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香港電影的文化曆程(1958-2007)
:32.00元
作者:許樂
齣版社:中國電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06029982
字數:215000
頁碼:1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該書是一部以香港電影文化史為核心的研究著作。該著作對1958年至今香港電影五十年的發展曆史進行瞭簡單扼要的梳理;在閱讀具體影片文本的基礎上對香港的電影文化進行瞭較為深入的研究;考察瞭香港電影這五十年裏“國”與“城”的交替變遷;以“國”與“城”的交替變遷為契機,研究瞭香港電影文化中呈現和暗含的“香港身份”的問題。
目錄
緒言
章 邵氏電影中的傢國夢
節 黃梅調·古裝片·文藝片
第二節 “彩色武俠世紀”
第三節 邵氏電影的轉型之路
第二章 1970年代的本土化之路
節 李小龍Vs.張徹
第二節 許冠文Vs.李翰祥
第三節 洪金寶·成龍Vs.楚原·劉傢良
第三章 1980年代香港電影之“城”
節 新藝城的都市喜劇
第二節 成龍與香港的雙重軌跡
第三節 英雄片與黑社會文化
第四節 香港電影中的“黃賭毒”
第四章 國城之間的文化變奏
節 “新武俠”與《黃飛鴻》
第二節 “無厘頭”與“內地熱”
第三節 黑社會片的復興與嬗變
第五章 國際化·本土化·內地化?
節 國際化之路與香港身份
第二節 堅守香港的銀河映像
第三節 CEPA後的香港電影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許樂,1979年生,山西人。1998年考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2002年考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電影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05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曆史及理論專業,獲博士學位。現為同濟大學電影學院講師,講授中外電影史、電影分析、電影批評等課程。主要
文摘
序言
最後一部分關於韆禧年後的轉型與掙紮,筆調裏透著一股深深的憂思,但分析卻異常的客觀。作者沒有簡單地將2000年後的香港電影定性為“衰落”,而是探討瞭它在“閤拍”大潮中如何進行自我定位的迷失與重塑。他細緻地對比瞭迴歸前後,那些試圖在內地市場和本土情懷間走鋼絲的導演們所麵臨的睏境。書中對於一些小成本的獨立製作的關注,也體現瞭作者不忍棄置任何文化火種的態度。比如,探討那些不再聚焦於傳統都市題材,轉而關注城市邊緣人群,或者用更冷峻的鏡頭語言去解構現代性的作品,雖然票房不佳,卻可能是未來香港電影精神的微弱延續。這本書的結尾處理得非常高明,它沒有給齣“答案”,而是留下瞭一個開放性的提問:在文化身份日益模糊的時代,香港電影的“獨特”究竟將以何種形態,繼續在光影中呼吸?這種留白,比任何斷言都更引人深思。
評分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史,不如說這是一部關於“身份焦慮”的影像誌。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騰飛,電影對本土文化身份的焦慮錶達達到瞭頂峰。書裏對許氏兄弟喜劇的解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分析。他們如何用最平民化的語言,嘲諷日益高企的房價、體製的僵化,以及普通人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的無力感,這比任何官方報告都來得生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新浪潮電影時的那種剋製與敏銳,沒有盲目地神化“藝術性”,而是將其置於香港政治經濟環境的巨變之中去考察其産生的土壤。那些獨立、先鋒的鏡頭語言,不再僅僅是模仿歐美,而是真正在尋找一種“香港製造”的視覺語法。那段關於“邊緣人”電影的章節,筆觸極其細膩,那種在主流社會邊緣徘徊的彷徨感,透過文字都能讓人感到胸口發悶,這纔是真正觸及瞭香港精神內核的部分,不是浮光掠影的繁榮,而是深層的文化韌性與掙紮。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從開篇就帶著一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仿佛能讓人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街頭的喧囂與煙火氣。作者對於早期粵語片的梳理,簡直就是一部細緻入微的社會變遷史。特彆是對邵氏和電懋這對“瑜亮”的競爭,描繪得栩栩如生,遠不止是電影製作層麵的對比,更深入挖掘瞭背後資本的運作、明星製度的建立與瓦解。我印象特彆深的是關於“黃飛鴻”係列如何從傳統武俠片,一步步融入瞭更多民間敘事和傢國情懷的探討。書中對於那些被主流曆史輕易略過的B級片、甚至是三級片的先聲的分析,也頗具洞察力,它們是社會壓抑情緒的齣口,也是後來香港電影尺度大膽的文化淵源。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迴味那些老電影的黑白光影,這本書不隻是在羅列作品,它是在重建一種失落的集體記憶,讓那些經典角色的粗糲與光芒重新鮮活起來。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沉穩而又不失激情,讓人感覺不是在讀學術著作,而是在聽一位資深影評人講述他畢生所愛。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嚴格的年代時間綫,而是以幾種核心的“母題”來串聯起半個世紀的變遷。我最喜歡的是關於“江湖道義”的演變那一章。從早期的俠義精神,到黑幫片中那套日益虛僞和商業化的“潛規則”,電影是如何反映和重塑瞭市民對“規矩”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作者對吳宇森的暴力美學進行梳理時,沒有陷入對“慢鏡頭”和“白鴿”的膚淺贊美,而是將其視為在社會契約逐漸模糊時,人們對秩序和承諾的一種病態的、唯美的寄托。這種對類型片背後文化邏輯的挖掘,遠超齣瞭普通影評的範疇,它更像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的觀察報告。讀完這部分,我去看那些經典的槍戰片時,背景音樂仿佛都變成瞭壓抑的鼓點,明白瞭那份浪漫的背後,其實是巨大的不安全感。
評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對於“光影背後”的商業運作的剖析,簡直是揭秘性質的。很多研究香港電影的著作都避開或輕描淡寫瞭資金鏈、院綫壟斷以及巨星議價能力這些“不浪漫”的部分,但這本書卻毫不避諱地將其作為電影産業發展的驅動力來審視。例如,它詳盡地描述瞭九十年代中期,亞洲金融風暴前夜,電影市場如何從高度繁榮走嚮泡沫化,明星片酬的虛高如何擠壓瞭中下遊製作的生存空間,以及這種商業上的“急功近利”是如何直接導緻瞭某些類型片的質量下滑。這種宏觀經濟視角與具體影片風格的結閤,讓整部作品的厚度一下子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它讓我意識到,一部電影的成功或失敗,從來不是單純的藝術選擇,而是資本、政治和市場情緒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這種冷靜的、近乎經濟學傢的分析,為那些充滿荷爾濛的武俠和警匪片,增添瞭一層理性的底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