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第1版 (2016年7月1日)
平装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47309127, 9787547309124
条形码: 9787547309124
商品尺寸: 22.6 x 15 x 2.6 cm
商品重量: 581 g
品牌: 东方出版中心
ASIN: B01IODSCUE
编辑推荐
1. 钱理群教授是当代*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他数十年专注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命运史的研究,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和人的进步,在广大青年中,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本书系钱先生“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将当代知识人命运的抒写推到一个极其高远又极其细密的境界。当代中国社会种种复杂的思潮和运动、个人的努力与挫折、时代的诡谲与变幻,都成为一个个具体人生的波澜,令人低徊感慨。
2. 本书系钱理群先生沉潜十年之作。“这十年主要就是写这本书”。作者为此调研了大量的各类文献材料,包括当事人的作品全集、口述回忆资料、相关机构档案文件、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等,大量新的发现带来大量的新的思考和认识。
3. 本书在学术上具有重大的创获和突破。书中研究的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作家、学者,在中国现当代上都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且自身也是**富有魅力的人物,经由本书,读者将发现一个个全新的立体的更真实的沈从文、梁漱溟们,发现他们真实的思想、关心、尴尬、曲折和坚守,他们的大,他们的小,充分感悟其人生命运的波澜起伏与历史的诙诡。
4. 钱理群教授的语言文字一向充满智慧和激情,在明白透彻的思辨之中,注重讲述历史与人生的细节,探照心灵深处的波澜,体贴入微,又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如同享受思想、智慧和知识的盛宴。
作者简介
钱理群 当代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l939年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他以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探索,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对20世纪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总结和反思,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周作人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丰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间》、《1948:天地玄黄》、《学魂重铸》、《话说周氏兄弟》、《与鲁迅相遇》、《语文教育门外谈》、《生命的沉湖》、《我的精神自传》、《活着的理由》、《梦话录》、《我的家庭回忆录》、《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等。钱先生的著作深度读者欢迎,有些是发行数十万册的畅销书,他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发行量数百万套。钱先生还是北京大学学生评出的*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名列首位),也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具影响力、*受关注的人文学者之一。
目录
1.“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总序
2.1949-1980:沈从文的坚守
1949年初,当经过1948年的大决战,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世人或满怀期待和喜悦,或充满疑虑以至疑惧,准备面对新中国的诞生的时候,文坛上爆出一个自杀事件:3月28日,在三、四十年代拥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沈从文用剃刀划破了颈部及两腕的脉管,又喝了一些煤油,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在当时即引起强烈的反响,以后就成为新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一个“谜”。它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提出了一个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
3.1949:废名“上书”
1949年4月1 日,废名写完《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在文前郑重写上“献给中国共产党”几个字,托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董必武转呈高当局,因其在武汉读中学时董在当地任教,与之相熟。是为“废名上书”,是建国伊始,知识分子与新的执政者——中国共产党和新政权关系之中,一个并未引起注意(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的历史叙述)的“事件”。
4.1951-1970:赵树理的处境、心境与选择
赵树理感到不安的是,“广大人民不了解内情,从某一阶段上的社会关系上,把我和有些人(指当时批判的重点,也是赵树理一直格格不入的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摆也摆在一起,扫也扫在一起”,他因此期待未来的历史评价——
5.1952-1969:读王瑶“检讨书”
在检讨里,王瑶一再说自己“很高傲”,“有严重的看不起群众的毛病”,“我很骄傲”,“我很自高自大”,“夸夸其谈”,“狂妄”,等等,“自高自大”一语就先后用了四次;其次,就是不厌其烦地承认自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追求个人名利的写文章上”,“我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一切都从个人出发”。总结自己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是归结为“自私自利”与“自高自大”两条。
6.1953-1974年间的梁漱溟
梁漱溟与,是二十世纪中国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都出生于1893年。人们不免要谈及这两位同龄人的关系。让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1953年梁漱溟的当面顶撞,期间1974年梁漱溟对发动的批林批孔运动的公开质疑。对此,研究者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1949年以后,“仅此一例”,足见梁漱溟之风骨。这样的评价梁漱溟是当之无愧的。但人们却往往忽略、或者不愿正视另外两个事实:一是直到晚年(1983年)在谈到1953年和的冲突时,梁漱溟还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说话不讲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害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与事实不大符合,我的言语也是与事实有很大的不符合之处的,这些在争吵时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的------”
7.1957-1959:郭小川的命运起伏
这样的革命想象、延安经验,在1949年以后,就成了郭小川思考现实的精神资源。特别是他调到作家协会以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官僚机构的泥潭,陷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旗号下的复杂的派系斗争的泥潭,他更是无时不刻地怀念延安等根据地,特别是部队里人与人之间相对简单、纯洁、真诚的关系。
8.邵燕祥:一个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二十四年后,邵燕祥收到了当年被批判对象L君的来信,说就是邵燕祥在批判会上的个揭发,使得他“右肋挨了重重的几下”,并且从此不得翻身,1962年被谪放到贫困的地区,过着劳动改造的生活,还蹲过监狱。信中他指责邵燕祥在关键时刻没有“守住真理”而“多走了一步”,而因此“换来了从(右派)行列里个站了出来,坐上大车走了”。
9.后记
书名如同一声悠长的叹息,又似一抹深邃的晚霞,将我带入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思想火花的时代。“岁月沧桑”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那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身上的烙印。钱理群教授“沉思十年”的积累,让我预感这本书必非泛泛之作,而是经过了他深刻的反思与独到的见解。尤其当它被标记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这无疑赋予了它一种集大成、定论的意义。我脑海中已然勾勒出无数知识分子的群像,他们或在学术的殿堂里潜心研究,或在时代的浪潮中激扬文字,或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徘徊抉择。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更是在剖析他们精神世界的演变,探究那些塑造了他们思想、影响了他们选择的深层动力。作为一本“人文研究书籍”,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些遥远而又熟悉的心灵,去理解他们的困惑,感佩他们的坚守,甚至,在他们的命运中,找到我们这个时代思考的某种回响。
评分我至今未能一窥书中奥秘,但关于这本书的讨论,在我的朋友圈中早已掀起不小的波澜。人们用各种词汇来形容它,有的是敬畏,有的是期待,有的则带着一丝丝的迷茫。我听到有人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知识分子,更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关于个体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位置。还有人提到,钱理群教授的写作方式,总是能以一种极为个人化、却又极具普遍性的视角,触及最深层的历史肌理。我对此深表认同。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研究,绝不应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应是情感的共鸣,是灵魂的对话。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便是希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跳,理解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权衡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尤其“终卷”二字,让我遐想,钱教授在这部压轴之作中,是否会将他数十年研究的心血,凝结成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最深刻、最完整的回答?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那份沉甸甸的答案。
评分读罢封面上那一长串充满分量的介绍,我便被深深吸引住了。“岁月沧桑”四个字,足以唤醒我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响。钱理群教授,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特别是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洞察。而“沉思十年之作”,更是让我感觉到一种厚积薄发的意味,仿佛这十年间的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最终凝聚成一部饱含心血的巨著。更何况,这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这意味着它不仅是一部独立的作品,更是整个宏大叙事的收官之笔,它肩负着整合、升华前两卷的重任,为我们描绘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画卷的完整图景。我对于“人文研究书籍”的定位也深以为然,人文研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本身的关怀,对历史背后人性的挖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史实叙述,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精神困境、思想挣扎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重重压力下,依然努力保持其精神独立与人文操守的。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岁月沧桑”四个字,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其中包含了无数的风云变幻与人生起伏。“钱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不容忽视的学术力量与思想深度。我知道钱教授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而此次更是将其“三部曲”推向了终卷,这让我对这本书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与视野广度充满了期待。我相信,作为一部“人文研究书籍”,它一定不会止步于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会深入挖掘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状态、思想轨迹以及他们如何面对时代的挑战与变迁。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对具体人物故事的叙述,来折射出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出路,去探索他们在那个转型时代所肩负的责任与所承受的压力。这是一种对历史深度与人性关怀的追求,也正是人文研究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深思良久的读物。虽然我对书中的具体内容暂时还没有深入了解,但光是书名和作者就足以激起我强烈的求知欲。“岁月沧桑”四个字,宛如一道时光长河的剪影,瞬间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几经沉浮的时代。“钱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更是点出了其分量之重、构思之深远。我知道钱教授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著作向来以深刻的思想、严谨的考证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著称。而这部被誉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意味着它不仅是对前两卷的总结与升华,更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终极探问。我很好奇,在这十年间的沉思里,教授是如何梳理、如何解读那些塑造了中国近代史走向的精神力量的?那些曾经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抗争、妥协、甚至牺牲的知识群像,在钱教授的笔下,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精神世界,去理解那些历史选择背后的无奈与坚守,去感受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局中的孤独与理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