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笔记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这些宋人笔记中,有些笔记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
★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资料。故全书不作繁琐校勘,以是非校为主。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见的通行本为主,以有价值的本子参校。
《全宋笔记第八编 八》包括:《昭徳新編》《乘軺錄》《五代史補》《燈下閒談》《燈下閒談》《續翰林志》《次續翰林志》《廣清涼傳》《蠡海錄》《西齋話記》《麗情集》《乘異記》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女子文化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社会学术团体的兼职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理事等。在国内外有关学术领域中有相当的影响。多年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中国诗学史料学》、《唐诗与中国文化》、《唐代文学文献学》、《唐诗学史》等课程。独立承担的《唐诗学发展史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社科项目基金的资助;《唐诗与音乐》等数项课题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资助。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时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戴建国,男,195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所长,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昭徳新編
乘軺錄
五代史補
燈下閒談
續翰林志
次續翰林志
廣清涼傳
蠡海錄
西齋話記
麗情集
乘異記
这本书,当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个朴素甚至有些过于古雅的书名——《全宋笔记第八编(八)》。它不像那些自带华丽包装或劲爆标题的书籍那样,一下子就能勾起你“买了绝对不亏”的冲动。相反,它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端坐在书架的角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悠远的韵味。我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里面细密的楷体字犹如一个个古老的符号,诉说着久远的时光。一开始,我承认,我带着一种略微功利的心态去翻阅,期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宋朝历史的“秘闻”或者“趣事”,能够支撑我与人谈资,显得自己颇有学识。然而,随着我一页一页地阅读,那种急于寻找“干货”的心情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一种更为宏大的叙事所吸引。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它不会强行灌输给你任何观点,也不会刻意引导你去思考什么。它只是静静地呈现,将那些属于过去的片段,以最真实的面貌,摆在了你的面前。起初,我还会时不时地做些笔记,试图梳理出一些脉络,但渐渐地,我发现这样做反而阻碍了我与文字本身的交流。我开始放下笔,只是单纯地去感受。那些来自遥远时空的文字,有时候像清风拂过,带来一丝淡淡的芬芳;有时候又像潺潺溪流,在你心底悄悄流淌;有时候,甚至会像一声悠长的叹息,让你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无奈。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古人会如此重视笔记的价值,因为它们承载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息和温度。
评分总而言之,《全宋笔记第八编(八)》给予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改变,也没有醍醐灌顶的启示,但它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让我对宋朝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对历史有了更温情的认知,也对生活本身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所有感受,因为它所蕴含的,实在是太丰富了。我只能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的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觉得神奇的一点是,它能够让我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在场感”。仿佛我不是在书桌前阅读,而是真的走进了那个宋朝的街市,听着商贩的叫卖声,看着行人的匆匆脚步,闻着空气中飘来的食物香气。那些记录在文字里的场景,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鲜活,以至于我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当时的画面。我看到了书生们在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听到了酒馆里传来的觥筹交错声,甚至感受到了市井小民为了生计而奔波的辛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现代作品难以比拟的。它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真实存在。
评分我总觉得,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气场”。而《全宋笔记第八编(八)》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温和而深沉的力量。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上来就给你泼一盆冷水,让你感受到人生的虚无;也不像有些书籍那样,给你画一张虚幻的大饼,让你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只是默默地,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你关于生活,关于人性,关于那个时代的一切。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智慧,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我常常在阅读它之后,感到内心的平静,好像那些生活中的烦恼,在它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评分坦白说,阅读《全宋笔记第八编(八)》并非易事,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和耐心,更需要一种心境。那些古老的文字,那些晦涩的典故,时不时地会成为阅读的障碍。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资料,才能勉强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正是这种“不易”,才使得当真正领悟到其中精髓时,会有一种别样的成就感。它迫使我去主动地思考,去连接,去想象。这不像是在阅读一篇通俗易懂的小说,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对话,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锻炼我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评分当我沉浸在《全宋笔记第八编(八)》的字里行间时,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置身于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辉煌时代。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对宋朝的了解也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片段,比如它的经济繁荣,它的文化昌盛,又或是它在军事上的某些无奈。然而,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英雄主义的渲染,而是从一个更加微观、更加日常的层面,展现了宋朝人的生活百态。那些被记录下来的细碎点滴,无论是关于衣食住行的细节,还是文人雅士的清谈闲聊,甚至是民间市井的喧嚣热闹,都如同同一幅巨大的画卷,徐徐在我眼前展开。我开始注意到,原来宋朝人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我们现代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他们也会为生活中的小确幸而欣喜,也会为无常的命运而叹息,也会在诗酒茶花中寻求片刻的慰藉。
评分要说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或许就是它所展现出来的宋朝士人的精神风貌。我一直觉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它在对外族的压力之下,却孕育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文化。这本书中的诸多笔记,无不印证着这一点。我看到那些文人,即使身处困境,也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美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们可能在官场上失意,可能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但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坚守,那种风骨,却从未动摇。这种精神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如此的令人动容。我从中看到了自己身上可能缺失的东西,也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困境中能够爆发出的惊人韧性。
评分在阅读《全宋笔记第八编(八)》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笔记体文学的魅力所在。它不像正史那样有严格的叙事框架和史观约束,它更自由,更随性。作者可以记录下任何引起他注意的事物,可以是社会新闻,可以是风俗民情,可以是个人感悟,甚至可以是一些流传的轶事。正是这种“杂”和“碎”,反而构成了它最迷人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宏大史诗,它更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片段拼凑而成。这些碎片,虽然微小,却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丰富肌理。
评分我觉得,这本书不应该被简单地归类为“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窥探到宋朝人的内心世界。那些笔记,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更是记录了作者的情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认知。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于天命的敬畏,对于道德的恪守,对于人生的迷茫与探索。这种对内在世界的关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除了外在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丰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