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杨氏太极拳2011年申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雅轩先生得意的传人陈龙骧同志、女儿李敏弟、孙女陈骊珠精撰成的这本《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部分是李雅轩先生太极拳精论,是李雅轩大师一生练拳的经验总结,是练习太极拳的指导性论著。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说太极拳的源流、太极拳的名人武技轶事、李雅轩宗师的生平事迹、太极拳的练法要领,以及整套太极拳的具体每招每式的练法用法和五种推手的具体练法。全书配以多幅插图,动作分解清楚,是不可多得的太极拳法精解图书。
李敏弟,女,汉族,一九五一年十一月生,河北交河人。李敏弟系代太极拳宗师李雅轩先生之女,家学渊源,深得其父衣钵之传,多次代表成都市参加四川省武术比赛,获太极拳械**,九九六年在河南陈家沟获国际太极拳锦标赛太极剑**。现任中国武术七段,中国武术级裁判,新加坡李雅轩太极拳学院名誉院长,成都市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副馆长,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太极拳名家研讨会,并多次和其夫陈龙骧赴国外讲学,并与其夫陈龙骧合著《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杨氏太极剑法精解》、《杨氏太极刀法精解》、《三才剑法精解》、《武当剑法精解》等传于世,其事迹收八《中华武术大典》。 陈龙骧,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生于一九四八年一月,现就职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集团)体协,工程师。 陈龙骧先生系 代太极拳宗师李雅轩先生之嫡系传人,八岁即追随其师学习太极拳艺,深得其师器重,得师衣钵之传并发扬光大。 一九八三年,陈龙骧先生被评为全国干名**武术辅导员,一九八六年获全国武术比赛雄狮奖。现任中国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国际太极拳年会拳师名师级别评定委员会委员,太极拳大师,中国武术八段,中国四川省武协委员,成都市武协常委,《中华武术大典》编委,新加坡李雅轩太极拳学院名誉院长,成都市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馆长,中国武术级裁判。多年来在《武林》、《武魂》、《精武》、中国台湾《太极拳》、新加坡《武坛》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文章,其专著有《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杨氏太极剑法精解》、《杨氏太极刀法精解》,《三才剑法精解》,《武当剑法精解》,《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架诠真》等,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太极拳名家研讨会,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在国内和海外都有好的影响和知名度。其事迹收入《中国武术名人辞典》、《中国民间武术家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陈骊珠:西南交通大学体育部教师、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生代表。出生武术世家,自幼习武,现为中国武术六段。蝉联一九九六至二零零零年国际太极拳锦标赛**,共夺九枚**、二枚银牌和一枚铜牌。二零零零年被国际太极拳年会“名拳师资格评定委员会”评为迄今为止*年轻的一名拳师。
**部分 Part One Intensive Introduction to Li Yaxuan Taichi
李雅轩先生太极拳精论
一、李雅轩先生太极拳随笔--练法之一
二、李雅轩先生太极拳随笔--练法之二
三、李雅轩先生太极拳随笔--练法之三
四、李雅轩先生太极拳随笔--推手、发劲之一
五、李雅轩先生太极拳随笔--推手、发劲之二
六、李雅轩先生谈太极拳
七、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及其主要说明
八、李雅轩先生谈太极拳的书信
九、推手与发劲
十、散手
十一、杨澄甫老师推手发劲的情形
十二、说太极拳名人发劲时脸部的表情
第二部分 Part Two Li Yaxuan Yang's Taichi
李雅轩杨氏太极拳
一、太极拳源流
二、太极拳的医疗保健功能
三、杨氏太极拳名人武技轶事
四、杨氏太极拳在四川的传播者--李雅轩
五、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一)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规则
(二)杨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基本要求
六、杨氏太极拳动作名称
七、关于杨氏太极拳中的几个动作名称注释
八、关于杨氏太极拳图解中的一些说明
九、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练法图解
第三部分 Part Three Yang's Taichi Push-hands
杨氏太极推手
一、浅谈太极推手
二、为太极拳推手比赛进一言
三、太极推手练法图解
(一)单推手法
(二)双推手法
(三)定步推手法
(四)活步推手法
(五)行步推手法
(六)大 推手法
(七)推手散推法
第四部分 Part Four Appendix
附录
一、明·宋远桥《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
二、太极拳论
三、明·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四、十三势行功心解
五、十三势歌诀
六、打手歌、又歌
七、乾隆旧抄本太极拳歌诀六首
八、太极拳真义
九、八字歌
十、心会要诀(又名三十七心会论)
十一、周身大用歌(又名三十七周身大用歌)
十二、十六关要诀
十三、功用歌
十四、撒放秘诀
十五、五字诀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李雅轩先生的文字,不仅仅是在讲解拳术,更是在传递一种“道”。他所倡导的“用意不用力”,并非是完全不动,而是将意念作为主导,让身体的运动服从于意念的引导。书中对于“意念”在太极拳中的作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他会告诉你,如何通过意念去“牵引”身体的各个部位,如何通过意念去感知对方的力,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在讲解“转角遇”这个动作时,李雅轩先生会强调,在身体旋转的同时,意念要保持稳定,并且要想象着身体的重心如同一个陀螺,稳定地旋转。这种对意念的引导和控制的训练,对于提升太极拳的整体境界至关重要。我常常在练习时,将书中的意念引导方法融入其中,感觉身体的运动更加协调,内劲也更加充盈。
评分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中国武术招丛书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朋友推荐的。当时我对太极拳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知道它是一种以柔克刚、舒缓身心的传统武术。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特别是拜读了李雅轩先生的这本《精解》之后,我才真正领略到杨氏太极拳深厚的内涵和精妙的技法。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独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拳招,而是从李雅轩先生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出发,层层递进地剖析了杨氏太极拳的每一个要领。书中的文字,虽然描述的是武术动作,却充满了哲理和诗意,仿佛是在讲述一段古老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引进落空”和“化劲”的阐释,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招式动作,更是对人体力学、能量流动以及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它教会我如何通过松静自然,感知对方的力,并将其引导至无处着落,从而达到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目的。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太极拳奥秘的大门。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杨氏太极拳,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动作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一部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教授技术,更传递了一种对武术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
评分第一次拿到《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书中透彻的理论阐释。很多关于太极拳的论述,常常陷入玄虚的描述,让人难以把握。然而,李雅轩先生在这本书中,却能将深奥的太极拳理论,用清晰、逻辑性强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从杨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到拳理、拳法,再到具体的招式运用,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基本功的要求,并非停留在口头禅式的强调,而是通过对这些要领在实际套路中的作用进行细致的分析,让习练者真正理解其为何如此重要。书中对“顶”、“匾”、“拙”等劲力误区的纠正,更是直击了很多习练者的痛点。我曾经就为如何避免“拙力”而苦恼,这本书的出现,如拨云见日,让我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李雅轩先生的文字,既有宗师的威严,又不失循循善诱的温情,读来如沐春风,同时又让人深感敬畏。这本书是我太极拳练习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评分《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曾经在理解太极拳的“圆活”上感到困惑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李雅轩先生将“圆活”的理念,贯穿于全书的讲解之中。他认为,“圆活”并非是刻意做圆形的动作,而是身体在运动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具有弹性的、无滞碍的运动状态。他会详细地分析,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应该保持适度的松活,这样才能在运动中做到“节节贯串”,从而让身体的运动变得圆活。书中对“腰脊”的讲解尤为深刻,他强调腰脊是身体运动的总枢纽,只有腰脊能够灵活转动,身体的运动才能做到圆活不滞。这种对身体整体协调性的强调,让我明白了太极拳并非是孤立的肢体动作,而是全身心的协同配合。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学习路径,让习练者能够从基础到高阶,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太极拳的奥秘。李雅轩先生在书中,对每个阶段的练习重点和注意事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他会告诉你,在初学者阶段,应该着重于“松静”和“外形”的模仿;在中级阶段,则要开始体会“内劲”的生成和运用;而到了高级阶段,则要追求“懂劲”和“神明”的境界。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避免了许多习练者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目标不明确而产生的迷茫。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警示,这让我明白了,单纯的套路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功法与套路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杨氏太极拳的精髓。
评分在我接触到《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之前,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一些影像资料和简略的武术书籍。那些资料往往侧重于动作的模仿,而忽略了动作背后的原理和内涵。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李雅轩先生在书中,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对杨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讲解“搂膝拗步”时,他会详细分析搂膝的动作如何引动身体重心,如何为接下来的拗步打下基础,以及搂膝时手指、腕、肘、肩、胯、膝、脚等部位的配合关系。这种层层剥茧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每个动作的理解都更加深刻和立体。书中的插图虽然年代久远,但却清晰地展示了动作的要领,配合着李雅轩先生精炼的文字,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格外顺畅。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太极拳,是需要用心去体悟,去感受的。
评分这本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武术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生命智慧的探索。李雅轩先生在《精解》中所展现的,是一种对“道”的体悟,一种“天人合一”的追求。他将太极拳的练习,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书中一些关于“静心”和“养气”的论述,对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来说,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他引导我们去感受身体的细微变化,去体会内心的平静,去培养充沛的生命能量。这种对身心灵整体的关注,让我明白了太极拳为何能够流传至今,并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太极拳的教材,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书籍,我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智慧。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精解”,而非简单地“解说”。李雅轩先生通过这本书,不仅传授了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和技法,更重要的是,他传达了一种对太极拳的理解和感悟。书中对“懂劲”、“不知不觉”、“人不知我,我不知人”等高阶境界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太极拳超越技击的哲学层面。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做到这些,而是通过对练功过程中一些微妙之处的描绘,引导你自行体会。例如,在描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时,他会详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感知、意念的捕捉以及力量的运用是如何相互配合的。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对于那些渴望在太极拳上有所突破的习练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常常在练习完套路后,反复咀嚼书中的章节,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感觉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本书让我明白,太极拳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心智的磨练,是与宇宙能量的沟通。
评分很多读者可能会被“招丛书”这个标签所吸引,认为这本书只是单纯的招式介绍。然而,《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所带来的,远不止于此。李雅轩先生在这本书中,所传达的是一种“功法”的精髓,而非单纯的“招法”。他会将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与内劲的生成、运化以及发力方式紧密结合起来讲解。他强调的是,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建立在“松、静、沉、整”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独特的威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分劲”和“合劲”的论述,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内力运用技巧。例如,在“倒撵猴”的动作中,李雅轩先生会细致地分析如何通过身体的旋转,将力量从根部(脚下)传递到梢部(手上),并且在传递过程中,力量是分散的(分劲),而在接触的瞬间,又能将分散的力量重新聚集起来(合劲)。这种对力量运用的精微描述,对于追求技击实效的习练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多年来一直困惑于太极拳“劲”的来源和运用的习练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杨氏太极拳的“劲”,往往被描述得神秘莫测,但李雅轩先生在这本书中,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其化繁为简。他将“劲”的形成与身体的整体协调、骨骼的连接、以及内气的运行紧密结合,让我恍然大悟。书中对于“松活”的讲解尤其深刻,它不是简单的肌肉放松,而是达到一种“骨节抽拔、气贯全身”的状态,这种状态才能让身体发出那种源源不断、具有弹性的“劲”。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螺旋缠丝”的论述,李雅轩先生将这一概念具体化,通过细致的动作分解和图文并茂的演示,让我明白“缠丝”并非是将手臂想象成一条丝线去缠绕,而是身体整体螺旋运动在四肢末端的体现。这种理解,极大地改变了我以往对太极拳发力的误区,从肢体僵硬的发力,转变为以内催外、以身体带动四肢的整体发力。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浸透了李雅轩先生数十年的练功心得,字字珠玑,句句珠玉。我会在练习前仔细研读相关章节,然后在练功时细细体会,这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我的进步速度远超以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