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曼陀羅 黑川雅之 藝術設計書籍

設計曼陀羅 黑川雅之 藝術設計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黑川雅之 著
圖書標籤:
  • 曼陀羅
  • 黑川雅之
  • 藝術設計
  • 設計
  • 建築
  • 圖案
  • 裝飾
  • 文化
  • 日本設計
  • 視覺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靈感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河北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1062615
商品編碼:14537065798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11-01
頁數:137
字數: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圖書名稱: 設計曼陀羅 黑川雅之 《設計修辭法》前傳 建築設計 行動背後蘊藏的思想 設計文化書籍
齣版單位: 河北美術齣版社
作      者: 黑川雅之 著
齣版時間: 2015年11月
語      言: 中文
I S B N  : 9787531062615
圖書定價: 79.80 RMB/本
圖書規格: 平裝 1/16 開本 137頁 75韆字 0.8 KG/本




在黑川雅之的設計詞典裏,「生命與性」的哲學理念使其永恒的設計主題,他總是用一些和風禪意的設計來詮釋這一主題,像一位詩人,遊走於人性、靈魂、生命、物體之間。

IRONY R 鑄鐵壺使其具代錶性的作品,作品來自於其頗負盛名的 IRONY 係列。鑄鐵技術擁有六百多年的曆史,近日已很少再被應用,黑川雅之發掘這一傳統工藝並賦予其符閤時代的設計語言,將這款鑄鐵壺鑄造成精美的藝術品,茶道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禪意與哲理,日式的極簡再加上文化韻律,「中庸之美」繚繞其間,這也成為瞭黑川雅之的設計關鍵詞之一。

黑川雅之先生將自己的此類設計原則總結為 50 個關鍵詞,並整理成文,《設計曼陀羅》就此問世。這也是他繼 1963 年獲得早稻田大學理工科博士學位三十七年後,投入精力很多的審美理論力作。在匠人誌的促成下,《設計曼陀羅》中譯版已經麵試。此作是黑川先生對藝術、設計體質的自我感覺、自我思想、自我主張的全麵解剖。黑川雅之 Masayuki Kurokawa

株式會社K&K; 董事長

主持株式會社DESIGNTOPE工作

物學研究會代錶

復旦大學客座教授

深圳大學客座教授

北京工業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

金沢美術工藝大學 藝術博士

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日本設計委員會會員、日本建築傢協會會員、日本文化設計論壇副理事長、

代錶乾事等

1937年 齣生於日本名古屋市

1961年 畢業於名古屋工業大學建築學科

1967年 完成早稻田大學大學院理工學研究科建築工學博士課程

1967年 成立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

1983年 成立株式會社K

2000年 成立株式會社DESIGNTOPE

2012年 將株式會社黒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更名為株式會社K&K;

作為一位涉獵廣泛的建築師積極活躍在産品、傢具、裝修、建築、城市綜閤設計等多領域。

代錶作品

建築

1995年 韆葉PORTPARK野外劇場

1995年 韆葉南袖展望颱

1995年 PALOMA總部新館

1996年 來待石頭博物館

1997年 健康之鄉來待診療所健康中心

1998年 PALOMA PLAZA大廈

2000年 風與光之塔

2000年 伏木富山港新湊瑪麗娜俱樂部會所

2003年 鐵製茶屋 佐伯邸

2006年 花陰

2012年 CASA VITA

2014年 夢蝶庵

産品設計

1973年 “GOM係列”富雙橡膠工業株式會社

1987年 “K係列”東陶機器株式會社

1992年 “INTERFACE係列”美和鎖業株式會社

簡曆

1994年 “FIENO”株式會社GRAND BLEU

1996年 “CHAOS”西鐵城商事株式會社

1996年 “ACCENT係列”竹中製作所

2002年 “BETWEEN/螢”勝俁銘木工業

2005年 “IN-EI/TRAY”高崗漆器株式會社

2007年 “IRONY”清光堂工業社




















東方智慧的幾何之美:曼陀羅圖案解析與創作實踐 圖書信息: 本書並非《設計曼陀羅 黑川雅之 藝術設計書籍》,而是一本專注於係統性解析曼陀羅(Mandala)圖案的起源、結構、象徵意義,並提供詳盡的創作指導與實踐案例的專業書籍。 --- 導言:跨越時空的圓滿符號 曼陀羅,這個源自古老梵語的詞匯,意為“圓”或“圓周”,它不僅是一種幾何圖形,更是一種跨越文化與宗教界限的宇宙模型。從印度教的祭壇到佛教的壇城,從原住民的沙畫到現代心理學的榮格分析,曼陀羅以其獨特的圓融與對稱性,承載著秩序、和諧與精神覺醒的深刻內涵。 本書旨在剝離那些過於神秘化的解讀,迴歸曼陀羅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和設計結構的本質。我們不探討特定藝術傢的個人風格(如黑川雅之),而是將焦點置於曼陀羅圖案本身所蘊含的普世設計原理和其在當代藝術、設計、建築乃至心理治療中的實際應用。 第一章:曼陀羅的文化溯源與形製基礎 曼陀羅的演變是一部人類對“秩序”追求的曆史。本章將深入探究其在不同文明中的根基,並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1.1 起源:印度教與佛教的“壇城”概念 解析曼陀羅作為神聖空間的構建方式。探討其在印度教吠陀傳統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被佛教吸收並演化為禪修和儀式的工具。重點關注藏傳佛教的復雜“壇城”(Mandala Diagram)是如何通過象徵性的色彩和神像布局來描繪佛國淨土的微縮宇宙。 1.2 核心結構:幾何學的邏輯 曼陀羅的核心魅力在於其嚴謹的幾何結構。本章將詳細拆解構成曼陀羅的基本幾何元素: 圓(The Circle): 象徵完整、永恒與無限的邊界。 方(The Square): 代錶物質世界、定嚮和穩定。 中心點(Bindu): 宇宙的起源、意識的焦點。 放射綫與層級(Rays and Layers): 描述能量的擴展與精神的遞進過程。 我們將介紹如何使用圓規和直尺,依據黃金分割比例(Phi)和斐波那契數列,精確繪製齣基礎的九宮格、十六宮格乃至三十二宮格曼陀羅骨架。 1.3 符號的語言學 每一個圖形都有其特定的“詞匯”。本章將分類解析曼陀羅中常見的符號: 蓮花(Lotus): 純潔與覺醒。 法鈴與金剛杵(Ghanta & Vajra): 智慧與慈悲的二元統一。 火焰與渦鏇(Flames and Swirls): 能量的轉化與超越。 第二章:解析與重構:當代設計中的幾何秩序 曼陀羅不僅僅是宗教圖騰,它更是信息架構和視覺平衡的完美範例。本章著重於如何將古典曼陀羅的結構原理應用於現代設計領域。 2.1 視覺平衡與對稱性的力量 探討完全對稱(Symmetrical Balance)與近似對稱(Approximate Symmetry)在設計中的心理學效應。曼陀羅的完美對稱如何引導觀眾的視綫聚焦於中心,並産生穩定、安寜的視覺感受。我們通過分析建築平麵圖、時鍾錶盤、以及復雜的徽章設計,展示這種結構在不同媒介中的應用。 2.2 動態曼陀羅:鏇轉與運動的錯覺 引入“動態對稱”的概念,展示如何通過鏇轉、鏡像和重復(Tessellation)技巧,創造齣具有運動感的曼陀羅變體。這部分內容將涉及莫比烏斯環的概念與曼陀羅幾何學的結閤,適用於動態圖形(Motion Graphics)設計。 2.3 色彩心理學與曼陀羅布局 色彩在曼陀羅中起著定調性的作用。本章提供一套係統的色彩編碼方案: 冷色調(藍、綠): 冥想與內省。 暖色調(紅、橙): 活力與行動。 中性色(金、白): 神聖性與淨化。 我們將指導讀者如何根據設計目的(例如,是用於放鬆療愈還是用於品牌識彆),進行色彩的層次化配置。 第三章:創作實踐:從草圖到精製成品 本章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分步驟的曼陀羅創作指南,適閤平麵設計師、插畫師及手工藝愛好者。 3.1 創作前的準備:工具與心態 詳細介紹傳統手繪工具(精密鉛筆、墨水筆、專業尺規)的選擇,以及數字繪圖軟件(如Adobe Illustrator, Procreate)中路徑工具和圖案填充功能的精確運用。強調進入創作狀態時“心流”的捕捉。 3.2 模塊化構建法(Modular Construction) 與其盲目作畫,不如采用模塊化思維。本章教授如何設計並固化“核心模組”(Key Module),然後通過鏇轉、鏡像、縮放、嵌套等操作,快速衍生齣復雜而和諧的圖案。 案例演示一: 基礎八瓣結構(Octagon Base)的展開與細節填充。 案例演示二: 復雜交織綫(Interlacing Lines)的路徑優化。 3.3 紋理與媒介的轉換 曼陀羅的最終呈現方式決定瞭其觀感。我們探討瞭以下媒介的特性: 木刻與雕版印刷: 強調綫條的厚重感與材料的自然肌理。 數字矢量圖: 追求極緻的清晰度、無限的縮放能力和精確的色彩過渡。 沙盤與臨時藝術: 探討短暫性藝術(Ephemeral Art)中“無常”的哲學錶達。 第四章:曼陀羅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案例 曼陀羅的普適性使其能夠跨越藝術的藩籬,深入到功能性設計的各個層麵。 4.1 空間設計與室內裝飾 如何將曼陀羅的圓形或放射狀結構融入到吊頂、地毯圖案、窗花或屏風設計中,以優化空間的視覺引導和能量流動。分析其在禪意空間和極簡主義設計中的調和作用。 4.2 品牌視覺識彆係統(VI) 探討曼陀羅結構在Logo和圖標設計中的潛力。它能賦予品牌以權威感、曆史感和全球化的視覺聯想,特彆適用於強調平衡、完整性和高品質的行業(如高端鍾錶、有機食品、哲學機構)。 4.3 心理與教育領域的新用途 介紹曼陀羅作為一種非語言交流工具。在繪畫療法中,完成曼陀羅被證明有助於減輕焦慮、提高專注力,並幫助個體整理潛意識中的思緒。本書提供瞭一些指導性的繪畫練習,旨在利用其結構性,幫助讀者整理思維。 --- 結語:尋找內在的中心點 曼陀羅是一麵映照心靈的鏡子。它教導我們,無論外部世界如何喧囂復雜,總有一個穩定的、和諧的中心等待被發現和構建。本書的終極目的,是裝備讀者理解這種古老智慧的邏輯,並將其轉化為具有現代美學價值和強大視覺衝擊力的設計語言。通過掌握其幾何法則和符號係統,讀者將能夠創造齣屬於自己的、既有深厚根基又不失創新精神的圓滿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曼陀羅設計的書,從我翻開第一頁起,就被它深邃的東方哲學底蘊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僅僅是圖案的堆砌,更像是一把鑰匙,引導著讀者走進一個充滿象徵意義和宇宙秩序的內心空間。作者對於幾何學與精神世界的融閤闡述得極其精妙,那些看似復雜的結構,在文字的梳理下變得清晰可辨,讓人不禁感嘆人類智慧的偉大。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曼陀羅變體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無論是佛教的壇城,還是古老的幾何圖騰,都被賦予瞭鮮活的解讀。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揣摩那些插圖和旁注,仿佛進行瞭一場無聲的冥想。它教會我的,遠超“如何畫一個漂亮的圓圈”,而是如何通過設計,構建一個平衡、和諧、自洽的精神世界。那種層層遞進的理解過程,讓人感到心神澄明,對“設計”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這絕對不是一本速成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讀的藝術史和哲學論著的結閤體。

評分

從一個純粹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流暢性是值得稱道的。盡管主題高度學術化和符號化,但作者的敘述卻充滿瞭人文關懷,避免瞭枯燥的理論說教。閱讀體驗是極其舒適的,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身旁,循循善誘,將復雜的符號體係慢慢解構、重組。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空性”在設計中的運用,那是一種留白的美學,它巧妙地利用瞭負空間來強調主體結構的力量。這種“減法”的設計哲學,在充斥著信息過載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設計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轉變——學會如何在喧囂中捕捉寜靜,如何在復雜中尋找核心的秩序。它是一本可以反復翻閱、每次都能帶來新感悟的深度讀物。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既傳統又大膽的碰撞。那種對細節的執著,簡直到瞭偏執的程度,每一條綫條的粗細、每一個留白的運用,似乎都在講述著某種不言而喻的法則。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設計原理時,所采用的那種冷靜、近乎科學傢的分析口吻,但其核心卻充滿瞭對生命流動性的贊美。比如,它如何解構圓形、方形與三角形在視覺上的心理效應,並將其巧妙地映射到情緒的調動上,這種跨學科的思考路徑,對於任何從事視覺藝術創作的人來說,都是一次醍醐灌頂的體驗。我嘗試著根據書中的某些章節進行小幅度的創作練習,發現以往那些模糊不清的靈感,突然間找到瞭一個堅實的結構支撐點。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為什麼”,而不是僅僅一個“怎麼做”,這對於追求深度而非錶麵的設計師來說,是無價之寶。

評分

當我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同行們時,我特意強調瞭它在“材料與媒介”部分的處理。很多設計書籍往往停留在數字屏幕的虛擬世界裏,但這本書卻非常注重實體創作的手感和質感。它對傳統繪製工具,比如墨水、礦物顔料乃至紙張縴維特性的討論,細緻入微,讓人重新燃起瞭對親手製作的熱情。那種被顔料滲透、被筆觸阻礙的物理反饋,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極高的美學意義。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時間性”在曼陀羅創作中的體現,一張復雜的作品可能耗費數月甚至數年,這種“慢藝術”的理念,與當下追求快速迭代的商業環境形成瞭有力的反諷與對照。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數字排毒,它鼓勵我們放慢速度,去感受物質世界的肌理和沉澱下來的美感,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精神補給。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不對稱中的平衡”這一概念的深入探討。傳統上,曼陀羅常常與完美對稱掛鈎,但作者卻花費瞭大量篇幅闡述如何在高階設計中,通過微妙的偏差、輕微的偏移來實現一種更為動態、更具生命力的視覺平衡。這種處理方式,無疑拓寬瞭我對“和諧”定義的理解。它不再是僵硬的鏡像復製,而更像是生態係統中的相互依存、相互製約。書中引用瞭一些現代藝術傢的實踐案例,將古老的幾何學原理與當代藝術語境相結閤,展示瞭這種設計語言跨越時空的生命力。這種將古典智慧應用於現代睏境的嘗試,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前沿的啓發性,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會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