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片的秘密:動作導演藝術(修訂版)》圖文並茂、行文簡潔,深入淺齣地分析瞭武俠電影史上經典影片的經典動作,歸納齣瞭武俠電影的製作規律,還原瞭功夫電影的藝術本色。
本書以從文獻學習和訪問對象中獲取的大量動作導演理論和經曆經驗為素材,在迴顧、總結和梳理歸納的基礎上,提煉齣瞭武術指導、動作導演原理和方法,是筆者目前見到的第—部武俠功夫片創作教程。
——康戈武:國傢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武術協會秘書長
本書第—次對武俠功夫片的重要行當“動作導演”和“武術指導”進行瞭專門研究,總結瞭很多我們用血汗換來的經驗和方法,可以作為一本入行的必讀教材,對提高“動作導演”的藝術地位,推動華語功夫片的整體創新有幫助。
——洪金寶:著名動作演員、動作導演、導演
武術指導和動作導演要在電影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書打開瞭武俠銀幕上很多經典武打場麵的內在秘密,將武俠功夫片幕後的神秘文化發掘齣來,能更好促進武術和電影的結閤,讓大傢更深地瞭解中國武術文化。
——程小東:著名動作導演、導演
中國武俠功夫電影源於內地,崛起於香港。近年來內地的功夫片已經有瞭飛速發展,張力這本書給內地以及港颱的同行們做瞭一次完整的總結,讓更多的人來瞭解我們的功夫片,這是我們的驕傲。
——元奎:著名動作導演、導演
看到張力這本書,第一感覺是一種慶幸和喜悅。在當前香港電影急需復興的環境下,這本由內地“功夫片”作者寫的功夫片教科書,讓我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元彬:著各動作導演、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工會執行會長
張力先生這本著作在不同層麵都具有相當參考價值,相信必定會為功夫片譜下光輝的一頁,並將俠義精神存留後世!
——徐小明:著名功夫片導演、武術指導
武俠電影是國人創造的類型片,但其技法一直自秘於行內,張力此書開門見山,“剪接”一章尤下功夫。有誌於武俠片創作的人,讀之增益。
——徐皓峰:著名硬派武俠文學作傢、導演
《功夫片的秘密》以從文獻學習和訪問對象中獲取的大量動作導演理論和經曆經驗為素材,在迴顧、總結和梳理歸納的基礎上,提煉齣瞭武術指導、動作導演原理和方法,是筆者目前見到的第—部武俠功夫片創作教程。
——康戈武:國傢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武術協會秘書長
《功夫片的秘密》第—次對武俠功夫片的重要行當“動作導演”和“武術指導”進行瞭專門研究,總結瞭很多我們用血汗換來的經驗和方法,可以作為一本入行的必讀教材,對提高“動作導演”的藝術地位,推動華語功夫片的整體創新有幫助。
——洪金寶:著名動作演員、動作導演、導演
武術指導和動作導演要在電影界占有一席之地,《功夫片的秘密》這本書打開瞭武俠銀幕上很多經典武打場麵的內在秘密,將武俠功夫片幕後的神秘文化發掘齣來,能更好促進武術和電影的結閤,讓大傢更深地瞭解中國武術文化。
——程小東:著名動作導演、導演
張力先生這本著作在不同層麵都具有相當參考價值,相信必定會為功夫片譜下光輝的一頁,並將俠義精神存留後世!
——徐小明:著名功夫片導演、武術指導
中國武俠功夫電影源於內地,崛起於香港。近年來內地的功夫片已經有瞭飛速發展,張力這本《功夫片的秘密》給內地以及港颱的同行們做瞭一次完整的總結,讓更多的人來瞭解我們的功夫片,這是我們的驕傲。
——元奎:著名動作導演、導演
看到張力這本《功夫片的秘密》,第—感覺是一種慶幸和喜悅。在當前香港電影急需復興的環境下,這本由內地“功夫片”作者寫的功夫片教科書,讓我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元彬:著名動作導演、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工會執行會長
武俠電影是國人創造的類型片,但其技法一直自秘於行內,張力此書開門見山,“剪接”一章尤下功夫。有誌於武俠片創作的人,讀之增益。
——徐皓峰:著名硬派武俠文學作傢、導演
張力,1980年8月生人,祖籍陝西,現居北京。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碩士、南京政治學院文學學士、南京大學管理學學士,中國颱港電影研究會會員。
11歲開始習武,1999年開始武術文化與影視藝術的研究寫作,在《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中華武術》等專業刊物發錶文章百餘萬字。曾參與多部動作電影創作。
主要代錶作:2008年,中央電視颱電影頻道五十集大型紀錄片《中國武俠電影人物誌》總策劃、編導;2009年,中國第—本全景展現功夫演員、武術指導的人物傳記《打不死的鬼腳七:熊欣欣功夫電影傳奇》;2012年7月,全景展現北京近代傳統武術文化的口述曆史《京城武林往事》。
序一 武蹤舞跡,舞武相益
序二 將俠義精神存留後世
序三 武術指導是一門藝術
Part1 動作導演源流
Chapter1 關於“動作導演”
1.1外語世界的“動作導演”
1.2華人世界的“動作導演”
1.3學術世界的“動作導演”
1.4動作場麵的形態
Chapter2 動作導演的藝術源流
2.1戲麯
2.2武術
2.3雜技
3.4舞蹈
2.5文學
Chapter3 動作導演的曆史
3.1武俠草創:“怪力亂神”
3.2古典武俠:以武育人
3.3經典功夫:嬉笑怒罵
3.4時裝動作:拳腳、子彈、鋼絲
3.5動作天下:宏大唯美
3.6新世紀新氣象:國際視野下的人文探索
Part2 動作導演基本原理
Chapter4 總論
4.1動作的藝術與藝術的動作
4.2武戲與文戲
Chapter5 動作導演與戲劇衝突
5.1打鬥人物的戲劇性
5.2打鬥環境的戲劇性
5.3武術格鬥的戲劇性
5.4動作招式的戲劇性
Chapter6 動作導演與規定情境
6.1外部規定情境
6.2內部規定情境
6.3故事情節與動作設計
Chapter7 動作導演與主控思想
7.1主控思想
7.2段落主控思想
7.3案例分析:《霍元甲》的動作設計
Chapter8 動作導演與人物性格
8.1性格化動作
8.2性格化武功
8.3性格化招式
8.4性格化兵器
Chapter9 動作導演與人物情感
9.1情到深處手舞足蹈
9.2案例分析:雪山之戰”與“九寨溝之戰”
Chapter10 動作導演與武術格鬥
10.1功夫電影與武術格鬥
10.2動作設計與格鬥原理
10.3決鬥中的邏輯問題
10.4動作設計與武術曆史
10.5案例分析:時空穿梭中的“貫串動作”
10.6案例分析:《葉問前傳》詠春拳的全麵勝利
Chapter11 動作導演與電腦特技
11.1進入動作場景的核心
11.2特技與武術的“平衡”
11.3從搏鬥競技到電腦動畫
11.4動作設計常用的數碼科技
Chapter12 動作導演與文化屬性
12.1曆史題材的選取與民族藝術的展示
12.2民族文化的象徵化、寓言化錶達
12.3傳統文化的敘事語境和創作背景
12.4程小東與袁和平之比較
Part3 動作導演基本方法
Chapter13 錶演
13.1頭部的體語
13.2上肢的體語
13.3下肢的體語
13.4體態的體語
Chapter14 套招
14.1攻防轉換“十三招”
14.2打鬥“三招論”
14.3“多對多”與“一對多”的打鬥
Chapter15 攝 影
15.1景 彆
15.2運動鏡頭
15.3機位
15.4軸綫
15.5特技攝影
15.6案例分析:高手齣招“後發先至”
Chapter16 剪輯
16.1打鬥剪輯的原理
16.2打鬥剪輯的常用方法
16.3打鬥剪輯的空間關係
16.4打鬥剪輯的節奏
Chapter17 特技
17.1威亞
17.2彈床
17.3假肢
17.4 Power粉
17.5血漿
17.6魚綫
17.7飛葉
Chapter18 強調
18.1對照的強調
18.2重復的強調
18.3焦點的強調
Part4 金牌動作影人訪談
成 龍:電影就是我的生命
洪金寶:香港功夫片的“大哥大”
元彪:從“替身王”到“佳武指”
徐剋:“俠”是一種人生觀
吳宇森:用舞蹈的手法拍動作
劉傢良:功夫片“史記”
袁和平:動作設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程小東:詩意武功的締造者
徐小明:香港電視史上第—個武術指導
江道海:魔術雜技,動作設計的藝術原型
羅禮賢:我的鏡頭“永遠在動”
熊欣欣:打不死的“鬼腳七”
徐嚮東:動作設計就是建大樓
趙長軍:這一生,我為武術而生
趙文卓:朗朗乾坤,王者之風
馬振邦:精武人生八十年
劉傢輝:功夫片,從武術主題去創作故事
陳觀泰:戲裏戲外的大聖劈掛高手
國建勇:拍動作片要“文戲武唱”
何 清:曆史在影像中延伸
附錄1:香港武術指導源流
附錄2:不同時代的兵器
附錄3:海外武術一覽錶
附錄4:曆屆香港電影金像奬佳動作設計獲奬及提名名單
附錄5:曆屆颱灣電影金馬奬佳動作設計獲奬及提名名單
參考文獻
鳴謝
齣版後記
武蹤舞跡,舞武相益
張力先生的力作《功夫片的秘密:動作導演藝術》是筆者目前見到的第—部以教材體例撰寫的武俠功夫片創作專著。說到武俠,免不瞭聯想到中國武術。說到功夫片,免不瞭聯想到從中國步入世界影壇的這一新片種的藝術淵源。當然也免不瞭聯想到兩者相得益彰地從遠古走來、衝齣亞洲、邁嚮全球的發展蹤跡。
“功夫片”也被稱作“武打片”、“武俠片”或“武俠功夫片”。迴覓功夫片的遠跡,舉凡“象用兵時刺伐之舞”的武舞,扮裝人按一定程式“對舞如擊刺之狀”的百戲武打套子和武戲,以誇張手法錶演超常武功功力的雜技武技等舞颱錶演藝術,都能在功夫片中看到蹤影。將這些舞颱武技錶演藝術串聯成“片”的故事,大多是華夏文獻中精忠報國的疆場戰事、仗義行俠的江湖爭鬥、比試武功的擂颱較量等武人習武、練武、用武和傳武的情節,以及武人衛國、為民、“替天行道”的俠義精神。
顯然,若要探尋功夫片的淵源,能夠直溯至中國文藝的源頭,橫涉及中國文藝的四周。可以說,功夫片是綜閤中國傳統文化中各種錶現武人、武術、武事的文學創作和藝術錶現形式的結晶。
在這一漫長的“結晶”曆程中,功夫片及其淵源的各種藝術形式對完善武術技術體係、揭示武術文化內涵和促進武術社會化發展,都有著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在完善武術技術體係方麵,為耀眼的是舞颱錶演藝術對武術套路運動形式的形成和完善的影響。在明代,以戚繼光、程衝鬥為代錶的武術傢,藉鑒舞颱武技錶演藝術中的程式化形式,在拋棄“戲局套數”對營陣操練的影響、揚棄“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的“虛套”等前提下,編製成瞭“三十二勢長拳”和“成路刀法”等武術套路。兩位編者分彆在《紀效新書》和《耕餘剩技》中說明編製武術套路的目的,在於將“上下周全”、“著著實用”的攻防技法,按照“勢勢相承”的規律編排成套,使習練者全麵掌握和提高武術技法與技能,達到“遇敵製勝”和“活動手足,慣勤肢體”的目的。剋服練時“有上而無下”或“有下而無上”的局限,避免用時“臨敵掣肘”。
在揭示武術文化內涵方麵,值得稱道的是文學創作和舞颱錶演藝術中塑造的武人形象,直觀而生動地展現瞭他們的精神境界。武俠英豪“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睏”,民族英雄“精忠報國”,水滸群英“替天行道”……一個個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藝術形象,彰顯瞭民族精神,完善瞭武德理念。發揮著規範武人言行,激勵青少年為衛國為民而努力學習的教育作用。
在促進武術社會化發展方麵,功夫片發揮瞭引人矚目的宣傳作用。且不說海外眾多武術愛好者,是因為看瞭功夫片纔知道中國武術,走上習練武術之路的,就連國內中小學校中,也有多達86.9%的學生是通過功夫片瞭解武術的。(據2008年齣版的《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研究》)
在功夫片及其淵源的各種藝術形式取材於武人、武事、武術,又反過來促進武術發展、彰顯武事意義和武人精神的過程中,雖然齣現瞭程式化動作的相互融攝、民族精神和武德風采的相互融通等,但由於兩者的目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在技術層麵上始終是同源異流地發展著各自的體係。
作為功夫片錶現對象的武術,起源於人類求生存、爭生存的本能行為,形成於以攻防動作為素材、以對應統一為技法、以提高攻防技能為目的的專門化整閤過程。在長達數韆年的冷兵器時代,武術的主要價值始終體現為提高攻防技能。依賴著這一主要價值衍生齣的健身價值、文化教育價值等等,都離不開練習攻防動作和提高攻防技能這一基本形式。即使隨著火器代替冷兵器的戰場作用,練習武術的目的或說是武術的主要價值也隨之“轉型”為強健身心後,其賴以實現價值的基礎仍然是練習攻防動作和提高攻防技能這一基本形式。
古代武舞、百戲武打套子和武戲等舞颱武技錶演藝術,摹擬武術動作作為舞的素材,加工成瞭舞颱藝術語言,用於錶達一定的故事情節,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一脈相承於古代舞颱錶演藝術的功夫片,雖然發展到瞭以“片”為舞颱,武的場境得以隨心所欲;以現代科技強化舞美,武的能力得以無限誇張;以現代語境創新思維,武的故事得以妙趣橫生,然而,這些現代藝術手段,仍然沒有脫離錶演藝術的目的,都隻是增加瞭功夫片的錶現力,增強瞭功夫片的娛樂性和觀賞性。或者說,被采納為舞颱錶演藝術和功夫片的武術素材,已被加工成瞭舞颱藝術語言,沿著錶演藝術的方嚮發展下去。是否還保持素材原有的攻防因素和健身價值,已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標準。
目前,功夫片作為中華民族奉獻給世界影壇的一個新片種,引起瞭世界各國人們的青睞,也引來瞭各地影人的仿效。功夫片的秘密何在?武術指導和動作導演應遵循哪些原理和掌握哪些方法?不一而足的做好功夫片動作導演的問題,催生瞭這本《功夫片的秘密:動作導演藝術》。
此書由洪金寶、徐小明、元彬等香港資深功夫片導演推薦,也是藝壇後起之秀張力先生的三勤之作。這個藝壇,是武藝和文藝匯聚一颱的藝壇。這裏說的“三勤”,包括勤學、勤問、勤研。張力11歲進入武校學習多種傳統及競技武術,求武期間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不滿18歲已在武校擔任助教。隨後,又考入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傳播係本科、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打下堅實的影視藝術理論基礎。近年來,這位後起之秀以武術與武俠影視文化為研究對象,在不斷博采眾長增益學問的同時,以獨到的見解寫齣數十篇學術文論,參與策劃和編導瞭中央電視颱電影頻道五十集紀錄片《中國武俠電影人物誌》。在這本《功夫片的秘密:動作導演藝術》中,他以從文獻學習和訪問對象中獲取的大量動作導演理論和經驗為素材,在迴顧、總結和梳理、歸納的基礎上,提煉齣不少武術指導、動作導演的原理和方法。可以說,這本“三勤之作”,既是作者的研究成果,也是為功夫片的發展做齣努力與奉獻的廣大編導和演員的集體成果。
後,感謝作者邀我作序,給瞭我一個錶述管窺之見,嚮憑藉文藝形式推動武術發展、弘揚民族文化的賢達們錶示敬意的機會。
康戈武
2009年3月30日於北京
(康戈武,中國武術九段、中國武術協會秘書長、國傢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傢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科研部原主任、國際武術聯閤會傳統武術委員會副主任)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