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认知句法学研究

汉语认知句法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庞加光 著
图书标签:
  • 认知语言学
  • 句法学
  • 汉语
  • 认知句法
  • 语言学
  • 语法
  • 研究
  • 中国语言
  • 语言结构
  • 句法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5732
商品编码:2510297210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27
页数:192
字数:215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从汉语词类、虚词和基本句式三个方面出发,试图遵循语言能力反映人类普遍认知能力的基本理念,对汉语语法系统做出符合语言事实的认知结构假设,并揭示其与具身体验的关联性。汉语的基本词类可描写为不同的显影方式,受制于语法构式,因而不是语法系统的基础成分;跨域投射和主体化是实词虚化的两个途径,虚词和实词并不是对立的两个范畴;汉语句式是对源自身体经验的认知结构的编码,具有独立的句法地位。

目录
目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言
*1章 绪论 1
1.1 语言研究的两种模型 1
1.1.1 数符运算模型 2
1.1.2 具身认知模型 4
1.2 作为数符运算的语法 7
1.3 作为动态范畴化网络的语法 10
1.3.1 具身认知模型下的语言系统 11
1.3.2 词类-构式动态范畴化网络 16
1.4 本章小结 22
*2章 认知语义学 24
2.1 百科知识观 24
2.2 概念观照 26
2.3 概念合成 31
2.3.1 常规的概念合成 31
2.3.2 非常规的概念合成 35
2.4 本章小结 38
第3章 汉语词类研究 39
3.1 基本词类的认知本质 39
3.1.1 Givon(1984)的词类概念分析 40
3.1.2 Wierzbicka(1988)的名词和形容词概念分析 42
3.1.3 作为认知操作的名词和动词 44
3.2 认知句法学视角下的范畴误配 50
3.2.1 范畴误配 50
3.2.2 误配短语的重新范畴化 52
3.2.3 词类活用与词类的地位 56
3.3 汉语形容词与形容词谓语 58
3.3.1 程度级阶的参照与锚定 59
3.3.2 辖区调节与状态形容词作谓语 64
3.3.3 形容词谓语的方位性特征 67
3.4 方位词与方位谓语 68
3.4.1 方位词的句法性质 69
3.4.2 方位谓语的概念分析 74
3.4.3 英汉方位谓语的概念差异与汉语空间认知 78
3.5 本章小结 80
第4章 汉语虚词研究 82
4.1 虚化动词“进行” 82
4.1.1 “进行”的概念结构 83
4.1.2 概念结构的多重协调 88
4.1.3 “进行”的虚拟性特征 90
4.2 虚化动词“有” 94
4.2.1 “有2”是标记焦点的动词吗? 95
4.2.2 主体性和主体化 98
4.2.3 “有”的客体观照和主体观照 100
4.2.4 “有2”的句法性质 107
4.3 虚实兼具现象的网络模型 109
4.4 本章小结 112
第5章 汉语句式研究 113
5.1 汉语被动句 113
5.1.1 控制循环模型与被动句 115
5.1.2 控制构型与协调 118
5.1.3 零主语被动句与“被自杀”句式 125
5.1.4 “被”的句法性质 127
5.2 名词谓语句 127
5.2.1 谓语NP的重新范畴化 129
5.2.2 谓语NP的概念功能分析 133
5.2.3 作为构式网络的名词谓语句 137
5.3 “NP了”句式 139
5.3.1 “NP了”构式的概念描写 141
5.3.2 “NP了”构式中的NP 144
5.3.3 专属于“NP了”构式的范畴 147
5.4 本章小结 149
第6章 结束语 150
参考文献 155
索引 169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 172
图目录
图1.1 认知科学的两种视角与模型 2
图1.2 数符运算模型 2
图1.3 人工神经网络 5
图1.4 使用事件 11
图1.5 场景或语境信息的固化 14
图1.6 以典型和范型为基础的范畴化模型 15
图1.7 词类-构式动态范畴化网络 18
图1.8 名词的范畴化网络 20
图2.1 主体与客体 27
图2.2 “husband”和“wife”的概念结构 29
图2.3 基本词类的概念描写 30
图2.4 基于配价的概念组合模式 31
图2.5 概念合成模式 32
图2.6 概念自主/依存关系 34
图2.7 “窗户”的显影 37
图3.1 时间-稳定性级阶 40
图3.2 名词和动词的范畴化 46
图3.3 动词“yellow”的概念结构 49
图3.4 非完成性动词“rise”的概念结构 50
图3.5 误配短语的重新范畴化 53
图3.6 误配短语的显影调节 54
图3.7 词类活用的显影调节 56
图3.8 程度级阶的参照赋值 60
图3.9 “白”的辖区调节 64
图3.10 方位短语的赋格 72
图3.11 方位短语的概念结构 75
图3.12 方位短语作谓语(“在LP”)的概念结构 77
图3.13 英语介词短语作谓语的概念结构 79
图4.1 作为“空间移动”的“进行”的概念结构 83
图4.2 “进行”不及物用法的概念结构 84
图4.3 “open”的概念结构 86
图4.4 “进行”及物用法的概念结构 87
图4.5 领有关系中的多重协调 88
图4.6 形名修饰中的多重协调 89
图4.7 主体与客体 98
图4.8 “be going to”结构的主体化 99
图4.9 “有1”的概念结构 101
图4.10 概念主体的客体化 102
图4.11 “有2”的概念结构 103
图4.12 语基成分的概念结构 108
图4.13 “有”的网络模型 111
图5.1 控制循环模型 115
图5.2 控制构型 118
图5.3 直接被动句与控制构型的协调 119
图5.4 非关涉被动句与控制构型的协调 121
图5.5 谓语NP的重新范畴化 130
图5.6 认知参照点关系构型 131
图5.7 名词谓语句构式网络 138
图5.8 认知参照点关系构型 141
图5.9 “NP了”构式的概念结构 143
图5.10 “NP”构式中的NP范畴 147
图6.1 汉语词类和语法功能的关系 151
表目录
表3.1 名词和动词的认知本质 44
表4.1 汉语数量表达方式 107

在线试读
*1章 绪论
  基于认知科学的两种视角,即机能观(functionalism)和体验观(experientialism),本章提出语言研究的两种模型,即数符运算模型(symbol manipulation model)和具身认知模型(embodied cognitive model)。汉语认知句法学是在具身认知模型下的汉语句法研究,核心问题涉及汉语词类、虚词、句式及其他语法构式等方面的认知本质和体验特征。
  本章分为三节。1.1节简要讨论认知科学的两种视角以及与之相应的语言模型,即数符运算模型和具身认知模型。1.2节和1.3节分别是对这两种语言模型的简要介绍。基于前者构建的语言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数符运算系统;基于后者构建的语言模型是词类-构式动态范畴化网络,这也成为认知句法学的理论基石。*后就本书章节安排进行了说明。
  1.1 语言研究的两种模型
  人们每天会从事各式各样的活动。有些是智力的,如做计划、写报告;有些是休闲的,如听音乐、闲聊;有些需要体力,如登山、长跑。所有这些活动都受一个“总管”支配,这就是人们的大脑(brain)或心智(mind)。认知科学假设,人类的大脑或心智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装置,接收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输出信息并指导人的行为(Bermudez,2010)。这样的行为也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刺激-反应行为,而是一个在心智操纵下的智力活动。
  既然人们“能够”从事这些智力活动,人们必定事先“知道”如何从事这些活动,即大脑中已经存储了从事这些活动的信息。认知科学也将这些信息称为心理表征或心智结构。比如,如果我是一名羽毛球选手而且经常打羽毛球,那么,我必然知道打羽毛球的各种规则以及知道如何通过协调身体对不同的球做出不同的身体反应。简单来说,认知科学就是要研究我打羽毛球所调用的信息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存储或表征的(Bermudez,2010;Jackendoff,2015)。
  当然,仅存储这些信息,还不足以让人真正会打羽毛球。进行某个智力活动还依赖于人们的心智对所涉及的心理表征进行加工处理,或者说,对接收自感知器官的不同信息进行运算,从而指挥人们的肢体进行不同的行为反应。
  这样,认知科学就可以看作将大脑或心智作为信息处理装置研究如何存储信息和加工信息的科学。大致来说,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思路,即机能观和体验观(Lakoff,2008;张韧,2016),如图1.1所示:
  图1.1认知科学的两种视角与模型
  如图1.1,基于机能观的心智模拟是数符运算模型;基于体验观的心智模拟是具身认知模型。下文1.1.1和1.1.2小节会具体讨论这两种模型。
  1.1.1 数符运算模型
  当前的主流思路是机能观,它假设心智可以从大脑机能的角度得到充分研究(Lakoff,2008;张韧,2016)。其研究思路是将物质的大脑比作计算机硬件,将心智比作计算机程序(Thagard,2005;Bermudez,2010)。程序员对计算机程序的开发一般不会考虑计算机的硬盘、内存、处理器等硬件;认知科学家对心智的研究同样也无须考虑大脑的组织结构本身。计算机程序的运行依靠数据结构和算法;而心智的运作依靠心理表征和运算程式。而且,不论是程序还是心智,都是基于抽象的数学符号的加工或运算,即数符运算模型,可简单表示为图1.2:
  图1.2数符运算模型
  人类的智力活动多种多样,每个活动都需要心智内的各个不同模块分工协作(Miller,1956)。如图1.2,这些模块均以某类信息为输入,通过加工处理,将这些信息转换为不同于原来的信息并输出到其他模块(Fodor,1983)。信息可以表征为抽象的数学符号即数符,它们本身没有意义,它们的意义源自其他模块对它们的加工处理。数符的运算则是基于某些规则(或算法)对它们的加工处理,结果是将其转换为可以被其他模块调用并加工的数符结构。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语言能力是一种认知能力。因此,语言的理解和产出也是认知任务的完成过程。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语言学研究的数符运算模型。基于该模型,语言知识被模拟为自足的形式化系统,包含抽象的句法符号以及具有递归性(recursiveness)的操作规则(Lakoff & Johnson,1999;Lakoff,2008)。
  (1)a.张三睡觉。b.Johnsleeps.
  比如例(1a),“张三”是主语,“睡觉”是谓语,它们的组合构成主谓关系。但是,“张三”或“睡觉”自身都不表示它们是主语或者谓语。英语例句(1b)也是如此。这种结构关系只能源自心智的其他方面,即基于句法规则的运算系统。如果缺少这套系统,词语排列只能是线性关系,如“张三”在前,“睡觉”在后,由此构成的语法则是线性语法(Carnie,2010)。但是,这并不是自然语言语法的本质特征。
  自然语言的语法主要包括词库(lexicon)和句法学(syntax)两个模块。前者用于存储词语,词语需要被直接习得或记忆;后者是句法运算模块,用于组合词语,生成合法的句子。这两个模块使得人类的大脑能够执行语言任务即说话,其他生物体的大脑不存在这样的语法系统(特别是句法运算模块),因而不会说话。既然如此,就可假设这样的句法运算模块是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特殊认知机制,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Piattelli-Palmarini & Berwick,2013)。
  近年来,随着控制语言能力发展的叉头框P2基因(ForkheadboxP2)的发现(Marcus & Fisher,2003;Fisher & Scharff,2009),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形式句法学派更加坚定了这一模型下的句法研究(DiSciullo & Boeckx,2011)。同时,随着*简方案(Chomsky,1995)的提出,“人类大脑何以能够处理语法”这一问题也被“这套运算系统是否是*佳设计(从而能够满足其与大脑/心智的互动要求)”所取代(Di Sciullo & Boeckx,2011:3)。
  对认知科学机能观的优劣评判,学界有众多论述(如Thagard,2005;Bermudez,2010等),不必赘述。这里要指出,尽管生成语法再三声称,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分支(如Isac & Reiss,2007),但研究实践却又将其与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割裂开来,忽视这些学科及其发展对语言理论带来的冲击,比如神经的网络组织、感知的格式塔(gestalt)特征、注意的选择性与指向性等(Thagard,2005)。而该问题又源自生成语法的基本假设:句法学是一个独立的数符运算系统,与人类普遍的认知能力或大脑构造没有任何关系(Fodor,1983)。
  1.1.2 具身认知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些学者在神经科学的影响下从大脑的角度来审视语言,同时把语言同心智的其他方面整合起来,由此带来从数符运算模型向具身认知模型的转换(张韧,2016)。具身认知模型假设:表征语言的心智结构和人脑的其他心智结构没有本质差异,同时与人类的身体经验及大脑的构造特点密不可分。
  人类的大脑皮层是几百亿个神经元通过树突和突触相互联接而成的,大脑对信息的存储与运算不能脱离这样的神经组织。基于这一思路模拟认知处理的模型是联通网络(connectionist network)或人工神经网络(Rumelhart,McClelland & The PDP research group,1986)。尽管这一模型忽略了神经细胞活动的很多生物特征(因而不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合理性),但它抓住了大脑神经组织的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这是一个层级处理的网络。这样的神经网络包含大量的人工神经元或单元,这些单元组织成不同的神经层,每个单元都因接收信息而被激活,但神经层的激活与信息传递取决于这个神经层上所有单元的激活总值,而不是单个单元的激活值。
  其次,每个单元既与上一层的每个单元关联,也与下一层的每个单元关联。因此,它可以接收来自上一层所有单元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下一层的每个单元。这样,不同神经网络的差异就在于这些单元相互之间的激活与信息传递模式。
  *后,每个单元相互之间没有本质不同,其差异仅在于激活它们的阈值(threshold value)以及它们与其他单元的联接。而这又依赖于基于通用学习算法的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基于以上特点,这样的神经网络可设计为如图1.3:
  图1.3人工神经网络(Bermudez,2010:73)
  图1.3是一个三层神经网络模型,包含一个输入层(input layer)、一个输出层(output layer)和一个隐含层(hidden layer)。该模型打破了信息存储和运算的界线。信息的运算是隐含层各单元的激活与信息传递,而这又取决于它们此前对输入信息的学习。而且,该模型对当前信息的处理还影响到它对此后输入信息的处理。
  结合图1.3所示联通网络的思想,语言知识可以看作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具身体验的结果,反映了人类普遍的认知能力,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或先天的心理器官。语言知识网络的基本成分是语音结构和语义结构的配对(Langacker,1987;Goldberg,1995;Ellis,2002;Hoffmann & Trousdale,2013)。语义结构源自人类的具身体验,即身体或感官运动与环境的互动(Bergen & Chang,2005)。重复或突显的经验被识别出来,通过编码进入语言知识网络。配对的形成依赖于人类的联想(association)能力,即不同单元(或单元群)的激活与传导。其学习过程是联想学习的结果,即通过计算语言输入建立起音义之间的概率性关联(Ellis,2002)。也正是由于音义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不论是语音结构还是语义结构都会随语言使用而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整个语言系统的演变(Traugott & Trousdale,2013)。
  既然语言系统的特征是由人类的大脑构造与感官运动经验决定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对这个系统的探索就离不开大脑的物理构造、神经网络、认知心理乃到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知识。这使语言学融合为一个对人类认知活动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交叉学科,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语言的理论模型应能通过设计具体的算法(如图1.3人工神经网络)得以实现,并且得到脑科学研究的支持(如张辉,2016);另一方面,可以将语言学研究与音乐、法律、伦理等其他学科或领域的认知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从而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如孙晓霞和辛斌,2014)。
  而且,基于以上假设,语言系统中的语音学、句法学、形态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分支也不再是独立的、抽象的数符运算,它们均统一于人类普遍的认知能力,并受制于人类的大脑构造、感官运动经验及人与人的互动。这使得以上语言学分支和语言的演化与变异、语言的习得与发展、语言类型学、社会语言学等融合在一起,从而共同推动基于具身认知模型的语言学研究(Gong & Wang,2005;Kristiansen & Dirven,2008;Robinson & Ellis,2008;Van Der Auwera & Nuyts,2007)。
  在这一模型下,本书研究聚焦于汉语句法现象的共时特征与历时变化,挖掘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与体验特征,为汉语认知句法学的建立打下理论基础。汉语认知句法学的研究目标可简要概括为:
  遵循语言能力反映人类普遍认知能力的基本理念,对汉语语法系统做出符合语言事实的认知假设,并揭示其与具身体验的关联性。
  这意味着,需要在具身认知模型下对汉语语法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解释。该解释不同于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主要思路,即以描写语法为代表的传统汉
汉语认知句法学研究 作者: [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 [在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汉语的认知句法结构及其背后的心智机制,旨在揭示人类心智如何组织和处理汉语信息。我们不再将句子视为纯粹的、孤立的符号串,而是将其视为心智在特定认知资源限制下对世界进行建模和表征的动态过程。本书的视角立足于认知科学的前沿进展,特别是认知语法、心理语言学以及神经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成果,为理解汉语的句法现象提供了一个统一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 第一部分:汉语句法认知的基石 本部分奠定了本书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了认知句法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适用性。我们首先回顾了传统句法理论的局限性,随后引入了基于体验和使用的认知句法观。 第一章:认知句法学的理论框架 本章详细阐述了认知句法学的基本假设,强调句法结构是经验的产物,而非一套先天的、抽象的规则集。我们探讨了“结构是基于使用的”(Usage-based)的观点,即句法模式(constructions)是词汇项和句法框架的共现频率和显著性累积的结果。对于汉语而言,这尤其重要,因为汉语的形态变化不显著,使得对结构分布的依赖性更高。我们区分了句法模式的类型,包括单纯的词汇项目、纯粹的句法框架,以及两者的混合体,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 第二章:汉语的词汇化与句法化 本章聚焦于词汇项如何逐渐获得句法功能(句法化),以及句法结构如何固化为可被引用的句法模式(词汇化)的过程。通过考察如“得”(程度补语结构)、“了”(体貌标记)等核心标记,我们分析了它们在不同语境中如何体现出从具体意义到抽象句法功能的迁移路径。这一动态过程揭示了语言系统内在的连续性和经济性原则。 第三章:句法处理的认知约束 本节将理论视野转向语言的实时处理。我们探讨了句法结构是如何在大脑中被快速解析和维持的。重点讨论了认知资源(如工作记忆容量)对句子复杂度的限制,并分析了汉语特有的信息结构(如焦点、主题)如何与句法顺序相互作用。我们引入了“可预测性”和“信息负荷”的概念,用以解释为什么某些句法结构在实际交流中更受欢迎,例如话题优先性如何驱动了汉语的主题-谓语结构。 第二部分:核心句法模式的认知探究 本部分将理论框架应用于汉语中最具特征和复杂性的句法现象,从认知负荷和信息组织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章:“把”字句与处置结构的心智表征 “把”字句是汉语中一个高度结构化且信息密集的结构。本章分析了“把”字句不仅仅是简单的宾语前置,而是一个将动作、受事(被施事者)和结果置于一个统一认知图式中的处置框架。我们对比了“把”字句与一般的主谓宾结构的认知加工差异,研究发现“把”字句通过明确的受事聚焦,降低了对动作接受者的后续推理负荷。我们还考察了“把”字句在不同语义范畴(如改变状态、移动位置)下的句法变异与认知稳定性。 第五章:体貌、情态与句法结构的互动 汉语的体貌标记(如“了”、“着”、“过”)和情态词(如“可能”、“应该”)在句法上的嵌入方式,反映了说话者对事件时间进程和主观判断的编码方式。本章将体貌和情态视为认知视角(viewpoint)的投射,它们在句法树上的位置(或在认知图式中的激活点)决定了对事件的整体理解。我们特别关注了“了”的“变化发生”和“状态持续”两种核心意义,探讨它们如何在句法上诱导不同的处理路径。 第六章:补语结构的语义角色与认知构式 汉语补语系统,特别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程度补语,以其高度的组合性和语义灵活性著称。本章认为,这些补语不是孤立的成分,而是与核心动词共同构成了特定的语义-句法构式。例如,“V+好”构式不仅仅表示动作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它表征了一个从“未完成状态”到“理想终点状态”的认知过渡。我们利用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范式,验证了这些特定构式的激活如何影响句子的后续理解。 第七章:被动结构的多样性与信息流 汉语的被动结构(如“被”、“叫”、“让”)体现了说话者对信息流和关注焦点的精细控制。本章超越了传统的“施事者/受事者”二元对立,将汉语被动结构视为一种应对负面事件或强调受事者地位的认知策略。我们分析了不同被动标记在认知负荷和情感色彩上的细微差别,揭示了“被”字句如何强制性地将受事者置于焦点,即使施事者信息存在。 第三部分:句法变化与跨语言比较 本部分将汉语认知句法置于更广阔的语言景观中进行考察,探讨句法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与其他语言的共性与差异。 第八章:口语与书面语中的句法差异 不同语域的语言使用会产生不同的句法偏好。口语由于追求即时性和交互性,倾向于使用更精简、更容易处理的句法模式;而书面语则倾向于构建更复杂的、信息密度更高的结构。本章通过语料库分析,对比了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特定构式(如省略、嵌套深度)的使用频率和结构复杂性,并从认知经济原则的角度解释了这些差异的成因。 第九章:汉语认知句法与类型学 本章将汉语的句法特征与全球语言的句法类型进行对比。重点讨论了汉语作为一种分析型语言,其对语序的依赖性如何影响其认知结构。我们探讨了汉语在主题优先语言(Topic-prominent)中的地位,并比较了它与英语(主语优先语言)在处理信息结构时的心智差异。这种对比有助于提炼出哪些句法特征是人类语言共有的认知约束,哪些是特定语言为了适应其文化和交流环境而演化出的独特解决方案。 第十章:认知句法的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汉语认知句法研究的成就,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包括利用神经影像技术(如fMRI, EEG)更精确地定位句法处理的认知神经基础;拓展动态系统理论在描述句法习得和演变中的应用;以及开发更精细的计算模型来模拟汉语句法模式的形成和激活过程。本书旨在激发更多跨学科研究,推动对人类语言能力及其心智根源的深入理解。 --- 本书特色: 认知驱动: 彻底摆脱形式主义束缚,将句法视为心智表征和交互的产物。 详实案例: 结合大量真实的汉语语料和心理语言学实验数据,论证观点。 理论整合: 综合认知语法、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的最新成果。 深度剖析: 对“把”字句、体貌系统等汉语核心难题提供全新的认知解释。 本书适合从事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人员、教师和高年级学生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汉语认知句法学研究》这个书名,就如同在我知识的地图上点亮了一盏探照灯,指引着我去探索一个我一直心向往之的领域。我一直对语言的“为什么”充满好奇,而不仅仅是“是什么”。语言的规则,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必然根植于人类的心智活动之中。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把汉语的句法规则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巧妙地联系起来?是会分析诸如主题-焦点结构、量词的认知基础、还是动词的相态如何反映我们的时间观念和事件认知?我期待书中能够运用一些前沿的理论框架,比如计算句法学、事件语义学,甚至是神经语言学的发现,来阐释汉语句法的认知规律。我想象着书中会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辅以精密的模型推演,来论证汉语的句法结构是如何反映人类在认知上的经济性原则,或者说是信息处理的便利性。这本书的出现,预示着我们对汉语句法结构的理解,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获得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

评分

尽管我尚未翻开《汉语认知句法学研究》的扉页,但我早已被这个引人入胜的书名所吸引。它所涵盖的“汉语”、“认知”和“句法学”这三个关键词,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理论张力。我一直认为,语言并非独立于人类心智的抽象系统,而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外化和表现。而句法,作为语言结构的核心,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认知原理。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具体的角度来探讨汉语的句法认知?它会不会深入分析汉语中特有的“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机制,或者探讨汉语中数量词的灵活运用是如何与我们的数感和量感相契合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实证性的研究成果,比如通过实验方法来验证某些句法现象与认知负荷的关系,或者句法结构对记忆和注意力的影响,那将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我们能够站在认知科学的制高点,重新审视汉语的句法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

评分

《汉语认知句法学研究》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深度和前沿性,让我这位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者感到一丝兴奋,又夹杂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我长期以来都在思考,为什么某些汉语语法现象,例如语序的灵活性、省略的普遍性、或者某些固定搭配的形成,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如此难以掌握?它们背后是否有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认知规律?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它或许能够从人类普遍的认知加工机制出发,来解释汉语句法的一些独特性。我设想着书中可能会探讨,汉语的某些句法特征是如何与人类的感知、注意、记忆以及推理过程相匹配的。比如,它是否会解释,汉语中句子成分的相对自由度,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一种“最小努力”原则?或者,它是否会揭示,汉语的某些“看似不规则”的语法现象,实则遵循着更深层次的认知逻辑,只是我们过去的分析框架未能触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能够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教授汉语的句法。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汉语认知句法学研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但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本身对语言的运作机制就很有兴趣,尤其是在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交叉的领域。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和理解句子的?为什么某些句子会让我们觉得“顺口”,而另一些则显得拗口甚至费解?这背后有没有什么普遍的认知规律在起作用?书名中的“认知句法学”恰好点出了这个核心问题,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汉语的句法结构是如何受到我们认知能力的制约和塑造的。它会不会从词汇的表征、短语的构成、到整个句子的生成和理解,都尝试用认知科学的理论来解释?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语言学分析,结合一些心理学实验的证据,来论证汉语的某些句法特征(比如语序、省略、指代等)是如何反映人类的认知偏好和处理模式的。也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跨语言的比较,看看汉语的句法认知特点与其他语言有何异同,这也能为我们理解人类普遍的语言认知机制提供宝贵的视角。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

读到《汉语认知句法学研究》这本书,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无数个关于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困惑。作为一名长年累月与汉语打交道的研究者,我常常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似乎掌握了语法规则,但却无法自然地运用,或者在理解一些看似简单的句子时频频出错。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所传授的语法知识,是否真正触及了汉语运作的本质?书名中的“认知”二字,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困惑的希望。我猜想,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汉语的句法现象,而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它可能会探讨,为什么汉语中的某些句式会更符合人类的认知加工习惯?例如,我们是如何在瞬间理解一个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省略的主语或宾语,又如何在复杂的句子结构中追踪指代关系?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大脑如何思考汉语”的见解,将对汉语教学的理论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或许能指导我们如何设计更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何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内化汉语的句法结构,从而真正做到“用”而非仅仅是“背”语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