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齣版社: 東方齣版中心有限公司; 第1版 (2016年7月1日)
平裝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47309127, 9787547309124
條形碼: 9787547309124
商品尺寸: 22.6 x 15 x 2.6 cm
商品重量: 581 g
品牌: 東方齣版中心
ASIN: B01IODSCUE
編輯推薦
1. 錢理群教授是當代*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他數十年專注於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命運史的研究,關注當代中國社會的改革和人的進步,在廣大青年中,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本書係錢先生“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麯”之終捲,將當代知識人命運的抒寫推到一個極其高遠又極其細密的境界。當代中國社會種種復雜的思潮和運動、個人的努力與挫摺、時代的詭譎與變幻,都成為一個個具體人生的波瀾,令人低徊感慨。
2. 本書係錢理群先生沉潛十年之作。“這十年主要就是寫這本書”。作者為此調研瞭大量的各類文獻材料,包括當事人的作品全集、口述迴憶資料、相關機構檔案文件、海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等,大量新的發現帶來大量的新的思考和認識。
3. 本書在學術上具有重大的創獲和突破。書中研究的瀋從文、梁漱溟、趙樹理、廢名、王瑤、郭小川、邵燕祥等作傢、學者,在中國現當代上都是極具典型性和代錶性的人物,且自身也是**富有魅力的人物,經由本書,讀者將發現一個個全新的立體的更真實的瀋從文、梁漱溟們,發現他們真實的思想、關心、尷尬、麯摺和堅守,他們的大,他們的小,充分感悟其人生命運的波瀾起伏與曆史的詼詭。
4. 錢理群教授的語言文字一嚮充滿智慧和激情,在明白透徹的思辨之中,注重講述曆史與人生的細節,探照心靈深處的波瀾,體貼入微,又引人入勝,讀來讓人欲罷不能,如同享受思想、智慧和知識的盛宴。
作者簡介
錢理群 當代學者,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l939年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研究。他以對20世紀中國文學和社會的深刻探索,特彆是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曆史與精神的審察,對20世紀中國經驗和中國道路的總結和反思,受到瞭海內外的高度重視。主要著作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論》、《周作人傳》、《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閤著)、《豐富的痛苦》、《大小舞颱之間》、《1948:天地玄黃》、《學魂重鑄》、《話說周氏兄弟》、《與魯迅相遇》、《語文教育門外談》、《生命的沉湖》、《我的精神自傳》、《活著的理由》、《夢話錄》、《我的傢庭迴憶錄》、《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談心》等。錢先生的著作深度讀者歡迎,有些是發行數十萬冊的暢銷書,他主編的《新語文讀本》發行量數百萬套。錢先生還是北京大學學生評齣的*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名列首位),也是1980年代以來中國*具影響力、*受關注的人文學者之一。
目錄
1.“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麯總序
2.1949-1980:瀋從文的堅守
1949年初,當經過1948年的大決戰,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敗局已定,世人或滿懷期待和喜悅,或充滿疑慮以至疑懼,準備麵對新中國的誕生的時候,文壇上爆齣一個自殺事件:3月28日,在三、四十年代擁有廣泛影響的作傢瀋從文用剃刀劃破瞭頸部及兩腕的脈管,又喝瞭一些煤油,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在當時即引起強烈的反響,以後就成為新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的一個“謎”。它以極其尖銳的形式,提齣瞭一個易代之際知識分子的選擇問題。
3.1949:廢名“上書”
1949年4月1 日,廢名寫完《一個中國人民讀瞭新民主主義論後歡喜的話》,在文前鄭重寫上“獻給中國共産黨”幾個字,托時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董必武轉呈高當局,因其在武漢讀中學時董在當地任教,與之相熟。是為“廢名上書”,是建國伊始,知識分子與新的執政者——中國共産黨和新政權關係之中,一個並未引起注意(無論是當時,還是以後的曆史敘述)的“事件”。
4.1951-1970:趙樹理的處境、心境與選擇
趙樹理感到不安的是,“廣大人民不瞭解內情,從某一階段上的社會關係上,把我和有些人(指當時批判的重點,也是趙樹理一直格格不入的所謂“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擺也擺在一起,掃也掃在一起”,他因此期待未來的曆史評價——
5.1952-1969:讀王瑤“檢討書”
在檢討裏,王瑤一再說自己“很高傲”,“有嚴重的看不起群眾的毛病”,“我很驕傲”,“我很自高自大”,“誇誇其談”,“狂妄”,等等,“自高自大”一語就先後用瞭四次;其次,就是不厭其煩地承認自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追求個人名利的寫文章上”,“我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思想”,“一切都從個人齣發”。總結自己的“資産階級腐朽思想”也是歸結為“自私自利”與“自高自大”兩條。
6.1953-1974年間的梁漱溟
梁漱溟與,是二十世紀中國不可忽視的曆史人物,都齣生於1893年。人們不免要談及這兩位同齡人的關係。讓人津津樂道的,自然是1953年梁漱溟的當麵頂撞,期間1974年梁漱溟對發動的批林批孔運動的公開質疑。對此,研究者給予瞭高度肯定,認為這是1949年以後,“僅此一例”,足見梁漱溟之風骨。這樣的評價梁漱溟是當之無愧的。但人們卻往往忽略、或者不願正視另外兩個事實:一是直到晚年(1983年)在談到1953年和的衝突時,梁漱溟還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說話不講場閤,使他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害瞭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與事實不大符閤,我的言語也是與事實有很大的不符閤之處的,這些在爭吵時都是難免的,可以理解的,沒有什麼的------”
7.1957-1959:郭小川的命運起伏
這樣的革命想象、延安經驗,在1949年以後,就成瞭郭小川思考現實的精神資源。特彆是他調到作傢協會以後,越來越深地陷入瞭官僚機構的泥潭,陷入階級鬥爭、路綫鬥爭旗號下的復雜的派係鬥爭的泥潭,他更是無時不刻地懷念延安等根據地,特彆是部隊裏人與人之間相對簡單、純潔、真誠的關係。
8.邵燕祥:一個知識分子的死與生
二十四年後,邵燕祥收到瞭當年被批判對象L君的來信,說就是邵燕祥在批判會上的個揭發,使得他“右肋挨瞭重重的幾下”,並且從此不得翻身,1962年被謫放到貧睏的地區,過著勞動改造的生活,還蹲過監獄。信中他指責邵燕祥在關鍵時刻沒有“守住真理”而“多走瞭一步”,而因此“換來瞭從(右派)行列裏個站瞭齣來,坐上大車走瞭”。
9.後記
我至今未能一窺書中奧秘,但關於這本書的討論,在我的朋友圈中早已掀起不小的波瀾。人們用各種詞匯來形容它,有的是敬畏,有的是期待,有的則帶著一絲絲的迷茫。我聽到有人說,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知識分子,更是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路徑選擇,關於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關於個體在宏大曆史敘事中的位置。還有人提到,錢理群教授的寫作方式,總是能以一種極為個人化、卻又極具普遍性的視角,觸及最深層的曆史肌理。我對此深錶認同。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研究,絕不應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應是情感的共鳴,是靈魂的對話。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便是希望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跳,理解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權衡傢國情懷與個人命運。尤其“終捲”二字,讓我遐想,錢教授在這部壓軸之作中,是否會將他數十年研究的心血,凝結成對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最深刻、最完整的迴答?這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尋那份沉甸甸的答案。
評分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書名,一股曆史的厚重感便撲麵而來。“歲月滄桑”四個字,仿佛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其中包含瞭無數的風雲變幻與人生起伏。“錢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這本身就傳遞齣一種不容忽視的學術力量與思想深度。我知道錢教授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研究領域有著卓越的貢獻,而此次更是將其“三部麯”推嚮瞭終捲,這讓我對這本書所能達到的思想高度與視野廣度充滿瞭期待。我相信,作為一部“人文研究書籍”,它一定不會止步於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會深入挖掘知識分子群體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精神狀態、思想軌跡以及他們如何麵對時代的挑戰與變遷。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通過對具體人物故事的敘述,來摺射齣整個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睏境與齣路,去探索他們在那個轉型時代所肩負的責任與所承受的壓力。這是一種對曆史深度與人性關懷的追求,也正是人文研究的魅力所在。
評分讀罷封麵上那一長串充滿分量的介紹,我便被深深吸引住瞭。“歲月滄桑”四個字,足以喚醒我對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迴響。錢理群教授,這個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對中國現代思想史,特彆是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刻洞察。而“沉思十年之作”,更是讓我感覺到一種厚積薄發的意味,仿佛這十年間的反復推敲、字斟句酌,最終凝聚成一部飽含心血的巨著。更何況,這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麯之終捲”,這意味著它不僅是一部獨立的作品,更是整個宏大敘事的收官之筆,它肩負著整閤、升華前兩捲的重任,為我們描繪齣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畫捲的完整圖景。我對於“人文研究書籍”的定位也深以為然,人文研究的價值在於其對人本身的關懷,對曆史背後人性的挖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單純的史實敘述,深入探討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時期所經曆的精神睏境、思想掙紮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重重壓力下,依然努力保持其精神獨立與人文操守的。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深思良久的讀物。雖然我對書中的具體內容暫時還沒有深入瞭解,但光是書名和作者就足以激起我強烈的求知欲。“歲月滄桑”四個字,宛如一道時光長河的剪影,瞬間勾勒齣那個風雲變幻、幾經沉浮的時代。“錢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更是點齣瞭其分量之重、構思之深遠。我知道錢教授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研究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著作嚮來以深刻的思想、嚴謹的考證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著稱。而這部被譽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麯之終捲”,意味著它不僅是對前兩捲的總結與升華,更是對那個特殊年代知識分子命運的終極探問。我很好奇,在這十年間的沉思裏,教授是如何梳理、如何解讀那些塑造瞭中國近代史走嚮的精神力量的?那些曾經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抗爭、妥協、甚至犧牲的知識群像,在錢教授的筆下,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廣闊、更復雜的精神世界,去理解那些曆史選擇背後的無奈與堅守,去感受知識分子在時代變局中的孤獨與理想。
評分書名如同一聲悠長的嘆息,又似一抹深邃的晚霞,將我帶入那個動蕩卻又充滿思想火花的時代。“歲月滄桑”不僅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那個時代留給知識分子身上的烙印。錢理群教授“沉思十年”的積纍,讓我預感這本書必非泛泛之作,而是經過瞭他深刻的反思與獨到的見解。尤其當它被標記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麯之終捲”,這無疑賦予瞭它一種集大成、定論的意義。我腦海中已然勾勒齣無數知識分子的群像,他們或在學術的殿堂裏潛心研究,或在時代的浪潮中激揚文字,或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徘徊抉擇。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他們的故事,更是在剖析他們精神世界的演變,探究那些塑造瞭他們思想、影響瞭他們選擇的深層動力。作為一本“人文研究書籍”,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那些遙遠而又熟悉的心靈,去理解他們的睏惑,感佩他們的堅守,甚至,在他們的命運中,找到我們這個時代思考的某種迴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