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安全体系中的人性漏洞)》编著者海德纳吉。 **安全专家解密社会工程手法的**著作 社会工程专家的精彩故事令你瞠目结舌 众多专业人士强力**,***读者一致好评 帮助你: 学习社会工程人员采用的心理学原则及其运用方法 了解社会工程人员所精通的说服技巧 看清狡猾的骗子如何利用摄像头、GPS定位设备和来电显示行骗 知晓在网络上能够找到海量的信息 剖析真实世界的社会工程实例
《社会工程(安全体系中的人性漏洞)》编著者海 德纳吉。
《社会工程(安全体系中的人性漏洞)》**从技 术层面剖析和解密社会工程手法,从攻击者的视角详 细介绍了社会工程的所有方面,包括诱导、伪装、心 理影响和人际操纵等,并通过凯文·米特尼克等社会 工程大师的真实故事和案例加以阐释,探讨了社会工 程的奥秘。主要内容包括黑客、间谍和骗子所使用的 欺骗手法,以及防止社会工程威胁的关键步骤。
《社会工程:安全体系中的人性漏洞》适用于社 会工程师、对社会工程及信息安全感兴趣的人。
**章 社会工程学初探
1.1 为何本书很重要
1.1.1 本书框架
1.1.2 本书内容
1.2 社会工程概述
1.2.1 社会工程及其定位
1.2.2 社会工程人员的类型
1.2.3 社会工程的框架及其使用方法
1.3 小结
第2章 信息收集
2.1 收集信息
2.1.1 使用BasKet
2.1.2 使用Dradis
2.1.3 像社会工程人员一样思考
2.2 信息源
2.2.1 从网站上收集信息
2.2.2 运用观察的力量
2.2.3 垃圾堆里找信息
2.2.4 运用分析软件
2.3 交流模型
2.3.1 交流模型及其根源
2.3.2 制定交流模型
2.4 交流模型的力量
第3章 诱导
3.1 诱导的含义
3.2 诱导的目的
3.2.1 铺垫
3.2.2 成为成功的诱导者
3.2.3 提问的学问
3.3 精通诱导
3.4 小结
第4章 伪装:如何成为任何人
4.1 什么是伪装
4.2 伪装的原则和计划阶段
4.2.1 调查越充分,成功的几率越大
4.2.2 植入个人爱好会提高成功率
4.2.3 练习方言或者表达方式
4.2.4 使用电话不会减少社会工程人员投入的精力
4.2.5 伪装越简单,成功率越高
4.2.6 伪装必须显得自然
4.2.7 为目标提供逻辑结论或下一步安排
4.3 成功的伪装
4.3.1 案例1:斯坦利?马克?瑞夫金
4.3.2 案例2:惠普
4.3.3 遵纪守法
4.3.4 其他伪装工具
4.4 小结
第5章 心理战术:社会工程心理学
5.1 思维模式
5.1.1 感官
5.1.2 3种主要的思维模式
5.2 微表情
5.2.1 愤怒
5.2.2 厌恶
5.2.3 轻蔑
5.2.4 恐惧
5.2.5 惊讶
5.2.6 悲伤
5.2.7 快乐
5.2.8 训练自己识别微表情
5.2.9 社会工程人员如何运用微表情
5.3 神经语言程序学
5.3.1 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历史
5.3.2 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准则
5.3.3 社会工程人员如何应用NLP
5.4 采访和审讯
5.4.1 专业的审讯技巧
5.4.2 手势
5.4.3 双臂和手的摆放
5.4.4 聆听:通往成功之门
5.5 即刻达成共识
5.5.1 真正地想要了解他人
5.5.2 注意自身形象
5.5.3 善于聆听
5.5.4 留心自己对他人的影响
5.5.5 尽量少谈论自己
5.5.6 谨记:同情心是达成共识的关键
5.5.7 扩大知识领域
5.5.8 挖掘你的好奇心
5.5.9 设法满足他人的需求
5.5.10 使用其他建立共识的技巧
5.5.11 测试“共识”
5.6 人类思维缓冲区溢出
5.6.1 设定*基本的原则
5.6.2 人性操作系统的模糊测试
5.6.3 嵌入式指令的规则
5.7 小结
第6章 影响:说服的力量
6.1 影响和说服的5项基本原则
6.1.1 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6.1.2 共识、共识、共识
6.1.3 保持自身和环境一致
6.1.4 不要疯狂,要灵活应变
6.1.5 内省
6.2 影响战术
6.2.1 回报
6.2.2 义务
6.2.3 让步
6.2.4 稀缺
6.2.5 **
6.2.6 承诺和一致性
6.2.7 喜欢
6.2.8 共识或社会认同
6.3 改动现实:框架
6.3.1 政治活动
6.3.2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框架
6.3.3 框架联盟的4种类型
6.3.4 社会工程人员如何利用框架战术
6.4 操纵:控制你的目标
6.4.1 召回还是不召回
6.4.2 焦虑的*终治愈
6.4.3 你不能让我买那个
6.4.4 令目标积极地响应
6.4.5 操纵激励
6.5 社会工程中的操纵
6.5.1 提高目标的暗示感受性
6.5.2 控制目标的环境
6.5.3 迫使目标重新评估
6.5.4 让目标感到无能为力
6.5.5 给予非肉体惩罚
6.5.6 威胁目标
6.5.7 使用积极的操纵
6.6 小结
第7章 社会工程工具
7.1 物理工具
7.1.1 开锁器
7.1.2 摄像机和录音设备
7.1.3 使用GPS跟踪器
7.2 在线信息收集工具
7.2.1 Maltego
7.2.2 社会工程人员工具包
7.2.3 基于电话的工具
7.2.4 密码分析工具
7.3 小结
第8章 案例研究:剖析社会工程人员
8.1 米特尼克案例1:攻击DMV
8.1.1 目标
8.1.2 故事
8.1.3 社会工程框架的运用
8.2 米特尼克案例2:攻击美国社会保障局
8.2.1 目标
8.2.2 故事
8.2.3 社会工程框架的运用
8.3 海德纳吉案例1:自负的CEO
8.3.1 目标
8.3.2 故事
8.3.3 社会工程框架的运用
8.4 海德纳吉案例2:主题乐园丑闻
8.4.1 目标
8.4.2 故事
8.4.3 社会工程框架的运用
8.5 *高机密案例1:不可能的使命
8.5.1 目标
8.5.2 故事
8.5.3 社会工程框架的运用
8.6 *高机密案例2:对黑客的社会工程
8.6.1 目标
8.6.2 故事
8.6.3 社会工程框架的运用
8.7 案例学习的重要性
8.8 小结
第9章 预防和补救
9.1 学会识别社会工程攻击
9.2 创建具有个人安全意识的文化
9.3 充分认识信息的价值
9.4 及时*新软件
9.5 编制参考指南
9.6 学习社会工程审计案例
9.6.1 理解什么是社会安全审计
9.6.2 设立审计目标
9.6.3 审计中的可为与不可为
9.6.4 挑选*好的审计人员
9.7 总结
9.7.1 社会工程并非总是消极的
9.7.2 收集与组织信息的重要性
9.7.3 谨慎用词
9.7.4 巧妙伪装
9.7.5 练习解读表情
9.7.6 操纵与影响
9.7.7 警惕恶意策略
9.7.8 利用你的恐惧
9.8 小结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审视。它没有提供标准化的“银弹”式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复杂情境的描摹,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防御性的思维框架。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防御策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态度——任何看似完美的体系,只要涉及到“人”的操作,就必然存在变量。书中对于社会心理学原理在安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得极为透彻,让人不得不承认,技术上的精进,有时抵不过一次得体的询问或一个制造出来的“紧急状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成熟稳重,结构严谨,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领悟,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中潜在风险管理”的哲学著作,远超出了传统安全书籍的范畴。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醍醐灌顶”的安全书籍。它的行文风格非常老练,没有丝毫故作高深的晦涩,而是用最直接、最犀利的方式直击要害。我欣赏作者对待这一主题的严肃性和深度,他没有将“人性漏洞”简单化为“愚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系统性的、可被利用的规律。书中对不同社会情境下个体反应模式的分析,细致到让人汗颜。读完之后,我对“信任边界”的设定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这本书的重量不在于它记录了多少攻击手法,而在于它深刻阐释了为何这些手法总是有效。它提供了一种必要的“偏执”——一种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更加务实的安全观。
评分这本关于安全体系的书籍,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尤其是它对于“人”这个因素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传统的信息安全防护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作者没有沉湎于那些高深莫测的技术细节,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人性的弱点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博弈之中,深切体会到“信任”在安全体系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书中的案例分析生动且贴近现实,让我不禁反思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盲点。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部社会观察的深度报告,揭示了在数字化时代,最坚固的防火墙也可能因为一个简单的“人性破绽”而瞬间瓦解。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心理的跨界思考,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也让我对未来的安全建设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安全体系的著作,我感到非常震撼,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安全防御模式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叙事方式,层层剥开安全体系的脆弱之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社会工程”这个概念的阐释,它将安全威胁从冰冷的代码和硬件转移到了充满温度却又极易被利用的人心。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真实到让人脊背发凉,清晰地展现了如何利用人类的惯性思维、从众心理乃至一时的疏忽来达到破坏目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读者跳出现有的思维定式,去思考那些“不应该发生却偏偏发生”的安全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对于任何一个身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必读的“反欺骗”手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将安全这个原本偏向“硬科学”的领域,一下子拉入了“软科学”的讨论范畴。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有力,他巧妙地将安全事件的归因,从“系统漏洞”更多地转向了“决策失误”和“认知偏差”。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警官,在案发现场考察每一个细节,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微小行为,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了关键的线索。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防范攻击,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像攻击者一样思考——不是去寻找机器的弱点,而是去洞察人性的盲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安全从业者的视野,提醒我们,维护安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