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恶俗》
广告恶俗?追随名流恶俗?带手机参加聚会也恶俗?到底什么是恶俗?恶俗与糟糕有何区别?跟愚蠢又有什么关系?如本书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等各个领域充斥着的虚伪、俗艳和无知;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
作者:(美国)保罗·福塞尔 译者:何纵
保罗·福塞尔,作家、文化批评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体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锹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福塞尔的写作题材宽泛,包涵18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美国等级制度评论,战争记忆等。福塞尔在1975年所著的《“一战”和现代记忆》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人“20世纪100本非虚构类图书”。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目录:
推荐序
第—篇何为恶俗?
第二篇恶俗的日常事物
第二篇恶俗的大众传媒
第四篇恶俗的精神生活
第五篇一种想法
致谢
出版后记
……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格调》
第—篇 敏感话题
尽管绝大多数美国人感到,他们的确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中,他们甚至怀疑,正是对社会地位的种种顾虑,左右了置身其中的人们的言谈举止。然而,社会等级这个话题迄今依然显得暧昧可疑,并且经常是过于敏感的。时至今日,哪怕只是稍稍提及社会等级这个话题,也能大大地激怒别人。这情形就仿如一个世纪以前,当绅士们坐在社交沙龙中饮茶时,一旦有谁过于公开地谈及性问题,举座顿时会变得鸦雀无声。
近有人问我正在写些什么,我回答道:“一本关于美国社会等级的书。”这时,人们总是会先紧一紧自己的领带,然后偷偷瞥一眼袖口,看看那儿磨损的程度。几分钟之后,他们便会悄悄站起身走开。这不仅仅由于他们怀疑我是个社会等级暗探,还仿佛我刚才的话说的是:“我正在写一本书,想鼓励人们用幼海豹的尸体痛打幼鲸,直到它们断气。”自动手写这本书以来,我已经数次体验了R.H.托尼洞察到的一个可怕的真理。他在《平等》(Equality,1931年)一书中写道:“'等级'这个词会引起种种令人不快的联想。所以,只要在这个话题上稍作逗留,就会被理解成是精神变态、嫉恨和充满偏见的症状。”
尤其在美国,等级这个概念相当令人尴尬。社会学家保罗·布卢姆伯格(PaulBlumberg)在他的作品《衰落时代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an Age ofDecline,1980年)中,干脆把社会等级称作“在美国遭禁的思想”,此话可是不假……
实际上,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人们恰恰会暴露他们对社会等级的敏感:越是感到烦恼和愤怒,越说明等级存在的真实和严酷。如果谁容易变得非常焦虑,这种倾向暗示你是一名中产阶级,你非常担心自己会下滑一个或两个等级梯级;另一方面,上层阶级热衷于谈论这个话题,因为他们在这种事上投入的关注愈多,就愈显得地位优越;贫民阶层通常并不介意讨论这个话题,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几乎无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所以,对他们而言,整个等级问题几乎就是一个笑话--上层阶级空洞的贵族式的自命不凡不过是一种愚顽和妄自尊大,而中产阶级的焦虑不安和附庸风雅则令人生厌。
事实上,对社会等级高度敏感的恰恰是中产阶级,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被这个问题吓得要命。在某图书馆的一册由罗素·林内斯所著的《时尚先锋》(TheTastemakers,1954年)中,一位中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留下了他的痕迹。此书有一节以屈尊俯就的态度论及中产阶级那不可靠的装饰品味,然后冷嘲热讽地将他们和另一些阶层更为高级和精致的艺术行为作了一番比较。在这段文字旁边,这位怒火中烧的读者用大写字母批道:“狗屎!”就我的经验而言,此公肯定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中产阶级男士(说不定是位女士?)。
正如对等级问题的愤慨恰恰暴露了阶级身份,解释这件令你生气的事物的方式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底层的人们乐于相信,等级是以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来作为标准的;生活在中层的人们承认金钱与等级差别有关,但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类型同样重要;接近上层的人们认为品味、价值观、生活格调和行为方式是判断等级身份不可或缺的标准,而对金钱、职业或受教育程度则不加考虑。
斯特兹·特克尔 曾为写作《美国:分离街》(Division Street:America,1967年)采访过一位女士。她不但对等级这一问题表现出惊慌不安,而且出于本能将职业视为划分等级的主要标准,这类反应清楚无误地表明了她的中产阶级身份。“就在这条街上,住着几乎各种等级的人们,”她说,“可我不该提等级这个词,”她接着说,“因为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有等级差别的国家里。”接着,职业标准就来了,“但在这条街上,既有看门人,也住着医生,还住着商人和会计师。”社会学家们司空见惯的是,受访者总会屡屡声明他们居住的地区并不存在社会等级差别。《美国生活中的等级》(Classin American Life,1959年)一书的作者伦纳德·赖斯曼写道:“几乎无一例外地,调查者记录下的第—句话总是:‘我们这个城市没有等级差别’。一旦这句话脱口而出,也就道出了这个地区存在的等级差别,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同一社区的好公民们令人惊异地众口一辞表示附合。”小说家约翰·奥哈拉(JohnO'Hara)曾经不遗余力地探索过这一极度敏感的主题,他对此问题的敏感简直让人吃惊。还在孩提时代,他就开始留心观察他出生和成长的宾夕法尼亚州某小镇,“年长的人对待别人可不是平等的。”
美国的等级差别是如此复杂和微妙,以至于国外的访客常常会忽略那些细微的差异,有时甚至意识不到等级制度的存在。就像弗朗西斯·特罗洛普在1932年游历美国时描绘的那样,“平等的神话真是威力无边。”政府面对这个问题时相当尴尬--成百上千种划分级别的标准从政府机构出炉,官方却不承认存在社会等级--所以,国外访客稍不留意就会忽视等级体系在这个国家的运转方式。英国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瓦尔特·爱伦(WalterAllen)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证。20世纪50年代到美国一所大学教书之前,他曾想象:“美国几乎不存在等级,就算有,也许不过是为了在不同种族或者源源不断的移民当中作一些区分吧。”可是,在密歇根州的大瀑布城住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清醒了。在那里,他见识了新英格兰的势利,以及当地人长期以来对古老家族支配的道德与文化所表现的顺从。
一些美国人满怀快意地看待20世纪7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灯塔山》(BeaconHill)的失败,这是一部有关上流社会的作品,以英国戏剧《楼上,楼下》(Upstairs,Downstairs)为原型。观众坚信并借此安慰自己,这部作品之所以会以悲惨的失败告终,是因为美国并不存在等级制度,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有人对这类题材的艺术作品感兴趣。其实他们错了。《灯塔山》未能吸引美国观众的原因在于,它关注的也许是本地人不感兴趣的一类人--准贵族上层阶级。如果故事发生在一个人人都会关注的冲突点上,比如上层阶级与中产阶级冲突,并抵制后者向上爬的企图;或者中产阶级同仇敌忾地对付低于自己的阶级,那么这种戏剧化表现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纸张的质感和排版设计上的用心。虽然内容本身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但书籍的外观却透露出一种克制的高级感,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张力——正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内容与形式的碰撞。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论述逻辑链条异常清晰,即便是涉及一些相对冷门的文化符号或历史典故,他也能迅速铺陈背景,让读者迅速跟上他的思路。尤其是在解析某些亚文化现象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解,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这不像是一些生硬的文化评论,更像是一场由思想的巨人带领我们进行的深度漫游。他不断地在挑战“什么是好品味”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用一种近乎戏谑的口吻,揭示了品味构建背后那套冷酷的社会权力机制。读完第一册,我简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第二册会如何收尾,那种被成功吊起胃口的阅读快感,实属难得。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需要“打起精神”的书,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随便翻阅的消遣读物。它要求你集中注意力,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微妙暗示和反讽。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富个性,时而冷静客观,时而又夹杂着一种近乎愤世嫉俗的幽默感,这种强烈的个人色彩,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完全没有同类著作中那种沉闷的学术腔调。我甚至感觉,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文化事件”,因为它敢于触碰那些在主流话语中被刻意回避的“品味鸿沟”。它促使我去思考,那些被贴上“低俗”标签的事物,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需求和集体心理是什么?是社会结构性压抑的爆发,还是新的美学萌芽的先声?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它提供的思考工具,远比任何一个结论都来得珍贵。
评分从社会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解构力”。它没有停留在对艺术或潮流的简单褒贬,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权力如何定义美丑”这一核心议题上。我个人体验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理解“文化资本”的维度。过去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书籍、音乐会这类传统的高雅文化上,但这本书将战场延伸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外卖包装到短视频的BGM,无一不是被纳入了格调与恶俗的较量之中。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燃烧的激情,但这种激情是建立在极其扎实的观察和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合上书本的那一刻,空气似乎都变得稀薄了一些,因为你刚刚经历了一场对日常习以为常的观念的彻底清洗。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对现代社会运行逻辑感到好奇的读者拥有。
评分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觉得透着一股子“不走寻常路”的味道。我最近读了不少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方面的著作,总觉得很多理论都有些高高在上,脱离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这本倒是挺接地气的,它似乎在用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不敢深究的社会现象掰开揉碎了给我们看。作者的笔力非常老辣,他不是那种只会用晦涩术语堆砌的学院派,而是真正懂得如何用犀利的洞察力去捕捉时代的脉搏。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流行”与“本质”之间张力的探讨,那种既批判又带着一丝理解的复杂情感,让人读完后,看待周围的世界都有了一种新的滤镜。它不是简单地给我们一个是非对错的结论,而是强迫你进入一个思维的迷宫,自己去寻找出口,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酣畅淋漓的。很多时候,我们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品味”舒适区里,这本书就像一盆冷水,猛地泼醒了我们对自身文化消费的盲目自信。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格调”与“恶俗”并置的标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怕它落入肤浅的二元对立陷阱。然而,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根本不提供简单的二元对立。它更像是提供了一面多棱镜,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景观。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能穿透那些华丽的包装,直达文化产品的核心——其生产的目的、流通的方式以及最终对个体心智的潜移默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符号消费的那几章,它没有使用太多学究气的语言,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流行元素的兴衰,来阐释资本如何将“反叛”本身也纳入了标准化的生产线。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热衷追捧的一些“时尚”,感觉自己仿佛被一个高明的魔术师揭穿了把戏。读完后,我的“审美疲劳”似乎得到了一种有效的治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醒的审视欲。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好!后浪够浪
评分五星好评!后浪、够浪……
评分非常好!后浪够浪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五星好评!后浪、够浪……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