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征明草堂十志(硬笔字帖楷书)/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
定价:20元
出版社:崇文书局
页数:75页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作者:卢中南,金日发 著
内容介绍
《草堂十志》为小楷册页,纵23.2厘米,横28.4厘米,计十页,有乌丝栏,钤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故宫博物院藏。内容为唐代画家卢鸿描写嵩山十景、歌咏自己隐逸生活之作。 文征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九十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为少见的。
此作章法有行有列,每字一格,并且随文章的自然段落留有空格,布白和谐,齐整匀称。其结体因字赋形,根据字的笔画特征而有大小、斜正、收放的变化,皆自然得势。其用笔隽美灵动,变化多端,笔意潇洒峭拔,轻灵舒展,不乏行书之流动与顾盼。全篇清秀端庄、婀娜多姿,空灵平和之气贯注全篇,是文征明传世之作中的一件精品。
《文征明草堂十志(硬笔字帖楷书)》分为精临篇、通临篇、原帖篇三个章节,体系完整,循序渐进。精临篇与通临篇着力于临摹训练,强化用笔和结构练习。精临篇和通临篇正反面内容相同,正面适合老师上课讲解指导,反面适合学生课后巩固练习。范字以优选善本为底本,古韵纯正。在范字旁边留一个空格摹写,保证临摹时就近对比差异,避免走形。在*后几页提供原碑帖以辅助练习。
目前,社会上的硬笔书法字帖非常多,但大多是当代书法家的字帖。作为初学者学习,当然无可厚非。但若是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随着书写水平的提高,以及眼界的提升,我们会发现,仅仅学习当代书法家的硬笔字帖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在学习硬笔书法达到一个小目标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说明,我们还应该将目标定得更高一些。其实,中国历代书法经典作品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们完全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经典法帖用硬笔来临写。
事实上,当代硬笔书法高手也都是学习经典毛笔字帖而成。我们在掌握一些硬笔书写技巧和能力后,完全可以直接取法古代的毛笔字帖。尽管硬笔限于工具,表现力不如毛笔,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营养、掌握方法。然而,我们所见到的毛笔字帖,因为编排等原因,大多不适合用硬笔来临习。缘于此,我们便编写了这套以经典毛笔字帖为范本、适合用硬笔临写的练习册。
不过,我建议大家在临写过程中应以把握字的结构为主要目的,对于用笔则不必“求全责备”。通过临习此书如果能达到“软硬兼施”,又何乐而不为?我也曾用此方法进行日课,颇有体会。
这套教材的范本选择的标准有三点:*,是选择古代的经典碑帖,第二,适合用硬笔书写,第三,原帖的内容文字优美。我们相信,这里面一定有你喜爱的范本,我们也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写,你的字一定能够更有艺术魅力!
目录
精临篇
通临篇
文征明《草堂十志》原帖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超出了我的预期,摸上去很有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会让人觉得拥挤。特别是那些需要对照阅读的部分,黑白分明的层次感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那么容易疲劳。装订工艺也很扎实,书脊的韧性看起来足够支撑我反复翻阅,这一点对于经常需要对照参考的学习资料来说太重要了。而且,侧边裁切的工艺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边缘光滑整齐,拿在手里有一种非常愉悦的手感,完全不像那种随便应付的教材。光是放在书架上,它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赏心悦目的物件了,这在学习用品中可不多见,让人一翻开就充满了想要认真研习的动力。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理解,但又具备出色教学能力的行家。整本书的文字表达流畅而富有张力,既有文人特有的细腻和韵味,又丝毫不拖泥带水,该精炼的地方绝不啰嗦。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书法理念阐述中,那种自信而坚定的语气,让人产生强烈的信服感,仿佛作者就坐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指导着你。我发现自己阅读时,不自觉地会放慢速度,去体会那些用词的选择,很多描述性的文字,精准地捕捉到了书法线条中微妙的情绪和力量感。这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字帖”范畴,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美学鉴赏和技法指导的精简教程。这种高水准的文字功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学习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
评分我关注的一个重点是这本书在实用性方面的表现。很多硬笔字帖在强调“美观”的同时,却忽略了日常书写中的可操作性,导致练出来的字虽然好看,但写起来费力不讨好。然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所选择的字例和篇幅,都非常贴合现代人日常交流和工作场景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古代那种繁复的笔画结构。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硬笔”特性的考量非常深入,比如在讲解运笔时,会特别指出如何根据不同型号的笔尖来调整力度和角度,这才是真正指导我们如何“用”的细节。我试着跟着练习了几页,发现那些原本以为很难把握的转折和提按,在作者的指引下,变得相对容易控制了许多。这种“可落地”的指导,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指导,才是一本优秀的学习用书的价值所在,它真正能帮助我把书写水平从“纸上谈兵”阶段过渡到“日常应用”阶段。
评分我尝试着用这本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结构分析和内容梳理,发现它的整体逻辑框架搭建得相当清晰。作者在引入概念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的过渡。比如,在讲解某个特定书写技巧时,会先从宏观的原理入手,然后立刻配合几个非常直观的范例进行佐证,这种“理论+实例”的教学模式,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吸收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它不像有些资料那样,堆砌了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用最朴实的语言去阐释深层的技术要求。我甚至发现,作者在某些章节的编排上,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小惊喜”,比如一些历史背景的穿插介绍,这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不再是枯燥的机械模仿,而是融入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之中。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科学合理,读起来让人感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评分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讲究程度,简直让人惊叹。比如,在提供临摹区域时,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设计,既保证了练习者有足够的空间挥洒,又不会因为空间过大而显得零散。我特别留意了墨色的使用,无论是范字的深浅,还是背景格线的淡雅程度,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校,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突出字体的骨骼和神韵,让学习者能清晰地分辨出笔画的起收。另外,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某些高难度笔画的解析,不仅有静态的图解,似乎还暗示了一种动态的书写过程,虽然不是动态视频,但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和走向的引导,成功地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了一个“运动轨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坚守,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