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百年写作十二讲 阎连科的文学讲堂 十九世纪卷 港台原版 閻連科 港台文學

【中商原版】百年写作十二讲 阎连科的文学讲堂 十九世纪卷 港台原版 閻連科 港台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閻連科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写作
  • 阎连科
  • 百年写作十二讲
  • 十九世纪文学
  • 港台原版
  • 文学讲堂
  • 小说
  • 散文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888488049
商品编码:16235597564

具体描述


《百年寫作十二講:閻連科的文學講堂 十九世紀卷》


作者:閻連科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8-01

I S B N:9789888488049

裝幀:平裝

頁數:220

分類:文學


內容簡介

本書為閻連科先生在香港科技大學講授文學寫作課程的講義合集,共分為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兩卷。本卷的十二講內容,向讀者展現了十九世紀中外文學寫作,尤其是小說寫作在結構、技法、風格、內容、思想體驗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和特色。本書面向大學學生及社會上的文學愛好者,語言生動,深入淺出,并在每一講後均附有作者配合該講主題的中外名家名篇推薦閱讀,便於讀者能夠更直觀地對講義內容進行感受與理解,並體驗文學的魅力。


作者簡介

閻連科,中國當代作家,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客座教授。著有《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日熄》等十餘部長篇小說,及短篇小說、散文等。其作品被譯為日、韓、越、法、英、德、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荷蘭、挪威、瑞典、捷克、塞爾維亞等20幾種語言,已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外文作品近百本。

主要獲獎獎項:

1998年 獲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2001年 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2005年 獲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優秀長篇小說獎

2012年 入圍法國費米娜文學獎短名單

2013年 入圍第五屆布克國際獎短名單

獲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2014年 獲弗蘭茨 卡夫卡文學獎,成為繼村上春樹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作家

2015年  《受活》獲日本「Twitter」文學獎

2016年  再次入圍英國布克國際獎短名單

《日熄》獲香港「紅樓夢獎」(又名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

2017年  第三次入圍布克獎

 
漫步文坛:探寻文学的深度与广度 一、 经典重读与时代回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当代作家的具体讲座或对特定港台文学的解读,而是旨在搭建一个更宏大、更具穿透力的文学对话平台。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构建了世界文学基石的经典文本,探索它们穿越时空的力量,以及它们如何映照出人类永恒的困境与追求。 我们将深入剖析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家及其作品,而是着重于分析该时代背景下,文学如何从浪漫主义的激情转向现实主义的审慎,再到自然主义的冷峻。我们会考察巴尔扎克笔下的社会剖析如何预示了现代性的来临;狄更斯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如何成为了社会改革的催化剂;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类灵魂深处悖论的拷问,又如何为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思潮铺平了道路。 重点将放在对“叙事结构”与“道德困境”的比较研究上。例如,我们会对比福楼拜的“客观性”追求与托尔斯泰对“道德完善”的执着,探讨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立场与技术选择如何共同塑造了读者的认知。我们不提供现成的“写作秘诀”,而是引导读者理解,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复杂的时代精神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洞察。 二、 文学理论的基石与演变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系统梳理西方文学理论发展中的关键节点,重点梳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结构主义兴起前夕的主要流派。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读者理解“文学研究”是如何从对文本的感性欣赏,逐步发展为一门严谨的学科。 我们将回顾浪漫主义对“天才”与“灵感”的推崇,随后对比学院派对“文本规范”的坚持。核心部分会放在现实主义美学的批判性考察上。我们探究,当文学试图模仿“真实”时,它究竟是在记录世界,还是在建构一个比真实更具逻辑的替代世界? 我们不进行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用清晰的案例来阐释理论的实质。例如,在讨论叙事视角时,我们会援引不同时期的小说片段,演示“限知视角”、“全知视角”以及“不可靠叙述者”在引导读者情绪和构建意义上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掌握分析文本的工具箱,而非仅仅接受既定的理论结论。我们强调的是“方法论的自觉”,即理解作家在创作时所依据的底层假设。 三、 跨文化视野下的文本互译 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探讨文学如何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实现意义的传递与重塑。这部分并非聚焦于特定地域的文学史,而是关注翻译实践中“失真”与“增益”的辩证关系。 我们会探讨“异域感”的营造。当一个文学主题从其诞生的文化语境中被抽离出来,移植到另一个文化背景下时,它所携带的原初意义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我们不讨论翻译家的个人传记,而是分析译本在目标读者群中产生的社会反响,以及这种反响如何反向影响了原作者作品在世界文学图谱中的定位。 例如,我们会以对荷马史诗或早期民间故事在不同国家再创作的现象为例,展示“原型”如何在不同文明的土壤中开出不同的花朵。这要求我们超越“忠实”或“自由”的二元对立,去思考文学交流的真正目的——是维护文本的纯洁性,还是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新的生命力? 四、 艺术的永恒与创作的伦理 最后,本书将以一种较为思辨性的角度收尾,探讨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其内在的伦理要求与永恒的追求。我们探讨的不是写作的技巧(如如何设置悬念),而是创作主体面对“意义虚无”时的态度。 在面对历史的宏大叙事或个体的微小挣扎时,一个严肃的作家应抱持何种姿态?是介入历史的洪流,还是退守到对纯粹语言形式的雕琢?我们将借助卡夫卡对“疏离感”的描摹、普鲁斯特对“时间”的挽留,来探讨艺术创作如何试图对抗遗忘与无常。 总结而言,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套严谨、开放的文学阅读框架。它不为某一部作品作注脚,而是邀请读者回归文学的本质:对人类经验的深刻体察、对语言边界的不懈探索,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个体对真理和美的永恒追问。阅读本书,即是参与一场跨越世纪的、关于“人何以为人”的严肃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绝对配得上它内容的厚重感。纸张的色泽偏向柔和的米白,减少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字体的选择也恰到好处,疏密得当,使得大段的文字流读起来非常顺畅,没有那种压迫感。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体现出的对读者的尊重——那些引文的标注清晰规范,注释详尽而不冗余,真正做到了在不打断主体阅读体验的前提下,提供了充分的延伸信息。这在当下很多追求速度和成本控制的出版物中是很难得的。每一次合上书页,都能感受到一种制作的诚意,仿佛出版方和作者都明白,这是一份需要被珍视的知识遗产。我甚至会特意将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品,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内敛的品质,与书中所探讨的那些深刻主题是相得益彰的。

评分

我发现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既有认知进行对话的过程。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人感到一丝挑战,甚至略微有些不适,因为它可能颠覆了一些我过去习以为常的文学判断。然而,正是这种适度的“智力上的摩擦”,才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他提供的证据链条无可辩驳,让你不得不正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视角。与其说我在读一本关于文学史的参考书,不如说我在经历一场思维的集体操练。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阅读习惯中的盲点和偏见,然后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坚定的方式,邀请我去探索更广阔的认知疆域。看完之后,再回看过去喜欢的作品,视角会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这种阅读体验的升级,才是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学性”本身进行了极其深入的解构,但这种解构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更深层次的重构。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对作品内容或主题的肤浅分析上,而是将笔触深入到文本的肌理,去探究语言的内在张力是如何塑造意义的。作者仿佛是一位精密的语言工程师,拆解着那些经典句段,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多少精妙的结构和巧妙的权衡。阅读这种层次的书,对读者的心智也是一种极大的锻炼,它要求你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微妙的语境变化和潜台词。这并非是那种读完能让你在茶余饭后炫耀“我读过了”的书,它带来的满足感是内在的、私密的,是那种知识被真正内化、思维模式被悄然拓宽后的那种宁静的喜悦。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类文学研究的书籍会太过学术化,充满拗口的术语和冷冰冰的理论框架,读起来会像啃硬骨头一样乏味。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场由一位博学的长者引领的、充满温度的私人导览。他总能在最枯燥的理论阐述中,巧妙地穿插进一些生动的轶事或者作家的私人信件片段,这些“小料”立刻让那些历史人物鲜活了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比如,他描述某位作家在创作瓶颈期的那种焦灼状态,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简直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能想象出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高悬于学术殿堂之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可以融入日常的思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书,而是那种你会时不时地想翻开某一个章节,重温一下那种被理解和被启迪的感觉的书。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老派的庄重感,那种老式印刷品的质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慢下来,用指尖去摩挲那些油墨的纹理。我本来只是对近现代文学思潮有点好奇,没想到翻开目录,一下子就被那些章节标题吸引住了,每一个词都像是一颗小小的钩子,把我牢牢地拴在了书桌前。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沉稳,不像现在流行的一些快餐文学那样急于抛出观点,而是像一位老茶匠,慢慢地为你温润地沏上一壶上好的普洱,让你在氤氲的热气中,去体会那种时间沉淀下来的韵味。他似乎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对十九世纪文学现象的细致梳理和对比,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一个宏大的知识图景。特别是他对几个关键流派的起源和演变的论述,逻辑链条异常清晰,让人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他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作家的挣扎与诞生。读完第一部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单纯知道一个知识点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得多,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是这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