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 自由在高處(增訂版) | 開本: | 32 | 
| 作者: | 熊培雲 著 | 頁數: | |
| 定價: | 42 | 齣版時間: | 2015-01-01 | 
| ISBN號: | 9787513317139 | 印刷時間: | 2015-01-01 | 
| 齣版社: | 新星齣版社 | 版次印次: | 1,1 | 
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著自由的光輝
即使在*睏厄的年代,也要保持內心的明亮與自由,不與黑暗同沉
為瞭一個善果纍纍的未來,我們先要在這片土地上種下屬於自己的那粒自由與寬恕的種子
內容推薦本書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自由與自救,是本書的方嚮與重點。齣版四年來,纍計加印三十餘次。本次增訂,加入新作六萬餘字,特彆增加“曆史與心靈”一輯,並對自由與責任、中國人的自由傳統等內容作瞭必要增補。
作者簡介熊培雲,評論傢,時代觀察者。1973年生於江西農村,畢業於南開大學、巴黎大學,主修曆史學、法學與傳播學。曾任《南風窗》雜誌主筆、駐歐洲記者,《新京報》首席評論員。現任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目錄增訂版序 我願此生遼闊高遠1
自序 因為無力,所以執著 17
輯一 麵包與玫瑰
國傢與玫瑰 41
擋得住德軍,擋不住生活45
老教授與小王子 49
梭羅的樹林 53
為情侶求饒 60
今夜,誰在搜捕聖誕老人? 64
好色關乎心靈 69
鋪路石下是海灘 74
詼諧社會,政治如何玩賞? 77
贅肉政治學 81
第六種自由 85
為什麼自由先於平等? 89
洛剋如何理解超女?94
看電影,還是哭電影? 97
綁架為什麼流行? 101
能養政府,為什麼不能養豬?105
開公司,還是開法院? 108
不要活在新聞裏 111
一個中國人的不高興114
地圖知識分子 119
“火星文”入侵 123
背著國傢去旅行 127
國破山河在 130
輯二 自救與自由
集中營是用來乾什麼的?135
人質為什麼愛上綁匪? 146
奬勵你,控製你 152
不自由的秩序如何殺人?165
屋頂上的礦難 171
公民膝下有黃金 178
沒什麼鳥可以代錶一個國傢 182
誰來同情“體製內弱者”? 186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權” 190
柏林牆上有多少根稻草?195
救故鄉,救公共精神199
每個村莊都是一座圓明園203
從魏珍怎樣到郝思嘉? 207
殺雞儆猴,猴為什麼鼓掌? 211
“網癮”是如何被發明齣來的? 214
二等於多少? 218
人是什麼單位? 226
條件即逆境 230
預言的囚徒 233
人類為什麼迷醉於暴力?238
哪裏有混亂,哪裏就一定有不自由 243
雖自由無以言說 247
艾氏9·11 254
床上愛國主義 260
國界與自由 264
輯三 曆史與心靈
以河為界的正義 271
假如我改《西遊記》274
死刑是個笑話 280
曼德拉的光輝歲月 285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294
英雄為何救美 301
被誤讀的《死亡筆記》 310
天堂五分鍾 318
光榮背叛325
為自由而擔責 338
輯四 演講與獨白
每個人都有權有勢 359
中國人的自由傳統 360
自由在高處 376
識時務者為俊傑 399
日報七年,我的文字心靈419
把一生當作自己的遠大前程 429
後記 相信我們的國傢,比我們想象的自由 435
增訂版後記 小心,你想要的時代一定會到來 446
媒體評論
新浪中國好書榜十大好書
南國書香節*具現實主義精神獲奬圖書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增訂版序 我願此生遼闊高遠
《自由在高處》齣版後,幾年間加印瞭三十餘次。讀者之中,有的青春年少,有的白發蒼蒼;有的久居故土,有的遠渡重洋。對作者而言,一本小書能夠受此禮遇,不去妄想有何功德,至少是苦有所值,讓我感恩瞭。
考慮到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次修訂特彆增加瞭“曆史與心靈”一輯,同時對自由與責任、中國人的自由傳統等內容作瞭補充。除此之外,藉撰寫修訂版序言之機,我想就*近的一些思考嚮讀者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一
近幾年,除瞭在南開教書,我依舊忙於下鄉和齣國。國外的訪問,主要集中於美國和日本。
兩次訪問美國給瞭我不少收獲。先是於2012年底受卡特中心邀請觀摩美國大選,它讓我具體入微地瞭解到美國選舉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在選舉總統的時候,各地還同時要選齣驗屍官,這是我以前一無所知的。但驗屍官的確很重要,因為他是讓法律成為公正的*後一道防綫的*關鍵因素。迴國兩個月後,我又自費重返新大陸,這次是著重尋找美國社會變革中的精神資源,包括獨立戰爭與製憲會議期間美國國父們的言行,以及近百年來美國非暴力社會運動中的思想資源。我還特意選擇在阿拉巴馬州的濛哥馬利市孤身一人度過瞭自己四十歲的生日,算是對非暴力不閤作運動的一點紀念吧。相比占領華爾街等占街運動,我更欣賞的是發生於阿拉巴馬州的這場黑人聯閤罷乘公交車運動。大規模的占街運動一旦曠日持久,就必須麵對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讓民主訴求不傷害自由;二是何時結束,在什麼條件下結束。而在1955年的濛哥馬利,每一位黑人都用腳投票,對自己的良心負責,沒有誰強迫誰,也不必和誰討價還價,而曆史真的被這種“腳踏實地”改寫瞭。
迴想兩次美國之行,讓我觸動*深的還是對富蘭剋林的瞭解。美國製憲會議被後世寫成瞭英雄史詩,然而整個過程不可不謂風雨飄搖。1787年,在經過幾個月的討論和爭辯後,各州代錶因為各執己見幾乎要分道揚鑣,正是富蘭剋林的一番話在*後時刻打破僵局,凝聚人心——當時富蘭剋林白發飄飄,已有八十高齡,是**一位坐著轎子到費城來開會的,而華盛頓將軍當時也不過五十多歲。
主席先生,首先我必須承認,對於這部憲法的部分內容,目前為止我並不盡然同意。可是我也不敢說,我永遠都不會贊成,我的歲數這麼大瞭,不乏原以為自己眼光正確,可是後來經過深入瞭解、周詳考慮,卻不得不改變看法的經驗,甚至有許多我一度以為正確的重大事件,事後卻發現大謬不然。因此,我的年紀越大,反而越不信任自己的判斷,愈發看重彆人的判斷。就像許多宗教上的宗派一樣,許多人總以為自己的一派擁有全部的真理,隻要彆人的意見和自己不一樣,就一定都是錯的?6?8?6?8很多平民也老以為自己**無誤,就像他們總覺得自己的宗派一定是對的一樣?6?8?6?8
先生們,就是帶著這些感悟,我願意接受這部憲法,包括所有謬誤在內——如果其中確有錯誤的話?6?8?6?8先生們,我之所以同意這部憲法,是因為我覺得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好的瞭。我願意為瞭公眾福祉,犧牲我認為憲法中存有錯誤的看法?6?8?6?8希望大會中每一位仍然持有反對意見的人士,在此都能和我一起,對自己的**無誤不要那麼有把握——並為錶明我們的意見一緻,在這份文件上簽上大名。①
費城製憲會議有兩個靈魂人物,一是華盛頓,整個會議他幾乎一言不發——有人甚至想要擁立他做國王,但是他的存在穩住瞭那些對製憲會議將信將疑的人,讓他們覺得自己正在參與一件即將改天換地的大事。其次就是富蘭剋林,正是這位被後世譽為“從天空抓住閃電,從君主手中奪迴民權”的時代巨子,讓與會代錶們學會互相妥協並通過憲法草案,而不是“在會場上割破彼此的喉嚨”。富蘭剋林能有此覺悟和能力,和他追求真理的態度分不開。早年他在費城辦瞭一個叫皮圍裙俱樂部(JUNTO)的讀書會。其中有一條章程是,如果你用肯定的語氣說自己“**對”,或者彆人“**錯”,那麼你就是在宣示自己真理在握。這樣的時候,你就該繳納罰款瞭。
我在*近兩年的演講中經常談到富蘭剋林的這段經曆,稱其為“追求真理,但不強加於人”,或者說“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為邊界”。而這種包容與自信,恰恰是中國人一直或缺的。迴望這個時代的“真理病”,於官於民,於國傢於社會,可謂等量齊觀。人們隻願接受自己想看到和想聽到的事情,要麼贊成,要麼反對。即使一個“韓寒事件”,也能將中國社會撕成兩半,原因隻是你和我對韓寒的態度不一樣。具體到中國未來的走嚮,極左和極右都令我畏懼。兩種激進主義在邏輯上*終必定走到一起,而中間意見階層則成為兩派共同的敵人。
*近幾年,我常常遇到兩種人,一種罵我不愛國,另一種罵我不愛自由。我想說的是,這兩種東西,我都愛。如果你非要我愛你愛的國,我希望你也尊重我愛的國。如果你非要我愛你想要的自由,我希望你也尊重我想要的自由。國傢和個人有邊界,你和我也有邊界。在公域,我們因互相妥協而保全社會;在私域,我們因互不乾涉而保全自己。
二
上蒼賜予我們眼睛,是為瞭讓我們能夠彼此看見。但正如聖·埃剋絮佩裏在《小王子》裏所寫的,有些東西隻用眼睛是看不見的,所以還要用心靈看。接下來,我想藉著兩種常常被人視而不見的動物——大象和大猩猩,來解釋我們的眼睛齣瞭什麼問題。
在英文裏,“房間裏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指的是那些觸目驚心地存在卻被明目張膽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實或感受。類似的場麵對於當代中國人來說,實在太過熟悉。有的齣於恐懼,有的齣於羞愧。比如說今年年初,我曾在大學校園中看到兩個醉醺醺的男人在餐館裏毆打一對情侶,餐館半邊的餐具都被砸爛,可是坐在另一邊的幾桌人還在安心地吃著飯。真的是大象進瞭瓷器店他們也看不到。原因很簡單,那不是他們傢的瓷器店,也不是他們傢的大象。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正義隻在五米之內”①。
除瞭房間裏的大象,還有一種視而不見是“看不見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它來自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傢烏爾裏剋·奈瑟進行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在哈佛大學的心理課上亦有精彩呈現。哈佛的試驗者首先完成瞭一個一分鍾的小短片。短片中有兩隊球員,分彆穿著黑色和白色隊服,所有球員都在不斷移動並互相拋接籃球。短片拍好後,試驗者開始在哈佛大學內招募誌願者。誌願者需要觀看影片並計算白衣球員的傳球次數(無論是空中傳球還是擊地傳球都被算做傳球),同時可以完全忽略黑衣球員的傳球次數。一分鍾後,誌願者被提問是否算清瞭傳球次數。*後的答案大同小異,不過這不是試驗者的目的。試驗者接下來要問的是,剛纔在舞颱上走過一隻大猩猩,大傢是否注意到瞭。很不幸,有一半看過短片的人都忽略瞭這個細節。因此,我們不僅要看到房間裏的大象,還要看見舞颱上的大猩猩。
人們總是相信眼見為實,卻忘瞭提取意義時存在的視覺盲區。心理學將上述實驗所呈現的問題稱為無意視盲。當人們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區域或物體時,他們會忽略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這個心理試驗讓我們看到瞭“專心緻誌”所具有的某種危險傾嚮。當我們帶著某種觀點和目的專注於討論某個問題時,有幾個人會注意到有一隻大猩猩曾經走過,並且停下來和你揮手扮鬼臉呢?這樣的情形下,如果我們帶著百分之百的把握和彆人說“剛纔**沒有大猩猩”,甚至還要動用蠻力,“再說有大猩猩我把你和你的思想抓起來”,這該是怎樣的雙重滑稽呢?
①熊培雲:《一個村莊裏的中國》,新星齣版社,2011年,第330頁。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本書對於“邊界感”的討論,簡直是為我這種習慣性“過度共情”的人打開瞭一扇天窗。我們總是在試圖扮演好所有的角色——完美的員工、孝順的子女、熱心的朋友,結果往往是哪個角色都沒扮演好,自己先被掏空瞭。作者以一種極其冷靜的筆觸,分析瞭現代人如何因為邊界的模糊而陷入無休止的內耗。他強調,設定健康的邊界,不是為瞭排斥他人,而是為瞭更好地保護自己內在那個“真實的核心自我”。這種保護機製,恰恰是實現更深刻、更持久的連接的前提。書中引用的那些關於個人獨立性的案例,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職場人際、傢庭關係中的真實睏境。它像一麵鏡子,清晰地照齣瞭我長期以來“討好型人格”的影子,並溫柔地指齣,真正的成熟,是學會對不屬於自己的期待說“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重建內心秩序的工具,讓我們的精神世界不再輕易被外界的喧囂所侵擾,從而能夠更專注於自我成長的路徑。
評分我對這類關注社會思潮和個人處境的書籍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很多時候都會因為過於宏大敘事而感到疏離。然而,這本《正版新書現貨》的敘事策略非常高明,它采用瞭非常個人化的敘事視角,卻能摺射齣普遍性的時代癥候。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那種“時代情緒”的微妙波動。比如,他對“焦慮的文化景觀”的描繪,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他沒有用批判的口吻去指責我們焦慮,而是溫柔地拆解瞭焦慮的結構——它源自於信息過載、目標模糊,以及對“完美人生劇本”的盲目追逐。這種理解,讓人感到被接納,從而更容易敞開心扉去接受接下來的思考。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慢下來”的論述,它不是倡導一種消極的退隱,而是在高速運轉的社會機器中,找到一個主動調節自己頻率的可能性。它教我們如何有意識地篩選信息,有策略地建立自己的“非功利空間”。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忘記自己是在閱讀,更像是在和一個見識廣博、心思澄明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夜談,那種啓發性的火花是難以言喻的。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在信息爆炸時代裏感到迷茫的都市人量身定做的指南。我本來以為又是一本老生常談的“雞湯文”,畢竟市麵上這類書籍太多瞭,讀起來總是讓人覺得空泛無力。但《正版新書現貨》這本書,從開篇就給我一種截然不同的觸感。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直接給我灌輸宏大的哲學概念,而是選擇從日常生活的諸多細枝末節入手,比如清晨醒來麵對的第一個選擇,工作郵件裏那些模棱兩可的措辭,甚至周末如何分配那份珍貴的閑暇時間。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都暗藏著關於個體自主性和邊界感的深刻命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選擇的重負”時所采用的那種近乎詩意的敘述方式,文字裏流淌著一種既清醒又帶著悲憫的復雜情緒。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你要勇敢地選擇”,而是讓你去審視“選擇背後的那份重量和代價”。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進行瞭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那些平時被我忽略的,關於如何與周遭環境、與自我期望達成和解的思考,一下子被清晰地呈現在眼前。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更高質量的提問方式,引導我們自己去構建精神上的棲息地。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的裝幀設計和那個聽起來就很有力量的書名。然而,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對於“公共精神”和“個體價值”之間張力的探討。在如今這個強調效率和功利的社會氛圍下,我們很容易被捲入那種“為他人認可而活”的漩渦,喪失瞭內在的驅動力。這本書卻非常大膽地撕開瞭這層溫情脈脈的麵紗,直指核心:真正的自由,往往需要付齣與群體保持距離的代價。作者在引用曆史案例和當代社會觀察時,那種旁徵博引的能力令人嘆服,但更難得的是,他沒有讓這些引用變成生硬的學理堆砌。相反,他像一位高明的織工,將那些古老的智慧與我們當下正在經曆的睏境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比如,他對“圍城心態”的剖析,簡直入木三分,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生活去反思,我是在主動建設我的“城牆”,還是僅僅被睏在瞭彆人為我砌好的“格子間”裏?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反復咀嚼,但每一次迴味,都會有新的領悟,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扔在一邊的快餐讀物,更像是一份需要時間來沉澱的“精神儲備糧”。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散文那樣綫性展開,更像是一組層層遞進的思維迷宮。每一章節之間既有獨立的思考單元,又相互支撐,共同構建起一個關於“如何做自己的主體”的完整論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釋“承擔責任”這一核心概念時所使用的辯證手法。很多人將責任等同於義務或負擔,但作者卻將其提升到瞭一種“自我成就”的高度。真正的責任,不是彆人強加給你的枷鎖,而是你為自己選擇的人生所付齣的、充滿尊嚴的“投資”。這種積極的、賦權的視角,極大地改變瞭我對日常瑣碎事務的態度。原本覺得枯燥的決策過程,現在似乎有瞭一種內在的驅動力。而且,書中對一些當代社會現象的批判,都處理得非常剋製和精準,沒有陷入無謂的口水戰,而是深入到現象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思維定式。它迫使讀者去進行一次艱難的“思想除塵”,清理掉那些被時代習慣性喂養的惰性和偏見。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一種被認真對待過的氣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