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细节处理艺术<梦山书系>
作 者: 赵光华
I S B N :9787533462147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9月01日
印刷时间:2013年09月01日
字 数:135000字
页 数:166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299g
定 价:28元
内容简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涵养情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将教学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输出的过程,此过程主要通过师生对话交流等双边互动来实现和完成。
《汉语大词典》对“细节”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富有实效,又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细小环节和情节,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点、关节点、连接点,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连结作用。也可以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细微言行举止,是师生行为的组合,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外现化、具体化和操作化。教学细节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由教师自身做出的,不需要学生做出明确配合和行为反应的单个教学行为,教师有意识的穿戴、表情、动作和语言等;二是由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互动、反应和连续行为,即教师行为需要明确的学生行为配合,才能够完成的师生行为组合;三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和教学指令延后所做出的相应行为反应,这种行为也许不需要当场做出,因此可能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教学过程之外。
目 录
体现在课堂中的新理念
1.那个抛花片的学生
2.失误不是
3.就不让你说
4.刚学,错了很正常!
5.勃发数学的魅力
6.让她慢慢来
7.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
8.给我一个更正的机会
9.寻找“慢羊羊”转变的契机
10.不要“冷落”了课本
11.呼唤失落的人文关怀
12.为教学而教学
13.教学要有“度”
14.将问题进行到底
15.的盘子
16.让“生活经验”在“数学活动”中生长
17.为猜测而猜测
18.模糊数学不能模糊教
融会在教学中的新方法
一、创设情境细节处理艺术
1.分类准备数学活动材料
2.让“进率”上墙
3.创设“实用”的教学情境
4.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5.不可忽视的“读”
二、自主探索细节处理艺术
1.追寻操作的根源
2.让操作支撑算理理解
3.让细节成就精彩
4.让亦“美丽”
5.跳出规律找规律
6.这个比喻好!
7.咱们来扩大成果!
8.不走寻常路的他
9.小组合作学习时谁先做?
10.倒过来推,柳暗花明!
11.让10分钟变成2分钟
12.体验≠感悟
13.例题的解法要不要全展示?
14.请再复述一遍
……
后记
我最近正在为我的青年教师团队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范例,特别是在处理数学学科中那些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的机械性练习环节。这方面的内容是很多理论书籍避而不谈的“琐事”,但恰恰是这些琐事,决定了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或者疏离感。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趣味性植入”的艺术,我会非常赞赏。比如,在讲解分数与小数互化时,如何通过一个巧妙的小道具或者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而非生硬的定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规律。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简单的“要有趣味性”,而是具体的、可复制的步骤——这个道具是什么?何时拿出来?如何自然地引出知识点?这种对操作细节的极致追求,才真正体现了“艺术”二字。我关注的是那种能瞬间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小火花”,而不是大张旗鼓的改革口号。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数学游戏或情境创设来软化练习难度,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技能训练,那么它对提升初级数学课堂的吸引力将是巨大的。
评分这部新出版的教育类书籍,从书名上看,聚焦于小学数学课堂的那些微妙之处,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细节”。我个人对这类深入到一线教学实践的书籍总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它不同于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直击教师日常工作的痛点和难点。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大量鲜活的案例,比如如何处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细微错误、如何设计提问才能精准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盲区,甚至是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优秀的数学教学,很多时候就体现在这些“颗粒度”极细的环节里,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往往就蕴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打磨之中。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图文并茂地展示这些“艺术”,比如某一个知识点在黑板上板书的最佳布局,或者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走动巡视的最佳路径,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实战手册”。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处理某些课堂突发状况的方式是否还有优化的空间。尤其是在当前强调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把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可触、可理解的体验,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在探索的课题。
评分我对任何声称能提升课堂质量的读物,都会审视其对“差异化教学”的探讨深度。在如今的小班化教学趋势下,如何在一个班级内,兼顾到“学得快”和“学得慢”这两极学生的需求,是最大的挑战。这本书如果能聚焦于“个体细节关注”的艺术,那将是重磅炸弹。我指的是,当一个优秀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任务时,教师应该递给他什么“拓展任务”?这个任务必须是真正有深度的,而不是多做几道计算题。反之,对于还在挣扎的学生,教师应该走到他身边,用什么样的话术来安慰他,并给他提供哪种“脚手架式”的帮助,才能既保护其自尊心又不耽误整体进度?这需要极其细腻的观察力和即时的应变能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观察记录卡”的模板,指导教师如何快速记录下不同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的典型错误模式,以便后续进行精准辅导。这种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恰恰是“细节处理”的最高境界,也是衡量一位“艺术型”教师的试金石。
评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且易受干扰的。因此,课堂的“仪式感”和“转换效率”就成了衡量教师功力的重要标尺。我个人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什么是“完美的下课准备”?它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收拾书本,而是包括教师如何用一两句话总结本节课的精髓,如何布置预习任务,如何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期待下一堂课——整个过程必须流畅且充满意义。如果作者能详细描绘出这种“过渡环节”的教科书式范例,对于我这样追求课堂严谨性的教师来说,价值连城。细节处理的艺术,往往体现在这些“缝隙时间”里,如何将它们变成知识的巩固期、情感的连接期,而不是浪费掉的空白期。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过渡技巧,比如低年级使用口令或儿歌,高年级则侧重启发性总结,那将展现出作者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和长期的教学沉淀。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市面上许多宣称能“提升教学效果”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它们往往堆砌了大量的术语和前沿理论,但真正能落地到三尺讲台上的操作性却很低。然而,这本书的“细节处理艺术”这个切入点,让我眼前一亮。它暗示了一种更内敛、更精微的教育哲学——真正的伟大往往潜藏于平凡之处。我更关注书中对于“时间管理”的探讨,比如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课堂导入,确保将最多的精力留给核心知识的探究;再比如,当一个环节的讨论时间超预期时,教师应采取何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将其拉回既定轨道,同时又不扼杀学生探究的热情。这些都是教学中的“隐形杀手”,处理不当,一堂课的节奏就会被彻底打乱。我尤其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定义“有效提问”的,是那种能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的开放性提问,还是那种精准指向某几个后进生思维误区的封闭性提问?如果书中能提供不同学情下处理这些细节的“清单”或“决策树”,那无疑会大大增加其工具价值。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定是那些真正沉下心来观察、反思和记录了无数次课堂实践的教育者所著,它应该散发出一种历经千锤百炼的扎实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