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闻学国家特色系列教材专业?大众传播学通论
定价:23.00元
作者:李苓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1日
ISBN:9787561447628
字数:
页码:307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编辑推荐
《大众传播学通论》:新闻学国家特色系列教材专业
内容提要
《大众传播学通论》作为教育部新闻与传播学科特色专业的资助教材,在编撰中努力遵循以下原则:(1)学科知识力求系统并能反映研究成果;(2)基础理论框架力求经典和有代表性;(3)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力求科学性;(4)编写体例与行文风格力求规范和易懂;(5)教学过程力求有效互动。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学通论》中的ldquo;扩展阅读rdquo;、ldquo;课堂教学活动rdquo;、ldquo;课后小调查rdquo;以及每章后的ldquo;思考题rdquo;等单元内容,也都是编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值得推广的特色教学环节。因为,大众传播学课程所承担的教育任务,是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各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基础性的学科平台,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理论无不来源于传媒实践和人们对传媒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教材的作用终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入门和自觉培养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目录
章 导论
节 传播与传播学
第二节 传播学奠基人及其贡献
第三节 经典传播理论
小结
第二章 系统理论
节 系统论及其相关理论
第二节 控制论及其相关理论
第三节 信息论及其相关理论
第四节 系统理论与传播研究
小结
第三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节 大众传播功能的经典理论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评估
第三节 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研究与媒介教育
小结
第四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节 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ldquo;把关rdquo;与ldquo;施控rdquo;
第三节 ldquo;受控rdquo;的现实描述
第四节 ldquo;受控rdquo;的理论分析
小结
第五章 信息的交流与符号理论
节 信息交流与符号理论的关系
第二节 传播过程中的符号学
第三节 案例:符号学的运用
小结
第六章 传播媒介及其媒介理论
节 传播媒介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媒介发展与传播变革
第三节 媒介理论
小结
第七章 受众研究
节 受众的概念解析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成果综述
第三节 受众调查
小结
第八章 传播效果研究
节 效果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ldquo;强效果rdquo;假说
第三节 有限效果理论
第四节 宏观效果理论
第五节 效果研究的源流
小结
第九章 大众传播理论与方法
节 经典理论的类型
第二节 帕森斯的传播功能理论
第三节 ldquo;使用与满足rdquo;研究
第四节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处理章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时,那种流畅自然的推进感。我随机翻开其中一小节,发现它在谈论完一个子话题后,并非戛然而止,而是用一个非常巧妙的句子或一个小小的引子,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导向下一个相关的议题。这种“连珠炮”般的知识串联技巧,表明作者对整个学科的认知结构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知道如何将不同模块的知识点无缝对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避免了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断裂感”,让学习过程像是在走一条设计精良的步道,每一步都有迹可循,而且每一步都通向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极其清晰且逻辑严密,光是快速浏览一遍目录,我就能大致勾勒出作者的知识体系构建思路。它似乎是从宏观的概念界定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传播过程、媒介载体,再到影响力的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安排,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导航系统。我注意到,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模型,而是选择了更加平缓的切入点,似乎是想先搭建一个坚实的地基。这种结构上的稳健性,让我相信一旦我按照顺序阅读下去,我的认知脉络将能被非常有效地组织起来。尤其是它对一些核心概念的章节划分,看得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目的性极强,让人感觉到这不是随意的知识堆砌,而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学术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第一眼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富有韧性,这种对物理形态的考究,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我尤其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选择,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这对于一本需要系统学习的专业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用户体验。而且,内页的插图和图表的布局处理得非常精妙,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仅仅从视觉组织上就能看出编排者的用心。他们似乎深谙如何通过视觉引导来帮助读者构建知识框架,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也抱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好的载体往往预示着好的内容。翻阅时,那种带着油墨清香的书页味道,也瞬间把我拉回了沉浸式的学习状态中,这可是在电子阅读中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厚度让人心里踏实,感觉这是一本可以长久陪伴、时不时拿出来翻阅参考的“工具书”级别著作。很多时候,学习新领域最怕的就是“点到为止”,知识碎片化严重,读完一本就得再找好几本去补全。而这本大部头,从它扎实的体量上,我预判它会提供一个相当全面的知识覆盖面。这种“一站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节省了我们甄别、筛选其他补充材料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需要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种内容的厚度带来的安全感,是任何轻薄的入门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承诺的不是几分钟的快速了解,而是数周的深度浸润。
评分尽管我还没有深入细读,但从随手翻阅的几个章节的文字风格来看,作者的叙事笔触是相当老道的。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我感受到的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腔调,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引导性的语气,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旁耐心地为你讲解复杂的原理。语言的运用上,没有过多不必要的学术术语堆砌,即使是面对专业概念,也总能找到形象的比喻或者生活化的例证来辅助理解。这种对“讲人话”的坚持,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又想系统了解该领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营造了一种没有距离感的学习氛围,让人愿意主动去探索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知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