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收藏与鉴赏 木头特征种类加工利用名木降香黄檀紫檀木花梨木酸枝木乌木鸡翅木楠木木材书籍

木材收藏与鉴赏 木头特征种类加工利用名木降香黄檀紫檀木花梨木酸枝木乌木鸡翅木楠木木材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木材
  • 收藏
  • 鉴赏
  • 木材鉴定
  • 名贵木材
  • 红木
  • 花梨木
  • 紫檀木
  • 黄檀木
  • 木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7921
商品编码:26770331632
丛书名: 名贵木材收藏与鉴赏

具体描述

¥18.9
¥39
¥69
¥36
¥26.8
¥35.8
¥19.9
¥39.8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珍稀华美:木材收藏与鉴赏
作者:

田文轩/编著

价:

  99元
ISBN号:   9787805017921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5-01   版次:1   页数:249
  印刷时间:2015-05-01   印次:1   字数:210.00千字

  目录
细说木材:木材的基本知识
木材为何物
木材的构造
木质材料的优缺点
木材资源的分布
木材特征:木材的各种属性
木材表面的粗糙度
木材原料的硬度
木材具有的弹性和黏弹性
木材的外观属性
木材的声音属性
木材特有的气味
木材特有的环境调节能力
木材的其他物理属性
木材种类:怎样区分不同木材
树材的种类
木材的类型
木材种类的识别
木材功用:合理加工和利用木材
木材的合理加工
木材的综合利用
名木鉴赏:领略珍贵木材的风采
降香黄檀
紫檀木
花梨木
酸枝木
乌木
鸡翅木
楠木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木材的分类、主要树种的名称和产地,同时对每种木材的一般特征、经验识别方法及每种木材的不同表面特征进行记述,是目前为止国内比较全的关于木材收藏的入门指导书,可供木材收藏者及装饰、设计、制作等相关人员参考。

 

……………………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古籍修复与保护艺术》的图书简介: 《古籍修复与保护艺术》 引言:时间的见证者与文化的守护者 纸张,作为文明传承的载体,记录了人类思想的火花、历史的变迁与艺术的精髓。然而,时间对纸张的侵蚀是无情的,虫蛀、霉变、水渍、酸化……这些无声的破坏者随时可能将珍贵的文献化为尘土。在这样的背景下,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便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承载着历史责任与人文关怀的艺术。 《古籍修复与保护艺术》一书,旨在深入探讨古籍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挑战,系统梳理现代修复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立体、科学的古籍保护知识体系。本书不仅面向专业从事档案、图书馆、博物馆工作的修复师和研究人员,也期待能激发所有对传统文化、古籍文献抱有敬畏之心和保护热情的读者。 第一部分:古籍的生命历程与损害机理 本书首先追溯了纸张和古代装帧材料的演变史,从早期的竹简、缣帛,到魏晋南北朝的麻纸、皮纸,再到宋代以后的各种手工纸张,详述了不同时期纸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了解“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是“如何保护它们”的基础。 接着,本书用大量篇幅剖析了古籍遭受损害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光照、温湿度、空气污染物)和生物因素(如鼠害、虫害、真菌霉变)。内在因素则主要围绕纸张本身的化学老化,特别是酸性水解和氧化作用。书中通过实例展示了因环境不当导致的纸张脆化、变黄、墨色洇散等现象,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工艺的精髓再现 修复的精髓在于“修旧如旧”与“最小干预”。本书系统回顾并详细图解了中国传统古籍修复的经典技法。 1. 页面处理: 重点阐述了不同程度破损页面的处理流程。包括“去渍”技术,如何利用特定溶剂和工具去除水渍、霉斑,同时保护原有的墨迹和印章;“去酸”工艺,介绍如何通过中和剂对纸张进行弱碱性处理,以延缓其酸化进程。 2. 纸张补接与拼接: 详细介绍了传统“补洞”和“接边”的技法。使用的材料如蝉翼笺、仿古棉纸的特性选择,以及如何运用糯米浆糊、浆糊的调制配比,达到“天衣无缝”的视觉效果和恰当的强度支撑。书中特别对比了“湿法修补”与“干法修补”的适用场景。 3. 修复装订: 从线装书的“穿线”技巧,到册页书的“包背装”工艺,再到不同朝代装订方式的特点。书中对“重锼(sōu)”和“重装”的判断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在不改变原有历史痕迹的前提下,恢复书籍基本阅读功能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现代科技赋能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积极拥抱现代科学技术,探讨如何将高科技手段融入古籍保护。 1. 无损检测技术: 介绍了红外反射、紫外荧光、X射线等无损检测技术在分析墨层成分、纸张纤维结构、以及揭示隐藏文字方面的应用。这为修复前的诊断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2. 绿色修复材料: 探讨了现代高分子材料(如特定的纤维素醚、稳定剂)在加固和保护中的应用,同时强调了这些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可逆性以及对原件的兼容性。 3. 数字化保护: 详细阐述了高精度数字化扫描在留存信息和辅助修复决策中的作用。数字化不仅是备份,也是研究和公众共享的重要途径。 第四部分:系统化的保护环境控制 修复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干预,长期的保护依赖于科学的环境管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库房和阅览室的环境控制。详细介绍了温湿度的恒定标准、空气洁净度的要求,以及如何设置合理的“微气候”系统。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如何对已被修复的古籍进行“适度包装”和“安全存储”的实操指南,例如不同类型古籍的档案盒选择、避光存储的细节要求等。 结语: 《古籍修复与保护艺术》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专著。它带领读者跨越了纸张的物理极限,进入了时间与匠心交织的艺术殿堂,深刻理解每一页泛黄的书页背后,所蕴含的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责任。保护古籍,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古典家具修复爱好者,我对历史悠久的木材使用传统有着近乎偏执的探究欲。我深信,每一件老家具的灵魂都藏在它所用的木料里。因此,我更关注的是木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而非单纯的市场价格波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不同木材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它们在不同朝代的家具制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传统匠人是如何处理和保护这些珍贵材料的。例如,关于木材的“入药”或“熏香”的记载,或者特定木材只供皇家使用的规制,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木材的鉴赏层次。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位老行家那样,带着对木材的敬畏之心,讲述那些关于“传世之作”背后的选材故事,那对我来说,其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而更像是一本承载着匠人精神的“木之史诗”。

评分

这本《木材收藏与鉴赏》的封面设计颇为古朴典雅,光是看到封面上那些精致的木纹图案,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对木头的自然美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家居装饰和传统工艺品领域,木材的质感和纹理往往是点睛之笔。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看起来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扎实可靠。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不同木材如何完美融入现代生活空间的设计思路,比如如何用温润的木色调来平衡冷色系的家具,或者在极简风格中如何利用独特的木材纹理来增加视觉焦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图鉴式的罗列,更能提供一些实用的鉴赏技巧,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快速分辨出优质木材的“神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颜色和硬度上。总之,这本书的整体呈现,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木材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感觉它会是我案头必备的一本美学参考书。

评分

说实话,我对木材的“收藏”二字更有兴趣,毕竟收藏是门大学问,涉及到真伪辨别和价值评估。我接触过一些木材交易的市场,深感水深,很多时候凭肉眼很难判断商家所说的“老料”或“足料”是否属实。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鉴别标准,那就太棒了。我指的是那种需要借助放大镜甚至光谱分析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特征,比如年轮的清晰度、导管的排列方式,或者树脂的渗透程度。如果能有详尽的图解,对比展示“真品”与“伪劣品”在关键部位的差异,对我今后参与高端木材交易时将是一份极佳的“防身秘笈”。我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透过表象,直击木材的核心品质,理解那些导致价值天壤之别的细微差别,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收藏决策。

评分

我更倾向于从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木材的使用。在当今社会,了解我们使用的材料的来源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现代、更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木材资源。例如,除了那些传统名木之外,是否有介绍一些新兴的、在人工林中培育的、同时兼具美观和稳定性的木材种类?这些新材料在环保认证、采伐管理方面有哪些国际标准?如果书中能触及木材的生物特性——比如木材的细胞结构如何影响其吸湿性、抗腐性,这对于理解木材的耐久性和维护保养方法将至关重要。我希望它能平衡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让读者不仅沉醉于木材的古典美,也能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地球木材资源的紧迫性,使“收藏”的行为变得更有责任感。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木器,虽然只是雕刻一些简单的摆件,但选材的过程总是让人抓狂。市面上的木工书大多侧重于工具的使用和具体的制作步骤,而真正深入讲解木材特性的书籍却凤毛麟角。我这次看到这本书的介绍,非常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木材“脾气秉性”的知识。比如,什么样的木材在干燥过程中不易开裂变形?哪种木料的纤维结构最适合进行精细的镂空雕刻而不会崩茬?这些都是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痛点。我特别想知道,那些看似相似的硬木,它们在刨光和打磨后的手感究竟有何区别,是那种油润的触感,还是略带粗粝的质感?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木材在受潮、受热后的微观变化,那对我后续的木工实践将是极大的帮助,能够让我避免因为选错材料而导致心血付诸东流的尴尬境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