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程(安全體係中的人性漏洞)》編著者海德納吉。 **安全專傢解密社會工程手法的**著作 社會工程專傢的精彩故事令你瞠目結舌 眾多專業人士強力**,***讀者一緻好評 幫助你: 學習社會工程人員采用的心理學原則及其運用方法 瞭解社會工程人員所精通的說服技巧 看清狡猾的騙子如何利用攝像頭、GPS定位設備和來電顯示行騙 知曉在網絡上能夠找到海量的信息 剖析真實世界的社會工程實例
《社會工程(安全體係中的人性漏洞)》編著者海 德納吉。
《社會工程(安全體係中的人性漏洞)》**從技 術層麵剖析和解密社會工程手法,從攻擊者的視角詳 細介紹瞭社會工程的所有方麵,包括誘導、僞裝、心 理影響和人際操縱等,並通過凱文·米特尼剋等社會 工程大師的真實故事和案例加以闡釋,探討瞭社會工 程的奧秘。主要內容包括黑客、間諜和騙子所使用的 欺騙手法,以及防止社會工程威脅的關鍵步驟。
《社會工程:安全體係中的人性漏洞》適用於社 會工程師、對社會工程及信息安全感興趣的人。
**章 社會工程學初探
1.1 為何本書很重要
1.1.1 本書框架
1.1.2 本書內容
1.2 社會工程概述
1.2.1 社會工程及其定位
1.2.2 社會工程人員的類型
1.2.3 社會工程的框架及其使用方法
1.3 小結
第2章 信息收集
2.1 收集信息
2.1.1 使用BasKet
2.1.2 使用Dradis
2.1.3 像社會工程人員一樣思考
2.2 信息源
2.2.1 從網站上收集信息
2.2.2 運用觀察的力量
2.2.3 垃圾堆裏找信息
2.2.4 運用分析軟件
2.3 交流模型
2.3.1 交流模型及其根源
2.3.2 製定交流模型
2.4 交流模型的力量
第3章 誘導
3.1 誘導的含義
3.2 誘導的目的
3.2.1 鋪墊
3.2.2 成為成功的誘導者
3.2.3 提問的學問
3.3 精通誘導
3.4 小結
第4章 僞裝:如何成為任何人
4.1 什麼是僞裝
4.2 僞裝的原則和計劃階段
4.2.1 調查越充分,成功的幾率越大
4.2.2 植入個人愛好會提高成功率
4.2.3 練習方言或者錶達方式
4.2.4 使用電話不會減少社會工程人員投入的精力
4.2.5 僞裝越簡單,成功率越高
4.2.6 僞裝必須顯得自然
4.2.7 為目標提供邏輯結論或下一步安排
4.3 成功的僞裝
4.3.1 案例1:斯坦利?馬剋?瑞夫金
4.3.2 案例2:惠普
4.3.3 遵紀守法
4.3.4 其他僞裝工具
4.4 小結
第5章 心理戰術:社會工程心理學
5.1 思維模式
5.1.1 感官
5.1.2 3種主要的思維模式
5.2 微錶情
5.2.1 憤怒
5.2.2 厭惡
5.2.3 輕衊
5.2.4 恐懼
5.2.5 驚訝
5.2.6 悲傷
5.2.7 快樂
5.2.8 訓練自己識彆微錶情
5.2.9 社會工程人員如何運用微錶情
5.3 神經語言程序學
5.3.1 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曆史
5.3.2 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準則
5.3.3 社會工程人員如何應用NLP
5.4 采訪和審訊
5.4.1 專業的審訊技巧
5.4.2 手勢
5.4.3 雙臂和手的擺放
5.4.4 聆聽:通往成功之門
5.5 即刻達成共識
5.5.1 真正地想要瞭解他人
5.5.2 注意自身形象
5.5.3 善於聆聽
5.5.4 留心自己對他人的影響
5.5.5 盡量少談論自己
5.5.6 謹記:同情心是達成共識的關鍵
5.5.7 擴大知識領域
5.5.8 挖掘你的好奇心
5.5.9 設法滿足他人的需求
5.5.10 使用其他建立共識的技巧
5.5.11 測試“共識”
5.6 人類思維緩衝區溢齣
5.6.1 設定*基本的原則
5.6.2 人性操作係統的模糊測試
5.6.3 嵌入式指令的規則
5.7 小結
第6章 影響:說服的力量
6.1 影響和說服的5項基本原則
6.1.1 心中有明確的目標
6.1.2 共識、共識、共識
6.1.3 保持自身和環境一緻
6.1.4 不要瘋狂,要靈活應變
6.1.5 內省
6.2 影響戰術
6.2.1 迴報
6.2.2 義務
6.2.3 讓步
6.2.4 稀缺
6.2.5 **
6.2.6 承諾和一緻性
6.2.7 喜歡
6.2.8 共識或社會認同
6.3 改動現實:框架
6.3.1 政治活動
6.3.2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框架
6.3.3 框架聯盟的4種類型
6.3.4 社會工程人員如何利用框架戰術
6.4 操縱:控製你的目標
6.4.1 召迴還是不召迴
6.4.2 焦慮的*終治愈
6.4.3 你不能讓我買那個
6.4.4 令目標積極地響應
6.4.5 操縱激勵
6.5 社會工程中的操縱
6.5.1 提高目標的暗示感受性
6.5.2 控製目標的環境
6.5.3 迫使目標重新評估
6.5.4 讓目標感到無能為力
6.5.5 給予非肉體懲罰
6.5.6 威脅目標
6.5.7 使用積極的操縱
6.6 小結
第7章 社會工程工具
7.1 物理工具
7.1.1 開鎖器
7.1.2 攝像機和錄音設備
7.1.3 使用GPS跟蹤器
7.2 在綫信息收集工具
7.2.1 Maltego
7.2.2 社會工程人員工具包
7.2.3 基於電話的工具
7.2.4 密碼分析工具
7.3 小結
第8章 案例研究:剖析社會工程人員
8.1 米特尼剋案例1:攻擊DMV
8.1.1 目標
8.1.2 故事
8.1.3 社會工程框架的運用
8.2 米特尼剋案例2:攻擊美國社會保障局
8.2.1 目標
8.2.2 故事
8.2.3 社會工程框架的運用
8.3 海德納吉案例1:自負的CEO
8.3.1 目標
8.3.2 故事
8.3.3 社會工程框架的運用
8.4 海德納吉案例2:主題樂園醜聞
8.4.1 目標
8.4.2 故事
8.4.3 社會工程框架的運用
8.5 *高機密案例1:不可能的使命
8.5.1 目標
8.5.2 故事
8.5.3 社會工程框架的運用
8.6 *高機密案例2:對黑客的社會工程
8.6.1 目標
8.6.2 故事
8.6.3 社會工程框架的運用
8.7 案例學習的重要性
8.8 小結
第9章 預防和補救
9.1 學會識彆社會工程攻擊
9.2 創建具有個人安全意識的文化
9.3 充分認識信息的價值
9.4 及時*新軟件
9.5 編製參考指南
9.6 學習社會工程審計案例
9.6.1 理解什麼是社會安全審計
9.6.2 設立審計目標
9.6.3 審計中的可為與不可為
9.6.4 挑選*好的審計人員
9.7 總結
9.7.1 社會工程並非總是消極的
9.7.2 收集與組織信息的重要性
9.7.3 謹慎用詞
9.7.4 巧妙僞裝
9.7.5 練習解讀錶情
9.7.6 操縱與影響
9.7.7 警惕惡意策略
9.7.8 利用你的恐懼
9.8 小結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次漫長而深刻的自我審視。它沒有提供標準化的“銀彈”式解決方案,而是通過對一係列復雜情境的描摹,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防禦性的思維框架。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防禦策略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辯證態度——任何看似完美的體係,隻要涉及到“人”的操作,就必然存在變量。書中對於社會心理學原理在安全實踐中的應用分析得極為透徹,讓人不得不承認,技術上的精進,有時抵不過一次得體的詢問或一個製造齣來的“緊急狀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成熟穩重,結構嚴謹,每一次閱讀都能帶來新的領悟,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際交往中潛在風險管理”的哲學著作,遠超齣瞭傳統安全書籍的範疇。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安全體係的著作,我感到非常震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傳統安全防禦模式的刻闆印象。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沒有堆砌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偵探小說”的敘事方式,層層剝開安全體係的脆弱之處。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社會工程”這個概念的闡釋,它將安全威脅從冰冷的代碼和硬件轉移到瞭充滿溫度卻又極易被利用的人心。書中描繪的那些場景,真實到讓人脊背發涼,清晰地展現瞭如何利用人類的慣性思維、從眾心理乃至一時的疏忽來達到破壞目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強迫讀者跳齣現有的思維定式,去思考那些“不應該發生卻偏偏發生”的安全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對於任何一個身處信息時代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必讀的“反欺騙”手冊。
評分這本關於安全體係的書籍,確實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尤其是它對於“人”這個因素的深入剖析,讓我對傳統的信息安全防護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作者沒有沉湎於那些高深莫測的技術細節,而是將焦點放在瞭那些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人性的弱點上。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場精心策劃的心理博弈之中,深切體會到“信任”在安全體係中扮演的復雜角色。書中的案例分析生動且貼近現實,讓我不禁反思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存在類似的盲點。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指南,更像是一部社會觀察的深度報告,揭示瞭在數字化時代,最堅固的防火牆也可能因為一個簡單的“人性破綻”而瞬間瓦解。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從技術到心理的跨界思考,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也讓我對未來的安全建設有瞭更全麵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衝擊,是它將安全這個原本偏嚮“硬科學”的領域,一下子拉入瞭“軟科學”的討論範疇。作者的論證邏輯清晰有力,他巧妙地將安全事件的歸因,從“係統漏洞”更多地轉嚮瞭“決策失誤”和“認知偏差”。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警官,在案發現場考察每一個細節,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微小行為,在作者的筆下都成為瞭關鍵的綫索。它不僅僅是教我們如何防範攻擊,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們如何像攻擊者一樣思考——不是去尋找機器的弱點,而是去洞察人性的盲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極大地拓寬瞭安全從業者的視野,提醒我們,維護安全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較量。
評分這是一本真正能讓人“醍醐灌頂”的安全書籍。它的行文風格非常老練,沒有絲毫故作高深的晦澀,而是用最直接、最犀利的方式直擊要害。我欣賞作者對待這一主題的嚴肅性和深度,他沒有將“人性漏洞”簡單化為“愚蠢”,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係統性的、可被利用的規律。書中對不同社會情境下個體反應模式的分析,細緻到讓人汗顔。讀完之後,我對“信任邊界”的設定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這本書的重量不在於它記錄瞭多少攻擊手法,而在於它深刻闡釋瞭為何這些手法總是有效。它提供瞭一種必要的“偏執”——一種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更加務實的安全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