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工程力学(第2 版)(普通高等院校基础力学系列教材)
定价:32.00元
作者:范钦珊、唐静静、刘荣梅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302300137
字数:50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制订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广大读者的意见,本书第2版在内容与体系方面作了如下调整: (1) 引入大量工程实例,突出从“工程构件与结构”到“力学模型”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以及从“力学模型”与理论分析成果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2)新增“简单的静不定问题”一章,将原来分散在各章的静不定问题都归纳到这一章里。 (3)更新了部分例题和习题。(4)彩色版采用彩色图形和图片,同时出黑白版。全书除课程概论外,分为3篇,共13章。篇为静力学,包括: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与简化、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共3章。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概述、杆件的内力分析与内力图、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变形分析以及强度和刚度设计、弯曲强度问题、弯曲刚度问题、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压杆的稳定性分析与稳定性设计共8章。第三篇为专题概述,包括: 简单的静不定问题、动载荷与疲劳强度概述共2章。所需学时约为66~76. 与本书配套的立体化教材有学生用的学习指导用书,教师用的电子助教。全套教材可供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工程力学课程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这本《结构设计原理》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抗拒的,因为“设计”这两个字总让人感觉和我的数学、力学基础有代沟,担心会是一本充满参数化计算和规范条文的枯燥手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规范和理论割裂开来,而是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似乎深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所以他们用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比如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桥梁的疲劳分析等,来反推理论的必要性。翻阅到关于荷载组合和作用效应分析的那一章,书中不仅详细解释了各种荷载的取值原则,还结合了近些年的地震数据和风洞实验结果,让读者明白为什么结构设计不能是凭感觉,而是建立在严谨的概率论和统计学基础上的。我尤其欣赏它对“概念设计”的强调,而不是一味地强调“验算”。它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是最经济合理的”,而不是“给定一个形式,如何让它不倒塌”。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宏观的设计哲学,对于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全局观至关重要,感觉读完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课程的知识,更像是学习了一种工程思维模式。
评分这本《断裂力学基础》的出版,简直是为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尤其是在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章节处理上,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市面上常见的一些偏重理论推导的教材不同,这本书对Griffith裂纹扩展理论和Paris-Erdogan规律的阐述,既保留了数学上的严谨性,又用清晰的图示和物理图像解释了其背后的能量守恒和塑性区特征。我个人认为,本书在引入“疲劳损伤累积模型”时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积分方程,而是先从微观的晶界滑移和位错运动的角度进行剖析,这对于理解疲劳的本质非常有帮助。再者,书中对不同材料体系(如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在特定载荷条件下的断裂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在实际工程评估中是极其宝贵的。唯一的“小缺点”,也许是对初学者不太友好,如果缺乏基础的固体力学背景,直接啃这本书可能会感到吃力,但对于有一定基础,想要深入研究材料失效机制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宝典,它对前沿问题的探讨让人感觉作者一直站在该领域的最前沿。
评分要说起这本《有限元分析基础》,它简直是理论与工具应用的完美结合体。现如今,无论哪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数值模拟,而有限元法是核心中的核心。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把有限元法仅仅当作一个软件操作指南来写,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数学原理,特别是变分原理和形函数插值在构建刚度矩阵中的作用。作者对于“单元选择”和“网格划分”对计算精度影响的讨论,非常细致入微,避免了许多初学者只关注输入数据而忽略计算模型本身缺陷的问题。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专门开辟了一章,详细对比了四面体单元和六面体单元在处理复杂几何体时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通过局部网格细化来提高局部应力梯度的计算精度。此外,对于非线性问题(如接触和大变形)的迭代求解方法的介绍,也清晰明了,没有过度简化。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做得极佳,大量的流程图和公式推导都有清晰的逻辑箭头指向,读起来逻辑性极强。可以说,读完它,你就不会是只会“点鼠标”的有限元操作员,而是能理解计算结果背后的物理意义和误差来源的真正分析师。
评分我必须为《动力学导论》这本书点赞,它成功地将原本抽象的振动和运动规律,变得具体可感。很多动力学教材的通病是,一开始就用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顿原理砸向学生,让人迷失在符号运算中,而这本书的开篇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从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开始,一步步建立起质量-弹簧-阻尼系统的物理模型,并通过示波器曲线图,直观展示了共振现象的破坏性。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多自由度系统时的讲解方式,作者没有急于展示复杂的矩阵求特征值问题,而是先用“模态分析”的概念,将复杂的耦合运动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的独立振动模式,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度。书中关于“振动控制”的应用实例非常丰富,从汽车的悬挂系统设计到精密仪器的隔振,每一个案例都紧密联系着我们日常可见的工程实践。对于那些将来打算从事控制工程或机械动态分析领域的同学,这本书提供的稳固基础是无可替代的,它教会你的不仅仅是解微分方程,更是如何用动力学的眼光去“听”机器的“声音”,预判潜在的灾难。
评分这本《材料力学(第5版)》的教材,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的工科生量身定制的良心之作!它没有像某些经典教材那样上来就用一堆晦涩的数学公式把人唬住,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循进式的讲解方式。开篇对于应力、应变这些基本概念的引入,图文并茂,即便是对力学一窍不通的新人,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物理图像。尤其要提的是,书中对于拉伸、压缩这类最基础受力情况的分析,配有大量清晰的截面图和受力分解图,即便是自学,也能跟着思路走。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关于梁的弯矩计算题时卡住了,翻阅到书上关于中性轴推导的那一章,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阐述了为什么需要引入中性轴这个概念,瞬间茅塞顿开。书中穿插的“思考题”和“例题精讲”部分,选题角度刁钻却又紧扣实际工程应用,让你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理论的魅力和局限性。对于那些只想应付考试的同学来说,可能觉得有点“啰嗦”,但对于真正想把力学学扎实,未来想搞研发或者设计的人来说,这种深度和广度恰到好处,绝对值得珍藏,绝非市面上那些肤浅的“速成宝典”可比。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在你身边,一步步引导你穿越力学的迷雾森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