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占家电影美术设计作品集(套装全两册)霍廷霄 著艺术影视/媒体艺术

杨占家电影美术设计作品集(套装全两册)霍廷霄 著艺术影视/媒体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霍廷霄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美术
  • 电影设计
  • 艺术设计
  • 影视艺术
  • 美术作品集
  • 霍廷霄
  • 杨占家
  • 媒体艺术
  • 设计作品
  • 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程在线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9441
商品编码:26765905901
丛书名: 后浪
开本:8
出版时间:2018-03-01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杨占家电影美术设计作品集

(全两册)


他是电影界国宝级美术巨匠,绘图功底堪称一绝

曾与陈凯歌、张艺谋、李安、王家卫合作了

《霸王别姬》《卧虎藏龙》《东邪西毒》等传世经典

从其3000多张手绘稿中精选600余幅汇编而成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教学临摹范本



基本信息

 

主    编:霍廷霄                       字    数:23千

书    号:978-7-5596-0944-1      页    数:708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88.5

尺    寸:340毫米×260毫米      开    本:1/8

版    次:2018年3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8年3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60.00元(全两册)

正文语种:中文      出版者国别: 中国

正文用纸:纯质纸80g       中图分类号:J913

汉语词表主题词:电影美术;电影创作;电影美学

 


编辑推荐


从《红楼梦》的怡红院到《霸王别姬》的梨园戏班

从《夜半歌声》的西洋建筑到《西楚霸王》的阿房宫

他规划每秒24格电影胶片的空间氛围,以利落线条设计想象画面的建筑实景

从李安《卧虎藏龙》到徐克《七剑》

从吴宇森《赤壁》到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

他用蕞专业的建筑设计手稿,为每一个造梦的电影导演绘就最坚实的蓝图

他就是中国电影界的美术巨匠——杨占家先生

这是一部横跨中外制作、纵览杨占家先生近40年电影美术创作生涯的专业图集。手绘可贵,因初心不改。在这厚厚的图集中,看不到枯燥呆板的计算机标准线条,瞧不见冰冷的制作说明,笔划间饱含了设计者的感情,每一根手绘线条皆彰显大师艺匠精神。电影美术制图区别于建筑设计的关键,就在它“起于艺”这一点上。“艺”便是人的情感,人对生活的感悟。看着杨占家先生笔下熟悉的电影场景,能深刻感受到电影艺术独特的情感魅力。厚重的,不再是一面墙,而是墙后的人生百态;孤独的,也不只是一扇窗,而是窗前的呢喃呓语。

在参与制作《功夫之王》和《木乃伊3》之时,美国的总美术师看了杨占家先生的图,特别嘱咐道:“你可别学电脑啊!”计算机制图大行其道的时代,杨占家先生能始终保留手绘创作激情是中国电影艺术之幸,相信这些设计图纸将能始终熠熠生辉,启迪后人。


杨占家主要作品:

《霸王别姬》(独立作品,该片获得1993年第四十六届戛纳国际影展金棕榈奖)

《东邪西毒》(合作作品,该片获得1995年第十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蕞佳美术指导奖)

《宋家皇朝》(合作作品,该片获得1997年第三十四届台湾金马奖蕞佳美术设计奖、1998年第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蕞佳美术指导奖)

《卧虎藏龙》(合作作品,该片获得2001年第七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蕞佳外语片、蕞佳艺术指导奖等)

《十月围城》(合作作品,该片获得2010年第二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蕞佳美术指导奖)

《满城尽带黄金甲》(合作作品,该片获得2007年第二十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蕞佳美术指导奖)


◎ 大师手笔,匠心之作  杨占家先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是将建筑美学与电影艺术相结合的行业先驱,手绘制图功底堪称一绝

◎ 名作精选  书中收录的作品,是由与杨占家常年合作的电影美术家霍廷霄先生从3000多张手绘稿中精选600余幅汇编而成,横跨中外大制作电影,纵览其四十年来创作生涯精华,其中不乏影史经典,如《霸王别姬》《诱僧》《夜半歌声》《宋家皇朝》《卧虎藏龙》《十面埋伏》《十月围城》《七剑》《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功夫之王》《木乃伊3》《白鹿原》《唐山大地震》……

◎ 内容丰富,检索方便  既包括水彩及线稿气氛图、建筑三视图等宏观场景图,如宫殿府邸、亭台楼阁、古桥城门、戏院武场、街道店铺、道观庙宇、西式洋楼、天宫古墓……;又包括各门各类生动的陈设道具详图,如屏风卧榻、雕花门窗、廊柱影壁、牌匾神龛、车船轿椅、古今灯具、十八般兵器……书末附有所有收录作品的检索表

◎ 兼具实用价值与收藏价值  本书极具美学价值,是北京电影学院美术专业教学临摹范本,同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影史文献资料

◎ 8开呈现,部分彩印  本书采用8开大开本细致展示场景、建筑、道具设计细节,并对场景气氛图辅以四色彩印

◎ 收录创作访谈  本书篇末附有杨占家与霍廷霄等其他美术师的对谈文章,话题包括《霸王别姬》创作过程、历史片题材的设计经验等



名人推荐

杨先生在电影美术制图领域可以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巨匠级大师,他绘制的场景制作图严谨、细致,建筑结构准确,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可以说,他绘制的图纸每张都是标准的教科书范本。

——王鸿海,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


这些场景和道具图全部都是杨占家先生一笔一划亲手绘制的,其中凝聚着他的思想智慧和真情投入,说是心血之作一点儿也不为过。他笔下的图实用而不庸俗,独特却不造作,既真实生动,又精致耐看,特别值得推敲和琢磨,越品越有味道。他的敬业精神、绘图功底,中国电影美术还没有人能和他比。

——霍廷霄,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杨占家是一位在电影界为数不多的、既懂建筑又懂电影的“复方加料”美术师,堪称当代身兼“建筑美术师”与“电影美术师”两重身份的佼佼者。他在古稀之年仍勤奋地为众多国际知名导演的影片做场景与道具的造型设计,也因此声名远播,成为海外知名导演来大陆拍片时,寻求合作美术师的首选。

杨占家的设计技术图纸十分规范,清晰易读且思维缜密,整体布局十分妥帖,是非常完善的布景施工的蓝图。同时,他的图纸还具有一种特殊的“技术美”,那就是建筑设计师在手绘设计图时,流露出的一种“建筑绘画”所特有的绝妙趣味。在线条、图形、装饰、布局、结构甚至一些说明性的标识与符号的画法上,都透出一种飘逸潇洒、细致精巧、似工而又非工的韵味,以致使人感到这种图纸的制图与识图过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苦差,而自有其创作趣味,并能乐在其中。

——王砚缙,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霍廷霄,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党总支部书记。198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1991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部美术创作室任影视美术设计师;2011年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长城学者;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影视制作者分会(联盟)副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参与制作电影作品二十余部,四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两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并获美国艺术指导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艺术指导大奖等奖项。代表作品有:《炮打双灯》《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没事偷着乐》《美丽的大脚》《武士》《英雄》《十面埋伏》《太行山上》《满城尽带黄金甲》《麦田》《苏乞儿》《唐山大地震》《白鹿原》《进皇城》等。


美术师简介

杨占家,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6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美术系,留校任教。1972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1991年被编入《中国人物年鉴》;1994年被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海港》《杜鹃山》《海霞》《山花》《萨里玛珂》《知音》《原野》《哑姑》《骑士的荣誉》《迷人的乐队》《狂》《霸王别姬》《诱僧》《东邪西毒》《西楚霸王》《天网》《夜半歌声》《宋家皇朝》《卧虎藏龙》《天脉传奇》《天下无双》《河东狮吼》,以及《红楼梦》(六部八集)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著名电影美术师杨占家先生设计作品的精编汇总,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从三千多张保存完好的手绘图稿中精选六百余幅,涉及影片四十七部,其中不乏多部影史经典,如《霸王别姬》《夜半歌声》《大闹天宫》《卧虎藏龙》《十面埋伏》《七剑》《十月围城》《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唐山大地震》等。这些图稿既有传统建筑学三视图,又有细部结构设计详图,制图严谨,更传递出了独特的建筑艺术美感。此外,还收录了三篇采访稿及一篇创作阐述,其中既有资深美术师对杨占家先生创作思路的解读,又有杨先生对美术创作技巧的独到讲解。

本书采用了8开大开本,尽量保留图纸原貌,并对水彩气氛图辅以四色彩印。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学参考教材之一,本书不仅给中国电影美术史提供了一个极为详实的研究角度,还能在创作实践上为学习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业者给予巨大帮助,是一部既具有教学参考价值,又具有研究鉴赏价值的精美图册。


目录


推荐序一  王鸿海 

推荐序二  霍廷霄

推荐序三  王砚缙

 

上 册 美术设计作品1973—2002 

1973 《杜鹃山》

1974 《海霞》

1976 《山花》

1977 《萨里玛珂》 

1980 《知音》 

1981 《阿力玛斯之歌》 

1982 《哑姑》 

1984 《骑士的荣誉》 

1985 《迷人的乐队》 

1986—1989 《红楼梦》 

1990 《狂》 

1991—1992 《霸王别姬》 

1992 《诱僧》 

1994 《金龙群英会》 

1993—1994 《西楚霸王》 

1995 《夜半歌声》 

1995 《宋家皇朝》 

1995 《十兄弟》 

1995 《马永贞》 

1996 《大闹天宫》 

1997 《千秋家国梦》 

1997—1998 《中华大丈夫》 

1998 《神雕侠侣》

1999 《卧虎藏龙》

2001 《少年往事》

2001 《天脉传奇》

2002 《天下无双》

2002 《恋爱中的宝贝》


下 册 美术设计作品2002—2010 

2002 《风之子》

2002 《河东狮吼》

2003 《花木兰》 

2003—2004 《十面埋伏》

2003 《花好月圆》

2003—2004 《十月围城》

2004 《七剑》

2005 《霍元甲》

2005—2006 《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 《蒙古王》

2006—2007 《赤壁》

2007 《功夫之王》

2007 《木乃伊3》

2007 《白鹿原》

2008 《奥尼武士》

2008 《苏乞儿》

2009 《唐山大地震》

2009 《功夫梦》

2010 《梦想家》 


相关采访与创作谈 

论“历史题材”影片的美术设计 

关于《霸王别姬》的美术创作访谈

霍廷霄谈杨占家 

王砚缙谈杨占家 


杨占家电影美术作品创作年表 

杨占家电影美术作品检索表 

出版后记


电影视觉的艺术史诗:全球经典影像风格流变与技术革新研究 一窥光影背后的构建者:一部跨越百年光影艺术的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对特定设计师作品集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析电影美术设计这一核心艺术门类的宏大叙事。它将带领读者穿梭于二十世纪初的默片时代,直至当代数字影像的巅峰,探究电影空间、光影、色彩与叙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美术部门如何在技术与美学的双重驱动下,塑造出令人难忘的银幕世界。 第一部分:古典主义的奠基与早期探索(1900s - 1940s) 本部分聚焦于电影美术的萌芽与早期黄金时代的构建。我们将从摄影棚内人造景观的诞生开始,考察早期舞台设计对电影场景的直接影响。 第一章:灯光与布景的原始对话 从戏剧布景到电影空间的转化: 分析默片时期,如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的早期奇观创作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技术手段,通过前景、背景纸板的叠加和基础照明,构建出超现实的幻境。探讨早期布景师如何理解和利用摄影机视角,而非舞台观众视角来设计场景。 德国表现主义的阴影与几何: 深度剖析《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等作品中,非欧几里得的倾斜布景、极端对比的灯光如何直接反映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是电影美术第一次主动服务于心理现实主义的典范。 好莱坞制片厂体系的效率与美学: 研究米高梅(MGM)、派拉蒙(Paramount)等大制片厂如何建立起流水线式的美术部门。重点分析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在构建“大片”风格中的作用,他如何通过对称、奢华的布景和对建筑风格的精准把握,定义了三十年代的“好莱坞魅力”。 第二章:风格的定型与色彩的引入 黑色电影的氛围营造: 详细解析黑色电影(Film Noir)的美术特征——低调照明(Low-Key Lighting)、深邃的阴影、湿漉漉的街道、狭窄的公寓空间。这些元素如何与剧本中的宿命论和道德模糊性相互呼应。分析弗里茨·朗(Fritz Lang)在流亡后对光影的更成熟运用。 奥逊·威尔斯与深焦摄影的革命: 探讨格雷格·托兰(Gregg Toland)的摄影与卡罗尔·海尼(Carol Heiss)等美术师的合作。深焦镜头如何要求布景设计师必须在前景、中景和背景都保持细节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从而使场景本身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背景板。 彩色电影的初期挑战与机遇: 考察特艺彩色(Technicolor)三色分离技术的引入对美术设计带来的巨大变革。布景师不再能依赖黑白对比,必须学习色彩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如何在强烈的饱和度下保持画面的和谐感,例如《乱世佳人》和《绿野仙踪》中的色彩策略。 第二部分:战后现代的反思与类型片的精炼(1950s - 1970s) 随着电影工业格局的改变,电影美术开始从高度程式化的制片厂美学中解放出来,转向对真实感、历史准确性或反乌托邦的探索。 第三章:史诗巨制与历史的重构 场景的尺度与复杂性: 分析五十年代史诗片对美术部门提出的挑战。如何设计宏大的外景替代品、数以万计的道具和服装,同时在有限的预算内保持可信度。以大卫·里恩(David Lean)的影片为例,探讨自然环境如何被视为最大的“布景设计师”。 科幻想象力的爆发: 考察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与早期特效人员的合作,特别是《2001:太空漫游》中对未来主义的冷静、精确的描绘。这标志着美术设计开始与视觉特效的界限日益模糊,进入了“概念设计”阶段。 第四章:真实感的追求与“新浪潮”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非布景”美学: 讨论以费里尼(Fellini)早期作品为代表,如何抛弃精致的布景,转而深入真实的城市街头、废墟之上进行拍摄。美术部门的角色转变为“环境的捕捉者”而非“环境的创造者”。 法国新浪潮的解构: 分析戈达尔(Godard)和特吕弗(Truffaut)如何利用日常的、未经修饰的城市景观,通过非传统的运镜和布景的疏离感,来表达对既有社会结构的疏离和反叛。 第三部分:技术飞跃与概念艺术的崛起(1970s - 2000s) 这一时期,美术设计与技术特效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概念设计师成为推动电影想象力的关键人物。 第五章:概念设计的黄金时代 乔治·卢卡斯与“用旧了的美学”: 深入研究《星球大战》系列中,由拉尔夫·麦奎里(Ralph McQuarrie)等奠定的“做旧的未来”视觉风格。这种设计哲学彻底颠覆了以往科幻片中光洁、崭新的未来形象,强调了宇宙的年代感和功能性。 异世界的视觉构建: 分析特定设计师如何为奇幻和恐怖片定义新的视觉语言。例如,探讨如何通过布景、化妆和道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异世界体系,而非仅仅是背景装饰。 第六章:数字时代的早期融合 CGI对实体布景的挑战与互补: 考察九十年代计算机生成图像(CGI)开始大规模应用后,美术部门的工作流程如何发生变化。实体模型、微缩景观与数字合成的结合点在哪里?探讨电影制作者如何平衡手工制作的质感与数字渲染的无限可能性。 当代大片的“视觉锤”: 分析现代商业大片中,美术设计如何服务于营销,成为电影最直接的识别符号(Visual Iconography)。 第四部分:当代趋势与跨界影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当前电影美术设计的最新发展方向,包括对沉浸式体验的追求和对真实世界环境的深入挖掘。 第七章:细节的极致与沉浸式体验 对历史环境的精准复原: 探讨在《角斗士》或《辛德勒的名单》等历史题材中,美术部门如何依赖档案研究、建筑史和考古学知识,来重建逝去的时代景观。这种对“可信度”的极致追求,成为了当代大制作的重要标准。 场景设计的人文关怀: 分析现代美术设计如何更多地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空间,通过对居住环境、道具陈设的细微处理,来揭示角色的阶层、教育背景和情感状态,实现叙事的微观层面深化。 本书为艺术院校师生、电影研究者、以及所有热爱光影艺术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从技术、历史、美学等多维视角审视电影美术设计的权威框架,帮助理解每一帧画面背后的深思熟虑与匠心独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套书在装帧上的“仪式感”。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塞进书架的普通读物,而是需要一个专门的位置来陈列的。套装的厚重感,内页的跨页印刷,都让每一次翻阅变成一种享受。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材质表现”的处理,比如对木头的老化纹理、金属的锈蚀细节,那种层次感和真实感让人几乎可以触摸到画面中的物件。这对于那些想提升自己平面设计或者室内设计技能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参照物。它教会我们如何赋予物体“生命感”和“故事性”,这才是顶级艺术设计与其他平庸设计拉开距离的关键所在。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套超越了单纯“作品展示”范畴的深度读物。它不仅展示了最终的成品,更像是记录了一位艺术家对视觉语言的持续探索和沉淀。无论是想成为电影制作人,还是仅仅是想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这本书都能提供巨大的启发。里面的排版布局也很有现代感,图文的搭配松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私塾学习,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对艺术创作的敬畏之心和严谨态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视觉艺术有追求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浓郁的电影质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里面的世界。装帧上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色彩都非常考究,尤其是那些大幅面的场景设计图,简直就是视觉盛宴。我记得有一组关于古代宫廷戏的场景稿,那种光影的处理和道具的细节刻画,看得出设计师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美学的极致追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每一页的文字阐述,但光从这些图像资料里,就能感受到创作者在构思阶段投入了多少心血。这绝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图集,它更像是一本浓缩了艺术灵魂的宝典,对于任何热爱电影和艺术设计的人来说,都是值得珍藏的。

评分

初翻这套书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专业深度。霍廷霄老师的功底不是盖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主题场景的构建上,无论是科幻片的未来都市,还是历史剧的年代风貌,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精准的视觉切入点。比如其中关于光线在不同材质上的反射和折射效果,那些细微的差别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提升我们对电影摄影和美术指导之间协作的理解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氛围营造”的篇章,很多时候,美术设计不仅仅是搭景,更是情绪的引导者,这本书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它教你如何用色彩、结构和空间去讲述一个故事,而不是仅仅堆砌华丽的元素。

评分

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电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幕后窥探”窗口。我一直好奇一部大片是如何从一张概念草图变成我们最终在荧幕上看到的震撼画面的,这套作品集很好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我看到了一些早期草图和最终定稿的对比,那种演变过程中的取舍和优化,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案例分析课。特别是对比了不同镜头对同一场景的不同处理方式,深刻体会到“为镜头服务”的美术设计理念。这种直观的对比,比任何教科书上的理论都来得更有说服力,它让我对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开始带着一种新的敬畏心去看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