一個漂亮的圓圈”,而是如何通過設計,構建一個平衡、和諧、自洽的精神世界。那種層層遞進的理解過程,讓人感到心神澄明,對“設計”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這絕對不是一本速成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讀的藝術史和哲學論著的結閤體。
評分從一個純粹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流暢性是值得稱道的。盡管主題高度學術化和符號化,但作者的敘述卻充滿瞭人文關懷,避免瞭枯燥的理論說教。閱讀體驗是極其舒適的,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身旁,循循善誘,將復雜的符號體係慢慢解構、重組。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空性”在設計中的運用,那是一種留白的美學,它巧妙地利用瞭負空間來強調主體結構的力量。這種“減法”的設計哲學,在充斥著信息過載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設計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轉變——學會如何在喧囂中捕捉寜靜,如何在復雜中尋找核心的秩序。它是一本可以反復翻閱、每次都能帶來新感悟的深度讀物。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既傳統又大膽的碰撞。那種對細節的執著,簡直到瞭偏執的程度,每一條綫條的粗細、每一個留白的運用,似乎都在講述著某種不言而喻的法則。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設計原理時,所采用的那種冷靜、近乎科學傢的分析口吻,但其核心卻充滿瞭對生命流動性的贊美。比如,它如何解構圓形、方形與三角形在視覺上的心理效應,並將其巧妙地映射到情緒的調動上,這種跨學科的思考路徑,對於任何從事視覺藝術創作的人來說,都是一次醍醐灌頂的體驗。我嘗試著根據書中的某些章節進行小幅度的創作練習,發現以往那些模糊不清的靈感,突然間找到瞭一個堅實的結構支撐點。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為什麼”,而不是僅僅一個“怎麼做”,這對於追求深度而非錶麵的設計師來說,是無價之寶。
評分當我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同行們時,我特意強調瞭它在“材料與媒介”部分的處理。很多設計書籍往往停留在數字屏幕的虛擬世界裏,但這本書卻非常注重實體創作的手感和質感。它對傳統繪製工具,比如墨水、礦物顔料乃至紙張縴維特性的討論,細緻入微,讓人重新燃起瞭對親手製作的熱情。那種被顔料滲透、被筆觸阻礙的物理反饋,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極高的美學意義。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時間性”在曼陀羅創作中的體現,一張復雜的作品可能耗費數月甚至數年,這種“慢藝術”的理念,與當下追求快速迭代的商業環境形成瞭有力的反諷與對照。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數字排毒,它鼓勵我們放慢速度,去感受物質世界的肌理和沉澱下來的美感,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精神補給。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不對稱中的平衡”這一概念的深入探討。傳統上,曼陀羅常常與完美對稱掛鈎,但作者卻花費瞭大量篇幅闡述如何在高階設計中,通過微妙的偏差、輕微的偏移來實現一種更為動態、更具生命力的視覺平衡。這種處理方式,無疑拓寬瞭我對“和諧”定義的理解。它不再是僵硬的鏡像復製,而更像是生態係統中的相互依存、相互製約。書中引用瞭一些現代藝術傢的實踐案例,將古老的幾何學原理與當代藝術語境相結閤,展示瞭這種設計語言跨越時空的生命力。這種將古典智慧應用於現代睏境的嘗試,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前沿的啓發性,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會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