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石室秘录
原价:19.00元
作者:清·陈士铎 撰,王树芬 等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1
ISBN:9787117076500
字数:221000
页码:3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本书由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编撰,是中医古籍中惟一一部以治法为主要内容和标目的著作。分6卷,依次为礼、乐、射、御、书、数六集。每集之中又以治法为目。全书共论述治法128法,17论,7门,16杂病,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法,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治原则与常用方,是一部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理法方齐备的治法专著。特点:1以治法为纲,将辨证论治贯穿各科疾病的始终;2阐述中医理论简明精当,易于通晓;3治法具有普遍意义,临床指导性强。本次整理采用最佳版本,内容准确,撰写导读,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要点。本书是中医各科医生尤其是内科医生的必备之书,也可供中医爱好者阅读。
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石室秘录
原价:19.00元
作者:清·陈士铎 撰,王树芬 等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1
ISBN:9787117076500
字数:221000
页码:3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卷之一 礼集
 正医法
 反医法
 顺医法
 逆医法
 内治法
 外治法
 完治法
 碎治法
 大治法
 小治法
 偏治法
 全治法
 生治法
 死治法
卷之二 乐集
 上治法
 中治法
 下治法
 先治法
 后治法
 急治法
 缓治法
 本治法
 末治法
 不内外治法
 阴治法
 阳治法
 假治法
 真治法
 男治法
 女治法
 虚治法
 实治法
 寒治法
 热治法
 通治法
 塞治法
 解治法
 敛治法
 升治法
 堕治法
 开治法
 闭治法
 吐治法
 泄治法
卷之三 射集
 王治法
 ……
卷之四 御集
卷之五 书集
卷之六 数集
内容提要
本书由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编撰,是中医古籍中惟一一部以治法为主要内容和标目的著作。分6卷,依次为礼、乐、射、御、书、数六集。每集之中又以治法为目。全书共论述治法128法,17论,7门,16杂病,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法,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治原则与常用方,是一部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理法方齐备的治法专著。特点:1以治法为纲,将辨证论治贯穿各科疾病的始终;2阐述中医理论简明精当,易于通晓;3治法具有普遍意义,临床指导性强。本次整理采用最佳版本,内容准确,撰写导读,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要点。本书是中医各科医生尤其是内科医生的必备之书,也可供中医爱好者阅读。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目录
卷之一 礼集
 正医法
 反医法
 顺医法
 逆医法
 内治法
 外治法
 完治法
 碎治法
 大治法
 小治法
 偏治法
 全治法
 生治法
 死治法
卷之二 乐集
 上治法
 中治法
 下治法
 先治法
 后治法
 急治法
 缓治法
 本治法
 末治法
 不内外治法
 阴治法
 阳治法
 假治法
 真治法
 男治法
 女治法
 虚治法
 实治法
 寒治法
 热治法
 通治法
 塞治法
 解治法
 敛治法
 升治法
 堕治法
 开治法
 闭治法
 吐治法
 泄治法
卷之三 射集
 王治法
 ……
卷之四 御集
卷之五 书集
卷之六 数集
我得说,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股沉稳大气,绝非那种浮躁的商业读物可以比拟。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穿越了时空,直接与百年前的医者对话。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内容呈现上,完全摒弃了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进行的过度简化。相反,它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原始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这对于真正想钻研进去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比如,对于一些关键穴位的定位和主治描述,它往往会引用多个版本的注解进行比对阐释,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哪种理解更符合实际操作中的“气机”变化。这种尊重读者智识的做法,让我倍感亲切,也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深度。我不是那种能一口气读完所有枯燥理论的人,但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有一种魔力,它不会让你感到疲惫,而是会激励你不断地去探索下一个知识点,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带着你一步步揭开迷雾,让你在实践中领悟到,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剂量背后都蕴含着无可替代的生命重量。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名在基层忙碌的医生,我最看重的是书本的“可用性”和“可验证性”。很多号称“临床”的书,读完后发现全是理论堆砌,真正遇到复杂病例时依然束手无策。但这一套书,它提供的那种思维框架,是极其适配于我们日常接诊场景的。它不会直接给你一个“病名-药方”的固定模板,而是引导你去分析病机演变过程中的“体征链条”。比如,在论述湿热证的处理时,它会细致入微地拆解不同部位湿热的传变路径,以及针对不同传变阶段应如何调整君臣佐使的配伍比例,甚至连煎煮火候的细微差异都会被提及。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在临床上尝试应用时,总能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的动态调整,而不是僵化的套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常见病的理解深度提升了一个层次,从“治病”上升到了“治人”的高度,这种进步是实实在在写在病历上的。
评分这套丛书的选题眼光真是独到,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沉下心来梳理和重温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医案和理论,简直是一股清流。我手里捧着这厚厚的几本,光是翻阅目录就让人心潮澎湃,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家名字,配上精炼的标题,仿佛能嗅到药材的芬芳和手术刀的锐利。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夸大宣传和速成方法的读物,而是脚踏实地的,带着一种对古人智慧的敬畏。每一章的编排都显得极为慎重,既有对基本原理的深入剖析,又不乏临床上那种千钧一发的细节描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咒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刻哲理的文字,体会到中医体系内在的严谨和自洽。它真的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玄妙的疗法背后,是多么精密的逻辑推演和长期的临床观察积累而成。对于一个希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医学面前,坚守中医核心价值的临床工作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和技术指南,它让你知道,真正的“秘录”从来不是藏在深闺中无人问津的怪方,而是融汇在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里。
评分这套丛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对于“医德”和“医道”的坚守。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见效的医疗环境中,我们很容易被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裹挟。然而,阅读这些历史医案和医论时,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沉静和担当。那些古代医家在面对疑难杂症时的审慎态度,那种对病患生命负责到底的庄重感,是现代医学教育中越来越稀缺的“软性”内容。它通过大量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读者的职业品格。它告诉我们,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洞察世情、体察人心的悲悯情怀。比如其中关于“急症处理的伦理困境”的讨论,就非常发人深省,它迫使我反思,在资源有限或技术瓶颈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最符合道义的抉择。这种思想上的洗礼,其价值丝毫不亚于任何一门技术学习,它让一本专业书籍真正具备了超越工具书的意义,成为了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的史料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医思想演变史。编纂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进行考证和梳理,很多珍稀的手稿和散佚的医话都被重新汇集在一起,并附带了详尽的校注。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撰写学术论文或者进行课题研究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未被过度解读的原始资料,使得我们对某些历史上的争议性理论,有了重新审视和发掘的可能。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中对不同学派观点冲突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偏袒一方,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当时学术界的争鸣状态,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看待中医理论多样性的视野。阅读它,就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中医学术思想深层结构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这门古老学科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