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
定价:36.00元
作者:刘士林,耿波,李正爱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205061814
字数:302000
页码:3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早、规模*、里程取长的运河。从时间上讲,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起始,中经历代王朝不断的疏浚与整修,至清代末年的漕粮改折为终点,以古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为主要形态的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先后驰骋奔流了2500年之久;从空间上看,无论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海、黄、淮、江、浙五大水系全长2700余公里的隋唐大运河,还是元代经过截弯取直之后形成的纵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其规模与里程在世界上都是*的。如此巨大的时间跨度与空间规模,使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起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工程。但两者的现代命运却是很不相同的,当巍巍万里长城以中华文明的雄伟标志被世界逐渐接受的时候,同样对中华文明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大运河,却如韩愈所说“骈死于槽枥之间”,在20世纪日益式微,甚至在人们的记忆中走向了彻底的遗忘。值得庆幸的是,在21世纪曙色初开的时候,借助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的时代风云,在现实中已严重边缘化、在大众记忆中早已沉寂的大运河开始于深渊般的沉默中滚动起激荡四海的风雷声,使人们重新注意到它辉煌的历史与充满生机的未来。关于大运河,人们似乎突然发现,有太多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历史、记忆、话语与愿望需要寻觅、钩沉、捕捞和重建。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由于一些偶然的原因,我们也被卷入到这个人员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浩大、节奏越来越快速的人流、思潮与社会进程中。
目录
前言 在运河逝波间寻觅明灭的城市灯火
灯火阑珊处的街市与波光
经济型城市的中国模式与经验
大运河城市群市及其对中国古代世界的影响
作为“文化线路”的大运河
潮来天地青
1.源头活水出京华 一水恋恋过通州——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北京、通州
北京的城墙 城外人看城内景
白莲涌绿波 清水胜浑水
西高东低 水激沙扬 说破了终是等闲事
百“泉”归“海” 小小海子 一线通南北
熏风南来 吹皱一池春水
阅尽繁华终遗弃 多少事 猜不透
运河遗韵 到如今 说与谁人听
一水脉脉向东流 不是瀛洲 是通州
2.九龙治水天津卫 两强相逢义者胜——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天津
渠成水转成大势 海河为界亦为媒
九龙治水 夺尽众势 平地起波澜
成也直沽 败也直沽 残垣颓壁屡收拾 可悲叹
神京门户 销金锅儿
拳打脚踢 强强相遇 义者胜
人在“江湖”怎一个“混”字了得
3.萧条尽掩门 荒城明落景——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沧州
河人共东望 日向积涛生
泱泱乎表海之雄风
镖不喊沧州
停桡买沧酒 但说孙家好
4.黄沙卫河水 清野德州城——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德州
以水名州 因河设卫
三王拜中华 运河埋忠骨
出逢漕船来 入逢漕船去
缅怀古贤哲 高卧得神趣
5.临清人家枕闸河 两岸歌钟十里楼——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临清
舟车辐辏说新城 古首繁华压两京
舟车捆载纷如雨 江上帆船万斛来
一自髫年为禄仕 挂帆常向鲁门行
上下滔滔会通河 南北悠悠临清巷
6.三千里曹挽咽喉 四百年江北都会——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聊城
7.济宁人号小苏州 城面青山州枕流——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济宁
8.“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9.渺渺孤城白水环 舳舻人语夕扉间——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淮安
10.千古一邮邑 运河起繁华——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高邮
11.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扬州
12.城市文明是水做的——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镇江
13.龙城岁月悠悠过 撒满一河星辉——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常州
14.两水回环抱一洲 不通车马只通舟——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无锡
15.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苏州
16.曲水流觞 运河临镜——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嘉兴
17.运河不老 锦帆无恙——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系列之杭州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郁美感,它不是那种浮华的辞藻堆砌,而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后的凝练和精准。很多地方的措辞,初读时可能只是觉得优美,再细品之下,才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哲学思考。它对“地方性”的探讨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诗歌的节奏来讲述历史,这使得即便是那些残酷或艰涩的篇章,读起来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强迫你慢下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时间重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地域概念的刻板印象。作者的视角是如此的独特和富有远见,他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政治或经济的表层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的性格、信仰和生活方式。书中对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更是让人动容。那些被宏大叙事遗漏的个体故事,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应有的位置,他们的喜怒哀乐,构成了这条文化大动脉中最具生命力的血肉。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切换,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策略是极其现代和前卫的,它成功地将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重学科的视角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作者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更倾向于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和构建意义。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我常常在阅读中途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落,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深层逻辑和潜在的文化张力。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框架,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内在联系和持续演变的过程,其视野之开阔,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更像是一幅用细腻笔触勾勒出的文明变迁图。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仿佛拥有将历史碎片重新拼接起来的魔力,让那些古老的城池和河流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种混合着水汽、泥土和市井烟火气的独特气息。那些曾经的繁华与落寞,那些兴衰更迭的瞬间,都被作者用一种既深沉又饱含情感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是一些关于地方风俗和市井百态的描写,生动得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参与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之中。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文化漫游,它唤起了我对那片广袤土地深沉的好奇心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编年史那样线性铺陈,而是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相互关联的网。作者在不同的章节之间穿梭自如,时而深入到某个特定城市的精微之处,时而又拉远镜头,审视整个区域的宏观发展脉络。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增强了阅读的张力,让人在历史的深邃中不断寻找新的线索和联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地域文化融合时的那种洞察力,那种对地域差异性的尊重与对共同文化根源的挖掘,让人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理解。文字的韵律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舒适感,即便面对复杂的历史事件,作者也能用清晰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其阐述得深入浅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