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教学记 周记本 |
| 作者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 定价 | 59.00元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50880 |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25 |
| 页码 | 404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为文化创意产品,读者为大中小学教师。全书分*、二两个学期。每学期设计有24周备忘录,提醒一周重点工作;160页日记本,随时记录教研心得。置于*学期和第二学期之间的,是5位中国现代学术大家谈教育的文集,共6篇。大师文章,含义隽永,价值永恒,常读常新。全书有100余幅插图,均选自商务印书馆民国时期出版的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有图说,介绍教科书名称、出版年、编者等。书影图文并茂,文化气息浓厚,内容敦厚向善,内容暗含整个学年的时间线索:秋季学期、寒假、春季学期、暑假,如开学、中秋节、重阳节、大雪节气、元旦、新年、春天来了、五月五、麦收、大暑等,内容有勤劳早起、热爱自然、友爱弟兄、读书好学、好礼尊亲等。 |
| 作者简介 | |
| 本书编写组为商务印书馆先醒教育工作室,秉承商务印书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企业使命,致力于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继续教育、教育学术研究等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室的图书,选题侧重在中小学生课内外读本、校本课程配套教材、语文教师素养阅读、各学科教师培训用书、传统教育经典、当代名师丛书、国外教育经典等。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物理属性,它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容器和时间的标记物。我常常在想,我们记录的到底是什么?记录的其实是我们生命流动的轨迹,是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那些深刻的反思和那些未曾言说的情绪。一本优秀的记录本,应该能够最大化地激发我们去捕捉和留存这些珍贵瞬间。这本书的整体调性,非常沉静、克制,它不会用鲜艳的颜色或花哨的功能来分散你的注意力,而是提供了一个纯粹的背景,让你专注于文字本身的力量。它像一个沉默的听众,倾听你的喜悦、困惑与成长。购买它,不仅仅是买了一个本子,更是投资于一个持续的自我审视过程。这种投资是长期的,回报是内省的深度。对于那些认真对待生活、认真对待自我成长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高质量的平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大气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商务印书馆的出品,自然在细节上无可挑剔,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此乃良物”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它封面那种内敛的雅致,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仅仅是几个醒目的字样和恰到好处的留白,就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韵味。这种设计风格,很符合我对于一本“记录”类书籍的期待——它应该是一个沉静的载体,而不是喧宾夺主的焦点。翻开内页,排版也极为考究,字距、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需要长时间阅读或书写,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和阅读体验的尊重,让人在每一次接触它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个本子,更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工具,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用它来承载自己的思考和时间的痕迹。我对这种将实用性与美学完美结合的设计功力,深感佩服。
评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耐用性”和“便携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既不像有些精装本那样厚重到难以随身携带,也不像那些廉价的活页本那样一翻就散架。它的装订工艺,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坚固的,即使经常需要在不同的地方打开、合上,也不必担心书脊会过早受损。同时,它的大小尺寸,非常适合放入日常通勤的背包中,无论是咖啡馆的午后,还是深夜的台灯下,它都能舒适地陪伴在你身边。这种可靠性,是建立信任感的第一步。一本记录本,如果不能保证你数年后的笔记依然完好无损,那么它的记录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会是你忠实的档案库,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让未来的你翻阅现在的记录时,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笔触和心境,这份对持久性的承诺,我非常欣赏。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选材和触感上有着一种非常特别的“温度”。现在的很多本子为了追求轻薄或者成本控制,往往会使用那种偏冷的、略带涂层的纸张,写字时墨水容易洇开,或者笔尖滑动得过于干涩。然而,这本书的纸张处理得很到位,它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纤维感,笔尖与纸面摩擦时,能发出一种轻微而悦耳的“沙沙”声,这种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墨水渗透性控制得极佳,即使用我常用的钢笔尖较粗的笔触,也几乎看不到背后的透墨现象,这对于习惯双面书写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对书写体验的重视,让我愿意花更多时间沉浸在书写这件事本身,而不是分心于工具的不便。它让记录过程从一项任务,转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与自我对话的舒适过程。这种对基础体验的极致打磨,才是一个优秀工具的立足之本。
评分作为一名习惯于深度思考和零散记录的文字工作者,我对于“周记本”这种形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首先是其内容的承载能力。我需要的不是那种规定好日期和固定格式的流水账工具,而是更具弹性的空间,允许我在某一周有大量的文字涌现时,能尽情挥洒,而在某些时刻需要极简记录时,也能保持本子的清爽。这本书的内页布局,似乎就精准地把握住了这种张弛有度的需求。它提供了一种基础的结构感,却又留下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境来决定书写的密度和主题的广度。更重要的是,它似乎鼓励一种连续性的叙事,而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这种鼓励深入挖掘和系统性反思的设计理念,对于长期追踪个人成长轨迹而言,是极其宝贵的。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发生”以及“我从中获得了什么”,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是许多同类产品所欠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