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纸阅读系列:傅斯年文选
定价:20.00元
作者:林文光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411294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术史、史学史、教育史、史和政治史,傅斯年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他在一生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鼓吹自由思想,批判中世纪思想文化,向往社会主义,支持文学革命,评论社会问题,十分引人注目。本书将傅斯年的重要文章选编成集,使读者能一定程度上了解傅斯年其文其人其思想。
目录
傅斯年文选傅斯年文选
文学革新申义
《新潮》发刊旨趣书
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
《新潮》之回顾与前瞻
万恶之原
心气薄弱之中国人
一段疯话
随感录(四则)
中国狗与中国人
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
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节选)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考古学的新方法
《城子崖》序
论《太史公书》之
谁是《后出师表》之作者?
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
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
《性命古训辨证》引语
教育改革中的几个具体事件
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
论学校读经
“国立”台湾大学第四次校庆演说词
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节选)
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
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一百卷
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
译书感言
文人的职业
陈独秀案
与提倡道德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
“五四”二十五年
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
追忆王光祈先生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论伯希和教授
作者介绍
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术史、史学史、教育史、史和政治史,傅斯年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他在一生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鼓吹自由思想,批判中世纪思想文化,向往社会主义,支持文学革命,评论社会问题,十分引人注目。
评价三: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套文选的设计走的是一种极简主义路线,黑白分明,字里行间留出的呼吸空间不多,正好契合了内容本身的严肃性和紧凑感。拿在手里分量不轻,沉甸甸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内容上,最触动我的是其中对于“自由”与“责任”这对永恒命题的探讨。作者并未将自由等同于为所欲为,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框架下进行衡量。他似乎在反复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是以高度的自律和对真理的追求为前提的。这并非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剖析,层层递进地推导出这一结论。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被重新教育、被提升境界的感觉。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在追求安逸时所遗失掉的那份对价值的执着追求。
评分评价五: 整体来看,这套文选是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一把关键钥匙。作者的行文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雄辩家般气势磅礴,充满排山倒海的力量;时而又像一位隐居的学者,娓娓道来,透着一股洞悉世事的超然。这种风格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不仅仅是思想的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和历史担当的行动纲领。对于渴望了解近代思想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绕不过去的重要文本。我发现,每次合上书本,我的思维都会被激活,开始主动地将书中的观点与现实进行比对和思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问题的勇气和方法论,它教会你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这种启发性,远超一般书籍的范畴。
评分评价二: 这本集子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强烈的个性化烙印。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从作者的肺腑深处喷薄而出,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和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色彩。阅读的体验非常像是与一位极富学识、性格耿直的长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似乎从不屑于迎合世俗的眼光,其观点锋芒毕露,常常一语道破迷思。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关于史学方法的论述,那种对史料的苛求,对客观事实的敬畏,体现了真正的学术良知。这种“只问是非,不计个人得失”的态度,在如今浮躁的学风中,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虽然有些段落的论述显得过于激烈或偏激,但这恰恰构成了其独特的魅力,让人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可谓是一剂猛药,令人精神一振。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筋骨感”。它不是那种温情脉脉、抚慰人心的文字,而是充满力量和张力。读来让人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但这种暖并非来自安慰剂,而是源于一种对高尚人格的共鸣与向往。作者在书中对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他深知,唯有彻底的自我革新,才能迎来真正的进步。这种革新的决心,哪怕是面对再强大的阻力,也从未动摇。其中关于教育体制弊端的批评,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很多问题似乎从未真正解决,只是换了副面孔继续存在着。我尤其喜欢那种夹叙夹议的叙事手法,将个人的经历与宏大的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抽象的理论充满了血肉和温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讲述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评分评价一: 初翻开这本装帧典雅的文集,便被一种沉郁而坚韧的气息所笼罩。书中的篇章,犹如深秋的枯叶,看似萧瑟,实则蕴含着勃勃生机与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作者的笔触如刀刻斧凿,直指时弊,毫不留情地剖析着时代症结。尤其是在论及教育与学术风骨的部分,那种“为真理而生,为国家而死”的凛然正气,让人不禁肃然起敬。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他们的每一次发声,都掷地有声,饱含着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思。文字的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初读或许有晦涩之感,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思想体系,便会发现其逻辑之严密,论证之有力,简直是一场智力的盛宴。这绝非可以囫囵吞枣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静心、沉潜方能体悟其中三昧的经典之作。它强迫你停下脚步,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以一种更加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目光去审视过往与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